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摩登时代 >

第181章

摩登时代-第181章

小说: 摩登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家公司最后都很客气的将徐克的剧本原封不动的又寄了回来,他们希望徐克能够去好莱坞,拍摄由他们提供剧本的电影。这和徐克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他当然不会接受。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内,徐克的确想到过要放弃,但是随后从好莱坞传来的一条消息又让他重新看到了希望。派拉蒙影业斥巨资拍摄西方魔幻经典小说《指环王》,该片由一个来自新西兰名不见经传的独立导演执导,影片的拍摄受到了好莱坞媒体的广泛关注,香港媒体也进行了相关的报道。

这件事情让徐克大受鼓励,一开始他认为萧逸臣对他拍摄《蜀山剑侠传》的想法并不感兴趣是因为对魔幻类题材电影缺乏信心,但是彼得·杰克逊的新片让徐克打消了这种顾虑。他知道萧逸臣内心一直对华语电影的发展很是关注,他既然愿意投资拍摄一部西方世界里的魔幻电影,那么说服他投资拍摄一部东方的魔幻故事应该不是什么大的问题。

这是徐克自己很乐观的想法,但萧逸臣拿着这个剧本,却感到很为难。当初拒绝徐克的时候,他认为自己就已经把问题讲得很清楚了。外国观众看不懂中国的武侠电影,飞檐走壁已经是他们能够接受的极限。

其实在影片《倩女幽魂之隔世情缘》的制作过程中,徐克就已经碰到过这个问题,好莱坞的特效设计人员根本不知道剑气、掌风这些东西是什么。萧逸臣不愿意投资,就是因为外国观众根本不具备理解蜀山这类型电影的文化基础,这样的电影在海外是没有市场的。

但是徐克现在又把剧本拿到了他的面前,这让他感到很为难。徐克拒绝好莱坞的邀请,坚持要拍原汁原味的华语电影,这一点萧逸臣是很看重的。但是欣赏归欣赏,萧逸臣必须得考虑现实的问题。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的主席,他不可能为了支持徐克的这种做法就投入巨额的资金,而不顾影片的市场价值。

好莱坞不可能为华语电影量身打造剧本,因为它面对的主流消费市场并不是华语世界,接纳华语电影,只不过想要扩大好莱坞电影的影响范围,究其本质并不是为了帮助华语电影发展。

只是说双方能在这种合作中各取所需。好莱坞向华语电影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技术,华语电影用自身的特点来充实好莱坞电影的题材类型。萧逸臣一直主张逐渐的进行一些文化的渗透,在华语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合作中让观众渐渐的也能够接受华语电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想要凭借着几部电影的成功就以为海外观众可以接受华语电影,这样的想法是很幼稚的。

萧逸臣现在为难的是,同意徐克的想法,这有悖于他的商业价值观;但是拒绝徐克,又是在无形中打压了华语电影人挖掘自身电影特色、形成核心文化竞争力的决心。答应也不是,不答应也不是,萧逸臣这次确定感到很头疼。

萧逸臣这边犹豫不决,徐克在香港等得也是焦急万分,他知道萧逸臣无论如何肯定会给他一个答复。按照萧逸臣一贯的风格,在看过剧本之后他马上就可以做出决断,这次拖了这么长的时间,情况确实有些反常。

在焦急的等待了一个星期之后,萧逸臣终于给徐克打来了电话。徐克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答复,但是萧逸臣也没有明确的拒绝他,在这次通话中,他问了徐克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其实一开始你就应该知道我对你这个剧本的态度,但是我还是想知道你为什么依旧要坚持?”

“你既然愿意为彼得·杰克逊投资,为什么就不能支持我的想法,难道在你的眼中,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就比不上西方的魔幻经典?”徐克知道这次不是自己说服萧逸臣,就是自己被萧逸臣说服。

“《指环王》是西方的魔幻经典,而《蜀山剑侠传》是东方的仙侠小说中的奇葩,在艺术价值上,我觉得两者并不存在优劣之分。但是从流传的范围和影响力来看,《蜀山剑侠传》不要说在海外有没有能看得懂,就是在华语文化圈中,真正看过小说原著的人恐怕并不多。而反观《指环王》,不要说在欧美地区,就是在亚洲,很多有都有读过这部小说。为什么给彼得·杰克逊投资,而否定你的设想,我想这就是我的解释!”

“如果不去尝试,又怎么知道不可行呢?”虽然萧逸臣已经把话说得很清楚了,但是要让徐克就这样放弃,他还是有些不甘心。

“尝试也得一步一步的来,西方有句谚语,罗马不是一天就建成的。而你直接就把中国文化最本真的东西抬出来,你觉得外国观众会接受吗?”在这个问题上萧逸臣不打算让步,徐克的想法并没有错,只是现在还不到时候。

第二百三十四章 山海经

这次通话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萧逸臣和徐克谁也没有说服谁,徐克感到很失望,萧逸臣也感到很无奈。在这之后,萧逸臣放弃想要说服徐克的想法,他把徐克留下的剧本寄回了香港。在收到剧本之后,徐克已经知道萧逸臣这次的态度是绝对无法改变的。灰心丧气之下徐克甚至想到了要推出香港影坛,好在夫人施南生及时的劝止了他。不过这件事情对他的打击确实很大,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是意志消沉。

萧逸臣这次虽然拒绝了徐克,但他心里也留下了一个迈不过去的坎,避重就轻固然是智者所为,但是勇于尝试才是开拓者应该有的气魄。在这个问题上,萧逸臣对自己所坚持的信念第一次产生了动摇,这让他感到很迷茫。徐克想要拍一部和《指环王》想媲美的东方奇幻,这样的想法确实不错,但是《指环王》的成功是因为彼得·杰克逊把一部魔幻电影拍出了史诗般的气魄,不论怎么说,徐克的剧本在气魄就已经输了一筹。

在反复琢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萧逸臣一直在考虑这样的问题:“华语奇幻类的文艺作品中,难道就没有那种具有史诗感的魔幻故事?”他不断的在脑海里搜寻着有关这方面的记忆,最后他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国远古洪荒的神话时代,然后他想到了一部很不错的作品。

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的洪荒时代,随着天下公认的领袖神农氏的去世,金、木、水、火、土五族纷纷开始蠢蠢欲动。就在这个波涛汹涌的动荡时代,两位少年横空出世:龙神太子拓拔野、蜃楼城少城主蚩尤,他们在机缘巧合下开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历程。故事从水族阴谋开始,以木族、土族、火族、金族的顺序依次展开,分别展现了青黄赤白黑五帝不同的气质特征:青帝的孤傲难测、赤帝的刚愎自用、白帝的淡泊超脱和黑帝的满腹愁恨,将一个远古时期的大荒全貌跃然在观众面前。

故事的主人公拓拔野从一个流浪山野的顽童,顺应天意遇见神农,遵其遗命前往蜃楼城,在城中与蚩尤一见如故,成为好友,蜃楼一夜倾城之际隐约引出水妖烛龙将要一统大荒的阴谋。拓拔野于东海苦练四年,成为龙神太子。在追寻负气出走的纤纤的途中,无意中撞破水族的阴谋。

为解救卷入此中的纤纤,拓拔野又奋不顾身前往土族取七彩土意图修复火族圣杯,中途又帮助土族太子巧解土族内乱危机。赌气的纤纤再次出走,拓拔野与蚩尤二度追寻,于寒荒大地再破水族分裂金族的阴谋,但翻天印已启寒荒大灾。群雄会于昆仑山蟠桃会,水妖烛龙正和盘托出阴谋之时,不料多年前受其陷害的黑帝率领鬼兵突袭蟠桃盛会,意图一网打尽天下英雄以报当日之仇。

这部小说脱胎于中国第一奇书《山海经》,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幻想作品的优秀特质,更博采众长,将神话、魔幻、武侠、言情、地理、人文、上古历史糅于一体,以史诗般的笔触再现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洪荒时代,重构瑰丽雄奇的中华神话。

要说史诗般的气魄,这部小说当属第一,将这个故事翻拍成电影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萧逸臣前世在接触到这部小说的时候就曾经想到过这个问题。现在这个想法突然冒了出来,萧逸臣觉得这是一个机会。这类新生代的奇幻小说不同于传统的古典仙侠小说,由于创作这些作品的大多是接受新文化教育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所以这类小说所表现的内容也大多新颖而且易于理解。

这个念头一冒出来,萧逸臣就再也难以遏制心中的激动,这样的一个故事是他和徐克都能够同时接受的,但是摆在萧逸臣面前最大的难题是,这部小说的作者现在虽然还没有动笔创作这部作品,但是他现在应该已经有了关于这个故事的构思。如果将这个故事提前搬上银幕,萧逸臣最担心的还是撞车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萧逸臣亲自去了一趟上海。这部小说是他前世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所以对原著作者的基本资料他也知道不少。他认为凭借着自己的记忆,要找到原著作者应该并不困难。但是结果却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他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几乎将北京和上海两地找了个遍,但是根本就没有那位作者的踪影,自己的记忆提供的信息不会出错,那么就只剩下了一种可能:在这个世界里,那位作家根本就不存在。

他最后不得不颓然的放弃寻找原著作者的努力,没有了撞车的后顾之忧,萧逸臣开始着手改编整个故事。剧本人物的原型基本都是取自原著小说中的人物,但是整个情节的设计上,萧逸臣对原著进行了很大的调整。在原著情节中,人物的关系过于复杂,事件背后的阴谋诡计层出不穷,这对小说来说是一种构建悬念、增加剧情神秘感和可读性的常见做法,但是这样的剧情设置并不利于电影的表现。

和《指环王》的改编一样,萧逸臣必须从纷繁复杂的小说情节中提炼出一条主线,把那些旁枝末节的情节简化,这非常的考验萧逸臣对原著小说的理解和改编故事的能力。

这部小说成功的将中国很多上古的神话传说融入了情节之中,诸如神农尝百草、炎黄之战这些经典的故事,在小说的情节中都有涉及。在改编的时候,萧逸臣也必须把这些东西考虑进去,因为毕竟上古的神话是一种文化的底蕴,在影片中表现这些故事,也是对中国文化历史的一种宣扬。

在人物关系的梳理上,萧逸臣首先调整了男主角与诸多女主角之间的关系,除了像007这样专门就是以暧昧多情为基调的电影,在其他的电影中,多女主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在小说里男主角有很多位红颜知己,萧逸臣最后只选定龙女雨师妾,而木族的圣女姑射仙子则成为了主角的精神导师,和他的关系也由情人变成了类似姐弟之间的一种温情。

而对于小说中出场的一些其他的女性角色,萧逸臣都进行了调整。小说里众女可以众星拱月的捧着男主角,但是在电影中,这些角色更多的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性格和思想,这也是小说和电影表现形式的区别。

在小说中一些人物过于脸谱化,而为了在电影中营造出一种史诗般的恢宏,萧逸臣将很多的人物都变成了剧情的一部分而不只是主角的陪衬。除了对原著爱情线条的整理,萧逸臣同时也在剧情上着重强化了友情这条主线,因为男人与男人之间的情谊是很多史诗电影都乐于表现的主题。

而整个小说情节最大的调整,是萧逸臣把很多情节中潜伏的阴谋诡计统统的简化。这样的情节放在小说中是一种悬念的设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