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北大批判 >

第15章

北大批判-第15章

小说: 北大批判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⒉簧羁痰耐宕省5牵绻阏娴矫拦笱У奶致郯嗍允跃椭溃昂笞笥易诺模3J欠恰氨咀ㄒ怠钡娜耍致酆芸炀屯牙刖咛逖Э啤D愣匀思医驳奈侍庖晃匏筒宀簧匣啊W詈没故鞘裁炊寄芴浮U庖参薰諮ames Scott这么一个研究农业社会的专家,一下子讲起美国海军来能振振有词。其中道理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就是如此。我前面已经讲过,你接受法学院训练时,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干细胞研究这回事,但当了法官,马上面临干细胞研究的案子。你能说这不是我的专业,我不是个“什么都弄”的人,因此拒绝受理吗?教授这样的态度,自然影响到了教学。看看我们的大学,学生缩在狭窄的专业中,听那些只知道自己专业的教授满堂灌。我当年上北大,一个突出的感觉是,一走进课堂,就像进入一个和现实完全没有关系的世界。在那里随着不闻世事的老学究梦游一小时,出了教室门,才算回到现实中。这样的教育,能给学生提供什么呢?到了社会上,任何问题几乎都是什么都涉及,你必须准备好接受出其不意的挑战。学生守着自己的学科,没有自由思想、自由表达的训练,没有讨论班刺激出来的创造欲,能够解决什么现实问题呢?
  如今我自己教了书,才充分尝到“什么都写”的好处。因为“什么都写”就是什么都想。这几年“什么都写”的经验,等于把在中国大学中错过的基本的人文教育补回来许多。生活是活的,历史也是活的。“什么都写”之后,看历史的眼光也大有不同。比如我给学生讲希腊史,讲起希腊的军制和同性恋问题,我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从美国自克林顿上任以来对同性恋是否可以参军的辩论谈起。在现代的许多美国人看来,同性恋参军,把军队内的性关系搞乱了,影响战斗力。可是在古希腊,人们认为同性恋组成的军队最强大。因为任何一个战士,在自己的恋人面前都会表现得神勇,捍卫自己的荣誉,而且彼此生死与共。同是*社会,古典和现代的人想法竟如此天上地下。为什么?这么一讲,课活了,历史也活了,历史和现实联系在了一起,帮助学生用历史批判现实,以现实批判历史。 。。

讨论班:大学的教学与文化(4)
最近国内一位博士生给我写信,说现在大学里也开始学美国,办讨论班。但是效果不好。老师不会主持,不能有效地引导话题、提供有价值的评论,学生发言也没有质量。反而不如大课的信息量多。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老师就是大课里灌出来的。如果除了自己的专业外,“什么都不写”、什么都不想的话,面对讨论班当然不知所措。学生的背景各异,生活经验不同。老师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和学识中挖掘洞见。比如我和学生讨论的时候,明明讲日本的事情,学生突然扯出美国的东西来,大谈西奥多?罗斯福。怎么办?我不能简单地让人家闭嘴,而是要首先理解西奥多?罗斯福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这位学生把他和课上的讨论主题联系起来,然后才可以引导讨论。如果只守着东亚的领域,不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看不出他的背景和我谈的问题的相关性,那还怎么能够帮助他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中挖掘洞见呢?
  苏格拉底如何培养精英
  到美国前就听说,许多哈佛、耶鲁的教授常说本科生比研究生聪明。为什么?在我看来,本科生没有接受太多专业训练,提问也好,讨论也好,直接立足于生活经验,不太受学科的束缚,所以比较有原创性。研究生专业训练多了以后,容易为学问而学问,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提问、讨论。但专业仅是某些专家对现实的一个简单化的归类。生活中许多活生生的东西给漏掉了。一个学者最珍惜的,就是人家能够直接基于现实的经验,把自己专业分类中漏掉的东西捡回来。从这个角度讲,本科生的问题和看法更加“原始”、未经雕琢;研究生操心专业太多,原创性被学科所驯化,思想被别人给套住,讲出来的话太文绉绉,已经没有那么“生猛”、有活力了。
  读柏拉图的《理想国》,里面的苏格拉底在讨论如何培养统治精英的问题时,他的起点,竟是怎么驯狗!好的狗,对敌凶狠,对主人温柔。怎么把这种对立的品性培养到城邦的守护者身上?他提出音乐、诗和体育两方面的训练:前者使人温和儒雅,后者使人刚毅凶猛。你能想象,在我们一个名校的教育系的讨论班上,那些一级级考试上来的博士们,在讨论培养精英的问题时,会遵照驯狗的规则来推理吗?这样的路数是哪个学科的呢?这在我们看来恐怕简直就是“农民意识”、愚昧无知,是土老帽儿把人贬成了牲口。然而,柏拉图笔下苏格拉底的原创性,就在这种“糙”劲儿上。被学科包裹的太多,这种人类原始的“糙”劲儿就没有了,创造的冲动就被文化给驯服了。也正是基于这个立场,我认为专业可能会伤害学者的原创力。大学里面的教授,需要时不时抛开自己的专业、脱掉学者的衣裳,什么都写,什么都想,赤身*、直截了当地面对生活。这才能保持“糙”而不“粗”、“深”而不“晦”的知识品格。
  以上拉拉杂杂,讲的不过是个人片面的经历,但多少反映了美国大学的现实。我在《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一书中,则讨论得更细致一些。我希望读者以中国大学的现实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究竟缺少什么。用最简单化的说法,从讨论班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马上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能够贡献什么别人没有的东西。因为他每天上课就是演习这些技能。上大课满堂灌4年,到了社会上就容易不知所措,因为自己在学校很少主动说过话,很少独立解决过什么问题,甚至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实说,我很难想象,我在讨论班上的几个“优胜记略”,在北大的课堂上能够被激发出来。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讨论班:大学的教学与文化(5)
在中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学问、不懂什么。在美国读书,总担心自己没有思想,没有激发人的能力。一年下来,你发现学到的死知识似乎有限。但整个环境,都在逼着你创造、冒险,走别人没有走的路径。讨论班上,同学竞争非常激烈,争先表现自己的智慧。你讲不出有意思的话,马上就被撂到一边,成为无足轻重的人物。所以,这种环境下出来,个人进取精神必须非常强才行。这样的大学,实际上是这样一种文化:不在乎你知道什么,但刺激你一刻不停地进取、创造,不论捡起什么都能闹出一番动静来。这是现代社会的精神,也是现代大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和我们从小背书的传统是相反的,对当今中国大学中的整个既得利益集团都是一个挑战。找不到这种精神,中国就不会有一流大学,也很难成为一个世界一流大国。
  附录:反思精英白领危机
  “中国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人!”这话几乎成了“真理”,没有人会反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竟开始闹人荒,而且并不是限于某个特殊部门,许多领域都出现了找不到人干活的现象。
  前一段的“民工荒”,实际上证实了笔者在此之前对中国将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预言,只是预言兑现得比笔者预料得快而已。如今另一个领域又出现严重缺人的现象:高级管理层。这一领域的精英白领供给严重不足,可能比“民工荒”对中国经济产生更严重的威胁。
  一
  不久前,英国的《经济学人》从外资的角度就中国的经济人才问题进行了报道。目前外企在中国的投资,每周高达10亿美元。外资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这么大笔的资金,谁来经营?外企纷纷抱怨找不到人。
  Oracle中国南方及香港分部的执行经理Arics Poon最近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必须(在中国)找到一群能力强、有职业精神的经理,否则就无法维持我们在中国的增长。”著名的会计公司Ernst&Young中国与香港部分的总裁Anthony Wu也承认:“我们已经决定不接一些主要客户,因为我们没有人手向他们提供服务。”
  外企在中国扎根,就必须“本土化”,用当地的人才替代从本国派来的高薪管理人员,减少费用,否则就无优势可言。如今,给外企服务的中国精英白领已经收入不菲。根据《经济学人》的调查,在京沪两大城市,外企中层的中方经理,年收入(包括工资和年终红利)可达万~万美元,大致20多万元人民币;高级经理则收入高达万~万美元,相当于三四十万人民币;企业总裁则岁入8万~9万美元,即六七十万人民币。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一般经营消费品和医药的公司,在美国一个有MBA的雇员可以挣到万~万美元的年薪,在亚洲的职位只有这个数的一半。以这个标准衡量,中国的白领的收入还是给外企省了一些钱。但是,如今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仅为2%。这些精英白领的工资上涨率则为6%~10%,甚至有过50%这样神话般的加薪。可见这些人的价码正在急剧看涨。以这样的速度,再过几年,中国的白领就会变得太贵了。
  更重要的是,即使如此高薪,公司还是留不住人。去年在深圳,10个企业总裁中就有一个换了工作;在北京,12个中有一个跳槽。在全国范围内,跳槽率从2001年的%上涨到2004年的%。有些小公司的跳槽率高达30%。像L’Oreal这样知名的跨国公司,在中国拥有3000名雇员,跳槽率也接近15%。其人事经理称他们在3年内几乎把所有最初雇来的人丢光了。

讨论班:大学的教学与文化(6)
企业雇用一个高级白领,招募费用非常昂贵;人员不停地换,企业的正常运营就无法维持,大大影响了效率。再加上工资不断地上涨,这些企业很快在中国就没有赚头。一些外企已经开始想后路,希望到别的国家找机会。
  这一状况,为中国经济提出了严重的警报。中国能否像现在这样持续地、大量地吸引外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能否提供足够的、称职的管理人员来经营这些资本。否则,外资就不会再来。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劳动力费用在上升,中国必须不断提高产业层次,摆脱低薪、低技术的陷阱,才有出路。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必须吸引高技术的尖端产业,而不仅仅是那些有很少技术要求的服装业。但是,越是尖端的产业,越需要高级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管理人员,就会阻碍中国企业的升级。
  二
  高级白领的高薪,与民工的低薪甚至拿不到工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现象,说明中国高级白领的严重短缺。外商的普遍抱怨是,在中国找个称职的管理人员实在太难。好的就那么几个,谁都在抢,结果这些人在哪家都待不长。GE的一位培训主管称,中国的高级管理人员还是第一代,他们的父母是在国有企业效力,他们没有榜样可学。Asimco Technologies的一位总裁也说,中国的人才常常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来自国有企业,官僚习气太重;一部分来自私营企业,又实在有些太无法无天。更多的外商则抱怨,中国的雇员缺乏创意、冒险精神和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