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道-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蛟疤锛懊姿裕ㄒ运Φ聂┚撸鼙樘煜隆M跞殖3J殖炙闩糖鬃运阏耍环秩找沟乩托乃慵疲坏阋膊幌永鄣没拧M跞旨抑猩闾鸬睦钭樱ǹ蠢赐跞秩肥刀岳钭佑醒芯浚┛炙说玫街肿樱谑欠丫⌒乃迹看纬鍪矍岸冀詈俗昊担顾嗣环ㄓ美粗掷睢
王戎女儿嫁裴頠为妻,曾经向王戎贷款数万钱,一直没有奉还(这数万钱相对王戎来说只是九牛一毛罢了),但王戎却耿耿于怀,女儿回娘家时,王戎的脸拉得比驴脸还长,脸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她女儿知道是因为欠钱没有还的事,急忙将所借的钱全还清,王戎的脸色马上就阴转晴。王戎的侄儿结婚,王戎送他一件单衣,婚后又责命他交了回来。王戎对亲生儿子王万也极为吝啬,王万小时候过于肥胖,王戎不给他请医生治病,而是让他吃糠。结果把儿子弄得早早地就一命呜呼了。他的小老婆生的孩子王兴,行为不端,忤逆难驯,王戎于是不认他为儿子。最后后继无人,竟然以其侄王愔继承后嗣。人们都讥笑王戎吝啬一生,到头来家业却给了侄儿。《世说新语·俭啬》篇是写魏晋时的吝啬鬼的文章,一共9篇,王戎自个儿就占4篇,看来称其为魏晋第一吝啬鬼倒是名至实归。
竹林七贤这七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或者在行动上秉承了道家的思想,或是对道家思想加以研究注述。当然,这七个人各有特点,所体现的道家思想也各有侧重,就像《天龙八部》上的函谷八友一样,依据天性,各学得师父的其中一项技艺。竹林七贤也是这样,嵇康偏重于道家的高洁出尘,不流于俗的思想;而阮籍、阮咸、刘伶等人更侧重于放浪形骸、支离其德的作法;山涛则是游刃有余,知进知退;向秀恬淡沉默,不事张扬;而王戎未免走上了道家的邪派——杨朱一派的道路,成为“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的实践者。
魏晋风度--竹林七贤(8)
所以竹林七贤都应该算是道家人物,而嵇康、阮籍、向秀这几人更为符合老庄之说的精神,虽然他们的所为并非百分百地遵循道家的真义。
。 想看书来
药丹老祖--葛仙翁(1)
松荫之下,竹炉汤沸,药气正浓。道人高卧青石之上,不知岁有甲子。这正是葛仙翁的形象。葛洪医术通神,为我们留下不少的神奇传说。
以前说过天庭里面的四大天师中的葛天师,就是指的西晋时期的葛洪,世人称为葛仙翁。在历史上还有一位“葛仙翁”,此人名叫葛玄,是葛洪的叔祖父,据说葛玄师承三国初年的左慈(就是《三国演义》中掷杯戏曹操的那个),从而练得一身异术,据说能喝醉酒后跳到水里,在水底睡上好几天再出来。这倒是个避暑的好方法。由此看来葛洪可以称得上是神仙世家,家学渊博自不待言。
不过葛洪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却非常不好,他父亲葛悌原来做过太守,按说生活是不错的,但是在葛洪13岁时,父亲就不幸去世了,当时又逢“八王之乱”,葛洪的家很快就败落下去。但葛洪却并没有像一般的破落子弟那样自甘堕落,而是勤奋上进。他上山打柴,得了钱就买笔墨纸张,为了节省,他练字的纸张正反面都写满了字,买不起书,就向人家借书抄读。据说曾跋涉上千里去借一本书。《晋书》说葛洪从小就“性寡欲,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摴蒱齿名。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意思是说葛洪的社交活动很少,如果在今天,就是那种既不会打“够级”,也不会打台球,玩的东西一窍不通的人。
葛洪虽然不是“玩家”,但却练就一身文武双全的本领,公元302年左右,石冰作乱,葛洪被任命为“将兵都尉”(都尉是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率军一举击溃了曾攻破江州,气焰十分嚣张的石冰贼军。
葛洪立了赫赫战功,本人又是难得的文武全才,按说仕途上当前途无量,但是葛洪志不在此,他对功赏的多少并不在意,到了洛阳,他根本不想去登门拜谒一些权贵们,反而到处寻求奇异的书籍,看来葛洪并非当官的料,而是“道根深种”的人。
葛洪深谙《道德经》中所说的“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的道理,提前预见了天下大乱的危机,于是决定避开,他动身到比较安定的南方去,在南方结识了当时任南海太守的鲍玄。
鲍玄也是喜欢神仙道术的人,据说也造诣颇深,另外还精通医术。于是两人一见如故,鲍玄看葛洪越看越喜欢,就把自己的女儿鲍姑嫁给了葛洪,并将阴长生的授道诀、尸解法和《三皇文》等奇书异文传给葛洪,说来葛洪赚了不少啊。葛洪安了家后更加潜心学问,并兼修医术,见识更为不凡。
东晋开国后,晋元帝因葛洪有战功,赐爵关内侯,后来干宝(写《搜神记》那个,董永故事的编者)推荐他当“散骑常侍”——这是常伴随皇帝左右的近臣,权势很大,但是葛洪以年纪已老推辞了,而是向皇帝要求去交趾(现在的越南)当句漏令。皇帝一听,大为吃惊,当时像越南境内那样的偏僻之处,都是发配犯人或者获罪贬官时才到那种地方去,葛洪放着中央一级的高官不做,到那种穷山恶水的地方去当个芝麻小县令,莫非吃错药了?葛洪倒也对皇帝说了实话:“非欲为荣,以有丹耳。”——我到那儿去不是为了官职荣耀,而是因为那个地方富产丹砂,可以供我炼丹。皇帝这才明白了葛洪的用意,皇帝一想,葛爱卿如果真炼成了仙丹,到时候让他献上几粒尝尝倒是不错,于是就欣然答应了。
不过葛洪率领葛家一群子弟家属走到广州,就被广州刺史邓岳留下了,邓大人恐怕也想,葛仙翁如果炼成了仙丹,我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于是邓大人就说越南那边形势险恶,丹砂什么的,我派人去收购就是了。好说歹说留住了葛洪,于是葛洪就留在了罗浮山中,在此潜心炼丹著书。
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有这么一天,葛洪忽然写了封信给邓岳,说:“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自己要远去寻师,到时候就要走啦。邓岳看了信后,慌忙来道别。却看到葛洪已经死了。但据说葛洪的脸色像活人一样,身体也很柔软,抬尸入棺时,尸体很轻,像只有一身衣服一样,所以世上人都传他“尸解成仙”了。其实道教常编此类的故事,像张道陵之类就说是白日飞升了,而葛洪这样人们亲眼见到死去的,就说是尸解成仙。
药丹老祖--葛仙翁(2)
说来葛仙翁一生追求的就是成仙,葛洪在他的《抱朴子》中曾说:“且夫深入九泉之下,长夜罔极,始为蝼蚁之粮,终与尘壤合体,令人怛然心热,不觉咄嗟。”意思是说,如果不求仙长生,终不免要埋到地下,被蝼蚁们吃掉,想想就让人心里发急而感叹。所以葛洪劝世人要以修仙长生为第一急务:“若心有求生之志,何可不弃置不急之事,以修玄妙之业哉?”
葛仙翁相信炼丹服食可以成仙,他的理论是这样的:“夫五谷犹能活人,人得之则生,绝之则死,又况于上品之神药,其益人岂不万倍于五谷耶?”意思是说人们吃五谷杂粮就能长高长大而活命,不吃饭就要死掉——这是一般食品的功效,那么如果有“上品”的神药吃吃,滋养的效果不比五谷杂粮强上万倍,不就能让人长生不老了?其实这样的思想现在也不鲜见,像脑X金、XX口服液等都是夸耀自己的产品有如何如何的非凡神效,人们也信之无疑,趋之若鹜。
那什么是葛仙翁说的神药呢?葛洪这样认为:“朱砂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茹芝导引,咽气长生者,中士也;餐食草木,千岁以还者,下士也。”也就是说吃朱砂和黄金炼的丹药才是真的高人,而吃灵芝、练气功的,只是中等人,吃草药的就是下等人了。但事实上我们知道,吃朱砂的其实最危险,朱砂黄金都是有毒的东西,谁想早点见阎王爷就多吃那东西。
葛仙翁虽然说草木之药不堪大用,无助于长生之道。但葛洪本身却是一个医学家,对行医治病非常拿手,在中国医学史上颇有名气。依现在的眼光看,葛洪《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却是最为有价值的一部著作。葛洪在这本书的序文中,说:“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鉴于此,葛洪书中的药物多是“易得之药”,随处就可以采摘到的,就算是须购买的,也非常便宜。这种济世救贫的精神是很值得赞许的。葛洪还提倡用艾灸,也就是用点燃的艾烧灼穴位而不是用针刺穴位,因为针刺穴位需要有经验的医家才能办得到,而艾灸就方便多了,不大懂医的人也能自行治疗。据说这一手(灸术)还是葛洪从他的妻子鲍姑那儿学来的。
《肘后方》现存8卷,1一4卷讲内病,包括心腹病、伤寒、时气、中风、水病、发黄等急性病;5一6卷讲外发病,包括痈疽、疮疥、耳目等病;7卷讲的是“他犯病”,包括虫兽伤、中毒等病;第8卷则是介绍一些备急丸散和牲畜病。此书中,葛洪对于某些传染病的发病原因有独步当时的认识。古人对于大面积的传染病,常称为瘟疫,甚至认为是瘟神作怪。而葛洪却认识到像结核病、天花等疾病都是传染所致。葛洪还发现了岭南盛行的沙虱病是一种很小的虫子传播所致,还有以狂犬脑髓敷伤口治狂犬病,以青蒿莆绞汁治疟疾,以小夹板疗骨折复位等,都是葛洪首创,在医学史上也值得大书特书。
葛洪著作极丰,除了《抱朴子》、《肘后方》,比较有名的还有《神仙传》一书。有人说《神仙传》写的只是虚构的神仙人物,价值不高。但从《神仙传》里我们可以看出葛洪的文学水平也是很高的,写得有声有色,趣味盎然,极富编剧才能,要是在今天也是个相当出色的写手。
葛仙翁虽然沉迷于外丹和长生之道,但在医学、化学、文学等方面都是卓有成效的,好多文章中把他称作是科学家,并且拿这些葛洪的成就来和西方的科学成果争胜。当时他受时代的局限,说了一些现在看来是非常错误荒谬的话。但我们对于古人不可过于苛责,就像我们在中学学物理时,亚里士多德仿佛就是个“反面”角色,一会说“重的物体下落得快”,一会又说“有外力物体才能运动”,结果都是错误的,让伽利略、牛顿什么的批得灰溜溜地。但我们也没有将亚里士多德叫成“亚里士缺德”,他在科学史上仍然被人们所尊重。所以对待葛洪,我们也要宽容一下吧。
人淡如菊--陶渊明(1)
菊者,花中之隐逸者也,而陶公,人中之隐逸者也。原来读陶公之诗,但觉清气逼人,现在懂得了道家所奉行的道理,才明白陶渊明的所行所为多有道家风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应该是大家很早就熟知的句子。文人们赋诗写菊,大多要拉扯上“东篱”和陶渊明,陶渊明和菊已密不可分。菊者,花中之隐逸者也,而陶公,人中之隐逸者也。原来读陶公之诗,但觉清气逼人,现在懂得了道家所奉行的道理,才明白陶渊明的所行所为多有道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