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国色-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势所为,事倍而功半。”
“而所谓大势,就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众生寥寥,大多数人不过随波逐流之辈,但是这天下总有几人得天独厚,如李密一般,作事时就真如天地同力一般,只是一年攻取河北五郡,四方景从,朝廷旧吏如元宝藏,魏征,祖君彦,牛汉不战而降,反王如李文相,张升,赵君德,郝孝德等纷纷来投。”
“而反观我们区区一个上谷郡都打得如此吃力,难道真是我李重九不如李密,将士不如他勇猛,用兵智谋样样不如他,并非如此,说到底而是我势不如他。”
苏素听李重九这么说,当下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将马鞭折在手中,言道:“小九,你的话真是如醍醐灌顶,那么这么说李密就是现在这天下势最强的人?”
李重九摇了摇头,言道:“当然不是,李密最多不过排到第三罢了。”
苏素言道:“小九,你这说什么,你方才还说李密乃是现在最有可能夺取天下的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李重九笑了笑,没有卖关子直接言道:“四叔,我没有说错,势最强的,当然还是要论当今天子,可是他眼下已经昏聩,不复登基时,何况现在天下反王气候已成,他再想平定也已是无力。”
苏素点了点头,言道:“那第二呢?我想到是谁能够屈于天子之下,李密之上。”
李重九看着远方默然良久,言道:“除了李渊还有何人,当然这还是只算中原,不算草原上突厥的情况下。”
苏素听到这里默然,两人并骑而行了好一阵。苏素数次看李重九的神色,见他一直默然,言道:“我现在方知道你为何当初有意与李渊亲近了,原来你如此看好李渊。”
李重九笑了笑,言道:“当初的婚事我确实也有年少意气冲动的地方,或许应当面探探李渊的口风才是。看来是我自视太高了。”
苏素听了,怒道:“小九,你说什么,此事纯是错在李渊。不错,当年求亲时,我和你爹对这婚事能成都不太抱有信心,毕竟李家乃是世家门阀,他看不上我们,拒绝我们也无话可说。你爹说了,就算拒婚有所怨恨,也是大不了日后我们发达了,再让李家瞧瞧我们脸色罢了。”
“但是李渊呢?这算什么,不肯将三娘嫁给你,却拿自己另一个庶出女儿来充数。他以为这是施舍我们吗?”
苏素说着胡子一抖一抖的,显然是十分气极。李重九神色一醒,言道:“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提这个作什么,晋阳宫上我与李渊已是恩断义绝。但平心而论,若是一旦李密南下攻打东都,李渊再从晋阳起事,那么一旦他直入关中,凭着他李家在陇西经营多年的深厚底蕴,以及世家门阀支持,他日李渊夺取天下的希望最大。”
苏素不明问道:“为何李密若是攻打东都,李渊则可乘势夺取关中?”
李重九言道:“东都才是京都,天下河运之所在,人口税赋集中之地,朝廷断然不会让他有失。若是李密一旦南下攻打东都,那么朝廷必定会从四面调兵,来援东都,不让李密得手。如此必然从关中抽兵,如此关中就空虚了,李渊则可以乘势由晋阳,至河东,入关中,效仿当年刘邦故事。”
苏素惊道:“这我听说过,先入关中者为王。”
“不错,正是先入关中者为王,”李重九点点头,言道,“李渊若据关中,退则要闭关自守,旁观天下群雄争锋,进则可顺水直下,再破东都如反掌观纹。”
苏素听了顿时不寒而栗,猝然他言道:“原来小九你一心说服蒲山公去河北,与杨义臣决战,而不争河南,为的就是不让李渊,乘关中空虚而南下。”
李重九顿了顿,言道:“不错,我是有这个打算,但眼下确实也是进取河北最好时机,若李密听我之言,最差也是退居河北,山东,与李渊二分天下,重演河北与关中之争。只是我想,李密应该不会听我的。”
苏素听了言道:“小九,你早将利害关系与魏征,祖君彦二人说得清楚了,我想蒲山公如此智谋出众的人,必然会明白你其中的道理。”
李重九笑了笑,附和着言道:“希望如四叔你所说。”其实在李重九心底,去想他虽早就将前后利害关系分析得通通透透,并以穿越者神神叨叨的本事,在李密心中种下了深深的种子。但是毕竟,对于李密这样的世家子弟而言,要南下攻取东都,争名与朝的诱惑更大,这毕竟也是历史上李密的走势所在。
他眼下所为,让的是李密提前收取了河北五郡,否则早这时,李密已是击败张须陀,夺兴洛仓了。他所为的一切,令李密比历史上进攻东都的时间,已是拖延了半年多。
第两百零九章变局
北地天色阴沉,风似怒吼。
蓟县的高厚的城墙之下,黄色的燕字大旗极目是如山如海,大旗之下,人头攒动。无数穿着破衣,扎着黄巾的兵卒,齐齐抬起头注视向城头。
“破!”
“破!”
无数兵戈举起,在众人的目光交汇之处,巨大的石弹,划破了天空。
轰!轰!
城墙被撼动,摇摇欲坠,一阵灰色烟尘窜起,而城下万千兵卒的欢呼声,声震万里!
南城之下,十几架投石机一起发力,机括响动,木臂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炮梢从木架上笔直弹起,巨大的石弹从空中呼啸而过,轰地一声,砸在了高墙之上。城墙上犹自晃动了一下,而石弹的碎片飞快的向四面溅射。城墙上的一名守军运气不好,直接被碎石贯脑,毙命在城墙之上。
漫天王王须拔雄立在高台上,在他身后将士一列一列,排列到远方的山脚,纵目眺望平原上都是他的大军。大丈夫有生之年,能手提百万兵也是不枉此生,王须拔见此一幕顿时踌躇满志,倏地拔剑一起,仰天一划!
咚咚咚!
战鼓擂动,金戈舞起。城墙下填充战壕的数千老弱残军死伤已半,不过却给王须拔铺出了一条路,直通城墙之上。在黄色的燕字大旗之下,无数大汉喝了一碗送行酒后,呛地一声,将手底的瓷碗砸了个粉碎,之后举起手中的钢刀,如波浪一般向城墙上涌起。三军整动,将士们一去不回,顿时犹如滔天骇浪般朝城下涌去。
城上守军开始反击。城墙上密密麻麻站满了手持巨橹的隋军将士,铁甲森然,头兜下目光全是冰冷一片,看着城下犹如蚂蚁附城的贼军将士。
投石。弓箭,滚油不要钱般从城上砸下,守军的反击十分猛烈。特别是守军守城的投石车,与攻城一方的投石车对轰,每一颗巨石落下,地上都是一片尘埃卷起,接着石下鲜血就满满渗出。对于密密麻麻转不开身的攻城将士。在石弹的攻击下只能是血肉横铺。
不够!还是不够!王须拔舞着剑,不断令自己的儿郎上前攻城。
一将功成万骨枯,攻不下蓟县。十数万大军过冬的粮食,从何而来。
攻不下蓟县,城中的无数征辽的兵器甲仗,岂非束之高阁。
“打下蓟县,人人吃肉!”王须拔拔剑大吼,顿时三军将士动了起来,寒彻的冷风没有冻住士卒们的手脚。他们将包头的头巾一丢。奋勇冲上城墙。
王须拔眯着眼睛,按着剑来回走动。他起事已两年半了,那些隋朝投降的官吏们奉承他是奋起于布衣。不错,一个放牛娃,到今日手握十几万大军,大丈夫还有什么所求的。
王须拔用剑柄顶一顶头盔,视线陡然拔高,他盯着城墙之上,铅云低垂的天空想到。现在高士达,张金称已死。眼下河北反王之中,仅剩我一人,此人他若不站出身来登高一呼,还有何人可以取代之。但要招揽部下,就要有粮,没有粮草兵甲,别人凭什么投你。
但是能攻下蓟县,即不一样了,可凭其粮草兵器,招募得十几万精兵,到时席卷河北之地,易如反掌。那时候李密又算得什么,若有一日,我能成为皇帝,一来为了自己,二来为了出人头地,三来也是为了以后老百姓不再过苦日子,不受贪官污吏的压迫,就算是一个放牛娃也能娶得老婆。
“杀啊,杀啊,儿郎们。敲起我们的鼓来!”王须拔再次拔剑大喊,中军四面的鼓手也是应着景,将手里的鼓擂得更卖力一些。四面的喊杀声以及鼓声早就令他听不到什么了,呼!
城里一块巨石被高高的凌空抛起,犹如用手丢掷了一般。王须拔看着这巨石却是一愣,额头上的黑影突然越来越大。王须拔顿时间似明白了什么,顿时拔腿就跑。
轰!
巨石落地,中军将台轰然倒塌。
大业十二年,十二月。
此刻虽是冬季,但扬州之地养人,尽管细雪纷飞,但却没有北方苦寒之味。在扬州行宫之内,御花园里花园里匠人,早早就将用彩绸剪得花卉,插在树枝之上,以做出冬季上百花兴盛之状,将整个御花园装点的格外绮丽。
虞世基手拿奏折,从满布的羽林将士的回廊上走过,远远地就看见,隋炀帝杨广正穿着一身名黄色的龙袍,在行宫之中,对水临渊,拿着鱼竿垂钓。
一旁太监悄悄与虞世基私语,言道:“今日陛下看了薛世雄,杨义臣送来的奏折之后,龙颜大悦,这不气色好了许多,还破例多吃了一碗玉梨粥,现在晒了半个时辰日头。一会你多捡些高兴的事多与陛下说说。”
“多谢刘公公。”
虞世基道过谢后,当下二人不再说话,转过一角门,侍卫查看过身份后,当下虞世基默默走到了杨广身后,对着杨广叩拜低声言道:“拜见陛下。”
杨广左右早通了地龙,故而暖烘烘,一点也不寒冷。杨广将鱼竿一收,笑着言道:“虞卿快坐过来,说得再轻声,朕的鱼也给你惊走了。你说朕要怎么罚你啊?”
虞世基装作委屈地言道:“陛下无论如何责罚,微臣都领受是了,不是言雷霆雨露具是君恩么?”
杨广哈哈一笑,言道:“就你会说好听的,朕今日精神很好,许久不见太阳了,来钓钓鱼,也算悠然自得。虞卿你懂得如何钓鱼吗?”
虞世基叩首言道:“陛下,与垂钓之道,臣略知一二,不甚精通,但听闻姜子牙,严子陵都是垂钓的高手。”
杨广对虞世基这不动声色的马屁十分满意,拿着手边的奏折,敲了敲虞世基头顶的进贤冠,言道:“就你会说话,你也看了奏折,杨卿,薛卿在北边办得极好,朕心甚慰,眼下河北几个反王都被剿灭了,剩余的不足为患,你说要如何好好奖一奖有功之臣?”
虞世基看一眼杨广身边的奏折,心底有数,事实上他正为此事而来,早有人出重金,给他早早打了招呼,要他在御前说上一两句话。
虞世基自是本着拿人钱财与人消灾的职业素养,言道:“杨义臣先后剪灭了格谦,张金称,高士达,此不可不重赏。现在河北周边盗贼都是小股势力,虽多但终不能成气候,不必担忧,杨义臣几尽剿除盗贼,长期在京城之外拥有重兵,很不合适,却不得不防。”
杨广双手负后,当下杨玄感,斛斯政谋反之事,顿时浮在眼前。杨广深以为然地言道:“虞卿倒是替朕想得周到,那虞卿你看怎么办?”
“陛下,臣以为可解除杨义臣军权,回朝加封,再着一员大将统领河北全军继续剿灭残匪。”
杨广点了点头,言道:“甚好,如此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