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摩登时代 >

第285章

摩登时代-第285章

小说: 摩登时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提到《辛德勒的名单》,萧逸臣首先想到就是《拉贝日记》。作为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拉贝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在写作日记的同时,拉贝还精心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并对这些照片作了翔实的说明。这些文字对中日交战双方的实际情况和政治是非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

1996年,《拉贝日记》在美籍华人张纯如女士及邵子平博士等人的寻访下得以重见天日,12月13日在美国纽约的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上,拉贝外孙赖因哈特女士将2000多页的日记副本首次向外界公开,立即引起轰动,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日记中记述了城区内的600多例个案,很多可与其他资料互为佐证。

其实中国国内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和文学作品并不在少数,《拉贝日记》无论是在历史深度还是耻辱反思上,都没有达到国内一些作品的高度。而《拉贝日记》最大的优势在于真实可信,而且又是一个非中国人经历那段屠杀历史的真实记录,这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国内相关作品存在的因为意识形态和情感因素造成的偏误。考虑到影片要在全球引起足够的影响,就要经得住争议,一个非中国人的视角,至少影片在立场上能够保证最大的程度的客观公正,这样也更容易取得大家的认同。

第三百五十三章 拉贝日记(下)

“Xylon,最近你可是消失了很长一段时间了,遇到了什么棘手的事情了吗?”斯皮尔伯格没有想到萧逸臣会突然登门拜访,而且是直接找到了他的办公室。到最近一段时间这家伙神神秘秘的,媒体上也很少出现有关他的报道,现在他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斯皮尔伯格觉得肯定有事要发生。

“前一段时间去了欧洲,主要是足球俱乐部的事情,最近一段时间呆在亚洲!”萧逸臣很不客气的拉开斯皮尔伯格办公桌前的椅子坐了下来。新来的秘书端着两倍咖啡走进来,却发现斯皮尔伯格还没有落座,那位陌生的客人就已经自顾自的坐了下来。

斯皮尔伯格有些无奈的冲他笑了笑,然后接过他手中的咖啡,“这里交给我吧!”

那位秘书满脸疑惑的合上了办公室的大门,斯皮尔伯格端着自己的咖啡轻轻的抿了一口,随手把另外一杯递给了萧逸臣,“我还以为你又在鼓捣什么新剧本,原来是去偷偷的度蜜月了!”萧逸臣去亚洲,斯皮尔伯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那位优雅漂亮的女朋友。

“事实上我确实正在准备着一个新的剧本!”萧逸臣脸上出现了少有的凝重的表情,这个细微的变化引起了斯皮尔伯格的注意,在他印象里,萧逸臣总是一副大局在握、自信从容的姿态,很少在他脸上见到这种认真严肃的表情。

“可你样子看上去可一点都不快乐,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你刚刚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斯皮尔伯格啧啧的咂咂嘴,萧逸臣脸上这幅苦大仇深的表情,很难和创作出一个剧本后的喜悦心情联系在一起。

“我确实经历了一场灾难!”萧逸臣意味深长的看了对方一眼,“一场精神上的煎熬!”

“Xylon,我不知道你究竟经历了什么,但我可以确定一件事情,你现在的状态很糟糕,我简直不相信坐在我眼前的是那个充满活力自信的年轻人!”斯皮尔伯格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皱着眉头,“我认识不少很有名气的心理医生,我觉得你现在的这种状态,很有必要向专业人士寻求一些帮助!”

“可能是创作的时候太投入了,所以现在还沉浸在那种情绪中,很抱歉打扰了你愉快的上午!”萧逸臣歉然一笑,“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初你在拍摄《辛德勒的名单》的时候会有那样的表现,如果要说心情的话,大概我现在和你那时候的心情差不多!”

“你怎么会突然提到那部电影?”斯皮尔伯格一愣,拍摄《辛德勒的名单》那段经历堪称他人生中最为痛苦阴暗的一段经历,每天都压抑在那种阴郁的气氛中,幸好只是一个短暂的经历,时间长了恐怕真的会对人的性格造成影响。

正因为亲身经历过那段难以忘怀的痛苦记忆,所以斯皮尔伯格此时更能够体会到萧逸臣郁结的心情,让他感到疑惑的是,萧逸臣究竟是在创作什么样的作品,才会产生这种极端的负面情绪,难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比犹太人遭到纳粹屠杀更令人发指的罪行吗?

“我很想知道你究竟是在写什么?”

“一段充满苦难、仇恨的历史,一个和《辛德勒的名单》很类似的故事,不过这次的刽子手从德国纳粹变成了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受害者也由犹太人变成了中国人!”

“你写的故事和南京大屠杀有关?”在二战历史中,斯皮尔伯格唯一能够想到的与纳粹残害犹太人并列的人类惨剧,就只有日本在中国南京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萧逸臣点点头,他看着斯皮尔伯格的目光中隐隐带有一种期待,说了这么多,相比斯皮尔伯格已经猜到了他的来意。既然要拍一部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的电影,萧逸臣除了自己担任编剧之外,还不得不在导演的人选上进行慎重的考虑。

华人导演基本是被排除在外,虽然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随着接触越来越多的历史资料,萧逸臣自己也被日本人当年在南京放下的滔天罪行所激怒,甚至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痛恨。但仇恨并不能解决问题,反思才是对历史真正的尊重。

作为一名电影人,萧逸臣知道想要拍出一部接近真实历史,经得住时间考验,能够为大众广为接受的电影,制作者的立场必须站在一个绝对客观公正的角度。而所有的华人导演,基本都不能逃脱这种情绪的干扰。即便是某位华人导演能够不偏不倚的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拍摄这部电影,这样的安排也会成为别人攻击的把柄。何况要在全球引起足够的关注,华人导演还没有人能够挑起这幅重担。

最后萧逸臣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奠定了斯皮尔伯格在文艺片领域的崇高地位,加上他是广誉全球的电影大师,其影响力正是萧逸臣所需要的。

但是要说服斯皮尔伯格执导这部电影,难度应该是萧逸臣和斯皮尔伯格合作以来难度最大的一次。首先是因为这部影片的主题过于沉重,人类丑恶的一面被战争的魔鬼催化之后,留下的是一桩桩令人无法回避、却又不得不正视的人间惨剧。萧逸臣相信自己手中掌握的资料,足以让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动容,而电影导演作为人群中情感较为深刻细腻的一类人,所经历的痛苦也就愈发的深重。

在拍完《辛德勒的名单》之后,斯皮尔伯格整整调整了一年多的时间,期间还多次借助心理医生的治疗,才从那种负面的情绪中走出来。《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之所以称得上伟大,是因为导演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其中,所以导演经历的痛苦是观众都难以想象的。

这种滋味,在萧逸臣改编拉贝日记的过程中深有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他能深切的感受到日本在战争中加之于平民的苦难,就如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能够深切的感受到纳粹的暴行留下的痛苦。无论是对于编者还是导演,这都是一场心灵的磨难。

接拍《拉贝日记》,势必会让斯皮尔伯格再经历一次这样的痛苦,这对于萧逸臣来说是一个艰巨的考验。

当然除了个人的情感因素,来自政治上的压力也不容忽视。当初在德国拍摄《辛德勒的名单》的时候,就受到了不小的阻力,虽然影片最后冲破重重阻挠,在公映的时候甚至请来了德国总理出席,但那是因为德国人自己愿意反思。

但情况换到日本肯定是行不通的,篡改教科书就已经表明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影片的拍摄必将会受到来自日本的重重阻力。美国政府在政治上倾向于日本,这是由两国深层次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斯皮尔伯格如果拍摄这部电影,就要顶着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双重压力。涉及到这样敏感的政治话题,他是否愿意冒这个风险,萧逸臣心里并没有把握。

斯皮尔伯格心事重重的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萧逸臣则静静的等待着对方的答复。两人手里的咖啡换了一杯又一杯,最后斯皮尔伯格终于一声长叹。

“Xylon,你这是在给我出难题啊!”

“说实话我也不想为难你,但我更不想违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良知,就像当年你不可能无视犹太人的苦难!”萧逸臣此时心里也很矛盾,他不想强求,但他心里实在找不出比斯皮尔伯格更合适的导演人选。

“你知道,如果拍摄这部电影,我们将会承担着比上一次更多的风险、更大的压力、更强烈的争议,即便是这样,你还是不会改变初衷对吗?”斯皮尔伯格直视,想要从对方的眼神中找到需要答案。

“我只知道内心未曾泯灭的良知,要求我这么做,如果不在乎后果,那也就无所谓风险了!”

“原来你一直都还是那个固执的家伙!”斯皮尔伯格苦笑着摇摇头,“如果我不答应,是不是意味着今后很难再有合作,而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没有那么严重,我说过不会强求你!”斯皮尔伯格的回答让萧逸臣有些失望,这种表情毫无掩饰的表现在了他的脸上。

“你依旧没有学会很好的掩饰自己的情绪!”斯皮尔伯格站起身来,“所以说你永远都只能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不是一个出色的演员!”

“这很重要么?”

斯皮尔伯格不置可否的笑了笑,“想知道我最后的答复吗?”

萧逸臣脸上开始洋溢出灿烂的笑容,他已经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他没有看错人。

“既然你想做一个疯子,那么我就陪你再疯狂一次吧!”斯皮尔伯格一旦下定决心,他考虑的就只会是如何拍好这部电影。“相比与日本人的不满,我想中国13亿人民的友谊更加值得我去珍惜!”

后记

看到这标题,大家或许会很意外,这就完了?

在电脑上敲下这汉字的时候,青蛙大脑里唯一的想法就是,自己挖了个坑,然后把自己给埋进去了!

摩登的故事肯定还没有完,但到这里不可不有些遗憾的结束了。

遗憾的是里面的故事确实没有说完,尽管听故事的人或许还意犹未尽,但讲故事的人已经感到累了。

无论是太监也好,烂尾也罢,大家如何骂我,我都不会心存怨恨,在我看来能讲的故事都已经讲完了,剩下的或许还有一些东西,也只是在重复着以前的路子。

这是青蛙的第一本书,因为经验和功力的问题,所以故事越写到后面,越不知道该怎么结尾。写得太开,已经有一种收不住的感觉,最后只好选择这样的方式,实属无奈,在此也不得不向一直以来关注本书的朋友道一声抱歉。

不管怎么说,青蛙一直都在很用心的写这本书,作为结束时候的唠叨,就总结一下本文的缺点,以待将来的进步。

首先是人物刻画过于单薄,细节描写欠缺,前期人物感情关系混乱,而且一些想法很不成熟,后也多为大家诟病;

其次是有书友指出的“抄资料”,青蛙并不回避这个问题,这确实是本书一大不足;

可正是因为有本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