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车或一幢300平米的小别墅,这种安逸、清洁的生活,离裙带的、传销的疯狂甚或〃跑合儿〃的委琐,并没有那么远的。感谢老天,让我们的记忆离这二十年的真实还不太遥远。同时也因为这种切近,对文学与现实、以及写作与经典的关系又有了全新的解读。
观察和记忆,是身体性的。所以对时代和人严谨意义上的书写和思辩,也应该是身体性的。请注意,在我所强调的〃身体性〃里,不仅仅只包含了性器官和体液,它更多还包括了人肢体和意识这些所有真我部分,对所接触外部信息的反应。从这个角度讲,对一些来自文化圈的、喜欢或不喜欢的读者来说,《狂欢》的主人公冯彪的身上,又何尝没有一干众人的生活鳞爪呢?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一方面,身体和精神在以〃人性〃的名义放纵着、不计代价地宣泄着;另一方面,对文学的理解不是导入那些扭曲性的说教、干涩的标本化处理,就是沦为一种文字自蔚和自怜,把对无意义生命状态的陈述等同于对生命观照和对人性的关怀。要么伪道德,要么无道德,似乎文学的一切取舍只能限定在这两极之间。《狂欢》的出现,对第一个方面,作为了全过程的切片呈现,对第二个方面,则做了某种矫正。
不管出于有意还是无意,愿意还是反感,《狂欢》已经被伊沙做成了一个群体性的〃寓言〃。这一切跟意愿无关,而与作家是否尊重自己的笔、尊重自己的眼睛大大有关。在我看来,笔和眼睛一样,同属于我们的身体。
走出〃鲁迅〃……我读《狂欢》
吴建明
读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可谓多矣,但令我一个通宵一口气读完的,惟有著名诗人、小说家伊沙所著《 狂欢 》。将近四十万字,故事好看,细节耐品,不觉东方之即白也。掩卷之余,犹有余味。觉得不止这么简单。这部小说实有自己独特之处,或者不妨说,正是这种〃独特〃深深打动了我内心,构成了《 狂欢 》某种震撼、珍罕的品格……如果说,故事和细节是《 狂欢 》的肉,这个〃独特〃即是她的血。如此血肉俱备、俱丰满的小说,在中国当代实为一个异数。
书写〃知识分子〃题材的中国现当代小说多如牛毛,但几乎未能走出〃鲁迅〃。鲁迅笔下众多的人物,如《 狂人日记 》中的狂人,《 在酒楼上 》的吕纬甫,《 孔乙己 》中的孔乙己,《 高老夫子 》中的高尔础,等等,的确显影了那个时代的哀痛、伤痕与局限。鲁迅之发力旨在向当世揭露,困扰着旧式文人、知识分子的,到底为何物?我们知道,大致有二:一是国民劣根性构成的根深蒂固的〃无物之阵〃,也就是所谓对他们戕害打击的〃几千年流毒至今的旧文化旧势力〃,二是他们为反抗这类戕害打击而站在对立面,自立为〃救世英雄〃、〃再生圣人〃的做派,能不自酿苦果自处绝境?这双重困境势必使得中国文人/知识分子先验地处于寂寞、彷徨之境地。这一模式,即使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80年代的终结,茫茫人心被〃三合一体制〃强行归顺( 当然是结合了国人中庸的生存哲学 ),则在伤感、寂寞、彷徨之外,裹了一层〃喜剧〃油彩……几乎仍贯穿在〃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了无更动。王蒙著名的口号〃躲避崇高〃,实乃对后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之侵蚀威逼,无奈无力的最后一次退缩,其相应文本仍不过是对当代知识分子的若干境况、若干命运的强行隐喻,因而注定不具体、不生动,雾里看花,无法感人。从来没有一种现实,尤其是当今中国如此复杂多变波谲云诡的现实能被强行隐喻。中国当代文学……这里只说当代小说吧,远离〃生活〃、远离读者,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王蒙以降,或者准确说以马原、余华、苏童、格非等为代表的先锋小说的终于在中国文坛全面亮相,知识分子题材仍是最主要的小说题材之一。无论马尔克斯、卡夫卡,博尔赫斯还是卡尔维诺,洋大师换了一茬又一茬,落实到小说文本上的精神气质仍未逃离鲁迅的巨大覆盖。时代有理由,也正在呼唤这样一种文学( 小说 )出现:她真正洞见了时代的困境与贫乏,而非仅仅从时代身上倾听到现实焦虑的回声。她有承当,有批判,因而不乏建构……这种文学( 小说 ),是源自生活现场的文学( 小说 ),因其一饮一啄一颦一笑,皆是你我的生活常态,同呼吸共命运便不再成一句空话。这类文学( 小说 ),我现在总算读到了。
伊沙的《 狂欢 》当然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的小说,但我总感觉冯彪这一角色,置换成其他职业,其命运感同样真实。刚读小说前半部,我还隐隐担心:小说中几个较重要的人物的职业是不是〃窄〃了一点,也就是说会不会缺乏普泛意义。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一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我甚至越来越激赏作者用心之巧妙:四两拨千斤,通过把〃这一个〃写深写透,让读者从冯彪的命运中窥见自身的命运。伊沙的创作野心如此之大:冯彪的〃知识分子〃角色只不过是他手中小小的〃器〃,他的〃道〃是要无极限地逼近〃人〃!冯彪首先是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男人,他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他的自私、狭隘、委琐、好色、冲动、善良、热切,他的欲望与青春,伤感与哀愁,分明透过伊沙一贯激|情生猛性感具体的文字传感到我手心。〃这一个〃人,〃这一个〃知识分子是那么〃独特〃,以至于我在中国先前所有的现当代小说画廊里还找不出第二个!用一个已经烂掉的词……〃解构〃,伊沙算是将当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解构〃得差不多了,但仅仅是这样吗?请不要在我面前提〃庄之蝶〃,那是两码事儿。
读到小说的尾部,我能遥望到,不,我分明已经触摸到伊沙不动声色安置的〃理想主义〃〃花环〃。冯彪令人信服的真情怀,难道不是作者内心里一道坚强不熄的亮光?诚如伊沙所说〃其实对'饿死诗人'的时代而言,我是一只绝无仅有的啼血的杜鹃〃( 非伊沙原话 ),是的,源于对后工业时代敏感的危机意识,源于对〃中国经验〃自知自觉的拓展意识,特别是在日益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物取舍中国文化,从而引发了现今文化价值观念上的空前混乱的文化时代,这类〃杜鹃〃的啼鸣,堪为黄钟大吕。因其不高蹈虚空,因其以肉身为道场,而生动,而庄严,水到渠成地引导我们去深思自身的命运,确立并健全自己的〃身份〃,文学的最高意义不就是要人活下去并争取活得好一点?这就是宗教情怀。或许,有人以为伊沙会痛恨这类字眼,但我知道他内心何其善良……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走出了〃鲁迅〃,又在遥遥呼应着鲁迅。
李勋阳:《狂欢》尽头
()好看的txt电子书
好小说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一两句话也无法表述清楚,但是这本《 狂欢 》无疑在我面前呈现出一本好小说的样子,就妄说一二吧。
讲好一个故事( 注意:不是讲一个好故事 )是一个小说的起码要求,从而在这一点上规定了小说更有效的方式是〃古典〃式叙述方式,我想大家对小说阅读越多越深有体会,而与此同时也会发现《 尤利西斯 》《 喧哗与骚动 》恰与好小说的状态背道而驰,它们更多的只是发明了一种新的文学创作手法,因为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它们做得很不够,用意识流之类麻痹了小说是讲好一个故事的本能,实际上是〃以偏概全〃,而我所看到的《 狂欢 》,它在〃老老实实〃甚至是孜孜不倦地在为我们讲好一个故事……在当下中国小说,这简直是一个希奇而可贵的品质,现在许多所谓小说家已经抛弃这一〃职责〃,把情绪〃日记〃、片言碎语勉强连缀成文,且美名其曰为( 新 )小说,所以我说《 狂欢 》算是〃鸡立鹤群〃吧,它顽固地坚持着好小说的方向。好小说的另外一个状态就是其中充满了打动乃至震撼人心的细节,如作者本人所说,小说〃情节是可以虚构,但细节必须是真实的〃,细节决定了一个小说丰满的程度,是小说的血肉,同时也是考察一个小说家才华的最重要指标,它也是一本小说征服读者最终力量。说白了,就是小说性感不性感,就在看细节,大家可以把小说联想为一个女人就明白这些话的真味了。进入《 狂欢 》,随时被一些细节击中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进一步感动万千,然后思考……遭受地震阴影的一位妇女正在洗澡,突然莫名其妙〃地动〃了一下,赤身裸体跑出门来,事后自然遭受到无尽的流言蜚语,无奈只好举家迁移〃背井离乡〃;冯彪的女房东多少有点喜欢他,但却要他为自己的丈夫做〃种马〃,冯彪只有满脸是泪,全身是汗……脑子里就只有一个意识……那便是:逃。此等细节在小说中比比皆是,让读者的心时刻被打动着、颤抖着……好小说的再一个状态就是节奏问题,这个我想更不需要多说,如同Zuo爱一般,小说也要把握这个节奏,好小说的状态就是快慢紧松张弛有度,这个只有读小说时才能体会到,在这里言传不得的,尤其是阅读这部《 狂欢 》让你体会得更加深入……如果一个小说在上三点都有出色表现,那么无疑这本小说就是一本好小说,遗憾的是,这本《 狂欢 》恰在上述三条拥有杰出的表现,所以当我说《 狂欢 》是一本好小说乃至杰出的小说的时候我自己却是害羞的……
好小说需要理由( 来阐述 )吗?需要?不需要?对我来说不需要,因为我自己知道它好;对某些人来讲,需要,那是因为他自己愣懵无知,所以需要我来饶舌点拨一二,方能明白个中真味。这本《狂欢》是我两年来读的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我想我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大家应该明白,还需要我再多饶舌吗?!
落叶甲虫:中国的《北回归线》
读过伊沙的《 迷乱 》与《 狂欢 》完全是在偶然的机会下。本来设定的一天的休息,结果就在这样的阅读中度过了。
我从不认识伊沙这个人,更无从拜读过他的诗文。可以说我是通过《 迷乱 》与《 狂欢 》这两部伊沙写的小说知道他的,所以也许我对这两部小说的评价会中肯一点。
读过《 迷乱 》与《 狂欢 》后我觉得有点可笑,可笑的不是伊沙的作品,可笑的是一些看的人。有人砸砖,有人吹捧,却没有一个人能跟我的想法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阐述自己的观点的权利,其中当然也包括选择阅读自己喜欢的作品。有些人的砸砖是很有见解的,而有些人在我的眼中根本就是谩骂与侮辱。最后终于逼得伊沙也要对着这帮人破口大骂。在文学的海洋里,您是老师,但是在网络的世界里可能我比你老成一点。所以在这里劝上伊沙一句;人不能跟狗咬。难道狗咬你一口,你也还咬一口吗。
读罢伊沙的两部小说全文后,我有一个感想,不吐不快。所以在这里不论说什么我也不会在前面加上请伊沙老师见谅这类的话。直白点说,我就不喜欢追帖中有这样的酸调。
你是写书的,我是看书的,有什么话就直接说。整得如同是初入闺房的小娘们一样扭扭捏捏在我眼中实在是对作者的一种侮辱。
说正事,我想问一下伊沙,在两部小说里我看到了另一个小说的影子。我不知道伊沙是否读过,但是我想伊沙是知道这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