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我的企业观 >

第2章

我的企业观-第2章

小说: 我的企业观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的努力。

    企业成长应是一个自然过程,是协调均衡的有机成长,而不能单纯求大,拔苗助长。做大对企业来说是基础,但却不能将此作为目的,不能“贪大”,否则很可能会不顾规律,走上盲目扩张之路。前几年,中国企业有过一轮疯狂的“跑马圈地”运动,不少巨无霸企业都轰然倒塌了。
企业的逻辑是成长的逻辑(2)
    原因在哪里呢?就在于企业一味地追求规模,为大而大,忽视了内在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如果不能做强,宁可不要做大,大而不强是很危险的。形象一点儿说,如果是狮子,长大是福分;如果是绵羊,越大就越危险。所以,企业进一步成长的目标就是做强,要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风险管控能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居领先地位,成为强者。

    在做强的基础上,企业的发展目标还要增加一项新的内容——做优,即实现经营业绩优、公司治理优、布局结构优与社会形象优。其中首要的就是业绩优。企业归根结底还是要赢利,做大也好,做强也好,最后都要归结到业绩优,因此要格外注重企业各项效益指标的健康及可持续性,不断防控各种财务风险,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

    从做大、做强到做优,反映了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战略重点。这其中既有继承关系,也有发展关系,是一个连续成长的过程与逻辑。这就像邓小平讲的“台阶式”发展思路:发展要争取隔几年有一个飞跃、上一个台阶,到一个台阶后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夯实基础再前进。

    很难说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哪个阶段更重要。做大、做强、做优都很重要,关键要看企业处在什么发展阶段。过去,我们是以大小论英雄,拿着望远镜寻求速度和规模;现在,我们是以素质论英雄,要拿起放大镜,注重质量和效益。

    总的来说,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大企业时代,但离“强企业时代”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以至于经常有人提醒我们,中国的世界500强企业,不过是“大而不强”的企业:有规模,但缺少竞争力。

    与全球众多世界级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力、创新能力、赢利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们应该虚心向国外的优秀公司学习。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自信心。应该看到,与发达国家的百年企业相比,中国的企业尚处在起步阶段,有差距是正常的。我们没必要妄自菲薄,还是要放平心态,立足自身,埋头苦干,一步步实现赶超。

    系统来看,企业成长的逻辑还要服从社会经济发展逻辑和行业变化逻辑。

    比如,在社会化阶段,企业的成长目标要更多地关注社会利益、环境利益。再比如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企业的成长方式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不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作为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要引领行业发展,成为中小企业的“领头羊”。

    企业的成长逻辑是企业的内在规律。企业做大需要魄力,做强、做优需要活力和耐力。企业的发展,只要遵循成长的逻辑,不断破解成长的难题,锲而不舍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市场需要领袖企业(1)
    实践证明,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凡是有领袖企业带领的行业,发展得就比较好;凡是没有领袖企业、群龙无首的行业,发展得往往很混乱甚至失败。领袖企业至少有三个特质:创新思想、全局观、责任感。

    在北方,每到深秋总能看到候鸟由北向南迁徙;到了春天,它们又飞回来。有时候,看着天上成群的大雁在自由地飞翔,我会突然心生感慨:它们无论是排成“人”字形还是“一”字形,都是整齐有序的。在这个变化而稳定的雁阵中,头雁的作用无疑十分重要。由此,我想到,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形成稳定的企业阵型、团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各行各业都需要有“领头雁”。

    这些年,经济领域内的决策是政府说了算,政府用各类审批来引导市场和配置资源,因此政府算是企业的“领头雁”。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把资源配置的权力交给了市场,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作为企业家,大家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企业有了一个可以充分竞争且自由发挥的空间;紧张的是,过去有政府在那里引导企业,现在一下子把市场交给企业自己,让企业家们一时感觉有些无所适从。χ米χ花χ书χ库χ ;http://www。7mihua。com

    不管怎么说,我认同一点:市场竞争一定要有秩序,而不应该是混乱的。

    但秩序该怎样建立?谁能充当市场的“领头雁”?这就需要行业的领袖企业了。实践证明,在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凡是有领袖企业带领的行业,发展得就比较好;凡是没有领袖企业、群龙无首的行业,发展得往往很混乱甚至失败。

    什么样的企业才称得上领袖企业呢?我觉得除了规模大、竞争力强之外,领袖企业还应该具备这样一些特质:首先,要有创新思想。领袖企业应该知道正确的方向,有超前的意识,走在行业前列。领袖企业的创新性、超前性、方向性都应该是一流的。

    其次,要有全局观。有人说,既然互相竞争还谈什么全局观?其实越竞争,越要有全局观。所谓全局观,指的是领袖企业不仅要关注自身成长,努力降低成本,管理工厂,更要着眼于行业发展,积极引导政策,稳定市场。比如水泥行业限制新增产能的政策,就是靠领袖企业引导实施的,培育健康规范的市场也要靠领袖企业带头,以身作则。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行业健康了,竞争有序了,领袖企业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领袖企业又像一个家庭中的老大,老大担负的责任总是最多的,他不仅自己要好,还要给兄弟姐妹做榜样。作为领袖企业,不仅自身要发展壮大,还要维护一个健康的市场,让兄弟企业们都发展起来。比如说,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材”)是水泥行业的老大,2013年以中国建材为代表的领袖企业共同营造了良好的行业环境,在基础原材料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中国水泥行业实现了766亿的利润。
市场需要领袖企业(2)
    领袖企业特质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责任感。企业发展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专注于自身赢利的自我发展阶段;二是考虑投资人及其他相关方利益的公众化阶段;三是重视行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社会化阶段。当下,中国大多数企业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在这个问题上,领袖企业必须责无旁贷地起到表率作用。表率作用首先应当体现在行业内部,领袖企业必须承担起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核心责任。

    我任职的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2013年的销售收入分别超过2500亿元和2000亿元。从企业规模看,它们毫无疑问都是各自行业的领袖企业。那么,这两个企业是如何履行行业责任的呢?

    举个技术创新方面的例子。两个企业都有国家级研究院,分别是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以下简称“中国建材总院”)与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这两个研究院基本上掌握着这两个行业的核心技术。但它们首先考虑的都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而是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服务,为行业的共性、关键性、前瞻性技术研发服务,最后才是为自己的企业搞技术创新。换句话说,它们优先考虑的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行业利益。

    有同事跟我说:“宋总,咱们这样做不是很吃亏吗?作为企业,我们就是要靠核心技术来提高竞争力的。”我自然知道企业需要创新,需要掌握独家技术。但是我们这样做并不吃亏,作为行业的领袖企业,我们对行业发展必须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同样是我们分内的事情。

    再说行业秩序,坦率说,无论建材还是医药行业,都是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市场秩序相对混乱的行业。作为行业的领袖企业,我们必须承担起规范市场秩序的责任,所以这两家企业在过去数年中一直在努力整合、规范各自的行业。

    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企业越来越壮大;另一方面,我们也把众多中小企业从恶性竞争中拯救了出来,大家共同建立了一个健康的市场平台。两家企业的效益都很好,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促成了各自所在行业的市场和谐发展,给行业带来了正能量,也因此受到了行业同行的认同和尊重。

    总之,负责任的领袖企业会给其所在行业带来福音,给社会带来福音。如果社会各界都能积极鼓励和支持领袖企业,如果更多大企业愿意以领袖企业的标准要求自己,如果各行各业都有一只奋力向前、甘愿付出的“领头雁”,我们的市场一定会更加有序和繁荣。
奇迹越不出规律的边界(1)
    我不是什么奇人、怪人,也没有三头六臂,能同时带领两家不相关的企业并让它们快速成长,只是遵循并顺应了规律而已。所谓运气,就是发现了那些不容易被发现的内在规律,而奇迹一定在规律之中,越不出规律的边界。

    富士康总裁郭台铭曾经跟我开玩笑说:“一个人怎么能同时管理两家完全不相关的企业?你要么是个奇人,要么是个精神分裂者。”在我同时担任中国建材集团和国药集团董事长的5年里,许多人都像郭台铭一样感到好奇:两家企业中一家是做建材的,一家是做医药的;一家处在周期性行业,一家处在非周期性行业,你是怎么当这个“跨界掌门”的?类似的问题我几乎每天都会面对。

    同时领导两家企业的挑战确实很大,我要经常转换思考的“频道”。但是我相信,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从不同事物的内在规律中能提炼出很多相通的道理。把握了这些规律和相通的道理,就能有针对性地做出判断。

    记得刚到国药集团时,我对大家说:“我知道有病要吃药。”大家说:“董事长,这话不全对,没病也得吃药,要保健康。”这么一说,我就理解了。对呀,人一生下来就要打疫苗。同事们还告诉我:“国药集团要主攻大病种药,因为有市场,有销售额。”像高血压、糖尿病、胃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就是大病种。“保健康”和“大病种”的概念,就是大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市场规律。从对这些规律的总结中,我将国药集团定位为中国医药健康产业集团。国药集团制定了迈入健康产业领域的战略后,业务空间拓宽了很多。

    “大病种”的道理也适用于中国建材集团,比如水泥占建材行业GDP(国内生产总值)的70%,做水泥自然就有大市场,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商业价值也更大,所以中国建材集团把业务调整成以水泥为主业。

    通过对两家不同企业发展规律的对比研究,我摸索出了具有共性的企业规律: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