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假装深沉 >

第2章

假装深沉-第2章

小说: 假装深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不久乡里就开始普及液化气了。以前烧灶头时平时最重要的工作是要经常备好柴,现在烧液化气就不需要备柴了。很快,乡亲们都开始用液化气了,我们家当然也不落伍,不久又搬迁了,新房子里没有灶头,平时做菜就都用液化气了,但母亲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后来还是在后屋砌了个灶头,平时也不用,只到端午烧粽子的时候才用。因为粽子要烧一个晚上才能熟才能香,也有人家用高压锅烧粽子,但一是烧不了许多,而且味道也不能和灶头上烧出来的比,所以母亲坚持用灶头烧粽子。一般总是晚上临睡前把一大锅粽子煮沸了,然后添上些可以烧上一晚上的粗木头等硬柴火,然后就可以睡觉去了,等到第二天早上掀开锅盖时一大锅香喷喷的鲜肉粽就烧熟了。我总是迫不急待地拎起一只就吃。那种美味至今不能忘怀,好在一直到现在母亲还坚持每年都包粽子也都用灶头烧一晚上。有时我在外面也买粽子吃,可是那味道和母亲烧的差何止十万八千里,于是灶头在我心里又多了一层神秘。

  其实不仅是粽子,很多菜用灶头上的大锅烧出来的和用液化气灶烧出来的总有那么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比如红烧肉,咖哩鸡,包括米饭。我想,就冲着这个距离,我家的灶头还会继续保存下去的。

乡村旧事(四):珠珠米、爆米花
玉米在我们那儿叫做“珠珠米”,上海人则叫它“珍珠米”,虽只一字之差,但珍珠米确实要好听得多,只是习惯了就改不回来了,我依然喜欢叫它珠珠米。这次回老家,一进门就闻到了煮珠珠米的香味,原来是父亲知道我要回来特意为我煮的,正好我也没吃早饭,于是立即就吃将了起来,自家煮的总有一股特别浓郁的香味,是外头摊子上卖的无法相比的。像小时候一样,我是啃了一根又一根,恨不能把杆子也嚼进去。只是感觉这次的不够甜嫩,我偏偏又是喜欢挑嫩的吃,父亲说谁让你这个星期才回来,给你留到现在了,再不回来就没得吃了。原来如此。。。呵呵,我其实都差不多忘了现在已经是玉米成熟的季节了。

  提起了珠珠米便又记起了许多的往事。说起来,我们这一代的童年是和珠珠米分不开的。因为我们那个时候所能得到的零食基本上就只有爆米花了,而爆米花就是要用晒干的玉米粒来爆的,一粒玉米就是一颗爆米花。就连爆米花这个过程都是充满刺激和诱惑的。那时街上有专门做爆米花生意的人,他们先把玉米倒进一个圆圆的铁肚子里,下面有煤块在烧,然后不停地转啊转,转了不知道有多少时间,他就把那个圆铁肚架起来,这个时候旁边观看的小朋友们都要唔着耳光,盯紧着看,只看见他拿脚用力一踩,又听得“喷”地一声(声音太响了,唔耳也不济事),一片异香便迎面扑来,原来,爆米花终于爆好啦!

  算起来,这爆米花也可以算是一样非常经典的零食了,即使是在零食小吃花样繁多的今天,爆米花依然还有它的一席之位。在家乡的车站里,每次都看到总有许多奶奶辈的乡人来兜售她们自制的爆米花。乡村如此,城市亦如此。有一次,一位到我们公司来实习的小姑娘临走时笑嘻嘻地送了我一包东西,我一看原来是一包用微波炉来爆的奶油爆米花,彼时我顿生感慨。一感慨原来这东西不光咱乡村的孩子爱吃,二感慨原来如今再也不用踩那恐怖的东西了,放微波炉里转几下就行了。

  说到爆米花就又要想起轧(ga)珠珠米,就是将玉米从玉米棒上脱粒。这不像轧米那样可以借助于机械,它完全是手工的,最多是先用一字螺丝刀在玉米棒上从上往下凿几道沟,然后有了空隙就轧起来容易多了。当然,轧珠珠米的前提是这些珠珠米一定要晒得很干了,越干越好轧。其实这个事情也是挺好玩的,手用力一捋那些玉米粒就顺着用力的方向齐刷刷地从棒上掉下来了,这个过程是如果用心体会是很有趣味的,当然,这个趣味仅停留在开始阶段并且是怀着游戏的心态,如果这是大人布置给你的一个任务,如果你已经轧得手发疼了,那它的趣味就荡然无存,只剩下无聊和痛苦了。好在,我小时候轧珠珠玉都是轧着玩的。

  其实,珠珠玉这东西从它开始开花就充满了趣味。它的花不像花,它的玉米棒竟然是从胳肢窝里长出来的,而且一开始就长出许多美丽的丝来,这么奇怪的事情在别的庄稼上是不曾见过的。那时候,我们小孩子总是等不到它成熟就迫不及待想到捌开来看里面的果实了,有时捌开后看到里面一料料洁白饱满的玉米粒,用后指一戳就流出乳白色的汁来,舔到嘴里有一丝微甜,那个感觉简直比吃煮熟的味道还好。到了真正采摘的季节,更是积极地想要亲手把它一根根的掰下来,然后再是一层层的捌掉它的外衣,拨去它的须须头,直到取出白白的玉米棒。总之从摘到吃都是充满了欢乐的。

  有一年在山东旅游,车子在山路上盘旋辗转,山上大多都是种的松树,偶尔经过一片山地,当时正值秋天,我看到那里竟也种植着成片的玉米,顿时感觉亲切起来,隐约又看见一位母亲在里面掰玉米,后面跟着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我猜想他一定是在帮着母亲装袋子吧,就像我小时候做过的一样。那时突然又想起一个奇怪的问题来,他们那里会有什么别的名称吗?那里的小孩也会做轧珠珠米的事情吗?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每个地方的孩子都会有各自快乐的童年。仔细想想,其实倒未必是珠珠玉给我带来了美好的回忆,而是我乐意将我快乐的回忆捆扎在珠珠玉一起。 txt小说上传分享

桃花含苞迎春放,谁是惜花人?
家乡南汇一年一度的桃花节今天开幕了。说实在的,我老家的几棵桃树早已蛀死的蛀死,砍伐的砍伐,要不是有桃花节,我早忘了这会儿又要开桃花了。。。

  想那时偶还小得很,到桃树开花前不久需要对桃树进行整枝,经常会把挤满了花蕾的桃枝给剪下来,大人说这枝是不要的,开了花也结不出桃子的,那时偶还感觉很心疼,总会把这些剪下来的树枝捡回家拿花瓶养着,直到它在瓶里开完花然后一片片花瓣儿凋零才算了却心中的不安(幸亏那会儿还没读红楼,不然没准还去葬花葬枝了,呵呵)。于是从那时起就注定我一辈子都是个怜花惜花人!

  不过,那时似乎还没有桃花节,城里人还不知道这里有多少美丽的桃花在盛开。家乡的同龄人在这个时节玩的是从砖缝里捉蜜蜂或盘野猫(即捉迷藏)的游戏,大人们都在忙着上班种田,更没空赏花惜花的,于是,惜花人仅吾一人尔。。。

  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有了桃花节,盛开的桃园里迎来了城里人,大多进去时两手空空,及至出得园来都会手持几株将开欲开或盛开着的桃枝,或者还有油菜花,我不知他们手里中的桃枝是怎么来的,但愿不是从树上折下来的,不过油菜花无疑是现掐的。

  起先,乡人们总是怀着好奇的目光看待每一位赏花的游客,揣测着他们的心态:是不是城里看不到绿色?是不是他们从没见过桃花。。。。。。渐渐地也就见怪不怪了,从此整修下来的枝条不再随手扔掉,因为他们发现城里人愿意出相当于好几个桃子的价钱来买下它,没想到原本当柴烧的东西还这么值钱,只可惜那时我家的桃树已被蛀虫蛀死了,何况3株2株地也不成气候,何况地处偏僻没有人能够妙腿偶踏到这个地方的,所以,我家可没赚到这个一分钱哦。。。

  不过我经常在想,这位想到要举行桃花节的某县领导定然也是一位惜花人吧,不但自己惜花,还希望更多人加入惜花的行列,他的惜花理念应当是这样的:与其让桃花在默默中孤独地绽放,不如让更多人来关注来欣赏她的美丽,方不负她的美丽和动人。当然,在领导的领导作决定时必然也考虑到了她美丽后面蕴藏着的经济效益,于是,从此上海有了桃花节,中国有了桃花节,而且这么多年办下来成果也颇为喜人,实在是经济,名声一齐丰收,着实得感谢那位惜花人!

  上一次回南汇是半个月前,一位五、六十岁的上海妇人在宁阳路站上了开往南汇的公交车。暇意地坐着等待售票员来买票,然后随口问了一句:“桃花节开了噢?”(莫捉语法毛病,原话就是这样,相信大家也都能听懂),人家回答:“没,早啦哩,再过半个号头。”那位妇人一愣,似乎大感意外,于是在下一个站下了车。。。这事我这会儿琢磨一下倒也挺欣慰的,首先人家记错日子情有可原,想我一标准农家子弟,如今也没多大岁数也记不清啥时开花落花的,人家自然更不能怪了,倒是可以看出人家心里颇急切地想来一睹美景,也许还想过过“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瘾,好歹人家过去应该也能算是美女吧;其次,这足可见南汇桃花节名声在外,时常也听得同事问起吾家乡南汇的桃花节,我倒是不稍,在我眼里菜花,梨花,野花。。。与桃花也不相上下,一个桃花节引出如此好的效应,那么乡间处处皆是花,何愁难觅惜花人,呵呵。

  信笔写来笔无疆,差点跑了题了,总之,爱赏花之人都算得是惜花人吧!桃花节是惜花人的盛会,祝愿每一位惜花人早日觅见心中的那枝美丽鲜花,如果你已经觅见,更请好好珍惜吧!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做一片浮萍
浮萍的生命是在漂泊中度过的。顺着轻风顺着流水沿着小桥人家或是山川峻岭,从生命的诞生地一直漂到生命的终点站。偶尔也会有短暂的停留,但终究要顺着流水的方向不断前行,一生都过着四海为家的生活。

  我想,这不是旅行,而是流浪吧。

  生活中,我们把居无定所的人往往称为浮萍,广义地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停地变换着自己职业的人也被叫做浮萍,他们是精神上的浮萍。往往,这样的浮萍要比前者更多。对他们来说,有的是出于无奈,也有的,是一种自己热衷的生活方式。就像三毛和荷西,流浪虽然艰辛却也甜蜜而精彩,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味道。

  我曾经是个20岁前不曾离开家乡半步的人。那时我对家乡以外的任何地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我感觉,外面的世界是那样的陌生而又孤单,没有温暖的小窝,没有父母烧好喷香的饭菜喊我吃饭。甚至,瞅不见自己熟悉的任何事物,那完全是一个异样的世界。如今却截然相反,我希望生活能像浮萍一样到处游荡,不想有一个固定的居所,不想有一份固定的工作,漂到哪方我都能品味哪方的水土,异乡的事物是那样的新奇,异乡的人们是那样的可爱,异乡的风景又是那样的令人神往和陶醉。我感觉我是个每天都必须生活在新鲜事物中的人,哪天出现了雷同便有难以诉说的苦闷与乏味。

  那天,我乘着竹筏在漓江上漂流。身旁看到了许多浮萍还有水葫芦。我用手轻轻捧起一把浮萍,我把它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身体是一片圆形的盖子,下面便是一把根须,不是用来扎根于泥土,只是用来在水中可以到处吸取养份。这样的构造简单却实用,不论被扔到哪片水面,只要能扎进水里便能将生命继续。看着这一株小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