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美元刀 >

第4章

美元刀-第4章

小说: 美元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在现代国际金融格局下,任何国家,无论采取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只要其为合法的国内需求进行融资而引发的本币超过外汇储备,其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就会遭到攻击。英国如此,东南亚国家亦然。
  货币攻击的方法、手段及后果会在下面的章节具体阐述;应对本币遭受如上攻击的唯一办法是取消其货币的可自由兑换,而这样做就会赶走外国投资。
  因此,所有非美元经济体(包括欧盟国家),在满足国内需求时,被迫吸引美元投资,增加其出口盈余,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国内发展和货币政策甚至财政政策更是受到了外国贷款和投资的牵制。
  尽管国家货币理论认为,一国政府可以无须背负主权债务,也无须外国贷款或投资,就能够以发放主权信贷为国内发展融资,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平衡高速增长,而且不受恶性通货膨胀的惩罚。但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体系下,尤其在无管制的全球金融和货币市场中,参与 “自由贸易”的国家由于存在外汇问题,这个理论就不适用了。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非美元经济体为了增加出口,以获取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美元贸易盈余,其“本能偏好”就是低估本国货币价值(名义汇率高于实际汇率,即贬值)以增加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因为这样一来同一种商品相对于它的竞争对手其产品价格会更低。
  这种竞相贬值造成的结果就是美国得以进口了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低价商品压制了与之竞争的美国商品的价格,同时也压制了工人工资,从而抑制了美国的通货膨胀……
  这就形成一个局面:美国生产美元(其实就是纸),其他地区生产美元可以买的产品;美国的贸易赤字是可容忍而且可控的,美元超额发行对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也是可控的。
  除了美国之外,其他任何国家只要维持美元贸易赤字,其本国货币都将遭受崩溃的惩罚。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几乎所有国家都维持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美国正是以美元为武器,通过操纵利率等手段控制美元的涨跌,再影响到国际汇率,达到美国利益最大化,这种思维逐渐演变成美国的金融战略。
  美国的美元战略家们充分利用了这一偏好和对美元的巨大需求,有预谋有组织地通过增发货币使美元逐渐、有序地贬值,虽然美元的信用价值越来越低,但是由于向美国出口的国家还必须以美元的形式(投资美元资产)储备贸易盈余,从而被动投资或贷款于美国经济,造成了美元的巨大市场需求和强势美元。
  后面还会讲到,从20世纪20年代美元取得国际货币垄断地位到60年代,美元之所以支配世界经济,是因为美国的债权国地位;在这之后,美元的支配地位却是源于美国的最大债务国地位,而且,它们的杠杆作用与之前作为净债权国一样强大。
  换言之,美国不管是靠放贷过日子还是靠借债过日子,美元一样都是强势货币。这是传统经济学理论解释不了的经济现象。
  而非美元经济体由于缺乏坚强的国家意志和协同作战的传统,只能被迫接受美国的巨浪甚至海啸赤字的一波又一波的冲刷和剥削。
  从根本上讲,一个国家发行法定货币取决于政府意志和征税的能力,货币是为了纳税人支付税收而发行的。美元的过度发行(贬值)实质上就是向非美元经济体征税。这与大英帝国在其全球殖民地实现的英镑区政策,与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全球殖*动期间向殖民地掠夺资源和征收土地税没什么两样。
  不同的是,通过美元的过度发行和美元霸权地位进行的第二次殖民地运动,对非美元经济体尤其新兴经济体进行的财富掠夺更具欺骗性而已。
  作为强大经济体的欧共体和日本,同样也遭到了来自美元的垄断压迫和经济压榨。但是由于其货币也是很多国家储备外汇货币和贸易结算的一部分,在货币竞争中也采用了和美元一样的汇率政策剥削新兴经济体,甚至很多时候发达经济体之间都有共谋。
  这样说来,国与国之间的货币竞争,在现行的美元本位体制下的经济全球化中,各国的法定货币其实就是美元的附属货币,与美元的博弈实际上一场不对称战争,在与美元的货币战争中没有战胜的可能,即使美元的霸权地位也受到其国内经济问题的困扰和其他货币的挑战。
  那么美元是怎么成为货币竞争的金字塔尖,成为关键货币呢?这要从美元博弈英镑说起。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战火磨砺1926年博弈英镑(1)
一、英镑引发的鸦片战争
  有人讲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中国清朝的道光皇帝(1782—1850年)和英镑的事。
  当时英国跟大清的贸易和现在一样,大清向英国出口了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只进口了英国工业化的产品如钟表、呢绒等少数商品,因此拥有大量贸易顺差。清朝朝廷认为应该用白银或黄金来结算,但英国提出用英镑结算。
  道光皇帝就问英镑是啥东西,是铜?是金?是银?英国大臣回答,既不是铜也不是金也不是银,是纸票子。道光皇帝想,啊,就是我们大清的银票啊。于是又问英国大臣,你们印刷多少纸票子能否通过我们大清同意?英方答复,那是英国的主权,不得侵犯,印多少,是英国的事。道光皇帝哈哈一笑,你这不是明摆着玩人吗?你把擦屁股纸印成票子换走我们的茶叶、瓷器、丝绸,那不是拿我们当傻子玩吗?
  英国大臣说,英镑与白银可以随便兑换,是流通货币。你留着英镑跟留着白银是一样的,可以用英镑到任何国家买黄金白银和任何东西。道光皇帝说,这个我知道,可等我们储存了足够多的你们的纸票子后,你们就随便加印,那我们还能买那么多东西吗?!
  英国人反复说英国哪能随便加印票子,国家信用不是闹着玩的。清朝政府坚持说,既然你说英镑纸票子跟白银是一样的,那你就付白银好了。按照你说的,纸票子可以随便兑换成白银,反正是一码事,你就兑好了。英国人说那白银比纸票子重太多,运输不方便啊。    不管怎么唠叨,大清只有一句:你们的纸票子我们不收。于是,也就只好用白银付账。
  可是英国人发现如果大量印刷纸票子必然导致白银升值,这就极大限制了英国印刷英镑的数量。等到英国国库里的白银全部用完,即使不加印英镑,用英镑换白银,供求关系的原理也会导致白银升值。
  英国人终于想到了另一途径把付给中国的白银换回来:在英国殖民地印度和阿富汗种植鸦片,卖给中国,换回白银。这种东西不能在英国种,而且印度和阿富汗跟中国是邻居,鸦片的运输费也省了一大笔。后来中国出了个林则徐,要全面禁烟,结果,鸦片战争爆发了。
  故事真假暂且不论,但从中可以看出关于贸易平衡、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和经济衍生战争的本质。
  事实是,英国在与大清国的贸易中,自 1820 年代起,一直有高达每年数百万两白银的巨大贸易逆差而无法弥补。英国每年就买入14万吨中国茶叶,英国对大清朝的贸易早就事实上难以为继。于是,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殖民地种植和提炼鸦片,自乾隆、嘉庆时代起就开始贩运给天朝的民众来享用,并使之上瘾而逐渐成为有购买力的烟民生活必需品,就如同现在的香烟。
  事实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的末期,满清因为鸦片输入导致白银外流量竟高达每年 600 万两之巨,以致国内发生严重银荒,造成银贵钱贱,财政枯竭,国库空虚,清王朝面临一场真正的金融货币危机和国民体质危机。于是道光皇帝于 1838 年 12 月,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一 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近代历史,由此翻开了沉重的第一页。
  事实是,当时英镑,在英国人自己眼里和世界人们眼里,确实是和金银一样的“硬通货”,可以自由兑换黄金和大多数国家通用,就如二战后的美元。

战火磨砺1926年博弈英镑(2)
事实是,早在清乾隆中后期,英国就在中国的舟山以植物科学考察为名进行了大量的间谍活动,妄图以此作为侵略中国的跳板。在乾隆皇帝关闭了除广州之外的所有通商口岸后,英国以乾隆80寿诞进贡为名,从舟山出发沿海北上到抵天津,完成了对中国海防部署和航海水文的军事侦察,为鸦片战争作好了军事准备。
  事实是,鸦片战争的结果是英国占领香港,中国被迫开放更多口岸,鸦片贸易合法化……
  正如一位欧洲人说的,“如果我们的商品不能越过边界,那么就由我们的士兵越过边界”。贸易与战争就如同孪生兄弟,如影随形。贸易争端、金融乱局以及经济危机背后,都有战争的影子。
  英镑就是战争打出来的英镑。
  二、英镑曾经的辉煌
  我们都知道, 17世纪的欧洲,每一个欧洲国家都面临着其他国家的战争威胁,战争成为所有国家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在16世纪打一场战争需要几百万英镑,到17世纪末,则需要几千万英镑,而在拿破仑战争末期,战争开支就要达到上亿英镑。当时最繁荣的国家都无法靠平时正常的税收收入来应付这一时期的战争开支,于是国家便开始借钱打仗了。
  其中,欧洲两大强国,英国和法国在长达百年的战争中,如何筹到战争款项成为英国王室最头疼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当时的英国王室借钱却是要还的。由于战争的长期性和胜败等不确定性,没有人敢借钱给政府。终于在1694年,伦敦有1286个冒险的商人,他们以股份制的形式,贷给国王一笔钱,当时的利息是8%,这就促使了英格兰银行的诞生。短短的11天内,英格兰银行就为政府筹借到120万英镑,极大支持了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军事活动。当然,这些商人,最后赌赢了,英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为了避免英国王室滥用这笔资金,同时建立起银行的信任体系,英格兰银行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据说,当时,英国财政部拿着议会刚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支付,时任审计长格伦威尔发现上面没有盖国王的印张,就拒绝支付这笔上百万英镑的军费。
  正是有了如此严格的法制化银行信用体系,源源不断的民间资金才流入到英格兰银行资助英国进行战争,而一次次胜利又给这些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英国当时的对手法国,无论从国土面积还是国家经济实力,都比英国要强大,为什么英国在战争中总能获胜,就是因为法国财政在筹集军费中遇到了困难,而英国的军费却非常充足。当时的欧洲有一句名言:战争中,获胜的一方往往拥有最后的一块金币。
  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律就指出:“英国的对外战争基本都能获胜,人们愿意支持这样一个能够一本万利的战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它这个战争,也可以称之为某种意义上的货币战争,就是通过钱来打胜自己的对手,从而最后获取最大的利益。”,换言之,就是中国古人说的,战争打的是钱粮。
  1816年,英国通过了《金本位制度法案》,从法律的形式承认了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