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摩登时代 >

第122章

摩登时代-第122章

小说: 摩登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能琢磨出来。虽然这次没有入围奥斯卡,但被邀请作为大会的特约嘉宾,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好莱坞对詹妮弗·康纳利回归的一种肯定。

两人很有默契的走过了红毯,詹妮弗·康纳利本想借此机会和萧逸臣套套近乎,但早已经等候在会场外的媒体记者并没有给她这个机会。詹妮弗·康纳利的手才从萧逸臣右手上拿开,一大群记者就围了上来,詹妮弗·康纳利虽然也被围在了中间,但显然她并不是这次采访的主角。

“请问Xylon先生,亚洲经济形势近期出现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而派拉蒙刚刚斥巨资在香港开拍新片,这种不利的经济形式会对您的投资计划产生不利的影响吗?”一个记者率先问道。

这个问题让萧逸臣对那位提问的记者特别的留意了一下,能够将经济大背景和派拉蒙在香港的投资拍片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娱乐记者并不多见。“尽管您的这个问题和今天这个活动的主题有些出入,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问题。首先我要声明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策问题,而是一个很长远的经济问题。亚洲的经济在短期确实会有所波动,但其长期的发展潜力是不容置疑的。我想对于任何一个追求长远利益的企业,都不会轻易的放弃亚洲这块市场。”

“其次,派拉蒙这次在香港投资拍片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启用本土的演员和导演是为了将好莱坞电影更好的融入输出地本土的文化,这也是派拉蒙全球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而我个人认为这也是拓宽好莱坞电影未来发展之路,增加文化多元性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我很早之前就已经说过,好莱坞要在全球获得更大的发展,就要对不同的文化敞开胸怀。”

萧逸臣试图将中国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思想表现出来。其实在萧逸臣看来,在好莱坞传播中国文化与促进好莱坞自身的发展其实并不矛盾。虽然萧逸臣这么做是存有私心,但客观上吸纳不同文化的精华,才能更好的获得自身的发展。美国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多元的、包容的文化。

在媒体面前萧逸臣很少有这样长篇大论的回答,这让很多憋足了劲想要朝这方面发问的记者很是失望,因为萧逸臣几乎把所有应该涉及到的问题都提到了,这让不少记者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问题发问。

“对于你去年的两部作品均未入围奥斯卡,您本人做何感想?”一个记者急中生智,冒出了这么一个问题。

“在战场上,永远没有常胜将军,可以说奥斯卡能够获得的荣誉我基本都已经获得过了。如果说现在奥斯卡对我本人依旧还具有吸引力,那无疑是在这里我可以看到很多老朋友,同时认识很多新面孔,这是好莱坞电影的顶级聚会,能够参加其实也是我个人的荣幸!”

“您与詹妮弗·康纳利小姐在影片《绿巨人》中曾有过合作,您个人对觉得詹妮弗·康纳利小姐又有怎样的评价?”当着詹妮弗·康纳利的面,这个记者的问题显然有些不好回答。

“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站在奥斯卡的颁奖台上,为詹妮弗·康纳利小姐亲自颁发属于她的奖杯!”詹妮弗·康纳利确实获得过奥斯卡奖,不过那是几年之后的事情,萧逸臣这样的回答,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很巧妙了。

第一百五十八章 风潮

好不容易摆脱了那群记者,詹妮弗·康纳利和萧逸臣已经没有太多交流的时间,颁奖典礼马上就要开始了,作为颁奖嘉宾,萧逸臣必须得到前排就座了。两人在会场外有些遗憾的分手,有了刚才的那番言辞上的肯定,詹妮弗·康纳利再看萧逸臣的眼光就变得有些不同了。

萧逸臣自己并没有注意到这种变化,他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能是因为组委会的大意失误,萧逸臣在这里很尴尬的遇到了前女友朱莉亚·罗伯茨。在这样的场合下见面,两人一时有些无言以对。

“Xylon,你还好吗?”还是朱莉亚·罗伯茨首先打破了两人之间这种尴尬的沉默。文人小说下载

“如你所见,我很好!”尽管在萧逸臣的心中林志玲已经填补了朱莉亚·罗伯茨留下的空白,但是一段感情如果那么容易释怀的话,世间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为情所困的痴男怨女了。

“你呢?”

“我也就是那样,马马虎虎吧!”对于这段感情,朱莉亚·罗伯茨心中并非没有遗憾,她只是没有想到两人再次相遇的时候,竟然还能够用这种平和语气相互交谈。“Xylon,你变了!”

“时间总会在人的身上留下一些痕迹,给你一些东西,然后又让你失去一些东西。”萧逸臣不置可否的笑笑,虽然没想到会在这样的时间、场合下遇到朱丽亚·罗伯茨,但现在的他已经能够很坦然的面对那段感情。

“时间也能愈合心灵的伤口,不是吗?”朱莉亚·罗伯茨淡淡的补充了一句。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问题?”萧逸臣很坦然的看着她,“当初我们为什么会分手?这个问题我曾经想过无数遍,但一直没有搞懂。”萧逸臣说这话的语气很轻松,他更像是在和朱莉亚·罗伯茨讨论一个和自己毫不相干的问题,而不是一段曾经让自己痛不欲生的感情。

“这个问题,其实我自己也一直没有弄明白。”朱莉亚·罗伯茨朝萧逸臣露出了一个无奈的笑脸,“这或许就是上帝的安排!”

“谁说不是呢?”聚散离合,本来就是人生的常态,萧逸臣轻轻的叹了口气,也是经历了这么多的事情,萧逸臣才慢慢的体悟出这个道理。

“如果以后你结婚了,会邀请我参加你的婚礼吗?”朱莉亚·罗伯茨利用颁奖典礼开始前的最后一小段时间,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也许吧!”萧逸臣最后的回答显然有些心不在焉,因为就在刚才,他突然发现不远处的一架摄像机,镜头刚好对准了自己。萧逸臣突然有一种很糟糕的预感,现场的媒体已经发现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影片《英国病人》成为了这届奥斯卡最大的赢家,这部电影一共捧走了五座奥斯卡金像奖。而大多数的奖项,都被少数几部电影获得,这和上一届奥斯卡佳片云集、大腕悉数亮相的盛况相比,自然显得有些冷清。整个颁奖典礼,除了红毯走秀还可圈可点,其他的环节都没有太多可以吸引观众眼球的亮点。当然,有关萧逸臣和朱莉亚·罗伯茨的绯闻除外。

对颁奖典礼进行现场直播的媒体在第一时间发现了萧逸臣和朱莉亚·罗伯茨坐在了一起,尽管两人除了在颁奖典礼开始之前有过简短的交流,整个颁奖典礼两人甚至都进行过语言上的交谈。但即便是这样,擅长于捕风捉影的媒体依旧抓住两人在镜头中简短的交谈的事情来大做文章。

朱莉亚·罗伯茨虽然在事后出面澄清了这个问题,但这种解释在媒体面前只会越描越黑。而萧逸臣对那些不着边际的说法都是置之不理,他只是在一次在和林志玲通电话的时候说起了这件事情。他不想在媒体面前多做解释,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担心林志玲会因此而误会两人的关系。

这次绯闻风波并没有对萧逸臣的生活造成太多的影响,媒体们在将这件事情大肆的报道了一番之后,发现两位当事人都没有任何的表态,公众对这件事情的反应也不是很热烈,所以媒体很快就偃旗息鼓,这件事最后落得了个不了了之的结果。

格芬对影片《歌舞青春》的筹备工作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难得他对梦工厂的新片那么积极,萧逸臣干脆将制片人的位置让给了他,自己则全身心的投入即将在亚洲拉开的资本大战的准备当中。

在六月初的时候,萧逸臣收到了一个从英国寄过来的包裹,在发件人姓名的落款处,萧逸臣找到了JK·罗琳的名字,包裹里是一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样书。萧逸臣这才想起来,不久前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公司的负责人向他报告过有关这本书出版的最新进展,没想到样书这么快就出来。

这本英文版的《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图书封面与萧逸臣熟悉的中文版的封面有不小的差别,轻轻翻开书的扉页,萧逸臣看到的不是目录和序言,在中间的位置有一段文字,上面写道:“谨以此书献给:Xylon萧先生,他是故事的第一位听众;杰西卡,她喜欢这个故事;安妮,她也喜欢这个故事。”

萧逸臣没有想到在这段表示感谢的文字中,会出现自己的名字,并且和JK·罗琳的女儿杰西卡一起被列入了感谢的名单,这对萧逸臣而言是一个意外的惊喜。除了这一点小小的改变,书的内容和他的记忆中的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大致的翻看了整本书的内容,萧逸臣接着拆开了随样书一起寄过来的信函。这是JK·罗琳的亲笔信,她在信中对萧逸臣的帮助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同时也代表她的女儿杰卡西向萧逸臣问好,随信寄过来的还有杰卡西自己画的一副图画,那是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小人,萧逸臣知道杰卡西画的是自己。尽管这只是一副儿童涂鸦之作,但萧逸臣还是很郑重将这幅画收藏了起来。

除了感谢,JK·罗琳在信中还提到了希望萧逸臣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出版写一篇序言的请求,但萧逸臣的记忆中,英文版的《哈利·波特》有没有序言萧逸臣并不清楚,但他所看过的中文版绝对没有那东西,事实上小说都很少有序言,萧逸臣只在那种翻印了很多版的经典文艺作品中才看到过所谓的再版序言,但对于JK·罗琳这样的请求,萧逸臣还有些不好拒绝。

这让萧逸臣感到很为难,这个序言并不好写,尤其是萧逸臣知道这注定是一本畅销全球的儿童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影响的可不仅仅是一代人,随便的一篇普通的序言,似乎也能应付了事,但这并不是萧逸臣做事的风格。要么不做,要么就做最好,这是萧逸臣一惯的风格。

为这篇序言,萧逸臣斟酌了很长的时间才开始动笔,他的题目就是“跳出书包的小魔法师”。

“一次偶然的旅途,我来到了爱丁堡这座古老的城市。为了品尝闻名遐迩的威士忌,我误打误撞的走进了一家咖啡馆,而正是这次误会,让我无意中闯进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大家或许难以想象,这个美妙的故事最初的载体甚至只是一些零碎的小纸片。因为一个名叫杰西卡的小女孩,我有幸认识了这个故事的作者。尽管和这本书的大多数读者相比,我或许已不再年轻,但这故事依旧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想这就是本文的魅力所在。”

“最后是一点小小的忠告,选择为自己孩子购买本书的家长们,需要保管好家中的扫帚,并确定自己的孩子不会在夜里偷偷的跑到碗橱中去寻找那个神奇的魔法世界!”

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师》在“六一”儿童节当天同时出现在了美国和欧洲的各大书店中,它被很多家长当作礼物送给了自己的孩子。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阅读这本小说,人们渐渐的发现了这本小说的魅力所在。直到这本书登上了纽约时报的新书排行榜,人们这才发现,在自己的身边,诸如“麻瓜”、“飞天扫帚”、“魁地奇”这样一些奇怪的名词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流行了起来。现在不光是孩子,很多年轻人也开始阅读这本小说,一股由“哈利波特”这位小魔法师掀起的阅读风潮,正在悄然蔓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