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

第18章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第18章

小说: 郭子仪:史上第一"圆满将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唐、大食两大强国的唯一一次碰撞,以大唐告负而终。

  在安史之乱前的玄宗,对朝臣是相当宽容的。对待不满意的文臣武将,常用的处分方式是“贬官”,即使当年即使王忠嗣已经被三司会审定为死罪,玄宗还是只把他贬为汉阳太守。这次高仙芝惨败后,被贬为右羽林军大将军,是“十二卫”的将军,品秩虽然不低,但权力比地方节度使差得远了。

  (想来这一段时间,一直醉心于战场的高仙芝突然被束之高阁,生活十分郁闷。当然也有人不这么认为,前一段有个电视剧《杨贵州妃秘史》,还让高仙芝和宫廷音乐家谢阿蛮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给这位铁血战将,强加上一丝儿女情长的温柔。)

  虽然现在高仙芝几乎不再带兵,但谁也不能否认,他仍是一位在当时能力数一数二的大将军。既然现在平叛需人,在皇帝身边的高仙芝无疑是最佳的带兵人选。

  当封常清已经走了六天后,玄宗才想起启用高仙芝。

  如果再派高仙芝去前线,势必要和封常清分清上下级关系,也就是两人以谁为主。两人无论是从资历、能力、威望,还是同僚关系上讲,都应该是高仙芝是领导人。

  在外抵挡安禄山的叛军的唐军首领,最合适的官职是节度使。而玄宗已经封了封常清平卢、东阳节度使,不能才刚过六天,其官职就由高仙芝替换了吧。

  那么给高仙芝什么样的职位呢?这种问题难不倒玄宗,他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统帅各路军队东征。职位问题顺利解决了。

  元帅这一词,并不是玄宗自己琢磨出来的。在我国春秋时期就有这一名词了,但真正作为统军征战的职位,则是从南北朝开始的。李渊入关后,也曾设有左右元帅,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以前曾担任过“西讨元帅”。玄宗年间编制的《唐六典》中,也有“凡亲王总戎则曰元帅”。

  考虑军权不外放的原则,元帅权力太大,都是由皇家担任,而真正行使军事职能的则是副元帅。高仙芝是唐朝安史之乱中第一任副元帅,只是他不知道,在他身后,还会有一连串的副元帅。这些副元帅,个个都是军事能力突出的强人,也是当时军中大佬,其中名气最大的是第三任副元帅郭子仪。。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十七章 第一任“副元帅”(2)
虽然封常清在洛阳征了六万人,但远不足以向安禄山开展反攻。玄宗拿出内府中的金钱布帛,在长安大肆招兵。

  当时的长安是天下第一大城,人口众多,再加上钱财的吸引,仅十天的时间,竟然征兵达十一万,号“天武军”。 至于军队成员,基本都是“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刀箭”的市井子弟。

  高仙芝带走的兵只有五万,并且还包括了部分飞骑、彍骑等长安卫戍部队。新招募的兵都到哪里去了呢?用来守长安,还是只是贪图金钱布帛,领到后就逃跑了?令我们无从猜测。

  玄宗还派了一名监军,这位是高仙芝的老熟人:边令诚。或许玄宗认为两人曾一齐出生入死,是对好搭档,也或许认为上一次两人赢得了一场奇迹般的胜利,再派两人同去图个吉利。

  玄宗所不知的是,边令诚曾在连云堡扯高仙芝的后腿,高仙芝对边令诚的印象并不好。

  高仙芝有个贪财的毛病,每次作战,总是把部分战利品私吞。边令诚看到后自以为拿到高仙芝的短处,曾数次向高仙芝索贿。高仙芝面对边令诚的要求,有些不屑一顾:你算什么人,一点战功也没有,在本大将军也好意思张嘴?面对高仙芝的漠视,边令诚暗恨在心,令两人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后来当高仙芝明白“惹君子不能惹小人”这句至理名言时,已经晚了。

  …

  大军开至陕郡,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位曾经的黄金搭档又聚在一起了。不过这一次迎接他们的不是曾经的辉煌胜利,而是节节败退。

  高、封两人进行敌我军事对比后,深知自己带得这些民兵,根本不是精锐之敌的对手,陕郡根本不可能守住。如果正面交战,只会被敌人击溃,甚至敌军会进一步直捣长安,大唐天下顷刻可覆。

  在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后,仙芝没有犹豫,立即命人打开太原仓,把仓内所有的东西全部赐给士卒,把可用不能拿的东西全部焚烧,然后不战而退,引兵直奔潼关。

  高仙芝把东西分给士兵的做法不错,但他也高估了这群临时招募的民兵的素质。个个大包小包的像搬家一样,怎么打仗?安禄山军追过来后,狼狈而逃,边逃边把背着的东西往下扔,一时间“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

  一向作战勇猛的高仙芝这一次当了回缩头乌龟,没有回头迎战,只是无抵抗地败退。他的目的非常明确,不惜一切代价抢先进入潼关。既然战力不足,那就死守险关,拖住敌人。扼住叛军去长安道路的咽喉,让安禄山在此地前进不能、后退不得。

  叛军以前的胜利不过是一鼓作气,他们的实力仍是远不及大唐。一旦叛军在潼关前久久不能前行,内部必然军心涣散,等各地援军到达后,可一战败之。所以,眼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踞守潼关。

  洛阳处于平原,四面开阔,所以不易守。而潼关素有天险之称,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是典型的易守难攻之地。

  一切未出高仙芝的预料,等唐军退到了潼关,整饬防守器械。虽然叛军随后赶到,但仍然被挡在潼关外,无法前进,只能退却。

  或许是叛军慑于高仙芝的大名,安禄山部将崔乾佑并没有大举攻城,而是退居陕郡。这也是一路势如破竹的叛军第一次退却。

  高仙芝稳坐潼关,叛军无力再进,天下稍定。

  正当高仙芝长出一口气时,危险突然不期而至。 。。

第二十七章 第一任“副元帅”(3)
可以改变历史的除了英雄,还可能是小人。

  边令诚一直对高仙芝怀恨在心,现在终于来了机会。从潼关急回长安向玄宗进谗言,对高仙芝、封常清二人的功绩只字不提,而是处心积虑地罗列败绩。

  边令诚是资深宦官,深知玄宗的喜恶。所以他有针对性地把高、封两人的某项不足加以夸大。

  对封常清,说他是“以贼摇众”,总是在唐军面前一再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边令诚揣摩玄宗的心思非常准确,封常清“以贼摇众”确实令玄宗怒不可遏。

  本来封常清虽然战败,但大敌当前,玄宗并没有把封常清置于死地的想法。他已经下旨削了封常清的官爵,令他白衣于仙芝军效力。

  现在听到边令诚对封常清的煽风点火,不由怒从心来。好你个封常清,当初你说“计日取逆胡之首”,但你不但没能取敌人首级,反而是连战连败,连洛阳都丢失了。你这么大的过失,我只是对你贬官,给你戴罪立功的机会。没想到你不仅不知恩图报,反而到处宣传敌人强大,动摇大唐军心。你可以为自己打败仗找借口,但岂能以毫无大局之念。此人当诛。

  其实边令诚和封常清本来并没有什么怨恨,但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关系非同一般,边令诚的真正目标是高仙芝,封常清只是捎带着打下小报告。封常清的死,更主要是他战前的大话,与后来的败退落差太大,令玄宗有杀他之心。

  对高仙芝的罪过,边令诚汇报的非常巧妙。他给高仙芝编织的理由,除了不战而逃外,更主要的是盗减军士的粮食和物资。高仙芝不战而逃,只是为了退守潼关,但也勉强过得过去,而“盗减军士粮赐”则是无中生有。无端加上后一条,就是边令诚的高明之处了(仅限于诬陷)。

  当初封常清战败,甚至连东都洛阳都丢了,玄宗也不过是把他的官职一撸到底,并未杀人。高仙芝的败退,罪过比封常清轻多了,又朝廷当用人之际,恐怕连官职也不会丢。若要置高仙芝于死地,仅是战败这一项是远远不够的。而私吞军士粮赐,则是玄宗所不能容忍的:身为副元帅,受皇帝盛恩,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想着如何退敌,只顾着怎样中饱私囊,情何以堪。

  玄宗如果红了眼的赌徒:高仙芝,你既然不顾朕之天下,那要你何用?杀。

  那么玄宗为何会如此信任边令诚的话呢?其实这都是高仙芝平时作为的缘故了。如果把“盗减军士粮赐”这一罪名落在一向清廉的封常清头上,那玄宗肯定不会信,但加在经常性侵吞国家财产的高仙芝身上,可信度就大得多了。

  十二月十八日,高仙芝当上副元帅之后尚不足一月,边令诚手持敕书到军中杀高仙芝及封常清。面对死局,高、封两人也有不同的表现。

  封常清死得并不痛苦,或者他认为自己一再败兵,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临死前道:“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污国家旌麾,受戮贼手,讨逆无效,死乃甘心。”

  高仙芝则觉得自己死得冤枉,“败退,我认了,但说我盗减军士粮赐,是诬陷”, 高仙芝这时意识到自己遭到边令诚的暗算,对令诚说:“上天下地,三军皆在,君岂不知?”天知、地知、众人皆知,难道你难道不知道吗?边令诚当然无言以对。

  高仙芝又对麾下说:“你们如果认为我没有罪,当呼枉。”军中同时大喊:“枉!”。

  就在全军震天高呼“冤枉”声中,安史之乱中唐军一任副元帅高仙芝身死。

  边令诚看着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尸体,不知作做感想,不知这一次算不算他的胜利。而令他所意料不到的是,就是因为谗言害死高、封两人,自己也最终身首异处,还会永远遭后人的唾骂。

第二十八章 横行青海夜带刀(1)
“国不可一日无主,军不可一日无帅”。高仙芝被处死后,由李承光代理统领军队。但李承光无论是从能力还是威望上,都不足以承担“副元帅”这职务。并且由于主将被冤杀,大唐的士气无疑降到了最低。

  当务之急,是重新寻找一位能稳定军心的“副元帅”。哥舒翰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从“副元帅”要求的条件来看,首先必须是长年带兵打仗的将军,其次必须有一定的威望,所以只能从当时重镇节度使中选。

  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被杀,曾经的常胜将军高仙芝被杀,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是叛乱头子,原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堂兄,现任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刚刚上任,从威望上还差了一些,北庭、剑南、岭南等节度使影响力不足,所以时任河西、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成了最佳也是唯一的人选。

  玄宗这次把“正元帅”的位子给了太子李亨,哥舒翰为“副元帅”,统领河、陇、朔方、奴刺等十二部兵二十万守潼关。

  哥舒翰之所以为后人所熟知,更主要是因为西鄙人的一首诗:“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首诗因为被蘅塘退士收入到《唐诗三百首》中,而被广为众人知。哥舒翰本人的故事也就像这首诗一样充满了传奇。

  人们一旦提起大器晚成,往往最先想到的是“三字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