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郝怀明如烟如火话周扬 >

第14章

郝怀明如烟如火话周扬-第14章

小说: 郝怀明如烟如火话周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了纠正。他说:“在作家的相互关系上,尤需要有民主主义的精神。我们不容许文坛上的命令主义,独断主义,我们要养成一种自由竞赛的风气。
  用思想的卓越性和作品的质来取得在读者中的威信,这是最公平的办法。以政治思想的前进来弥补艺术技巧的缺陷,对于其他一切作家的一切严肃真挚的努力采取着一种轻视的态度,这是要不得的。因为前进的思想决不是宗派的东西。”“我们主张文学上的自由,正是为了要扩大于民族有益的文学的活动的地盘。”(《周扬文集》第1卷第228、229页)人们看到,周扬这个一心为革命、一心为民族的年轻人,从错误和挫折中奋起了。这样的人,是不可战胜的,是会受到人们的欢迎的。
  接受胡乔木的建议,周扬写下了对曹禺的剧作《雷雨》和《日出》的评论。文章批评了当时有的论者对《雷雨》的不正确看法,从思想和艺术的统一上对曹禺剧作,作出了科学的评价,在现代文学史上,周扬可谓第一人。他说:“批评的目的与其说是揭露作品中的缺点,更毋宁说是阐发作品之积极的意义。”他认为《雷雨》最成功的是人物的创造,作者对自己的人物非常熟悉,对人物的描写非常忠实,“他仅仅把他们安放在一个阴森森的家庭环境里,那环境好像铁箍一样箍住他们,使他们在里面盲目地行动着,煎熬着,挣扎着,一直到死亡”,从而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
  他盛赞说:“《雷雨》和《日出》无论是在形式技巧上,在主题内容上,都是优秀的作品,它们具有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意义。用一脚踢开的态度对待这样的作品,无疑地是一个错误。”(《周扬文集》第1卷第198-199页)一个作家能够写出很好的国防文学作品,当然是革命所需要的,“但是如果有一个作家,他和实际斗争保持着距离,却有他的巨大的才能,卓拔的技巧,对于现实也并没有逃避,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近了它,把握了它,在他对现实的描写中,达到了有利于革命的结论。这样的作家,我们难道不应当拍手欢迎吗?”(同上,第200页) 周扬是个职业革命家,由于两个口号之争,在上海不大好工作了,在“西安事变”之后不久,冯雪峰提议让他去日本,并说经费由组织上供给。周扬表示同意。当时,国共合作抗日形势发展很快,留日的许多共产党员纷纷先后回国,周扬最崇敬的郭沫若也逃离了日本回到国内。在这种情况下,周扬觉得已经没必要再去日本了,冯雪峰也表示赞成。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8 初到延安(2)
周扬最后去了延安。这也是党组织的决定,同他谈话的是潘汉年。关于周扬为什么要离开蒋管区去延安,1978年9月,他在同香港人士赵浩生的谈话中曾这样说:“主要原因是组织决定我去,再一个原因是对‘国防文学’的论战和路线的关系我处理得不好。
  因此,我在那里的工作很难做。当时是我负责的嘛。我做负责人是在党遭到破坏以后,没有人,我才来做头。我的缺点很多,但是有一个优点,就是相当积极,肯干。要不然也有几位老的人,像夏衍都是老的嘛,为什么要我来做头呢?所以现在人家批评我也是对的,因为你做了头嘛。那时候二十几岁。确实也不懂事。革命热情是有的,但工作就很难做了,特别是鲁迅公开指名批评我以后。那时候我的生活没有着落。我虽然是个职业革命家,但是在上海的生活我完全靠自己的稿费,党并没有给我钱。恰好延安有需要,因为那时候国共合作已经基本上定下来,至少内战可以停止了,延安打电报来,说需要从上海调一批搞文化工作的人去延安,这样我和艾思奇、何干之这一批人就去了延安。”(赵浩生:《周扬笑谈历史功过》,《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2期)
  1937年9月,周扬夫妇、李初梨、艾思奇夫妇、何干之、周立波、林基路、李云阳、舒群等一行12人从上海出发,到延安去。
  途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时,周立波同史沫特莱去了前方,为美国卡尔逊将军当翻译;林基路被分配到新疆工作,后被新疆当局盛世才杀害,成为著名烈士之一。
  周扬等人到达延安的时间大约在11月初。最初与毛泽东的相见,令周扬终生难忘。那还是他刚到延安不几天的一个夜晚,毛主席提着一把酒壶,来到了他住的交际处,来探望他这位新来的湖南小同乡。他们在一起聊了很长时间,从生活习惯到社会风情,无所不谈,唯独没有提的是上海文艺界的纠葛,两个口号的论争。随后,周扬还在毛泽东那里住了一个晚上,两人彻夜长谈,毛泽东也没有提到两个口号之争的问题。周扬很想向毛泽东反映一下上海文艺界的情况,特别是两个口号论争的情况,讲讲自己的错误,诉诉自己的委屈。有一次,他与毛泽东谈话,刚刚提及此事,就被毛泽东制止了。毛泽东似乎对事情早已了如指掌,无须听他再说。毛泽东只是就如何正确对待个人委屈的问题讲了一番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道理。“他说无非是三种情况:一种是人家批评你批评得对,你确实错了,那你就应该让人家批评,不应该感到委屈;一种是你正确,人家批评你批评错了,那么真理在你这一边,你要为真理而斗争,不怕受委屈;再一种各有一半错,那你至少有一半错,也不是完全冤枉你,你也不要感到有什么委屈。”《周扬文集》第5卷第4页)
  周扬不能不为毛泽东所折服,这些极富哲理的话,分析透辟,开人心窍,深深地铭刻在了他的心中,给了他无穷的力量。毛泽东的这段话,周扬一生中不知讲过多少遍,经常用来勉励别人,包括同事和亲友,也勉励他自己。他说:“毛主席的这些话,包含了多么深刻的真理!多少年我都铭记在心,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些话,时时地鼓励了我,支持了我。”(同上,第4页)
  肩负着民族的希望的延安迫切需要人才,毛泽东慧眼识珠,周扬这个才学出众、热情肯干的年轻人,很快就得到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器重。
  周扬到达延安之前,就和艾思奇、李初梨等人被陕北公学聘请为教授。他到达延安之后不久,便与成仿吾、柯仲平等组织“特区文化协会”。1937年11月14日,“文协”成立大会举行,周扬被推为7人主席团成员之一,并在大会上作了关于边区“文协”筹备经过和意义的报告。这个协会先后设立了诗歌总会、《文艺突击》社、戏剧救亡协会、《文艺战线》社、抗战文艺工作团等。1938年9月,他又与艾思奇一道组建了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以后又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周扬作为一个文化人物,活跃在边区“文协”各项工作中,活跃在陕北公学的理论研究和国防教育活动中,为开展边区广泛的文化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奔赴前线,开辟理论和创作阵地等方面,进行多方面的工作。 就任教育厅长、鲁艺副院长 周扬先在中央宣传部做了很短一段时间的工作,很快就担任了边区教育厅厅长。时间约在1938年春。

8 初到延安(3)
为什么让周扬到教育厅工作?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党中央很重视边区教育事业,想尽快提高边区农民和干部的文化水平;二是边区政府没有设文化厅,文化方面的一切工作都放在教育厅之内。所以教育厅,实际上就是文化教育厅,周扬所管的工作,实际上就是边区文化教育方面的所有工作。周扬是文化艺术方面的行家里手,在大学又学过教育,可谓人尽其才,应当说,组织上对周扬的工作安排是适当的,对他这个文化名人是相当重视的,是寄希望于他在边区文化教育建设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
  1938年2月13日,刚刚成立的国防科学社举行边区文化界反侵略大会,洛甫、凯丰、罗曼·罗兰等中外人士为大会名誉主席团,周扬、何干之、艾思奇、陈伯达等为大会主席团,艾作报告,周、何、陈等作讲演。周扬在讲话中提出了“没有自由,文化就会灭亡”,“文化上的反侵略运动就是保卫文化的运动”的重要论点。他说:“文化上的反侵略运动就是保卫文化的运动,因为全世界受到侵略的威胁,文化界的任务,那是反侵略。……文化和侵略是根本不相容的。首先以侵略的国家来言,文化被毁灭,文化机关被摧残,文化人遭受打击,中国如此,西班牙也如此。再从侵略国来看,文化也是不得发展的。马克思说过,压迫他民族的民族是没有自由的,侵略国家只有铁和血,如德国。一个国社党作家说,提起文化,我就要拔出手枪来!这怎能开展文化,还有什么文化!没有自由,文化就会灭亡,因为文化是思想自由的结果。侵略国只有欺骗、只有‘侵略的文化’,结果全世界文化只有灭亡。因此全世界的文化界,特别是中国的文化界,首先要起来响应全世界的反侵略运动,保卫中国的文化而斗争。……中国反侵略运动不是只是有保卫中国文化的意义,同时也包含有保卫全世界文化的意义。”(《反侵略运动就是保卫文化运动》,1938年3月15日《新中华报》“边区文化”)。
  1938年2月21日,延安“文协”召开了一个座谈会,讨论《血祭上海》一剧。到会的有30余人,周扬在会上有个重要发言,见诸报端的约有500多字。他说:“批评不能单凭印象,印象不常常靠得住。应该客观的从下面各方面来看才对:一、观众是否欢迎;二、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的;三、一般的倾向是否现实的。根据这三个条件应该给予这剧以较高的评价。一、这剧获得广大观众的极大欢迎;二、这剧是在极困难的技术条件下于短促的时间写成与演出的;三、一般的倾向是现实的,不管是否能好好地把握住现实,但正因为这戏已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和赞贬,批评就应当严格一点,找出成功与失败的要素。这剧的缺点:一、‘一二八’各界民众反日斗争,这个中心主题没有把握牢,没有正确地发展起来,恋爱的穿插占了主要的地位,使主题模糊和多少走入岔路了。带上半团圆主义和传奇性。人物没有活跃的个性,离典型也很远。脸谱主义是相当存在的。最后我说一点,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艺术不只表现人物做什么,而是表现他怎么做。要人物行动很正确,说话很正确,那是容易办到的,问题是要表现出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凭怎样的身份,那样动作,那样说话。假如没有前面的条件,最正确的行动和说话也会成为不真实的。”(1938年4月1日《战地》)
  周扬等人的到来,给陕北的文化事业和文化生活带来了一派新的发展景象。据艾思奇回忆,在他们到来之前,这里只会唱一支《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才发展起歌咏和戏剧活动。在他们到达延安后的一年中,戏剧界的张庚、崔嵬,画家丁里、江丰,小说家刘白羽、萧军,著名教授何思敬等先后来到延安,同原先已在延安的文化人一起,使延安的文化活动和文艺活动很快地就发展起来了。
  周扬作为教育厅长,在教育方面下了不少力气。他认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治本的办法是普及教育,消灭文盲。在这方面,从指导思想到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