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

第68章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第68章

小说: 唐太宗第3卷:九天春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皇动怒斥佞臣 戴胄辞世留英名(8)
你说,你们到底使用何种法儿来查我?你们一口咬定我行卖狱之举,可是呀,凡事要有些证据。”
  “哼,若有证据,还能容你大摇大摆来上朝吗?戴胄,其实你卖狱事小,还有更不能容忍的地方。”
  苏世长口口声声将戴胄卖狱的事坐实了,戴胄知道他口上的本领,也懒得与他争辩,仅淡淡地说了句:“苏公,要知诬陷也是一桩罪过呀。”
  苏世长却没有听清这句话,依旧慷慨激昂地说道:“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长此以往,国中卑劣之人见此情景,定然不畏惧国法,致使犯罪者日众,使朝纲废弛。
  戴胄,你莫非没有看到这种后果吗?”
  周围人跟着起哄,齐声道:“对呀,对呀,若形成这种局面怎么办?”
  戴胄沉静说道:“大理寺仅是决断案件的一个环节,上有皇上、刑部,下有州县府衙。
  每决断一案,并非由大理寺独断专行。”
  苏世长说道:“不错,是这个理儿。
  然大理寺负责具体审理州县报来的案子,再将结果报给刑部,其审理的过程对案件举足轻重。
  戴胄,你以为老夫是糊涂之人,不明白其中有猫腻儿吗?”
  戴胄依然神色平淡,他将声调提高了一些,大声说道:“诸位,我在这里就是再百般辩解,你们总归不信,怎么办呢?建议你们找御史台来查验大理寺,或者从其他途径探访大理寺卖狱的证据。
  我今日在这里放下一句话,若你们查实我戴胄受了人犯的一金一银,此事不用多说,我自然主动到皇上那里请罪。
  若是我的属下受了贿赂,除了要办其罪之外,我戴胄也与其同罪。”
  人丛中又有一人嚷道:“你还是老调重弹。”
  戴胄不理他,自顾自说道:“至于你们的担忧,说现在采取了宽仁的原则,会引起朝纲废弛,秩序混乱,其实很有道理。
  法制的精神主要有两层含义,一者,使天下之人知道何为守法,何为犯法,进而循规蹈矩,秩序井然;二者,欲令天下之人产生畏惧之心,如各种刑法,其作用非为惩罚犯事者本人,更大的作用是用来警戒天下之人。
  由此来看,我大理寺不单单是一个判断案件的衙门,若能在判断案件过程中达到教化天下的目的,则宽法慎刑,对犯事者本人也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其功大焉。”
  苏世长嚷道:“教化天下非是大理寺根本职责,你东拉西扯,无非想掩盖你放纵人犯的劣行?”    戴胄并不恼怒,耐心说道:“苏公,我尊敬你的直率和真诚,然在这件事儿上,你有些过于固执了。
  想秦王朝用苛律严刑,陈胜等人因大雨阻路不能按时到达戍边位置,按律当斩,终于激起他们揭竿而起。
  你以为,用严刑苛律就能阻住罪恶的根源吗?非也。
  恰恰相反,人之性格中有善恶二途,扬善抑恶,才是根本所在。
  皇上旨意让我们宽法慎刑,即是想让人们自觉为善,正本清源。”
  戴胄不待苏世长回答,即拱手道:“苏公,我有公事在身,恕不奉陪了。
  我今日将其中大致道理讲了,至于你们认同不认同,可多方求证。
  你们欲寻我罪,那也由得你们。”
  说完,他推开围观的人们,大步出了朱雀门。
  戴胄的这番话激起这帮人的更大愤怒,他们慷慨激昂,商定要联名上疏,一定要参倒戴胄。
  这其中自然以苏世长为首。
  李世民一开始看到这道上疏,并不在意,觉得这是苏世长他们小题大做,就将之放在一边。
  两日后,他又想起这个题目,觉得其中大有深意,不能置之不理,遂在朝堂上叫苏世长,问道:“苏卿,朕看了你们的联名上疏,你们欲追究戴卿吗?”
  苏世长躬身答道:“不错,臣等以为大理寺放纵人犯,一来有卖狱之嫌,二来实乃祸害国家之举。
  那日臣等当面质问戴胄,他抬出陛下的牌子,还将臣等教训一番。”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唐皇动怒斥佞臣 戴胄辞世留英名(9)
李世民笑道:“你们以国事为重,敢于直抒胸臆,率情而作,朕很欣赏。
  自贞观初年开始,朕导人谏诤,终于形成今日广开言路之局面,朕心甚慰。
  苏卿,朕希望你保持如此精神,见到不合理的事情,可以直接说出来。”
  苏世长答道:“请陛下放心,臣这等脾气,至死难改,只要不招烦就好。”
  李世民点点头,将戴胄唤了出来,说道:“戴卿,苏卿他们参你,非是对你个人有意见,实因他们不忘国之大体,你明白此节吗?”
  “臣明白。”
  戴胄躬身答道。
  “知道就好。
  苏卿,戴卿在这件事儿上没有做错,他确实秉承了朕的旨意。
  现在使用的还是《武德律》,其中条目不免苛刻,朕嘱玄龄、无忌他们要以‘宽法慎刑’的原则成就新律。
  现在新律未成,戴卿的所作所为与《武德律》相较,肯定要宽宏许多,这怪不了大理寺。”
  苏世长道:“既然是陛下的意思,臣等无话可说。”
  “你们无话可说,朕今日却有话可说。
  你们所争执的看似一件小事,其实其中蕴藏有很深的意思。
  大家回忆一下,贞观初年我们曾定下‘抚民以静,惟重教化’之国策,这些年我们做得怎样?魏卿,你是当初的首倡者,可由你来回答。”
  魏征出班道:“陛下当时定下‘抚民以静’之国策,并辅以已故杜仆射所提四条措施:曰去奢省费,曰轻徭薄赋,曰选用廉吏,曰使民衣食有余。
  该国策即是以农为本,兴农为要。
  经历了这数年时间,已经收到很好的成效,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至于‘惟重教化’,陛下接受秦朝及前隋使用苛政严律之教训,不以霸道治人,而教化施于民心,使民风淳朴、政治清明,像以‘宽法慎刑’来处置犯人,即是施以教化的一条途径。
  不过,教化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短时间内是看不出端倪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陛下,臣这样说,不知对不对?”
  “很好。”
  李世民眼中含有笑意,欣慰地说:“魏卿向来以挑剔闻名,朕的这项国策施行至今,得到魏卿的肯定,其实不易。
  不错,戴卿秉承‘宽法慎刑’的旨意,的确是教化于民的一条措施。
  苏卿,这件事儿今后不用再提,戴卿做得不错。”
  李世民的话语不多,然一锤定音,苏世长不敢再多说,只好躬身退回班中。
  李世民环视群臣,一字一顿说道:“本来苏卿所奏是一件小事,然朕细细想来,觉得其中大有深意。
  ‘惟重教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我们君臣以及百姓共同努力,方能见到成效。
  朕初登太子之位,即罢傅奕灭佛之奏。
  按说傅奕灭佛之初衷并不为错,当时天下人丁不旺,亟须兴旺农事,将僧尼放归本土务农,对农事定有小补,这是不言而喻的。
  然果真这样做了,其实是得小利而失大节。
  儒、佛、道之经义,深入人们心中日久,若简单禁止,必生祸乱。
  朕这些日子大致想了想这些经义的要理所在,愈觉其经义博大精深。
  像儒家尊崇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道家追求一种‘清净无为’之境界,释家弘扬与人为善之思想,这些经义皆是施以教化之有力手段。
  朕即位以来,对这些经义不加抑止,让其散入人心即可,盖为此也。
  朕施政以来,算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即靠朕一人之力难以成事,是众卿倾力辅佐,上下同心,方有了今日的局面。
  国家若仅以严刑苛法来规范百姓,即是让百姓被动地接受国法,不是让他们从心底里领会,难免挂一漏千。
  我们施以教化,就是要用来解决这个难题儿。”
  李世民的这番长篇宏论,内容尽管驳杂,但其主旨还是明确的。
  

唐皇动怒斥佞臣 戴胄辞世留英名(10)
即是想借用儒、道、佛之经义,来潜移默化教化大众,使人们从被动达到自觉的境界。
  群臣中绝大部分人能听明白,少部分人并不明白,在那里迷迷茫茫,愕然而听。
  萧礒此时已结束居家思过的日子,开始正常上下朝,他出班奏道:“陛下弘扬佛法,实为天下僧尼之福。”
  李世民微微一笑道:“朕弘扬佛法,确实如此,然朕刚才说过,像儒、道二家,也不可偏废。
  萧公,你为佛家之俗家领袖人物,向僧尼传达朕之旨意时,不可断章取义。”
  “臣明白。”
  李世民又转向群臣道:“朕崇尚儒、佛、道之经义,非是朕一意孤行,因为这些经义历经多年实践,其对治理国家有补益所致。
  至于一些妖人胡撰经义,乃至迷惑民众想达到其不可告人之目的,那是严加禁止的。
  戴卿,今后遇到这等人物,你不可手软。”
  苏世长领人围攻戴胄之事,经过李世民这番在朝堂上排解,使众人明白了奉行“宽法慎刑”的真正含义。
  此后,再也无人对大理寺的作为说三道四。
  到了这年秋末,各州按例判断人案,将决死刑者报往大理寺复验。
  往年,这些待决人犯须由狱卒押解,将他们送往大理寺交割。
  今年,各州不约而同不再派狱卒押解,而是给付犯人路费,让他们独自上路到京城中集合。
  十天之内,这些人犯陆续到了京中,然后入大理寺验明正身。
  戴胄、孙伏伽拿着各州经驿传而来的人犯名单,逐个对照,二十七名人犯,果然豪爽不差。
  孙伏伽大为感动,叹道:“作为死囚犯,明知入京领死,依旧按时来到,无一逃亡,此例自古至今,从未有之啊。”
  戴胄点头道:“不错,这些死囚犯按时入京,非是畏惧法律,其实是皇上多年教化的结果啊。
  伏伽,我们要把这件事儿立刻奏闻皇上。”
  李世民得知这二十七名死囚犯无人押解,路上无一逃亡,按时入京,心中欢喜,在殿内绕室踱步,既而唤人去传房玄龄、长孙无忌、温彦博、魏征、王?、萧礒、陈叔达、戴胄入宫。
  众人到来后,李世民开口道:“朕刚才读了大理寺的上疏,其中说各州报来的二十七名死囚犯无人押解,自行来京,无一逃亡。
  朕心内喜欢,想将这二十七名人犯尽数赦免其罪。
  你们以为如何?”
  群臣相对而视,觉得此举匪夷所思。
  戴胄赞成赦免,奏道:“臣以为此举可行。
  教化与法律相较,教化为本,法律为末,教化深入人心,人们不妄生恶心,遂致恶行绝迹,这才是我们盼望的结果。”
  魏征奏道:“赦免罪人为陛下之特权,可以偶尔为之,以达到教化的目的。
  教化固然重要,但不能包医百病。
  法律不可荒弛,毕竟,人之犯罪永远不会绝迹。”
  李世民见其他人没有说话,遂断然道:“此事就这样定下了。
  戴卿,你可组织这二十七名人犯手执朕之赦罪旨意,让他们逐州巡行,晓谕大众。”
  因为有了这道赦免诏令,是岁,全国无一人断死。
  到了这年底,苏世长和戴胄先后身亡。
  苏世长被授为巴州刺史,他将家小留在京城,只身去巴州赴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