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史上最感人爱情:说好不想你(大哥的幸福) >

第16章

史上最感人爱情:说好不想你(大哥的幸福)-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度得不到保证,这砖瓦烧制出来,自然就歪瓜裂枣了。”

  李春耕点点头:

  “我也觉得问题就出在这柴火上……可是事到如今,我们根本没钱买煤炭,有啥办法呢?”
  作者题外话:现如期发上今天的第二更,祝您阅读愉快!明日照常更新,敬请期待!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48节 雪中炭
李泽文长叹一口气:

  “哎,人算不如天算,要怪,就怪咱没住那新房的命!”

  李春耕皱着眉头,一筹莫展。

  就在他万般无奈之际,忽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

  “李春耕——李春耕在家没?”

  李春耕急忙奔出门一看,只见姑姑翁海霞正站在门外,见着翁海霞,他心里的郁闷一扫而光,高兴地说道:

  “姑姑,啥风把你给吹来了?”

  翁海霞见李泽文也在场,忍着没有批评李春耕又忘了对她的称呼,只得笑着回答道:

  “我来还你的山羊!”

  李春耕这才注意到,在翁海霞的身后,是一只已经长大了的白色山羊,瞧那山羊的模样,跟当初送给翁海霞的一模一样。

  李春耕万万没有想到,当初只不过是随口说出的一个理由,竟让她记住并且践行了。

  “嗨,你看你……我当初说借给你只是随口说说而已,哪能让你还呢?”

  翁海霞笑着说:

  “怎么能不还呢?原来那只山羊下了好几个小羊羔,如今小羊羔也长大了,我就挑了一只来还你。”

  李春耕只好收下了这只山羊。

  “怎么,听说你烧的瓦没成功?”翁海霞关切地问道。

  “是啊。”

  “哪里出问题了?”

  “我……还在找问题……”李春耕不愿说出是因为没有钱买煤炭而造成的,随口支吾道。

  翁海霞坐了一会,起身告辞回家去。李春耕送她出门,朝门前走去。

  走到村庄那棵大皂荚树下,翁海霞扭过头,对李春耕说道:

  “好好努力吧,我相信你能做出来的!”

  这句话就像是大旱中的一滴甘露,冬日里的一道暖阳,刹那间照亮了李春耕阴霾的天空,给他注入了新的活力。

  看着翁海霞满含期待和鼓励的目光,李春耕的心里满是激动,觉得浑身上下忽然有了使不完的力量,先前的疲惫和郁闷一扫而光。

  翁海霞的山羊可谓雪中送炭,李春耕将山羊卖了,买了几百斤上好的煤炭,然后重新点火,开始烧制砖瓦。

  李春耕不知道这一次命运等待他的将是什么,除了这样做,他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人生已将他逼上绝路,他不知道,倘若这次再不能成功,他下一步的人生该向何处去。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第二次,在改换成煤炭之后,满满一砖窑的瓦出炉了。这一次,李春耕所烧制的瓦,简直跟镇里砖瓦厂生产的一模一样,质量上乘。

  顷刻之间,一个15岁的小男孩竟然制造出了质量上乘的瓦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乡村里风传。没过多久,连镇上都有不少人知道李春耕的名头了。

  经过艰辛的努力,李泽文建造的4间大瓦房终于竣工了。虽然延迟了不少工时,但总算盖好了。上梁的那一天,李泽文摆了足足七八桌的酒席,附近的乡亲们都来道贺。李泽文在宴席上喝得酩酊大醉,望着四间崭新的大瓦房,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圆满了。
  作者题外话:闺女昨晚生病到医院,不好意思,今天来晚了!向各位道歉!现在发布第一更,下午还会有第二更,祝好! 。。

第49节 炊烟起
这是沙家湾的秋天,也是南中国的秋天。红薯藤在地里长得一片绿油油的,即将进入收获的季节;甜菜正是一生中长势最旺盛的时候,人们得趁它结出惠子之前赶紧割掉喂猪;黄豆的颗粒饱满,低垂着短短的藤蔓,正吸收着土壤的营养,想要长得更壮实一些……一切预示着,这是一个丰收的秋天。

  在这一年的秋天,共和国一位身材矮小的领导人,在中国的南海边,指点江山,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正是这一政策,改变了万千中国农村儿女的命运,改变了他们祖祖辈辈与土地相依为命的命运,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当然,在偏僻的大巴山南麓,在沙家湾,沿海城市的改革开放,对这里一点影响也没有。改革的春风,还没有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发生任何改变。人们依旧过着祖祖辈辈过了多年的农耕日子。

  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天,李泽文家的二儿子李春雷考上了县中,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县中是全县的最高学府,这在沙家湾南北两面,可是开天辟地头一个;李泽文家的小女儿李小朵则考上了镇里的初中,开始进入初中阶段的学习。村里人逢李泽文就说:

  “你真是上辈子休来的福气,儿女们成绩那么好,将来一定能出大学生!”

  也只有在这时,李泽文脸上的皱纹才舒缓开来。虽然嘴里说着谦恭的话“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到头来还不是得回来种地!”但他心里却像吃了蜜一样甜滋滋的高兴,是啊,儿女们都替他争气,让他这个在人前弯腰低头了大半辈子的庄稼汉,第一次觉得腰板挺直了,说话有底气了,别人看他的眼神里,多了几分尊重、羡慕,还有嫉妒。

  三个儿女,在李泽文的心里都头等重要。他唯一觉得有些愧疚的是大儿子李春耕。这些年来,大儿子虽然年龄还小,今年刚满16岁,但是从他十二三岁开始,就真真切切地为这个家庭分忧了。他的分忧,不是给家里担一担粪,不是给家里锄一陇地,而是实实在在地为这个家庭指明发展方向,有那么好几次,他都在关键时刻解了自己的燃眉之急。这些年来,多亏了他的勤奋和努力,否则自己这把骨头只怕早就不中用了。哎,只怪这孩子成绩不好,本来小学时读书成绩好好的,他的老师都说将来时一块大学生料子,可谁料……小学毕业考试给考得一塌糊涂呢?“命!这都是命中注定的。”李泽文常常这样想着。

  16岁的年龄,在农村来说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青年了。李泽文心想,得早点给这孩子成个家,让他小两口分家出去独立过日子,自己不能老是拖他的后腿了。李泽文是早就看出来了,沙家河对面的翁海霞很喜欢他,他也喜欢她,那姑娘的模样不错,是方圆十里百里内的一枝花,而且姑娘人品好,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手脚勤快,是个好姑娘。只是……只是论辈分,那翁海霞跟自己同辈,要比李春耕大出一辈……哎,这样想着的时候,李泽文也想不出个所以然了。“命!这都是命中注定的!”每当想不通的时候,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吐出这句口头禅。

  这个时候,天色已经渐渐地暗了下来。李春耕独自一人躺在沙家河边的沙滩上,双手枕在脑后,眼睛出神地望着沙家湾的村庄和天空,此时的沙家湾上空,炊烟正袅袅地升起,形成一族一族的烟雾,村庄上空没有风,那些炊烟直直地矗立着,好像要连着天了。天空中,还是一片湛蓝,太阳已经下山,月亮还没有升起,如果不是仔细看,根本不会发现已经有两三颗星星出现在天幕上了。耳边,是沙家河淙淙的流水声,这声音早已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几乎每个夜晚,他都是在这种河水的淙淙声中进入梦乡的。沙家河就像血液一样,早已流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只要一天听不见这种声音,他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好像身体少了一个零部件一样。

  眼下,正是即将收获的秋天。

  他的砖窑,他的山羊,他的药材,都为他赚了不少的钱。这些钱在他过去来说,是想都不敢想象的。每当想起这些东西给他带来的收入,他就觉得上苍已经待自己不薄了。每当这时候,他的嘴角就会浮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甜甜的微笑。尤其是想到河对面的翁海霞,他的脑海就会情不自禁地浮现起她甜美羞涩的笑容,她走路时曼妙的身姿,她看他时多情含笑的眼神……无不令他怦然心动。

  他知道,自己只能想想而已。因为翁海霞是他的姑姑,大他一辈,这在沙家湾来说,世世代代以来,是断然不可能结为夫妻的。可是,没有人能剥夺他想象的权利,他有权想象,这是别人无法干预的。

  然而,尽管这些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他赚了不少钱,但那也只是相对原来贫穷时期说的,实际上并不是很多,再说那些钱,没有一样不是他的血汗钱。他所赚来的钱,都是辛苦钱。只是,这些仅有的一点钱,全部都贡献给弟弟和妹妹读书去了。一个高中生,一个初中生,对于一个原本家底并不好的农村家庭来说,已经够难受的了。李泽文和李春耕也只不过是在苦苦支撑着这个家而已。

  一想到弟弟和妹妹,李春耕就禁不住欣慰。是的,这些年来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无论他们将来的人生路途怎样走,多读一些书、多一些文化知识,总是没错的。这年代,就数种地的农民最苦了,倘若弟弟和妹妹能不当农民,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只要他们考得上大学,就是砸锅卖铁,就是卖了自己,也一定让他们去读!

  这些年,弟弟李春雷已经长大了。每次见到他,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跟自己说说笑笑,或者开一些玩笑、说一些笑话了,好像突然之间,他的话就少了。尽管如此,兄弟俩每次见面,虽然话不多,但通过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能感受到彼此浓浓的爱意。

  不知不觉,夜色已浓。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透过夜色,隐约可见人家灯火,一种充实、愉悦的感情油然而生。是啊,有家的地方就有饭菜,有灯光的地方就有人家……劳累了一天,休息够了,李春耕踏着夜色,朝家走去……
  作者题外话:现发布今日第二更,感谢读者“虫子的书”的留言支持,祝各位阅读愉快!

第50节 到县中
李春雷已经读高一了。为了节约往返的路费和时间,他回家的频率越来越低,有时候一个月回来一次,有时候甚至要等到两个月才回家一次。

  这天是周末,早上,李春耕对李泽文说道:

  “爸,弟有快两个月没回家了,我估摸着零花钱和粮食都快完了,今天没啥事儿,我给送点去。”

  “好吧。”李泽文嘱咐道,“现在正是他长身体的时候,饭可不能少,你既然到县城去了,也顺道到镇里去看看你妹妹。”

  李春耕准备了一下,就担着担子出发了。

  这是李春耕第一次到县中去。在县城的汽车站下车后,他一路打听着,终于来到了城郊的县中。

  校门口是一长溜石梯,李春耕担子担子,拾级而上,被一个门卫拦住去路:

  “你是干什么的?”

  李春耕歇下担子,谦恭地说明来意:

  “我弟弟在这里读书,我给送粮食来。”

  “你弟弟叫啥名字?哪个年级?几班?”

  李春耕一一回答了,门卫让他在一个本子上签字,然后给他指了指高一年级的教学楼:

  “你到那边去看看吧。”

  走近学校,矗立在眼前的,是一个高大二十多米的大理石雕塑。雕塑是一男一女两个少年,昂首望天,男孩手里举着一个火炬,女孩手里举着一本书,展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