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同人电子书 > 决定孩子一生的五项特质 >

第3章

决定孩子一生的五项特质-第3章

小说: 决定孩子一生的五项特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不能光说兴趣呀。你初中毕业要上高中,考大学,你数学不好,升学怎么办?”
  她接下来的话更让我无话可说。
  “我不认为数学不好会成为一个人未来日子的‘绊脚石’,钱先生不就是个例子吗?”
  我一看,既然说不服她就不跟她争论了,就说:“好了,我辩不过你。但,老师让我给你补课,我必须做,否则他不让我毕业。希望师妹不要难为我。这样吧,我给你补一段时间之后,你就说我补得不好,把我辞了不就行了嘛,反正我也不是第一个失败的。前面不是已经有了16位“先烈”了吗?”
  她眨了眨眼说:“好吧。”
  于是,她把代数课本往我面前一丢,说:“你就看着补吧。补哪儿随你的便。”
  我说:“你把你最近学到的章节给我讲一下吧?”
  她反问道:“我给你讲吗?”
  我说:“对呀,你不给我讲我怎么知道你学到哪里学得怎样啊?咱就将就一段时间吧。”
  于是她开始磕磕巴巴地讲,我让她只讲会的,不懂的地方跳过去。讲完一节后,我把不会的给她说说就回去了。
  第二次见面时,我还让她给我讲,因为我的事情挺多没有时间看她的书,就等着过几次之后她就可以把我辞了。
  之后再去时,事情就轻松了。每次她给我讲完,我把她不会的地方给她一解释就结束。
  过了几次后补课就更轻松了,我去后,她把学过的内容一讲,都懂了,我也就不用讲了。记得,有一次,老师问我:“你们两个在屋里嘀咕什么?”我回答:“给她补数学啊。”他说:“怎么一晚上光听见她讲话,听不见你讲话?”我笑着解释我是在检查她的学习情况。 txt小说上传分享

特质一 说心(5)
一段时间后,小师妹告诉我,她最近一次的数学测验居然得了75分(以前总是考三四十分,还经常不交试卷)。终于小师妹对数学有了兴趣。后来的数学成绩好了起来。
  小师妹冰雪聪明,早就看透了我的做法,跟我说:“师兄,你高,你比前面的人都高。你让我给你讲,我就得好好听课。好多时候,我没有听明白,到处问人回来给你讲,生怕你听不懂。”
  我笑得前仰后合。
  学生都自己主动学习了,老师就不用讲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很多时候,家长或家教总喜欢给孩子讲,讲完之后,孩子说听明白了,实际上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否真的明白了。
  让孩子做“主讲嘉宾”,就能变孩子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听者能从讲者的话中知道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可以针对其问题加以辅导。
  小结:我们应直面孩子任何方面的能力欠缺,找出可操作的方法,为他们打开练习的大门,引导他们朝着健康、阳光的方向发展。
  作为四 
  把学到的东西分享给大家——演讲,即练就“口的艺术”,
  做一个“口本家”
  演讲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与他人沟通的有用工具,同时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胡适在自传中举了一个例子:
  “所有中国学生大致都知道或多或少有关儒教的教义,但是他们对儒教的了解多半流于空泛、少组织、无系统。假若一个中国学生被请去做十分或二十分钟有关儒教的讲演,只有在这种场合,他才被迫对这题目打个草稿,并从事思考如何去表达自己。他先要想从何说起,想出他自己的意思,他对这题目的认识和印象,然后再加以合乎逻辑的组织,好使听众了解。这样一来,他也可帮助他自己对这一题目做前所未有的更深入的思考,他将来对这一题目做更广泛的研究,也就以此为出发点。”
  胡适的意思是,演讲会迫使你对思维进行整理,从而对相关问题有更深的认识。用现代语言说,就是为了演讲,你必须去将一条条内容列出来,从而使杂乱的思想可以变得系统化。不要小看了“系统化”三个字,大到复杂的科学理论,小到个人清晰的头脑,都是从整理思想开始的。
  胡适用一句话概括了演讲的好处,我非常同意:
  “我发现公开讲演时常强迫我对一个讲题做有系统的和合乎逻辑的构想,然后再做有系统的又合乎逻辑和文化气味的陈述。”
  实际上,这句话也说明了成功的演讲应该具备的要素。
  我们这里的“演说”或“演讲”,或者称之为“口的艺术”,不只是指站在台上,面对很多人说话,而是广义演讲的含义:生活中无时无刻地说话也是演讲。有人说成功85%靠人际关系,15%靠技术知识。大凡生活中成功的人士,例如政界领袖、商业成功人士、杰出的领导等都善于与人沟通,与政府部门的协调,与客户关系的处理,与行业协会、周围关系的处理,与同事下属的相处,解决别人不能办到的事情等,这都需要沟通。所以演讲至关重要,它是出人头地的捷径。学好它,将得到鲜花和掌声;它能提高个人魅力和领导力;它能为自己赢来财富;它可以为自己化解危机;它能倍增时间,缩短成功的距离;它能帮自己缔造良好的人缘、姻缘、友缘;它是个人事业的基石;它是自身智慧的一颗钻石,它是一生只修一次的课程;它能提高个人潜力,它能提高自信……
  在今天这个社会,“口”的艺术不单是领袖的必备素质,也是普通人想在这个竞争白热化的社会获得一份优越的位置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素质。
  “口”的艺术,对于未来社会的每一份子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是生存还是谋求发展的资本。有思想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说给别人,用“口”去影响别人;没有思想但拥有“口”的艺术的人可以做个媒体,用自己的“口”去传播别人的思想,同样也可以开创一番事业。
  未来社会是“口本家”的时代。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培根
  

特质二 读书(1)
读书——获取知识和提高个人修养的能力
  “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汉代刘向语)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语)
  “学习为保健性的理解力。”(一瑞士人口学者语)。
  读书是很好的学习,同时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总之,读好书不仅是有效的求知途径,而且还有益于身心健康,这就如高尔基所说的“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
  读书的兴趣培养得越早受益越大。孩子的年龄越小,读书的兴趣越容易培养。在孩子幼年时期,我们的确需要对培养读书的兴趣给予足够的关注。
  由家长教孩子的时代终于该结束了,而用“有思想的人”的书去“影响”他们的时代来临了。
  关注一
  千万不要把母语当外语学习,
  注重语言的组织和运用能力
  首先,走出“误区”。
  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常出现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重识字
  在孩子的学龄前教育中,有很多的家长,尤其是一些“高素质”的家长,让孩子大量识字。甚至有许多的幼儿园以“识字班”来作为商业炒作的噱头。他们声称可以让孩子在上学前学会五六千字。甚至让他们的培养成果去展示:不少的四五岁的小朋友,能够拿着大张的报纸读得书声琅琅。让很多家长艳羡不已。于是那些识字班成了众多家长追逐的热点。岂不知,把孩子给害了。
  在台下采访那些“神童”时才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念的内容是什么,他们只是运用老师教的识字的“法门”“读字”而非读书。学过这些技术的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在二三年级前,他们确有识字的优势,四年级之后,优势消失,相反倒成了劣势。因为读书对他们来讲,没有了任何感觉,从而对读书失去了兴趣。
  第二个误区:背古诗,学古文
  有很多“很用心”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培养了很多的“小天才”。他们能背诵几百首的古诗词。更有甚者,出现了一些“经典诵读班”。这些班的开创者是台湾台南大学的王财贵教授。
  我们不是不要传统的“国粹”,而是主张知道什么是主什么是次。太小时候古诗文的背诵主要是锻炼了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跟背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一千位一样的没有用处。而应该让孩子多说、多读“白话文”。
  鲁迅、胡适、陈独秀都是语言大师,都是文言文大家,自小读古诗文长大的,以他们的智慧和见地,既然这么“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在那个时代,自是有道理。
  实际上,无论在语法方面,在书写方面,还是在读音方面,世界语言的趋势是越来越简单。语言的功能不是“文字秀”,而是表达思想,快速传播思想。从英国的阿尔弗雷德大帝推广《圣经》,德国的马丁路德翻译《圣经》,到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都是把文化全都还给大众,让语言更加的简单。
  语言简化的趋势,依然继续着。语言正向“直接口语化”迈进。现在因为电脑的普及化,语言已从写字向打字过渡。随着语音录入技术的发展,未来的趋势是只要对着麦克说话,电脑里就出文章,真正的成了“出口成章”。这一天的到来将不会超过10年。有许多的语言学家惊呼这是“倒退”,不管是倒退还是进步,这的的确确是趋势,是潮流。站在整个世界的洪流面前,我们所做的是顺势而为,绝不是逆流而作。毫无疑问,我们的经史子集是人间瑰宝。既然是宝,等到需要的时候,自然人们会回来寻找。一定是“需要的时候”,否则,宝之不宝。珍珠金银固然是宝,但对于不知钱财有何用处的孩童而言,也只能是徒增几件玩具而已;对于沙漠中遭受饥渴煎熬,正在艰难地找寻可以让自己延续生命的水和食物的跋涉者而言,那是累赘;婴儿从断奶到进食,吃的是蔬菜汁和稀粥,而非人参燕窝等大补食品。人只有在衣食无忧时,才会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追求;需要是探索的动力源泉。 txt小说上传分享

特质二 读书(2)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文豪,是二三十岁后才开始进入高深的国学领域,开始钻研经史子集,也成了一代大师。比如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王财贵教授是这么说林语堂老先生的——“鲁迅、老舍,读古书长大的。林语堂、梁实秋,读古书长大的。什么叫白话文?不好好思考这点,万世不得超生!”)。下面是林语堂先生的女儿林太乙女士,给林老先生的名作《京华烟云》的序中的一段话:
  “……父亲出生于1895年,在林家六兄弟中排行第五,他的父亲林至诚是一名长老会牧师。自学成才的林牧师把自己一切新知的热爱传给了孩子们,并决定让儿子们学习英语接受西式教育。靠着一笔借款和兄长的资助,林语堂进入了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林语堂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英语上,同时也涉足了神学,因为他希望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牧师。但是,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广泛涉猎使林语堂对基督教的教义产生了怀疑,他因此把专业改成了哲学。
  1916年,林语堂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并接受了北京清华学校的教职。这里有着浓厚的中国历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