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都市人急功近利的理性阐释:小时代心理学 >

第6章

都市人急功近利的理性阐释:小时代心理学-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恢赖模涤兴怂挥械模攀亲钪匾摹!!∽詈玫膖xt下载网

因为“消费神”的降临……(2)
勤俭节约是小市民生活的传统习惯。我们越难预测将来,就更加把现在的满足放置在以后,通过自制消费行为勤俭节约,防备不知何时会发生的灾难,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观点。我们为了防止不确实的未来隐患,支付过度的保险金,一直过着禁欲的生活,这就是集体生活的社会性公约,宗教性戒律的经济性的公约。我们的生活就是“不要贪图他人的”“扔掉贪欲”一样的安贫乐道的生活。
  不过,“消费神”与其不同,它主张人们充实并现实地生活,让人们对为了将来而放弃的现在的快乐献身,并且号召人们把将来的支出、收入使用在现时。信用卡的信用度可以说是将来可以支付的社会价值的尺度。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的防御机制一旦发挥了作用,人们就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各种狡辩,制造出自己只能那么做的客观理由。这与想用苍蝇拍拍打妻子头的丈夫,在与妻子对上眼之后说出“亲爱的,我是要打苍蝇”的道理是一样的。
  其次是投射。其实是人们自己所做出的选择,也是要自己承担责任的事情,但是如果制造出“消费神”这个假象的存在,那么就能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这个莫须有的东西。当然,像开玩笑般所说的“我买得贵了一点的”的说法和“因为‘消费神’的降临,与我意志无关地打开了钱包”的说法,却感觉大不一样。小孩走路时,在不小心摔倒后,边哭边对妈妈说 :“都是因为你我才摔倒了!”这样的抱怨就是投射的典型形态。把很难放在自己心中的沉重的罪恶意识、冲动性,本能的诱惑一般的性情扔到外部的对象,想成是“与自己无关”“不是我决定的,只是听从了命令而已”,就是让自己放松的原始防御机制的心理成因。怪罪“消费神”的人们的内心中,投射的防御机制是极强的。
  合理化和投射混作一团的“我”制造出了偶像“消费神”。不过,连“消费神”都不存在的话,“我”的人生会不会过于艰难呢?
  人们常说“破坏偶像”这句话,不过,偶尔会降临的“消费神”好像真的是一个让人不忍心破坏的存在。主流的神灵们主张不要犯罪、多做善事,要活得正直,从而监督人们生活的一举一动,许诺把其今生的困难在来世的天堂化解或称为业报,并与其相约来生;“消费神”却与之不同,它重视的是眼前和当下。比起等待来世的复生,人们更渴望今生的拯救。拯救今生苦难的弥勒信仰,抚慰了受饥饿痛苦折磨的百姓们。
  “消费神”不是21世纪的弥勒佛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觉得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比自己本身的想法更加重要。对那些过着自我克制、勤俭节约的人来说,他们根本没有勇气表现出我们在消费观念上的豪迈,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消费神”是当今社会给我们解决烦闷的一个良药。
  比起约定那虚无缥缈、无法信赖的暗淡未来,享受着眼前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的人们虔诚地信奉着“消费神”。因为从口袋里拿出信用卡,就可以将生活的痛苦涂抹干净,即便它有着饮鸩止渴的意味,但至少在某一刻,我们是幸福且满足的。
  疲惫不堪的人们,难道你们不想体验一下“消费神”所带来的关照吗?与其像蜜蜂一样无休无止地劳作,倒不如像蝴蝶一样惬意地流连花丛,反正到了冬天,它们都是要冬眠的,那何不在阳光明媚的夏日里尽情地享受呢?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应试心理学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理查德·拉扎勒斯(Richard Lazarus)把压力的研究扩张到了认知领域,为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转机。他的主张在于对压力主观的解释比客观的量更具有意义。
  第一种就是,当某一件事情发生时,发挥最基本作用的就是当事者对变化的情况如何解释、接受、进行评价的问题。由此可见,对某个人而言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对另一个人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便会产生压力。
  第二种是指某一件事情或某一种情况是否是可预测的、可承担的、可调整的,能够决定一个人是否将其接受为压力。与知道自己做错了,于是与老师协商挨打十次,就此挨板子相比,自己乖乖地坐着,但是老师经过自己身边时未经协定便对自己动手将会产生更大的压力。因为无法预测何时会挨打,将会成为无法抵抗的不可调节的外界因素。因此,人们总想避开压力,总是为了把生活变为可预测的,自身可调节的、可承担的而努力。
  立足于这种压力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把赌注压在“考试”的方法论之上,因为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得到礼物就是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的或是可控制性(controllability)的。
  公务员或教师这种职业退休后会有保障,人们所做的事情也算相对来说是可以预测的;并且,医生或中医所做的事情虽然不是可预测的,但是作为专职的自身可以控制所有的状况。专职不仅没有退休年龄,但其魅力体现在它是可以计划、控制自身的生活。
  现在的这个时代不需要过了中年期就整理人生,而是强调注重重新再过一次的人生第二春。不确定性因此逐渐增加,人们为了减少从中产生的不安感,所以选择了考试。不过,不用通过考试也可以得到稳定的职业,人们为什么对考试恋恋不舍呢?难道是古代的科举考试的残余还留在人们的大脑中吗?
  人的一生不可能只会前进,有撞墙的时候,也有摔倒的时候,还会有陷入泥潭的时候。这时我们会坐着休息片刻,也会选择绕行另一条路。不过,有的人为了寻找更好的捷径,或为了尽量少地耗费精力,便又回到从前所走过的路,想要从没有障碍的阶段重新开始。他们相信通过重试自己以前做过的事情,就可以克服现在的困难。曾经学习比较不错的人们一路重复着考试的心理便是来源于此,他们希望通过考试成绩来完善或改造自己的人生。不过,为什么非要选择考试呢?他们肯定也有过通过其他方法来取得成功的经验,但是偏偏选择考试的理由何在呢?因为他们认为考试是公正且客观的。投身这类考试中的人们会认为“世界是很不公平的。它不承认我,我不想跻身于不合理的社会的人际关系之中”。尤其是那些有过社会经验的人,在职场中所经历的交际,让他们更愿意以考试来摆脱自己所处的痛苦。
  职场生活真的是那么让人痛苦、疲倦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些目前正处在工作阶段并且缴纳直接收入税的无数上班族们,难道就没有任何的想法吗?还是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参加过正式的考试?事实并非如此,对考试痴狂的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往往表现得并不佳,或许他们并不想在人际关系上付出努力。对于模糊而又缺乏确定性的人际关系,付出和回报并不像存在账户里的钱款一样使人一目了然,它只能会是不公平的‘甲和乙’的关系。因此这样的想法就促使这些人在人际关系方面落后于他人。
  他们IQ很高,但是SQ(社会关系指数)却普遍偏低,这些IQ和SQ不成比例的人很难承认并接受比自己能力差的人领先于自己。因为不这样的话就代表着否定了他们十几年来在学校用知识所累积的成就,从而动摇了他们心中的价值判断体系。
  考试屡屡失败,但是不能轻易放弃的理由是因为他们看不到99%的失败者,眼中只有1%成功的神话。他们会尽量把自己想象成是99%以外的人,并且找出能证明其观点的各种理由,同时从别人身上找出失败的原因,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这类人在看待他人的行为时,往往低估环境的因素,高估特性的影响,并且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与之有别的。这样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对失败予以否认的自我信任的强化程度。自己做错就怪罪“状况”、别人做错就怪罪“性格”的倾向也是基本归因谬误的典型表现。
  人们通常倾向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让自己的投资最大化地得到报偿,无论是在利润上还是在社会地位上,抑或是在政治影响力上。但不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这种欲求都是自私且具有贪图意味的。社会中所潜藏的利润无论多么具有潜力,但从人均占有的分配情况来分析,这种从属于个人的贪图欲望是无法让所有人都得到满足的。因此,在社会制度与法制的约束下,人们不断地抑制自己的欲念,以“公共模式”的名义生存,长此以往,精神上的压力逐渐显现,让都市中身心疲乏的人层出不穷。长久以来抑制的享乐欲求,不知不觉中已经在另一个侧面形成了一种具有攻击性的危害,它们在某一个角落里一点一滴地积聚着力量,虎视眈眈地盯着每个人的情绪爆发。
  然而在带有运气成分地登上自己所期许的位置时,原本装满了欲望的内心也涌上一股愧疚,其中甚至还带有与他人分享的想法。不过,若是放弃了年轻时所怀有的欲望,以自卑的情绪和反复的挫折达到目的,那么到那时,在这种压抑的生活中所形成的攻击性,其危险程度也会更大。他内心的另一面会要求得到补偿,并且在得不到补偿的情况下,他的情绪就会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爆发。
  考试是一个简单的游戏规则,并且很多人都认为只有这才是最公平的游戏,所以无数人涌入了考场的大门。人数之所以会这么多,也因为他们都在社会中承受着同样的压力,并且在这种压力下怀着同样的欲望。今天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来往于我们身边、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大多数人,都在以考试的方式来激烈地争夺着自己企图抢占的位置。这是一个合法的抢椅子游戏,所有人乐此不疲。
  

小时代的快乐欲求
物品形象会不断地变换,通过消费会被新的形象所代替。形象与资本的逻辑和便利的设施是同一个步调,因此它的原本价值就会失去魅力,或不断地变化,尤其在城市中,一样物品的形象很难长时间而稳定地得到维持。这并不是只对物品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认识并熟悉某人的过程中,他人的形象会逐渐在自己的心里出现明确的定位,并且还会在心里对其判定是否友好,是否存在价值,是需要警惕还是避开为好。对对方的初步判定形成后,这种判定一般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轻易地发生改变。因为根据自己一直以来制造的人际关系数据库,首先对一个人进行评价、判定的理由既有效率又简便。
  用血型断定对方性格的人们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将人们按照不同的血型进行分类,是希望可以通过此种方式轻松地预测到对方的下一个举动。如果可以预测对方的行为,便可以对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有一个准备,从而不会造成惊慌。这样的话,自己就可以在与对方的关系中占据上风,而且也不会受到伤害。不过人们的行为不像已定制的血型一样那么单纯。自己觉得对方是一个值得相信的人,因此向对方坦白了秘密,但是第二天早晨你的这个秘密就传到了所有人的耳朵里。有过这种一言难尽的经历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