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别告诉我你会做简历 >

第8章

别告诉我你会做简历-第8章

小说: 别告诉我你会做简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HR可不会这么想。这种简历只会给人“这个人缺乏职业规划”或者“什么都不会”的印象。而且你填了这么多,肯定也是大肆投递简历。跟其他求职者相比,这种简历的优先级别是很低的。本来就是为了得到更多机会才写成这样的,结果适得其反!
  还有些人可能觉得自己在求职意向里写的职位比较接近,以为这样不会有跨界之嫌。比如有的人希望应聘文案、策划、公关、媒介助理、记者、编辑、秘书等职位,这些职位在行业上看似比较接近,但是这几份工作,你怎么能同时做好呢?至少在HR看来是这样的。
  就拿记者和编辑这两个职位来说吧,它们的要求是大不一样的。这并不是说你是中文系毕业的就能够做好,还要看你的特点是什么,你参加过哪些实践活动。如果你一开始就没想明白这些问题,做简历的时候就难免变成“骑墙派”,看上去两者都能做,但在HR看来,却是这方面的能力略嫌不足,那方面的能力根本用不着。
  这个问题看上去是投递时的问题,实际还是做简历时没考虑细致的结果。求职有时候就像求爱,尽管大家都不知道你不可能只向一个人“示爱”,但对方还是希望你至少在对她表白的时候是“用情专一”的。
  所以不要把多个意向放在同一份简历里,可以根据你的求职意向做几份完全不同的简历,然后分别投递给对应的用人单位,也可以把你有意投递的单位分一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类别的企业的特点和要求来制作简历。这样一来,你简历的针对性就会大大提高,很容易“对号入座”。
  以“基本信息”为例,你要到民企或外企工作,人家是几乎不管你的政治面目的,但你要是想考公务员或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就不得不写这一项了。你说,不管他们的区别,发给他们同一份简历,效果能好吗?
  又如“自我评价”,本土企业不大看重这一块,因为这些通常套话连篇,基本上反映不出什么真实情况,但是外企就会相对重视这一块,你不写就不大好了。
  再如英文简历,你应聘外企的时候要用到,可是应聘本土企业呢?
  说到这里,顺便提醒一下大家,做名片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问题,不要把多个头衔放在同一张名片上。你可能觉得这样能向别人展现自己多厉害,但在有经验的人看来,这恰恰是不够专业的表现,有时候还会给人造成“这人在接私活”或“这人喜欢以公济私”的印象。
  你有多个职位或头衔,大可做成不同的名片,见到不同的人就发送相应的名片。这花不了你多少钱,也就是一顿饭钱,却对你的职业形象帮助不小。
  最后问大家一个问题:你知道在求职的时候,最愚蠢的表现是什么吗?哪种表现最容易给人留下“用情不专”的印象?
  就是那种图省事,在收信箱里列上一大堆信箱的做法。你别忘了,收信人可是看得到这些邮箱的。有个玩笑是这么说的:有个女的问男的,为什么你会喜欢我?男的说,我给全班女生都写了情书,就你回信了。你想,HR会接受你这种“示爱”方式吗?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不要漠视任何一个人(1)
求职的时候,大家都希望有贵人帮忙,可谁是贵人呢?
  我不会给你讲那种面试的时候老总装成清洁工人,如何帮助清洁工人,最终得到工作的故事,那就像听比尔·盖茨的故事,很精彩,但是离我们太遥远。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两个感悟:一是不要漠视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二是做个好人永远没有错,不要把它当成获得工作的一种计谋。
  不可否认,很多公司的老总打扮朴素,倒是一些刚进入大企业的员工趾高气扬,刚升上中层的人打扮得贵气十足。越是在广东、浙江这种经济发达的地区,越是如此做派。如果你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往往会看走眼。我们不指望通过巴结上老总来获得工作机会或升迁机会,但是至少不要因为一些过分的举止而得罪人。更何况,对人有礼貌,这也是做人的本份。
  新东方的徐小平老师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个男生出自名校,专业也不错,人还长得帅气,但投了无数简历,就是没有一家企业给过他回音。有一次,他和徐老师又在一次招聘会上碰到了。徐老师当时与四位特约企业嘉宾坐在一起,但是那个男生只把简历递给了这四个人,唯独没有给徐老师!
  徐先生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决定好好修理这个男生。用徐老师的话说,就是要“修理他的就业引擎,帮助他迅速启动他的就业快车”。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这个男生的简历在形式上做得很漂亮,有彩色照片、彩色信头,但是几乎没有针对性强的内容,也没有任何个性化的称呼,是一个标准的“海投”男生。
  抛开简历的内容不妥当一项不说,单是他的处事态度便有待商榷。徐老师说:“我在现场,如果他给我一份简历,我当然就会给他很多有用的指导。可惜他看见我等于没有看见,如果不是我低三下四主动找他,可能我就失去了帮助他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实际上时刻都有,可以想象,海男失去了多少此类机会啊!海男的这种不足,实际上是对于市场机会、也就是人生机会把握的冷漠,或迟缓。”
  这种麻木与冷漠,可能是习惯使然,也可能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导致的。这种习惯如果不改,那么勉强找到了工作又能怎样?我在工作中就发现不少人遇事不喜欢提问,习惯了有问题就憋在心里,可能会跟同事们发发牢骚,却忘了他们也是可以请教的对象。
  有好几次,我发现员工在工作中犯有一些低级错误,或是工作不正确,效率极其低下,但他并没把这当成一个问题。一问才知道,他过去几年就是用这种方式工作的!真不知他过去走了多少弯路,加了多少冤枉班,或者挨了多少无谓的骂。在他抱怨工作量太大的时候,可曾反思过自己的方法出了问题?
  怎么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其实很简单,孔夫子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要漠视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你商量甚至是请教的对象。在单位里,我就发现好些做行政工作的人在一些专业问题上懂得比我多,原因无他,人家待的时间比我长,听得多,见得多,自然也懂一些了。
  有个故事说有个父亲嫌孩子太吵闹,便把从画册上挑了一张画有世界地图的纸,把它撕成若干张,让他重新拼回来。可是没过多久,小孩子就拿着拼好的地图来找他。这个父亲很吃惊:孩子这么小,怎么可能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

不要漠视任何一个人(2)
原来,那个小孩子发现地图的背景是一个人,他不懂得世界是什么样的,可是他知道人长什么样。当他把人拼好的时候,世界地图也就“复原”了。写这个故事的人说:“当一个人对了的时候,他的世界也就对了。”这句话用在职场上,同样合适。
  不要把做好人好事当成一种求职、升迁的工具,如果是工具,就难免会有期待,就会有有效、无效的区别,万一不见效,你岂不是不做好人了?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做好人“很受伤”,就是因为没想通这一点。其实,做好人好事无关乎回报,它只是一种本份。你这个人对了,你的世界才会对。
  说到这里,我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个帖子,帖子的主人说他的工作机会就来得很特别。他赶了9场招聘会,投了41份简历,获得了15个面试机会,4次闯入最后一关,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不过他也有劣势,那就是不够自信,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大学的本科生,跟他竞争的却大多是西安交大、华中科大、中科院这些名校的研究生。
  虽然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但他并不是很有把握,因为企业很不错,想到这里来上班的人才特别多。面试的时候,总经理甚至不屑地问他:“每年来应聘我们公司职位的不乏清华、北大的学生,相对而言,你就读的学校似乎没什么名气,与他们相比,你有什么优势?”
  因为不够自信,他被总经理的口气吓到了,好多精心准确的东西都没派上用场,慌忙组织了一些语言便草草收场。“从会议室出来之后,我觉得自己再也不可能踏入这家公司了。 ”
  中午的时候,他去旁边的一家面馆吃饭,吃完之后便往火车站的方向奔去。走出面馆数百米之后,他才想起忘了付钱,于是折了回来。当他把10块钱交给服务员的时候,服务员甚至吓了一跳,以为碰到了傻子。
  两天过后,他却收到了公司希望他签定协议书的通知。上班后,公司的副总裁单独找他谈话,他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他那天的表现的确不怎么样,本不在考虑之列,但是副总裁中午去旁边面馆吃饭的时候碰到了他,并目睹了他跑回来买单的全过程,便决定给他一次机会,因为副总裁认为,一个诚实、勤奋的人会跑得更远。
  看完帖子后,我并不认为这个作者很幸运,因为这种好事不在今日发生,也会在明日发生,这是一种必然。毕竟,老板自己再黑,也还是喜欢诚实一点、勤恳一点的员工。
  功利一点说,我们哪怕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得到贵人帮助,也要时刻做好准备。有句话不是这么说的吗,“成功总是给有准备的人。”我们不知道这些贵人将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为了不错过这种机会,我们就做好准备,随时随地做好人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求职时要提防的陷阱
虽然机会难得,但是有些机会你还是要审慎对待,否则一不小心,便可能落入歹人设计的陷阱当中。本来大家找工作就挺不容易的,还碰上这种人,那就太倒霉了。
  第一种是你没有投他们的简历,却收到他们面试通知的。
  自己做了哪些简历,投过哪些企业,分别应聘哪些职位,一定要做下记录,省得别人通知自己的时候半天都反应不过来。很多骗子公司就是钻这种空子,把人忽悠过去的。你要是急于找工作,又不细心,就很有可能中招。
  第二种是要求收押金、保证金、服装费或培训费的,这些单位跟一些假中介一样,以骗取钱财为目的。
  北京就有一些单位是这样的,面试的时候说你很适合他们公司的岗位,第二天就可以上班,然后让你签协议。看上去一切很正规,但是以服装费、培训费的名义向你收取几百块钱,少的也要几十块钱,有些甚至声明这些钱会退还给你,只是你要是中途辞职了就不给退了,实质与收押金无异。
  等你要正式上班的时候,他们却又告诉你要去另一个地方找某个经理,在那里,可能又要收取一定的费用,然后安排你去做些脏活累活,让你后悔到要死……据统计,在求职者遇到的各种招聘陷阱中,收取费用的情况最多,占到了27%。
  通常说来,用人单位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碰到要求收费的,最好三思而后行。
  第三种是通知方式不正规的,比如说给你发邮件,而不是给你打电话的,或者在电话里直接进行“面试”的。这些单位都需要审慎对待。
  有些用人单位搞得特别神秘,做事方式鬼鬼祟祟的,甚至提出一些暧昧的条件,比如说“年龄18岁到35岁,男的身高168公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