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回归大宋 >

第102章

回归大宋-第102章

小说: 回归大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七点了点头,表示明白,赵光义道:“去吧,好好保护他。”

    “是。”

    ——————————

    农历三月的天气,清清爽爽,微风习习,吹走了早日的困倦,也带来了下午的慵懒。

    而三月的正午,则是最舒服的时候,阳光高高挂着,略有些刺眼,但却不显得炎热,照在人的身上十分温暖,感觉暖洋洋的。

    踏着正午的眼光,涿州郡侯府外涌来了一大批官轿,官轿里坐着的都是各式官员,从从一品到从九品不等。

    当然了,从九品的官员是没资格坐轿子的,但这依旧不妨碍他们来涿州郡侯府进献贺礼的热情。

    今日正是赵谷为了庆祝自己高升开国涿州郡侯之位,而特定举行的午宴,官员们早早就过来了,有资格进入府中的一个个昂首阔步走了进去,没资格进入的则给门房留下了礼物和拜帖,言明自己来过的事实。

    并不是说涿州郡侯府门第太高,小官员进不来,而是因为大家实在没什么交集,他们为何来此赵谷都心知肚明,无外乎是求官求财,赵谷是一个不喜欢麻烦的人,自然懒得去应酬这一类人,于是干脆让门房将他们挡了回去。

    实际上,这也是所有高级官员的做法,不然若是和这些小官员扯上了关系,他们一旦打着高官们的幌子在外面惹事,搞不好还会连累高官。

    官场如战场,这句话并不是在开玩笑,要想官位做的长久,谨慎小心是十分必要的。

    临近正午,该来的官员都来了,赵谷便宣布了开席。

    宴会开始后,赵谷端着一杯酒,每一桌上都去敬了一杯,转了一圈后回来时,已是过去了半个时辰。

    这期间,有不少官员都在跟他套近乎,这一类人以三品到五品之间最多,当然也有部分三品官员来抱大腿的。

    对于这一类人,赵谷都一一婉转回应了,表示自己只是个闲职侯爷,没有实权,能帮忙的自然会帮忙,帮不上忙的也请勿怪。

    至于怎么样才算是帮得上忙,那就只有赵谷知道了。

    这些官员也都是人精,自然知道不可能如此简单就能和赵谷攀上交情,便都装作没听懂的样子,对赵谷表示了感谢。

    回到主桌上,气氛就不那么热烈了,这里坐着的都是从三品以上的官员,谁也求不着谁,反倒显得有些安静。

    众人相互之间敬着酒,说些没营养的话,一个个心眼儿极多,生怕别人套住了自己的话。

    赵谷在一旁看的好笑,这官场之上的尔虞我诈虽不比商场上激烈,但却别有一番凶险。

    吕蒙正从进来时就一直板着脸,或者说他这个人一直都是板着个脸,只有偶尔别人向他敬酒时,他才会略微露出一丝和善,和别人轻轻碰一碰杯。

    酒席进行到最后时,不少人都已经快喝醉了,或者是快装醉了吕蒙正突然像是想到了什么,道:“此次出使辽国一事,不知皇上准备派何人前往?”

    赵谷竖起了耳朵盯着,只听张齐贤道:“此次我大宋打败辽国,夺回燕云十六州,正该一鼓作气,利用这次出使让辽国颜面扫地,我建议找一位能言善辩之士,出使辽国,争取大挫辽国士气。”

    另一位高官赵昌言道:“话虽如此说,但辽国失了燕云十六州,本就朝堂大惊,若此时再次挑衅,怕是要引发两国大战。”

    鲁国公等一干率臣默不作声,仿佛根本没听到众人议论一样,照样吃着菜喝着酒,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吕蒙正扫了赵谷一眼,道:“老夫觉得赵大人所言极是,此次出使我大宋应该以稳为主,只要能够稳住辽国,我大宋有了大棚技术,数年之后定然是国力倍增,到时辽国绝对不敢再犯我疆土,此长彼消之下,辽国数十年后定然会国将不国,到时我大宋必可兵不血刃,拿下辽国。”

    赵谷只觉眼前一亮,这个吕蒙正倒也不愧是被称作一代名相的人,本事确实不是一般人可比的,若真照他这么说,辽国还真撑不过几十年。

    可惜事情总是不会按照人们预想的那样去发生,谁能保证辽国被大宋杀了五十万兵马后,就会安分几年?万一他们热血冲头,非要和大宋来个鱼死网破,那该怎么办?

    况且大棚技术又不是什么太难的东西,辽国地处北方是不错,可若是被他们学去了这个技术,大宋的优势还会有吗?

    更何况,赵光义虽然不是什么有大才的皇帝,但终究也算不上一个昏君,还算是小有成就,谁能保证他死之后,继任者能有他的这份本事,能够继续稳住辽国几十年,静等着他们灭国?

    总而言之,吕蒙正的设想太过想当然了。

    但不可否认的,此时还不到大宋和辽国发生灭国大战的时候,确实不应该过分挑衅辽国,而是要以稳为主。

    至于该怎么稳住辽国,很显然吕蒙正的设想是行不通的。

    有了吕蒙正等几名高管的带头,桌上的大臣们渐渐议论开了,都在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第一百八十三章 真相(1)

    说着说着,众大臣将目光投到了赵谷身上,有个高官问道:“赵侯爷,此事您怎么看?”

    赵谷不好意思的一笑,道:“其实此事皇上已经决定派我去了。”

    什么!

    众大臣皆是一惊,包括正在狼吞虎咽的鲁国公和杨延昭。

    谁都知道,辽国之所以损失了五十万大军,丢了燕云十六州,都是赵谷的原因,如今大战刚过去一个月不到,赵谷这个辽国人最恨的汉人就要出使辽国,这未免也太打脸了一些。

    吕蒙正老脸一紧,第一个反对道:“此事我绝不同意,若派赵侯爷前去,宋辽必战无疑,这对大宋没有一点好处,明日我就跟皇上上书,一定要换一个人出使。”

    其实,吕蒙正还有一个原因没有说出来,那就是以赵谷的尿性,若去了辽国,天知道他会捅出什么大篓子来,这是吕蒙正不想看见的。

    他可是吃过赵谷的亏了,深知赵谷不是能吃亏的主,一旦他去了辽国,辽国那些贵族势必会和他起冲突,到时宋辽关系必会变得越发胶着。

    赵谷对此则显得十分随意了,道:“我倒是无所谓了,只要相爷能够劝动皇上,一切好说。”

    吕蒙正点了点头,不再说话了,其他人也一下子变得沉默起来,心中不知在想着什么。

    宴会很快便结束了,一行人各自告辞离开,赵谷一一送走众人,最后返回了大堂。

    大堂之内,鲁国公和杨延昭却没有走,而是在等着赵谷。

    三人独处,鲁国公突然重重叹了口气:“唉,潘美他……怕是命不久矣。”

    赵谷一惊,没想到一个月前还在一起谋划夺回燕云十六州的老将军潘美,情况竟已如此严重。

    在真定府时,潘美就已经病倒了,赵谷还只当他是累了,没想到回到开封后竟还不见好,如今听鲁国公的口气,潘美怕是就在这几日内就要不行了。

    赵谷的心情不免有些沉痛,毕竟潘美乃是大宋如今硕果仅存的老将之一,他若是死了,大宋朝堂之上的老将就只剩鲁国公、呼延赞等寥寥数人了。

    虽然赵谷和潘美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潘美出色的军事能力和果断的决断力,依旧让赵谷十分佩服。

    他能够策划夺回燕云十六州,靠的只是比别人多了一千多年的知识储备而已,而像潘美、鲁国公这样的老将军,在战场上却全都是凭借经验来判断敌情,比起赵谷来不知要高明多少。

    “潘美说在临终之前,想见你一面。”鲁国公又道。

    赵谷点了点头:“下午我就去他的府上拜访。”

    鲁国公点了点头,随后和杨延昭一起离去了,赵谷则回阁楼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就要前去拜访潘美。

    柴郡主却在此时拦住了他,问道:“你是去看韩国公吗?”

    “嗯。”

    “带我一起去好不好?”柴郡主眼睛通红的恳求道。

    赵谷不知道她为何如此,但还是点了点头,二人便一起坐着马车,来到了韩国公府。

    潘美乃是大宋建立时的重要功臣,在大宋代替后周定鼎中原后,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故封为韩国公,地位超然。

    韩国公府的面积也是惊人,比起赵谷的侯府来还要更胜三分,可见潘美的恩宠有多深。

    然而,如今这个叱咤战场数十年的老将,已然病倒床榻,奄奄一息。

    见到赵谷和柴郡主来了,潘美颤抖着身体想要坐起,却无力的动不了身子,看的柴郡主眼睛又红了。

    “世叔。”柴郡主泣道。

    赵谷不可置信的看着二人,心中思绪狂起,想不通为何柴郡主还会管潘美叫世叔。

    在后周时期,柴郡主的父亲世宗柴荣和潘美关系很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可自从赵匡胤黄袍加身后,潘美就选择了跟随赵匡胤,按说柴郡主作为世宗后代,应该对他十分厌恶才是呀?

    赵谷却没有多问,史书上记载的东西和人们口中流传的传言往往并不可信,他可不会人云亦云。

    潘美似乎看出了赵谷的疑惑,咳嗽着解释道:“当年世宗病故,新皇年幼,赵匡胤手握重兵,他和另外九个结拜弟兄并称义社十兄弟,又有赵普在暗中谋划,可谓权倾朝野,我等老臣自知难以为敌,故而假意投降,向他投诚,为的乃是保住世宗血脉呀。赵侯爷,你乃天纵奇资,这其中的因果你应该能想通吧?”

    赵谷大震,听潘美的意思,赵匡胤之所以留下了柴郡主、云南王等世宗的子女,乃是因为潘美等人的存在!

    试想一下,当时赵匡胤夺了世宗柴荣的江山,按理来说是绝不可能留下他的子女在世上,成为自己的隐患。

    可他却放过了柴宗逊(云南王),更收了柴郡主为义女,这难道真的是因为他宽宏大量,感念世宗恩德?

    这个原因怎么想都解释不通,他既然感念世宗恩德,又为何要谋朝篡位?为何不继续扶持新皇?

    认真想想,他一定是有什么难言之隐,换言之,他一定是忌惮着什么,这才不敢动手。

    再听潘美这么一说,事情就水落石出了。

    潘美等人一直都是忠于世宗柴荣的,无奈赵匡胤势大,他们对抗不了,故而选择了投诚,赵匡胤这才能够兵不血刃做了皇帝。

    可也正因如此,潘美等人手中的势力得以保存,这股力量虽然比不过赵匡胤,但同样不可小视,赵匡胤为了国家稳定,只能放过世宗柴荣的子女,并且把潘美等人都抬上了高位。

    说白了,潘美等人在那时的地位和赵匡胤并没有上下之分,赵匡胤若是想要弄死世宗柴荣的子女,就只能冒着被潘美等人打残后,被其他诸侯吞并的下场。

    于是乎,一种诡异的平衡在双方之间稳定了下来。

    潘美等人认了赵匡胤这个皇帝,赵匡胤则放过了世宗的子女,又因为他手下将才有限,不得不依靠潘美等人的力量,使得潘美等人军功日甚,让赵匡胤十分提防。

 第一百八十四章 真相(2)

    正是因为皇帝和大臣之间的这种平衡,大宋的国策才有了重文轻武的倾向,不然如何解释太祖成也武将,防也武将的怪态?

    难不成正因为他自己是武将而做了皇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