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

第3章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第3章

小说: 新时代中医文化随笔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6年11月16日于北京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46·六腑
中医文化随笔46·六腑

  六腑;即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形态多为中空,其总体功能是“传化物”。《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胃与脾脏相表里。五脏六腑都依赖胃的输布而得到精气,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海。《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

  胆与肝脏相表里。肝主谋,胆主断。《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大肠与肺脏相表里,为化糟粕之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与心脏相表里。凡胃中所纳食物,皆输于小肠,由小肠下口分别滓秽入大肠,水谷入小肠,所以叫做受盛之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膀胱与肾脏相表里,为贮尿之囊。肾脏分泌之尿,经输尿管入于膀胱,贮蓄既满,则放开括约肌,从尿道泄出。《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三焦,又称为孤腑。张景岳《类经》:“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府也”,认为三焦有具体的形态。由此,三焦大体相当于现代的胸腔、腹腔和盆腔,但又不完全相当: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肺;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肝、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肾、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之气的功能,五脏六腑的气化功能都是通过三焦来实现。三焦是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道路,所以说三焦主持诸气。三焦能通行水液,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上焦主宣发散布,即通过心肺的输布作用,布散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有“上焦如雾”之说。中焦主腐熟水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有“中焦如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之说。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水谷之糟粕废物,即肾与膀胱的排尿和大肠的排便作用,有“下焦如渎(dú,水渠)”之说。《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水》:“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参见《中医文化随笔38·气分》)

  我们清楚了脏腑相表里,所以,当腑有病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调节脏的功能来恢复健康。例如脾主思,思虑过度则伤脾,脾与胃相表里,伤脾也可能会引起胃病。除了药物等方式治疗外,通过调节脾脏的功能,也可以帮助恢复胃的健康(养生和养脏的内容可参见《中医文化随笔》中相关内容)。而三焦的病变,也可能与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可以通过调脏来帮助康复。

  2006年11月16日于北京 txt小说上传分享

47·气化
中医文化随笔47·气化

  由于中医认为事物“一气”(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1·一气》);所以,中医的气化,就是“一气”的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事物的生化、成形、繁育、象变等“一气”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繁)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大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1·一气》)。

  2、事物“气”的升降出入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大意是说,如果事物的出入、升降等气机变化停止了,那么事物就无法进行运动变化,功能也陷入孤危的境地。所以没有出入、升降等气机变化,就没有生、长、壮、老、已和生、长、化、收、藏的状态。

  有没有不生不化(或不生不灭)的状态呢?

  “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大意是说,黄帝问:有没有不生不化的状态呢?岐伯说:这是与大道合一的人,也就是只有“真人”处于这样的状态。言意真人达到了身心所行合于宇宙虚空、内外一如的生化动态平衡状态。

  所以真正的“不生不化”实际上是合于规律、随内外条件而自然变化不停息的“生”、“化”,是动态的平衡。

  3、自然界六气的运动变化。

  六气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各从其气化也。”

  4、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互相影响。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

  5、肾气(阳)的温煦功能。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为津液所聚之处;故称州都之官。肾阳的气化功能对膀胱所藏津液进行蒸化和排泄。

  6、三焦的通调水道功能。

  《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水谷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大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38&;#8226;气分》)。

  7、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大意见《中医文化随笔38·气分》)

  要想保持人体气化功能的正常,就要保持精神和脏腑功能的正常。《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而“心藏神”,《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所以,只有通过调心(参见《中医文化随笔13·养心》)来驾驭自己的精神世界,才能使体内脏腑等的气化功能正常,才能使身心真正健康。

  2006年11月17日于北京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48·化气
中医文化随笔48·化气

  所谓化气,字面意思就是化成“气”。中医的“气”是指无形的作为“气”的物质。所以化气就是生出作为物质的“气”的功能、过程或结果。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大意是说,“化气”属于阳的性质,“成形”属于阴的性质。这里说明了作为有形的物质和作为无形的物质“气”之间的关系,就是说二者本身是一种物质的两种表现形式或两种状态,“聚则成形,散则成风(气)”。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里的“气”是指“一气”,并不仅仅指空气。这段话进一步说明了化气与成形之间的关系。就人而言,中医认为,与天地一样,形体与无形的物质“气”的关系也是如此。清&;#8226;喻昌《医门法律》:“天,积气耳;地,积形耳;人,气以成形耳。惟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气之关于形也,岂不巨哉!”

  除了形体与无形的物质“气”的关系外,人体的有形的精、血、津、液和无形的物质“气”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清·陆晋笙《景景室医稿杂存》:“其气所化宗气、营、卫,分而为三。由是化津、化液、化精、化血,精复化气,以奉养生身。”《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精化为气。”就是对气化与化气过程的概括。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的气化运动,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过程。

  在人体中,其实水谷同样可以化气,当然一部分作为糟粕排出体外。《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大意是说,上焦从五谷中生发出可以熏肤、充身、泽毛的物质“气”,就像雾露灌溉自然物质那样。清·程杏轩《杏轩医案续录》:“水可化气。”清·唐容川《血证论》:“气生于水。”

  从“聚则成形,散则成风(气)”中,我们这里再着重谈论一下精与气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归精,精归化。”是说,气可以凝聚成精,精也可以化生成气去温煦、奉化全身。肾精所化之气叫做肾气(肾阳)。肾精不足,则肾气(肾阳)不足,那么温煦、奉化全身的机能就会下降,身心健康就会受到影响。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大意是说,阳气中精华的部分营养“神”,柔和的部分营养筋骨。所以,大量耗损阴精就会伤害肾阳,影响到人的精神和筋骨,使人感觉到精神萎靡不振、腰酸体乏。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肾者,作强之官,伎(通“技”)巧出焉。”大意是说,肾主管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技巧。所以,大量耗损阴精就会影响人在适应劳动强度方面的能力,运用劳动技巧的能力和工作效率都会下降。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生骨髓。”《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诸髓者,皆属于脑。”《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所以,频繁耗精,会影响到骨髓和大脑,会使人思维、记忆力下降,大脑“空虚”混沌,腰背筋骨酸痛无力。

  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保精和养肾(参见《中医文化随笔06·保精》和《中医文化随笔14·养肾》)。

  2006年11月18日于北京 。 想看书来

49·血分
中医文化随笔49·血分

  据《中国医学大辞典》,所谓血分,就是指血的范围。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是血液生成的最基本物质。

  《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也是说明了上述道理(大意参见《中医文化随笔38·气分》)。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大意是说,中焦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上注于肺,依赖肺的呼吸,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之后化而为血。

  《侣山堂类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