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国色-第4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重九点点头,当下众人商议了一阵,此时在黄河北岸,徐世绩,王马汉的两万人马,势如破竹。
淮安王李神通一路节节败退,连续攻下新乡,获嘉两县。李神通损兵折将,退至河内城与刘德威部会合,才遏制住败势。而徐世绩的前锋苏定方已是率军,攻至距离河阳不足三十里之处。
一旦攻下河阳,意味着赵军随时可渡河,援救洛阳。若是李重九今日仍是被阻在虎牢关前,那么徐世绩的两万大军。却可以先行一步,不仅可以解救洛阳,而且身在虎牢关的唐军,还随时有后路被切断的危险。
薛万述道:“唐军总管黄君汉已败,李唐在河北只有潞州行军总管刘德威一支,其主要兵马都在河内,镇守河阳的兵马并不多。徐。王两位大将军攻下河阳,绝不成问题,但就是看河阳唐军能坚守多久。”
李重九用马鞭指着地图道:“程名振的水军和苏定方精骑,合击河阳势在必行,河阳我军一定要拿在手中,让徐世绩。王马汉继续率军深入,不必理会河内的李神通,刘德威的唐军,调转南下,沿河而进攻下河阳三城,就为大功。”
“诺!”薛万述当下替李重九起草文书,命人渡河送至徐世绩军中。
处理军务后。李重九方才闭目养神一会。
“急报!”
一名骑兵来至行营停下,战马身上都是泥泞,对方翻身下马向李重九道:“陛下,郑军前锋在偃师以东中伏了,唐军将郑国太子,郭士衡都围住了,正被攻打,形势岌岌可危!”
张玄素一语中的。此事也并非出乎李重九意料。
薛万述道:“陛下,王玄应虽是咎由自取,但看在盟军的份上,我们不能坐视,当立即派兵马救援,否则郑军就完了。”
李重九站起身来,负手看着远处的山峦。却没有说话。
姬川也忍不住道:“陛下,救兵如救火,一刻也耽误不得。”
李重九回过头来道:“不,我军按兵不动!”
李重九此言一处。薛万述,姬川都是大惊,但是张玄素却是露出略有所思的神情来。
偃师于洛阳以东不过二十里。对于王玄应来说偃师对于郑军而言是一个福地,当初他们就是在这里击败了李密了,令李密入主中原的计划失败了。但是眼下对于八千郑军而言,此却成了死地。
因为下雨的缘故,洛水暴涨,河岸边水流湍急。但见河岸两侧,身着玄甲的李唐骑兵,从密林河谷之中杀出。而郑军丢盔弃甲,沿着河岸而逃,李唐的骑兵于马上不断张弓搭箭,向郑军射去。
唐军骑兵箭无虚发,郑军士卒仓皇奔跑之中,不断背心中箭扑到在地。待追击至近前时,唐军拔出马刀于马上劈砍逃亡之中的郑军。洛水河岸边不见洛神,唯有目睹郑军士卒不断被唐军劈落下水。有的郑军眼见唐军追至,竟不顾涛涛洛水,直接跳入水中逃生,反而被激流卷走。
河岸边郑军死伤,惨不忍睹。李世民悠然看着这一切,击败这股郑军对于他而言实在太轻而易举了。
这时大将侯君集策马而来,将一颗人头掷于地上道:“此乃是郑军大将郭士衡,与我交手不过三合,即被斩了。”
李世民看了一眼地上的首级道:“什么郑军大将,在你面前也不过是插标卖首之辈罢了。”
侯君集得李世民夸赞十分高兴,这时另一员唐军大将程咬金也是策马而来道:“殿下,其余郑军都向我们投降了,只有太子王玄应,几名郑国官吏,还有数百名郑军都退在山上了,末将问是不是要活得?”
“那还用说?”侯君集道,“抓拿了王玄应就可以让他迫王世充献城投降。”
程咬金道:“好啊,某明白了,待某去拿他。”
“慢着!”李世民喝止了程咬金。
程咬金见李世民阻止他,不由一副火急火燎的神情道:“秦王殿下,等什么,若是等赵军援军来,老程我这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
李世民看了程咬金一眼微微笑着道:“孤就是要等赵军的援军!”
侯君集,程咬金二人一愣,随即恍然。
侯君集道:“秦王要以王玄应作饵,来围点打援,这实在是妙计啊!”
程咬金将马槊往地上一顿道:“好啊,这赵军人马援军一到,我老程又可以杀个痛快了。”
李世民道:“不错,李君羡,柴绍已在洛水岸边埋伏好了,侯君集你率部迂回山后,一旦赵军入了圈套,就扎进口袋,而程知节你率人马围困王玄应,待赵军一到,就佯装不敌后退,将他们引至口袋里。”
“诺!”侯君集,程咬金二人一并领命。
事实上李世民暂时从虎牢退兵,一是因为赵军水军已绕过虎牢,随时可以与徐世绩大军水路会攻河阳,抄袭身在虎牢关唐军后路。二是因为李渊圣旨已下,若是不从虎牢关退兵,就是当场抗命,如此就算他打赢了这一战,也必然与李渊决裂。
所以李世民采用迂回的手段,故意从虎牢关撤兵,一来麻痹赵军,以为李世民放他们西进洛阳,唐军已有了撤退之意,如此李世民突然杀个回马枪,击败急于入洛阳解围的赵军,二来在李渊面前也有了交代,就声言在偃师的殿后战中与赵军交锋,避免了抗命不尊的下场。
事实上以李世民的坚韧个性,哪里可能放弃就要得手的胜利,将半年心血拱手让之。李世民就是将战场从虎牢关下,迁至偃师。就如同王世充当年在偃师阻击李密一般,在此预设战场与李重九决一胜负。
迂回了一圈,结果没有变,但是李世民以退为进,不仅化解了自身各种不利绝境,又为自己赢得了先机。
现在李世民看着染红成一片的洛水心道:李重九不要再耍弄那些阴谋诡计了,还是堂堂正正来与孤一战吧,从雁门关后,孤等这一战等了十年了。
李世民重重一挥马鞭,战马嘶鸣一声,奋蹄没入雨雾之中。李世民当下在偃师城下足足等了一夜。王玄应,杜淹等人被捆在山丘上也是担惊受怕。
不过近万精锐唐军枯等了一夜,却没有等来赵军援军。清晨洛水河畔湿雾四起,埋伏着唐军,被奔马蹄声惊醒。
一名将领来到李世民面前焦急地道:“殿下,史总管急报!”
唐军大将史万宝坐镇龙门,看守着洛阳南大门。
李世民看了对方一眼道:“孤知道,是否萧铣出兵襄阳了?”
李世民一旁的长孙无忌道:“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此事早在秦王意料之中,萧铣此人多谋而无断,就算出兵,也断是不敢北上与我在洛阳下决战的。”
这名将领低下头道:“回禀秦王确实是萧铣出兵了,不过史总管要告之并非此事。而是赵军……赵军昨日突破了轩辕关!”
此言一出,正在房玄龄,杜如晦手中一停。房玄龄更是失守差点将手中卷宗丢在地上。虎牢关与轩辕关一在嵩山北麓,一在嵩山南麓,如果说虎牢关是西进洛阳的正门,那么轩辕关就是侧门。
赵军一旦突破轩辕关后,距离洛阳只有二十里。在这里李唐根本无兵可守,只能坐视赵军成功抵达洛阳城下。赵军抵达洛阳城下,也就意味着李世民在偃师堵截与李重九决战,变得毫无意义。李世民辛苦布下的洛阳之围已被破解。
但轩辕关前小道难以行走,不利于大军出入,而关卡又是易守难攻,李世民之前又令大将盛彦师驻扎在那,可谓是万无一失。
可是为什么李重九可以攻破轩辕关,这除了盛彦师投敌之外,根本没有第二个可能。
连一贯神色镇定的,李世民当下起身怒喝:“盛彦师坏孤大事!”
第五百七十一章少林武僧
张小虎拿着一根齐眉棍,大步地行在轩辕关关下的石阶上他是一名少林俗家弟子,在入少林前,他张家在洛阳以西的白马寺附近有上千亩地产,可谓是殷实之家,衣食无忧。父母因住在白马寺附近,皆是崇佛,乃是洛阳有名的好善人家,战乱之时常以粥布施百姓。
但是王世充占据洛阳后横征暴敛,欺霸田产,王世充之兄王世恽,看上了他父母的田产,指示其子王仁则欺霸田产,父母不肯就范,被王仁则以暗通李密的罪名,压入大牢拷打至死。
最后唯独张小虎一人逃至少林寺,得少林寺方丈普胜大师收留,成为少林寺俗家弟子。
这时天下大乱,少林寺附近多有贼寇,寺内为保护寺属田产,安定附近百姓,当下组织僧人习武,号称禅武合一。寺内僧人每日操练棍棒,更有数百俗家弟子武艺出众。
张小虎有心报仇,当下勤学棍棒,日夜不休。不久就成为少林俗家弟子之中的高手,特别是那套他人练之三五年都未必纯熟的棍法,他不到一年即练成了。
当时他向几位师兄问这套棍法是何人所传时,众位年长师兄都推说不知。
张小虎也没有太追问,只是一心想要报仇,后来王世充在洛阳称帝,皇泰主在王世充受命下,被王仁则用毒酒鸩杀,王世恽被封作齐王。张小虎见仇人权势日大,自己报仇更加困难不由心急。
就在这时,少林寺因寺属田产被王世充侵占,与郑国结怨。李唐为了攻打王世充,派大将盛彦师来少林寺来结好,但方丈普胜大师因为种种考虑没有答允,令张小虎不由心急如焚,现在唐郑大战,正是他报家仇的大好时机。
后来到了半个月前。十几人夜上少林,张小虎当时值夜正好拦住。
对方为首是一名魁梧大汉,脸上有几道伤疤,手中所持一杆铁杵,浑身透着一股杀伐之气。张小虎见对方气质,心想此人不是杀人无数的江洋大盗,就是战场上百死余生的大将。
张小虎当时不知对方夜上少林有什么用意。但是还是依照方丈师兄们交代的那样,先以礼相待劝对方下山。
但是对方没有答应,硬闯少林,于是两人交起手。在打斗之中,张小虎发现对方对自己的棍法无比熟悉,最后张小虎不敌败退。但这时寺庙之中已收到他的警讯,上百名少林棍僧下山救援。
张小虎就要以为两边就要相战时,突然听得自己几位师叔,居然口唤那名打败自己的大汉为师兄。张小虎顿时讶然,没有料到对方竟也是少林寺出来的。
但见对方这时哈哈大笑道:“不错,不错,没想到我老昙离开少林寺十年。寺内真是好生兴旺。”
说到这里,对方还看向张小虎道:“这位小师侄棍棒舞得不错,若是十年前,我老昙还不一定赢得你呢。”
张小虎听对方这么说,对这位初见面的师伯,不由又是崇拜,又是尊敬。于是这位师伯就被迎上山去,方丈普胜大师。还有几位本是坐禅的师祖,居然连夜接见这位大汉。
张小虎见对方被迎入方丈精舍后,足足谈了一夜,直到天亮方才出来。当时张小虎看着方丈普胜走出精舍,一副满面红光的样子,似乎神情激动地说了一句,我少林寺终于要阖寺大兴了。
当时张小虎隐隐有种预感。觉得似乎少林寺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
张小虎后来才明白,原来那昙师伯居然是赵国的大将昙宗,但更惊愕的事,远远不止如此。连那位布衣出身。今天与李唐,郑国三足鼎立天下的赵国皇帝,居然也是少林寺的俗家弟子。
果真不久后,张小虎听说方丈答允了盛彦师派少林寺五百僧兵,到轩辕关替李唐作战。但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