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 >

第3章

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第3章

小说: 郭广昌的中国式商界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给全世界的投资者讲故事,郭广昌第一次感到了什么叫紧张。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顶上去了。   

  2007年8月22日,复星团队正式上路。在和投资银行讨论招股价格的时候,投资银行“欺负”复星,把价格定在了10港元不到,投行代表人声称这个阶段投资者都在休假,没有多少人会买复星的股票,这种说法让郭广昌非常恼火,他再也冷静不下来,站起来就准备走人,旁边的梁信军则充当了“红脸”,他拉住郭广昌,在双方中间斡旋。最后,投资银行作出让步,把价格定在了11港元。   

  接下去,路演训练正式开始,郭广昌第一次站到讲台前觉得心里没底,虽然之前已经有过路演经历,但这次复星以港资企业的身份上市意义重大,加上对自己并不熟练的英文口语感到恐惧,想想偌大一个企业,老板居然讲一口第三世界的英语,太没面子了。没底归没底,此刻没有谁能够代替他的角色,所以再次硬着头皮上,郭广昌不由得回想起多年以前初登讲台在公司大会上作讲话的情形,看着台下自己的员工,这个老板紧张得直打磕巴。   

  不管了,来香港是解决问题的,不是制造问题的。浙江人的那股子单身闯天下的勇气这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郭广昌放开手脚,把自己这些天来的准备和长久以来的理想一股脑倒了出来,也不顾台下听不听得懂,自己讲得兴高采烈,这时台下竟响起了一些掌声和笑声,这让他平添了不少信心。郭广昌把袖子捋了捋,继续宣扬自己的“饿狼传说”,反正听不懂是别人痛苦,反正有复星团队的另外几员大将在身边,他们会及时补救的。   

第9节:财富哲人:初识郭广昌(9)     

  这大将不是别人,正是梁信军和谈剑。梁信军是典型的智商高又极通世故的人,伶牙俐齿,有问必答,在为元祖做咨询的时候正是他的出色发挥才使得广信赢得了机会。而谈剑则是一位细致入微、有胆有识的女性。就这样,三个人共唱一台戏,居然唱得有声有色。最初,他们预计有5倍左右的认购量,谁承想到路演结束竟达到了50多倍。   

  苦辣酸甜,一路走过。在香港两天后,团队飞到美国旧金山,又马不停蹄地飞到洛杉矶,最后到纽约。每天都是午夜12点后进宾馆,早上6点多就起来,每天要见十几批人,和每一批人都要充满豪情壮志地讲同样的话,最后看见人就想一巴掌扇过去。到纽约之后,郭广昌再也不愿意跑了,梁信军和谈剑居然还兴致勃勃地去了一趟巴黎。辛苦伴着快乐,他们曾经坐了两个小时的船在滔天巨浪中仰观金门大桥,在洛杉矶街头吃遍路边叫卖的热狗,在飞机驾驶舱里看飞行员把飞机拉上天空,几个人还讲一些荤笑话来消除旅途的枯燥。   

  2007年9月6日晚上,正式确定销售价格,看到旺盛的市场需求,郭广昌要求提价,如同买菜般讨价还价后,最后确定了13港元一股。紧接着就是把股份分配给谁的问题,投资银行有很多固定客户,“肉少狼多”,于是几家为股份争得热火朝天,郭广昌跟没事人一样站在边上,反正卖给谁都是卖,没想到他的电话骤然响起,接着一堆电话纷纷打了进来,大有打爆之势。这个电话说我曾经是你的同学,能不能多分配点;那个说我曾经在你们开发的复星花园买了几套房,能不能照顾一下。吓得他赶紧把手机关上了,然后傻笑着看梁信军脸红脖子粗地争夺配额的分配权。这一天,复星的五虎将和集团管理层副总级领导都齐聚香港,就等着第二天的上市大典。   

  第二天早上,郭广昌被要求6点钟起床,7点钟要和香港联交所总裁共进早餐并交换礼物。大家在7点半来到联交所门口,看到复星的Logo已经高高挂在联交所大楼上了。在图标下面,中国国旗插在正中间,香港区旗在左边,复星旗帜在右边,心里还挺激动。在联交所周围,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警察。复星众将士经过了好几道关卡后才进入了联交所的大楼。联交所的官员已经在等着他们了,大家互相问候,拍照留念。郭广昌抬头看到中国领导人的照片也挂在墙上,觉得心里陡然升起一股庄严感。   

  早餐后,大家一起走向交易大厅。9点钟,复星的一些重要人物在联交所官员的陪同下,在二楼的阳台上,和郭广昌一起敲响了开市的钟声。紧接着,大家一起在交易大厅等待复星股票交易的开始。人们都仰着脖子、盯着屏幕,复星的第一笔交易还没有开始,郭广昌的心里又开始紧张起来。不知道会是个好价格,还是会跌破发行价。到了11点,第一笔交易终于开始。     

第10节:财富哲人:初识郭广昌(10)     

  复星国际上市第一天的开盘报价为16港元,高出招股价达10%。身为董事长的郭广昌持有复星国际30亿股,据此估算其持股价值超过320亿港元。当年,郭广昌就以100亿的身价位列胡润富豪榜第11位。   

  实际上,从前一年开始,复星集团已经明确了整体上市的战略,但是由于价格问题未能达成一致,就推迟了一年。这和当年复地登入港股时的情形如出一辙,当时复地准备在2003年上市,后因伊拉克战争导致了香港经济的不景气,于是延宕了一年才成功上市。   

  好事多磨,郭广昌在遇到类似波折的时候总是显得从容不迫、波澜不惊。也许是作好了受挫的心理准备,也许是当初广信的坎坷经历让郭广昌不再惧怕任何风浪,也许是幼年时的贫苦让他保持着刻意的坦然。   

  复星以港澳台独资企业身份登陆港股之后,内地传出了许多略带质疑的声音。郭广昌曾经放弃留洋机会,表明自己在本土打拼的立场。现在终究还是漂洋过海,估计下一步该把整个产业系统转移到纳斯达克去了吧?   

  面对这种质疑,郭广昌及时与监管部门取得联系,并进行了反复沟通,一再声明整体上市是为了更充分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复星会一如既往地在本土经营,以此打消了监管层的疑虑。   

  上市之后,复星这只大鸡蛋要孵化更多的复星系小鸡了。这和郭广昌关于鸡和蛋的理论不谋而合。他在公司内部也多次提出“投资+管理提升”的综合企业集团的思路,只有把投资和管理都提升到一个战略高度,鸡蛋才能孵出更优质的小鸡。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声言自己“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和投资后的成功管理者”。要实现这个目标,则需要具备持续发现投资机会的眼光以及持续管理提升的能力。   

  郭广昌的连续出招令复星的蛋糕越做越大,对此,他非常自豪地说:“我们比许多外企的投资管理业绩一点都不差;甚至更好,一个循环最少增值了50%。”   

  郭广昌没有信口开河,复星投资招金矿业时,黄金价格还停留在400美元。2005年,招金矿业在香港上市后,金价已飙升至600美元,而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复星,其投资价值增长了10倍;同样,在购买海翔药业时复星只投入了不到3 000万元,两年后在A股上市,投资回报增长了11倍。   

  通过一系列冰度投资和火暴的投资回报,郭广昌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管理模式:建立系统的研究职能部门、设定严密的投资标准、将决策过程程序化,通过这些量化的标准从而把握最佳的进入时机,以此提升持续发现并把握投资机会的能力。另外,在管理方面,建立与综合产业管理相配套的架构体系、监督并推动已投资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产业运营的风险,通过系统管理获得持续的高额回报。 

第11节:财富哲人:初识郭广昌(11)     

  显而易见,这只金蛋已经愈发成熟了,更多的复星小鸡正在蛋壳里呼之欲出,而复星未来的投资方向肯定会围绕旗下企业主营业务,医药、钢铁仍将是其投资重点,一些新兴行业也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潜力。   

  第三节资本实业:开拓复星神话   

  神话在本质上是人类幻想的结晶,所有神话的原型都是人,其华美的外衣是对自我和客观世界的永恒超越。   

  复星自成立之后,短短几年内就迅速发展成资本市场上的一匹插翅黑马,强劲的增长势头让郭广昌开始在业界频频露面。   

  凭着对商业智慧的熟练运用,对投资市场的犀利目光,以及对资本魅力的深深向往,郭广昌率领自己的团队猛烈打拼,奋力构建着梦想中的财富王国。   

  一夜成名的神话让许多人记住了复星,记住了郭广昌这个名字。人们在复星身上看到了一个国家复苏的痕迹。   

  然而在光荣与梦想背后,也许只有午夜梦回时,郭广昌才能深深体味到铸造神话的苦痛悲喜。   

  第一桶金:一亿也就这么多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深夜的房间里,郭广昌坐在台灯前,静静地盯着计算机屏幕。   

  累了一整天,他摘下鼻梁上的眼镜,往眼中滴两滴眼药水。他昂起头,闭上双眼,等着眼药水和眼睛完全交融。恍惚间,他听到了自行车链子发出的金属碰撞声,听到了梁信军在元祖食品的大会议室里陈述广信公司资质时略带颤抖的语调,听到了冷雨敲窗的滴答声……   

  明天,广信,现在应该叫复星,就要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了。对于未来,郭广昌不敢妄下断言。过去的几年里,复星发展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他的想象,一切都像做梦一样,他害怕梦醒来,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他掐了掐自己的手指,那个部位现出了一道明显的印子,疼痛让他放下心来,一切都是真的。这个真实来得如此迅猛,让他有些猝不及防。   

  许多人都把复星的成功看做一场神话,一场在经济改革大潮中顺势而生的神话。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的光鲜动人,却体会不到寒风的冰冷刺骨。郭广昌慢慢张开双眼,目光依旧模糊,他仿佛回到了几年前广信那个充满呛人药味的狭小实验室里。   

  1993年,广信更名为复星,当初作出改名的决定时还发生了一个故事。广信本是取郭广昌和梁信军名字中各一个字,意为广泛信誉。因为是做咨询的,广信这个名字很好地传达了公司的宗旨。在获得第一桶金之后,郭广昌的“野心”开始膨胀了,要寻求更高、更强的发展平台,广信就显得过于窄化了。   

  郭广昌一直对自己的母校复旦大学念念不忘,当年离开复旦的时候,党委书记那句“哪来的广信公司?”令他一直耿耿于怀,他也一直在心里把自己的事业和复旦联系在一起。现在,公司已经具备了曾经的“复旦十大公司”那样的规模和发展势头,在名字上一定要体现出来。     

第12节:财富哲人:初识郭广昌(12)     

  几个人就开始想名字,每人一张纸,把能想到的都写出来,然后再写到会议室的演示板上,经过众人投票、取舍到最后,留下来的那个就是公司以后的名字了。郭广昌在协调众人一致动脑方面很有一套,这个自创的“集体创作法”在后来他看到的一本书中竟然有类似的描写,不过人家有一个专业的学术指称——头脑风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