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

第79章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第79章

小说: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 25%左右的大学生是信教的基督徒。
④ 属 30 年代初期最著名的学生运动中心之列的是燕京大学、沪江大学和之江大学;见卢茨:《中国和基督
教院校,1850—1950 年》,第 330—333 页。







1 、国立大学
国立北京大学




院校




分类数目







地点
北京 上海 天津 广州 南京 武汉 福州 其他


×
交通大学(三个校园)①
北洋大学
东南大学(后为国立中央大学)
上海商科大学
2 、省立大学
山西大学
鄂州大学预科②
3 、私立大学
民国大学
中国大学
朝阳大学
平民大学
南开学校大学部
河北大学


院校










13











分类数目
× ×



×






×
×
×
×
×


×






















地点



×









×
唐山






太原










清苑


复旦大学
大同学院
南通大学农科
仓圣明智大学③
夏门大学
中华大学
明德大学
4 、教会大学
燕京大学
齐鲁大学
圣约翰大学
东吴大学—校本部
—法律科
金陵大学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震旦学院












17
北京 上海 天津 广州 南京 武汉 福州 其他
×
×
南通
×
厦门
×
×


×
济南
×
苏州
×
×
×
×







沪江大学
三育大学




院校




分类数目




地点
北京 上海 天津 广州 南京 武汉 福州 其他
×
×
福建协和大学
之江大学
华南女子文理学院
文华大学
雅礼大学
华西协合大学
岭南大学
夏噶医科大学④









×
×





×
×


×


杭州



长沙
成都
总计
37

注:37 所大学有 40 个校园。

10 2

3 4

10
来源:《晚清三十五年来之中国教育,1897—1931》,第 99—100 页;
卢茨:《基督教院校》,第 531—533 页,《中国基督教院校一
览表》。
①交通大学属交通部,向不列入国立大学——译者。
②原文如此,疑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译者。
③系哈同设在爱俪园内规模很小的大学——译者。
④30 年代并入岭南大学医学院——译者。

到 20 年代早期基督教学院和大学曾达到顶峰。如表 3 所示,1922 年它
们建成了将近一半的主要高等学府。这正是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时期,因此
甚至在教会学校数目增长时,它们也不得不面临来自中国社会的新的挑战。
“五四”运动使中国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改宗发生冲突。1922 年在北京举行的
世界基督教学生联合会,在全中国青年学生中触发了一场反宗教和反基督教
运动。如胡适于 1925 年在燕京讲话时指出的那样,基督教在华教育面临三种
新的困难。首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人的新的民族主义精神,“对列
强的恐惧消失了,而自我意识已逐渐增强”,因此出现了恢复主权的运动,
同时相信“帝国主义列强在文化侵略上采用的方法是传播宗教和开办学校”。
第二,青年知识分子的“新认识的理性主义”会向基督教信条本身提出挑战,
要求“拿证据来!”①最后,胡适认为整个传教事业充满内在弱点。(中国的
爱国者们注意到,从学院的历史发展中看,它们是由一批有时主要资格是在
宗教方面而不是在学术方面的人员创办的。)因此胡适极力主张教会的教育
家要有办法回答两个问题:他们是否不能集中人力和物力发展少数真正优秀


① 胡适:《今日教会教育的难关》(1925 年在燕京大学的讲话),《胡适文存》第 3 辑第 4 卷,第 728—733
页;关于有用的述评,见杰西?G。卢茨:《中国民族主 义与 20 世纪 20 年代的反基督教运动》,《现代亚
洲研究》第 10 卷第 3 期(1976 年 7 月),第 395—416 页;又见山本澄子:《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关于
详细情 况,见叶家哲:《宗教、爱国心和中国学生:1922—1927 年的反基督教运动》。关 于反教会运动
与收回教育权之间的联系,见杰西,格雷戈里?卢茨:《民族主 义、中国政治和差会》(未刊文稿,1984
年)。



的高质量的院校,而不是发展大量平庸的或低劣的院校?他认为北京协和医
学院是一个杰出的范例。其次,教会学校能否放弃传道,用全力办好教育?
胡适认为宗教和教育二者不可得兼。②
胡适和与他气味相投的其他学者直言不讳地反对传统的教会教育,他们
认为宗教宣传危险地缺乏理性,并为之困扰。在这方面,他们与西方理性主
义以科学的名义对天启教的攻击相一致,并且也与儒家不可知论的学术传统
相一致。然而,与此同时,那些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视之为新“社会科学”
的中国人,也参加了爱国反基督教运动,把它作为一般反对帝国主义活动的
一部分。到 1920 年,在某些教会的圈子里,仍将排外和反基督教情绪的增长
归咎于孙逸仙和他在广东的“激进分子的温床”。①

科学与研究的开端

1900 年前后的几十年,中国开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多种现代科学机构
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也大步前进。参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外人士于是参
加到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去,这个过程需要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较。1916
年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建立,无疑是一个里程碑(见后)。开始强调科学知
识则是另一个里程碑。1918 年 12 月蔡元培宣称:“我们所说的‘大学’并
非仅仅是个按照课程表授课,培养出大学毕业生的地方;它实际上是在共同
关心的知识领域里从事研究……从而创造出新知识,以便提供给国内外学者
的地方。”②
一般都同意,新知识要通过科学方法取得。到 20 年代这已成为一种信
仰,即视科学观点为粉碎传统秩序,并为中国达到现代国家开辟道路的利器。
青年知识分子有感于中国在国际上缺乏成就,开始相信科学是解决这一问题
的关键。这一信仰如此深刻而广泛,以致几十年后他们仍然真诚地说:“科
学是西方文明的源泉”。③如果我们真地希望发展新文化,我们就应该特别注
意发展科学”。①
民国初年科学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大多认为是由于许多教师在日本接受
的训练不充分。除了少数例外,总体条件直至 20 年代早期才有所改进。②20
年代中期,有几个因素导致了比较大的进步:一些大学,如南开、清华和交
通,开设了较有分量的科学课程,由欧美留学生任教;其他组织形式也促进
了科学,并随之建立起高级的研究机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外的中国学生中出现了许多组织,其中最积极或
最有影响的莫过于科学社。它是由为数不多的中国学生于 1914 年在康奈尔建




② 胡适:《今日教会教育的难关》。
① 1927 年北伐期间,青年军官们告诉杭州的一位西籍教师,一打完仗,中国将  “注意收回教育权”。戴:
《之江大学:简史》,第 56、59—60 页。参阅卢茨:《基督 教院校》,第 225 页。
②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 1049 页,《北京大学月刊》创刊号(1918 年 12 月)上蔡元培
的发刊词。
③ 任鸿隽:《五十自述》(未刊文稿,1938 年)。
① 蔡元培:《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载《晚清三十五年来之中国教育》,第 297 页。
② 罗杰?S。格林:《科学教育诸方面》,载卜凯等:《有另一个中国》,第 101 页。



立的。③它的英文全称为“Chinese Associ-ation for the Achievement of
Science”,以便与类似的美国组织相应,但其中文名称为“中国科学社”。
“社”是一种志愿的组合,一种由活动家、精英分子领导的团体。过去士绅
们常常组织这样的团体以建立地方学校或灌溉工程,或征集民兵抵抗太平军
或广州的美国侵略军,后来着手“自治政府”的各项计划。科学社的目标不
仅在于“促进科学,鼓励工业,统一翻译术语,传播知识”,而且它希望用
十字军的热情通过科学最终再造中国的整个社会和文化。④科学社在美国草创
时期有成员 55 人,1918 年随主要创建人回国而迁至上海,到 1930 年成员曾
增加到千人以上。社员包括留学欧美和日本的归国学生和在中国培养的青年
科学家。科学社的活动范围也扩大了:除 1915 年创办刊物《科学》外,科学
社还召开会议宣读研究论文,出版科学译著,并建立科学图书馆;1931 年这
家图书馆从初址南京迁至上海,它一直是那里的一份主要财富。同时在 1922
年,科学社曾在南京建立生物实验室。
促进科学在中国面临着两线作战:既要复制和扩大从国外获得的知识,
又要让它适合中国的现状。中国青年科学家不可避免地要依赖国际学术界,
他们也试图对国际学术界作出贡献。同时,他们又面临将科学思想与实践引
入中国人民生活的任务,以减轻中国的落后程度。依赖和落后二者后来都有
可能被污蔑为殖民地的症状。①

提供基金与美国的影响:清华

考虑到中国古代强调高等教育要为国家服务,1916—1928 年军阀混战时
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影响来自美国,当时联邦政府在教育方面所起的作
用还微不足道(农学例外,它受到拨土地给各州立农学院的补助),这是具
有讽刺意味的。美国高等教育当时仍由私立大学而不是由州立大学领导,实
际上新英格兰和中西部的教派学院曾经是在华传教士主办的教会学校的样
本。但美国的影响是通过一些不寻常事件的结合而形成的,远远超过了基督
教会的努力。
1901 年自清政府强索的庚子赔款中,美国要求从中分到 2500 万美元,
当时美国负责官员私下认为数量过大,可能比正当数目高出一倍。然而它只
占整个赔款 33000 万美元的一小部分。②这是一个使中国政府一蹶不振的过高
的数目,而且几乎从任何角度看,这个数目都可以被视为帝国主义掠夺顶峰
的可耻标志。1908 年美国国会对中国减免了赔款中超出实际损失的那一部
分,计 11961121.76 美元。这笔款子将被用于在美国教育中国人,而且它创
造了一个支持中国高等教育的有效机制。1909 年中国政府向美国派送了第一



③ 中国科学社 9 名创办人中有 4 人(包括胡适)起初曾在农学院学习。9 人内有任鸿隽(1908 年曾在东京
加入同盟会,在美国攻读化学前曾于 1912 年在南京协助孙逸仙)和杨铨(1909 年在上海一所新学堂时曾
经是胡适的学生,以后在 美国攻读工科前也曾于 1912 年任孙逸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