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幸福的小农民 >

第104章

幸福的小农民-第104章

小说: 幸福的小农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城市的五彩斑斓,这里有的是祥和的宁静和村民的淳朴,俨然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

一天时间,孙刚地里的玉米全部收获回来了。第二天就在家剥玉米皮。

孙刚剥起玉米皮很慢,总是不得要领,不大一会儿,手指就疼了。

“你不熟悉。手太嫩,直接用手剥手疼,戴上手套,先用削了尖的小棍子挑破玉米头,再用两手撕开就行。”孙妈传授儿子剥玉米皮的诀窍。

剥皮还要留上两层内皮,好打结在绳子上晾晒、风干。

剥皮,从手忙脚乱,不时戳到手,到后来手脚麻利进入状态,一穗穗金黄玉米被打好结挂在钢丝绳上风干。孙刚体验到农民的辛苦和不易,也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

玉米收获过后,农家院子里到处都能看到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积在栅栏里的玉米垛,好似一座座黄金塔。

悬挂在屋檐下的玉米辫,如同一串串珍珠帘。它们就像展齿微笑的小罗汉,嘻嘻哈哈地诉说着丰收的好年景。

忙完玉米地,孙刚家又开始砍黄豆,薅花生,倒芝麻。每样种的都不多,都能很快忙完。

孙刚家干农活的时候。孙妈都会在家,家里和果园两头跑,转转看看。因为农忙季节家里没人照看很容易被盗。果园里有很多宝贝,獐子、马、羊。还有鸡鸭也是很多小偷喜欢“照顾”的对象。

农忙时节,也是小偷小摸创收的好时节。

以前村子里都出现不少这样的情况,一家人老少出动下地干活,回来之后,门锁都被撬了,家里的鸡鸭,还有屋里值钱的东西都被席卷一空。

一时人心惶惶,机智的村民发现一个规律,就是每次小偷光临前,都有一帮人来村里卖东西。或者收东西。挨家挨户窜,没信的,也没有买的。会不会是小偷提前一天来踩点?看哪家条件好,看哪家有适合逃的路线?但都是猜测。

孙刚记得小时候。有一天,村子来了几个收猪的。还跑到孙刚家里问问有没有猪卖。一般来村子里收猪的都是几个老熟人。

孙爸孙妈觉得又要发生什么事……

第二天下地后,半上午越想越觉得心里不安,赶紧往家走,结果把小偷堵在了家里,当时他正在翻箱倒柜,见来主人回来了,顺着院子的台阶上了平房。从房顶上跳下来逃走了,后面停了一辆摩托车。那人一瘸一拐的骑着跑了。

还好,没有什么损失。于是。确信,收猪的真的是和小偷一伙的。

还有一些事情,都是实实在在发生的。

村子里有个外来户叫刘安民,所谓外来户就是不是在村子里土生土长的,而是后来搬过来的。

正是农忙季节,刘安民家每天几乎都在农田里忙着。

上午,吃完早饭,他和家人又急匆匆地去了自家的玉米地。等在地里忙活完了之后,在10点钟左右他回到了家里。一到家门口,就发现情况不对,上午离家的时候还好好拴在家门口的看家狗,已经不见了踪影。

“咋回事?难道是跑了?”他走近一看,在地上有一个类似针管状的飞镖,还带着尾翼。此时,刘安民明白了,狗被偷了,而且还是用**的飞镖麻醉后偷走的。

这条狗,刘安民已经养了三四年了,“狗通人性,养了这么多年了,都很有感情了,这***偷狗贼也太***气人了!”刘安民气愤地对其他人说。

前些年每年忙的时候,村子里总有一些人家被偷,家里都被翻的乱七八糟的。

可怜了农民为了一年的好收成无法用收割机收麦,无法买种子化肥。在这抢收的季节一年的收获就要付之东流。

这几年,村民都学聪明了,干活的时候,都有老人在家看家,兼顾做饭、喂猪,这样家里有人,小偷就有顾虑。

忙完秋收后,紧接着就种麦子了,犁地、耙地,撒种。显得农忙的时间拖的特别长,感觉也特别的累。

忙活了两天,地里的麦子终于全播种下去了,孙刚心里有一点释然,为农忙的结束释然。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村民们是高兴的、是喜悦的,虽然他们要为此起早贪黑、奔忙忘食。

站在高处,抬眼望去,看到村里的平房顶上、院子里金灿灿的稻谷、玉米等粮食,孙刚知道今年村民们的收成很不错了。虽然今年雨水有点儿多,但是在勤劳的农民辛勤的劳作下,依然能取得了大丰收。

所以,农忙,是累并快乐着……

167。 月圆人更圆

玉米棒子曝晒几天后,待玉米粒开始变得干脆,孙爸孙妈就张罗着脱玉米粒。

脱玉米粒最常用的方法,主要靠人手搓:拿两根玉米棒,一手一根,交叉搓着,那金黄色的玉米粒子一粒粒从玉米棒上飞快地脱下,像金色的雨点簌簌滴落。

当然村子里大部分家庭请机器来脱玉米粒,人们将未脱粒的玉米棒放入进料口,用力摇动脱粒机侧旁的摇臂,玉米粒就会被成功脱粒,而摇动之下,脱完粒的玉米棒会从出芯口卷出。

脱粒机相较于手工来说,速度要快,只是缺点也很明显,经常脱粒不干净,棒子上经常有残余粒子,还需要人工过一遍。

孙刚家里的不多,不值当用机器。像村子里种玉米的大户,一般都会请来机器脱粒。

因为卖力的搓玉米,孙刚手掌都变得红肿一片,望着自己好似熊掌似的胖手,孙刚不禁感慨万千,“好家伙,这才是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哪。”

最后脱完粒的玉米一过称,好家伙,这半亩多地收获了五百多斤玉米粒。一般一亩地能产个一千三、四百斤玉米棒子,脱粒后能收获**百斤就不错了。

邻居、熟识的人们寒暄过后,孙刚都要独自独步沿着乡间的小路走一段,每次都在心里涌出不一样的感受。

孙刚深爱这片黄土地,他总似乎能听到地下面沸腾的声音,总似乎能看到田垄间人来人往穿梭不断的场面,而且久久地刻在心里。

田野的四季孙刚都喜欢,但在秋季里,孙刚要说他尤其爱秋天的田野。那是一种坦荡、一种豪迈,一种任你耕耘驰骋的畅想。

秋天的田野,是收获今年的收获,播种明年的希望。也是一年中最累人、持续时间最长的农忙。可是,想起来那时候三秋大忙季节里的帮忙,,是别样的快乐。

大片大片的玉米地里,玉米棒子都剥下来之后,用小镢头将秸秆带根伐倒。一只手挥动镢头,一只手反抱着秸秆,待抱不住时才有规整的撂下,一排排,一长溜。

此后。密匝匝的玉米地顿然间开阔了,不是一望无际但也是目力所及无不心旷神怡。

刨掉玉米秸秆是为了晒地。一夏天多雨,地面一定是湿漉漉的。倘若地面不晒晒机械就进去往返拉载耕作,是会在耕地时犁出一串串的“明条”,这样就在整理土地备播时费大事了。

当然有些是用机器收割的,玉米秸秆直接粉碎撒在地里了,经过一个冬天的沤制,来年春天就成上好的肥料。

如果是手动掰的,玉米秸秆当然是要从地里清运出来的。用来烧火,围菜园子的栅栏。也有用铡刀切吧切吧,丢在粪坑里沤着的。

村民们自己沤制的农家肥。一堆堆、一片片,像坟头,像小孩拉的“作品”。

别小看了那些肥堆。那些靠垃圾、靠农作物废弃物、靠家家户户的猪舍或天然或猪加工沤制而成的肥料,是上好的肥力,能省下很多化肥钱。

以前,谁家的肥积攒的多,谁地里的肥堆就密、就大。此时,也最能显示哪家人的勤快。

在耕地前,将一堆堆肥用铁锨或粪叉将其均匀散开,攒得肥多的当然在散开时就铺得厚,来年地里的肥劲就足,田里就能多打粮食。

接下来地里的活就是犁地。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现在家家户户基本上都用手扶拖拉机。难免有个别家庭还是用老办法——牛耕。

秋天这段日子留在孩子们记忆里的几乎全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枯燥。

以至于在农村,对于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家人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不好好学习的话,将来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抑或是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有敲坷垃。坷垃就是湿硬的土块,因为它影响耕种,所以要敲、打、切,弄得越小越好。

这句俗语就是说秋耕这段时日的耙地、平地的活儿。

农忙之后,就是中秋。

在中国,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当天晚上,分散各地的亲人要团聚在一起共度良宵,一起吃月饼。一起欣赏象征着幸福美满的满月。

由于地区经济以及城乡发展的不均衡,绝大多数农村年轻人离开家乡。到东南部以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挣钱,而农村地区则形成了独特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

这种现象导致无数的农村家庭不能享受亲人团聚的欢乐。

村里很多老人孩子都期盼着自己的儿子儿媳。爸爸妈妈能一起团团圆圆的中秋节。

在崇尚家人团团圆圆中国传统文化里,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中秋之际亲人的离散总是让人惆怅不已。毫无疑问,与城市人相比,农村人要更多地忍受这种离别的煎熬。

每年到中秋的时候,农村人也都差不多忙完地里的活了,也该好好休息一下,过一个美好的节日。

每每这样的时候,常常就会有事没事的孩子们都满大街溜达去,寻摸一些好吃的。

八月十五,天空中又圆又亮的月亮,能给人带来无限遐想。因此,农村人把“中秋节”视为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大节。

中秋佳节,金风送爽,不寒不暑,月圆天清,天人合一,一家团圆,品尝月饼,饮酒吟诗,人们在享受天伦之乐时,更以“花好,月圆,人长寿”来寄托幸福美好的愿望。

这种渴望团圆的习俗,又恰恰是我国民俗中极富特色和人情味的精粹所在,也体现了我国民族的文化内涵。

孙刚小时候,和很多农村孩子一样,总盼着过节。春节和中秋是农村最受重视的两个节日。

或许是因为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低,只有过节时家里才会改善一下生活。

或许是一到过节就放假,总会搞一些娱乐活动,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一场。

或许两者兼而有之。

总之,过节忙的是大人。但大人们忙归忙,每到过节也都有一种心情的放松。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农村这些无忧无虑孩子。

春节的时候,虽然恰逢农闲,但总感觉每年都是忙忙碌碌的。惟独中秋,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心境的安歇,一种特别的想往。后来想起来,似乎是心绪不同使然。

中秋,那既是收获的积蓄,又是收获的开端。

说是积蓄,是由于农忙才过不多时候。说是开端,是因为刚刚播下的冬小麦,意味着来年的丰收,融着人内心收获的希望。

惟有经历过农村生**验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圆圆的月光之下,圆圆的月饼,苹果熟了,鸭梨、葡萄等水果也都能吃了。

月光下,人们品尝着节日的美食,谈论收获的话题。一边赏月,一边思念身处异乡的亲人。实所谓:“每逢佳节备思亲”。

又是一年团圆节,孙刚也是从几天前就上街做月饼。说来奇怪,制作的月饼虽然没有华丽的包装,只有塑料袋子,孙刚却感觉要比超市卖的那种一两百块钱一盒精美华丽的月饼要好吃的多。

这次孙刚让做月饼的师傅在月饼馅里面加了一种材料——茶叶。也就是孙刚上次从岱山带回来的“蓬莱仙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