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94章

定居唐朝-第94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恭喜圣人,贺喜圣人!”

  众臣联袂致贺。待大家都致贺完,薛朗道:“微臣奏请圣人移步宫门,接见百姓。”

  太子立即大声斥责:“大胆!薛朗,你可知你此话乃是何意,会有何等后果?”

  薛朗怡然不惧,昂然道:“太子此言差矣!薛朗此言乃是出自一片公心与忠心。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值此祥瑞降世之良机,正是凝聚民望民心,众望所归,向世人宣扬我大唐皇帝之仁德之时,见与不见,优劣之处,一目了然!”

  薛朗不再看太子,而是转向李渊,躬身行礼道:“再说,祥瑞将世,不止是圣人之喜,也是是我大唐之喜,大唐百姓之喜。圣人身为我大唐帝国之圣人,百姓之君主,在此众望所归之际,与万民同喜,有何不可?何况,聚集于宫门之外的,非是别国子民,乃是我大唐帝国之子民,圣人乃我大唐子民之君主,所谓视君如父,圣人即为子民之父,为何害怕儿女?为何害怕您治下之子民?圣人乃真命天子,有仁德于天地间,故有祥瑞降世,如此君父,万民敬爱还来不及,岂会有加害之心!圣人何以忍心把衷心敬爱您,诚心向您致贺,一心与圣人同喜之子民,拒于宫门之外,吝于一见呢?”

  “好,诚哉斯言!”

  秦王双目熠熠生辉,以笏板击掌道。

  #为了不卡文,作者君啃了两斤核桃补脑!读者君们记得投月票啊!#

第三卷_第160章 三呼万岁

  “啪啪啪!”

  除了秦王,李纲、萧瑀等也以笏板击掌以表赞同之态。薛朗没动,而是继续向圣人劝谏:“请圣人移驾!”

  太子看薛朗一眼,躬身举起笏板道:“圣人一身安危,身系国家社稷,凝聚民心民望何时不能,何必以身犯险?如果有那居心叵测之徒混在其中,后果不堪设想。薛朗,敢问是圣人的安危重要还是凝聚民望民心重要?”

  薛朗道:“世间事哪里有万无一失的?就是喝水睡觉都有呛到、闷到、冷到的危险!只是,大丈夫行事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所谓因噎废食,难道圣人当初自太原起兵反抗前隋暴政就没有危险吗?不过是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啪啪啪”——

  “好!”

  又是一阵笏板击掌的声音,断断续续的有人喝彩。薛朗继续道:“民众聚集,人事繁杂,为免发生踩踏事故,好事变坏事,还请圣人派出南衙诸卫兵维持秩序,登上内城城门,让百姓朝拜之后,可让百姓推选出几个代表,圣人与之一叙,以倾听百姓心声,表我圣人仁爱亲民之形象。”

  秦王当先附和:“薛咨议之言,言之有理,臣附议,请圣人移驾!”

  大臣们多数也附议:“请圣人移驾!”

  李渊脸上露出个淡淡的笑容,颔首。太子隐晦的看薛朗一眼,神情看不出喜怒,躬身道:“禀圣人,外面百姓聚集,为安危计,请先派南衙诸卫维持秩序,并通告百姓推选代表一事。”

  李渊点头颔首:“可。”

  当即写下手令,着人传令调集南衙诸卫,出宫维护秩序。北衙元从禁军当然是跟随在圣人身边,护佑圣人的安全。

  李渊满意的看薛朗一眼,问道:“薛卿所上之疏奏于明日日朝时再议。平阳我儿识人、用人之能,一如既往之精准,薛卿有胆有识,博学多才,栋梁之才也。”

  薛朗连忙谢恩:“臣才疏学浅,才学简陋,不敢担圣人此言。”

  李渊道:“昨日李卿进宫奏报时曾向我举荐薛卿,言道薛卿通农事、懂四时,精于数算之道不说,还通兵事,乃是品德兼备之士。我今日观之,薛卿于政事一道也不弱于人,如此人才,何忍放过?即便朕身为阿耶,也只能厚着面皮向平阳要人也!”

  薛朗正待推拒,小黄门来回报,南衙诸卫已经到岗,在内城门口维持秩序。忙不得再说留不留在长安的话题,薛朗奏请道:“请圣人移驾!”

  李渊朗声笑道:“准了!薛卿一再陈明利害,我自当移驾,不然,岂不是成了糊涂皇帝耶?来人,摆架内城城门。”

  “喏!”

  一身衮冕之服的李渊走在前头,一众大臣跟在其后,鱼贯而出。殿外,披甲执戟的元从禁军已然队列整齐、军容整肃的侯在门外。

  待李渊出来,立即有身强力壮之内侍抬来肩辇,抬着李渊去内城门口。不止圣人李渊,还有那几位上了年纪的老臣们,李渊也让人抬了肩辇来,抬上他们一起去内城门。

  至于年轻的臣子们……除了太子、秦王地位尊贵,可以乘肩辇,其他人……不好意思,大家跑步前进吧。

  还好,只需要跑到下马桥。到了下马桥,圣人与太子、秦王换乘马车,大臣们武官骑马,文官坐轿,一起向内城门去。

  薛朗跨上马背都还在喘气,只跑到下马桥就已经气喘如牛,如果再跑到内城门口……卧槽,马拉松都没这么远的!画面简直太美,只是想一下都觉得阔怕。

  薛朗骑的马是特意挑选的温顺母马,就算薛朗骑术不咋滴,慢慢的小跑着跟上队伍还是没问题的。

  一路跑马到内城门口,圣人还未下车辇,两个做将军打扮的中年男子上前来:“拜见圣人,圣人万福。”

  圣人掀开车辇布帘,问道:“顺德,弘基,事态如何?”

  薛朗一听名字就知道了,原来这两位就是长孙顺德与刘弘基,两人这时一人领着左骁卫,一人领着右骁卫,领将军职。

  长孙顺德道:“禀圣人,经过两卫士卒维持秩序,民众已有序许多,只是仍在央求朝见圣人,末将已让人传讯,命百姓推选代表出来圣人接见。”

  李渊赞了一句“善”,下得御辇,等待着百姓代表来觐见。门外聚集的百姓,嘈杂声突然大起来,似是知道了圣人的到来。隐隐约约中,似乎听到有人在喊圣人万岁、圣人万福之类的话。

  不止薛朗听到,李渊与众臣都听见了。李渊面上神色不定,连声问:“众卿家可听见否?门外百姓在喊什么?”

  众臣对望一眼,门外的喊声已经越来越大,越来越整齐,也越来越清楚——

  “圣人万岁!圣人万岁!圣人万岁!”

  这下,大家都听清楚了。群臣面上皆有不敢置信之色,与圣人面上的表情基本一致,李渊又惊又喜,又带着点儿不敢置信的意思:“来人!速去查探,可是门外百姓在喊朕万岁!”

  “喏!”

  卫兵领命而去。不一会儿,就来回话:“禀圣人,城外百姓知圣人莅临,感于圣人恩德,齐齐朝拜圣人,三呼万岁!”

  秦王立即道:“臣请圣人登城门,让百姓以瞻圣颜。”

  “请圣人登城门!”

  众臣立即附议。李渊也不是纯粹的草包,自然明白其中好处,笑意盈盈的颔首:“准。今日盛事,非是朕一人之荣耀,当与众卿共享,众卿家,与朕一起登城门,让我大唐之百姓看看诸位英杰。”

  “喏!”

  众人皆一副喜气洋洋、与有荣焉的样子,跟随在圣人李渊身后,一起登临城门——

  这年代虽然没有高音喇叭、扩音机这样的设备,却有古代自有的方式。圣人李渊刚一登临城门,立即有士卒拉弓射出响箭,一连射了九箭!

  九声箭啸响彻天空,引得城下聚集的民众皆抬头观看——

  一身帝王衮冕服饰的李渊现身于城墙之上,十分显眼。抬头的民众马上就看到了,嘈杂片刻后,竟自发的跪拜于地,用更大、更响亮,更恭敬的声音一起齐声呼喊:

  “圣人万岁万岁万万岁!圣人万岁万岁万万岁!圣人万岁万岁万万岁!”

  一声接一声,一声大过一声,连连喊了三声!

  “好!好!好!”

  圣人激动得满面红光,连胡须都遮不住的红光,笑得皱纹都出来了,下意识的就喊了一声:“平身!诸位子民们平身,免礼!”

第三卷_第161章 普天同庆

  李渊的声音,下面自然听不到。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刘弘基立即让传令兵用挥舞旗子,用旗语把圣人的命令传递给城墙之下的卫兵们。

  卫兵们看到旗语,立即高喊:“圣人令平身,免礼!”

  民众齐声高喊:“谢圣人。”

  倒是陆陆续续的站起身来,有那懂礼的,知道低头,有那不识礼数,胆子又大的,还在仰头看城墙,不过,倒是没人敢用手指指点点。

  李渊激动地在挥手,群臣也是满面荣光——

  今日这一幕,必定会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有这一段,任何史官都不会再轻易贬低李渊的文治武功。而李渊身为帝王能作出成绩,自然离不开诸位大臣们的辅佐。大臣们自然与有荣焉,满面荣光。

  可谓皆大欢喜,普天同庆。

  裴寂激动地道:“亚圣云,天时地利人和。祥瑞现世乃是天时,我大唐能栽种丰产乃是地利,如今万民齐聚,自发三呼万岁以酬圣恩,乃是人和。三者俱全,何愁我大唐不昌盛耶?臣恭喜圣人。”

  群臣这会儿也反应过来:“恭喜圣人!”

  李渊笑得志得意满,道:“朕有今日,乃是众卿尽心辅佐之果。此盛事,朕当与众卿同享之。”

  “先有圣人虚心纳谏,方有臣等尽心辅佐之果。圣人英明!”

  “圣人英明!”

  李渊与他的臣子们,心有灵犀、默契十足的互相捧着。不过这种喜气洋洋、志得意满的时候,君臣互相捧一下也不奇怪。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禀圣人,百姓代表已到。”

  李渊这才意犹未尽的收回挥舞的手,转身离开城头,下城墙去。城下的百姓,有那胆大好事的,兀自大喊:“恭送圣人,圣人万安!”

  李渊听了,简直笑得合不拢嘴,下城墙的路上,皆是笑容满面,一派喜色。跟李渊一样表情的大臣们也多,大家都显得喜气洋洋,开心不已。

  下得城墙,城门之内,有三个百姓公推出的代表觐见——

  有已然须发皆白、拄着拐杖的老者,也有一身儒生打扮的中年人,还有一身农人打扮的庄稼汉。

  “草民拜见圣人,圣人万福。”

  三人一见李渊下来,都不敢看一眼,直接拜倒。李渊道:“免礼,平身。来呀,快去搀扶长者起身。”

  “喏。”

  立即有小黄门上前,把老者搀扶起来。儒生与农人也顺势起身,垂首恭敬站立一旁。

  李渊和颜悦色的问道:“请问长者高寿几何?”

  白发老者道:“圣人面前,不敢称高寿,草民今年已然七十有三,垂垂老矣。”

  李渊笑道:“长者高寿,名副其实,尚能饭否?”

  白发老者道:“回圣人,草民虽已老朽,然每顿仍能食饼两个,耳聪目明,尚算康健。”

  “好!长者好福气。”

  李渊笑吟吟的与老者闲话家常。问完老者,又问儒生:“这位儒家子弟,可有功名?”

  儒生恭敬答道:“回禀圣人,学生已有秀才功名,正发奋读书,以期将来可考取进士功名。”

  “好,甚好!”

  李渊赞了一句,调侃道:“汝如欲考进士,须得好好记住今日在场之诸位卿家,待将来投卷时,方能心中有数。特别是这位,李卿,来,让这位儒生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