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最佳课外读物-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皇*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1867~1885年的十八年间,曾五次率领武装“探险队”窜入我国新疆、青藏地区活动,其中两次到达通天河上游。1*2年,美国人洛克希尔更深入到现在青藏公路西侧的尕尔曲。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曾到达柴达木盆地的南缘昆仑山附近。他们虽然都已到达了江源地区,但都未能到达长江的源头。
晚清及*年间,涉及江源水系的著作很多,1946年初的《中圄地理概论》是一本有代表性的著作,书中写道:“长江亦名扬子江,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南麓……全长五千八百公里,为我国第一巨川。上游于青海境内有南、北两源,南源曰木鲁乌苏,北源曰楚玛尔”。既然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而长江又源出该山之南,于是便有“江河同源于一山,长江和黄河是姐妹河”之说。
当时,这一说法作为教条被写入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并且介绍五千八百公里长的长江为世界第四大河,因此谬传甚广,影晌极深,直到解放以后,这种观念仍然盛行于世。
新中国成立后,曾对长江之源进行了多次考察。1976年夏和1978年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曾两次组织江源调查队,深入江源地区,进行了详尽的考察,结果表明:长江上源深入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这里有大大小小十几条河流,其中较大的有三条,即当曲、楚玛尔河和沱沱河。这三条河中,楚玛尔河水量最小,冬季常常干涸,因此它不可能成为长江之源;论流域面积和水量,以当曲为最大;但论长度,沱沱河比当曲还要长十八公里。因此,根据“河源惟远”的原则,学者们确定沱沱河为长江正源。考察结果显示,长江全长不止五千八百公里,而是六千三百公里,比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还要长,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
一般而言,目前地学界对如何确定一条河流的正源(又称主源),尚存在一些分歧,确定源头的说法,据不完全统计,多达十几种,归纳起来,重要的大致有如下几种主张:
1、“河源唯远”,以距河口最远点作为河流的发源地(源头)。即依河流长短,水流最长者为正源。
2、依水量之多寡,水量大者为正源。
3、依河网平面图的上下游一致性。即某条源流与下游干流流向比较顺直一致,形似干流向上的自然延伸者为正源。
4、依河谷发育期的早晚,河谷形成较早者为正源。
5、依历史习惯,维持人们长期以来的普遍看法而不去轻易变更。
在上述几种主张中,赞同“河源惟远”的较多。事实上,世界许多河流的长度,都是以距河口最远点作为量算河长的。
现在确认的长江和雅鲁藏布江的源头大致都是以“河源唯远”为主要标准确定的。
不过,1986年的“长江漂流”对于长江源头究竟在哪里?又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当曲河的流量为沱沱河的三倍左右,流域面积为31000平方公里,而沱沱河仅为17000平方公里……根据主导指标和综合分析相结合的原则,从河流长度对比、流域面积与流量对比,以及地理环境、江源水力补给特征等因素,当曲在其长度、流量和流域面积三个主要指标中均占有是甚至绝对优势;而沱沱河只在河流走向和海拔高度这些非主导指标上略占优势,因而长江的正源应该为当曲,而不是沱沱河。
每一种说法都有其自己的依据,至于长江的源头到底在哪,目前仍处于争议中。
………【69、太湖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地处江苏无锡的太湖,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水面达2400平方千米。太湖的水域形态宛如佛手,作为江南的水中心,以其蕴藏丰富的资源孕育了流域内人们的繁衍生息,自古被誉为“包孕吴越”。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全国闻名的太湖,关于它的成因,一直到今天还争论不休。
早在20世纪初,我国地理学家丁文江与外国学者登施丹就著文认为,是大江淤积导致了太湖的形成。
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与汪湖桢等则提出了泻湖成因论,即以后广为流传的太湖经“海湾——泻湖——湖泊水网平原”的演变模式而成。
近年来,随着对太湖地区地质、地貌、水文、考古和文献资料等方面的不断研究,对太湖成因的探究已经又有了新的发展。
有人对泻湖论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海水深入古陆腹地的过程中,虽然一边冲刷,一边沉积,但这种情况对于整个古陆地来说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确有泻湖地貌的沉积,但它不具有整体意义。
可北宋古籍《吴中水利记》中记载:在北宋神宗八年(1075年),太湖地区发生大旱,太湖水位下降到了以住从来没有过的位置。这时人们发现,湖边数米干涸的湖底上,竟然露出了古代居民留下的坟墓和村庄的街道,一根根已经近于腐烂的树桩仍然立在湖中。人们还在太湖的湖底找到距今6000至1万年前古人类石器时代的遗址。
于是,又一种假说出现了。人们推测,大约在6000年到1万年前,太湖地区是一片低平的平原,人们曾经在这里生活和居住过。由于地势较低,终于积水成湖,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搬走他们的家当,就被洪水淹没了。
………【70、中国“魔鬼三角”——鄱阳湖】………
鄱阳湖古称彭泽,面积达3914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烟波浩渺、水草丰美,湖中有大量长江流域的珍贵鱼类漫游,每年还有许多珍贵的鸟类栖息在这里,使得鄱阳湖的风景显得更加宜人。不仅如此,鄱阳湖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会聚之地,许多诗人都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句,如王*的“渔舟唱晚,响彭蠡之滨”,苏东坡的“山苍苍、水茫茫、大姑小姑江中央”,描绘的都是鄱阳湖的胜境。
同样,使鄱阳湖蜚声海内外的还有屡屡发生的沉船事故。
1985年3月15日,一艘编号“饶机41838号”,载重25吨的船舶,于凌晨六时半在老爷庙以南3公里处沉没于浊浪中。同年8月3日,江西进贤县航运公司的两艘各为20吨的船只,亦在老爷庙水域葬身湖底。同一天中,同在此处遭此厄运的还有另外12条大小不一的船只!九月,一艘来自安徽省的运载竹木的机动船在老爷庙以北附近突然笛熄船沉。
1986年3月15日,一艘编号为“丰机29356号”,载重量为20吨的机动船,在老爷庙水域航行,突然,狂风骤起,恶浪狂舞,顷刻间,又一起灾难酿成。
据统计资料显示,1985年,在老爷庙水域沉没的船只有20多条。19*年,有数10条船只在此水域沉没。
美丽的鄱阳湖以成为中国魔鬼三角的代名词,夺去许多无辜生命,毁灭了许多宝贵财富。
是什么让它屡显露杀机?制造惨案的秘密,究竟何在呢?问题似乎变得越来越令人不可捉摸,令人费解。
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江西省曾组织一支由自然、气象、地质专家和有关科研人员组成的考察探险队,对鄱阳湖“魔鬼三角”水域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探测。
考察队在老爷庙东南、西北、西南“魔鬼三角”水域内,建立了三座气象观测站,以测试老爷庙周围地势、风力等诸多自然环境因素。经过一系列的考察、测试和对当地渔民的走访,得出了这样几点结论:
1、每一次沉船事故,没有任何先兆,船上的人几乎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遇狂涛巨浪。
2、狂风恶浪持续时间短,从浓黑的雾气弥漫、滚滚浊流吞噬船只到湖面上风平浪静,前后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3、狂浪来袭时,往往伴有风雨、怪啸和船体的碎裂声。四周黑气沉沉,难辨五指。
经过对每一次事故的研究分析后考察队员们发现,老爷庙沉船事故多发生于每年春天的三四月。另外,出事的当天,往往天气很好,或是晴空万里,风平浪静;或是皓月当空、繁星点点。而在阴雨天却从未发生沉船事件,这让考察队员们百思不得其解。按常理来解释,只有天气劣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沉船事故。为什么在鄱阳湖却恰恰相反。
考察队查阅了当地的史料,得知落星山和隔岸遥遥相望的星山同是2千多年前,一颗硕大的流星坠毁于此而形成的。另外,从民间得知在70年代中期,曾有人在鄱阳湖西部地区,目睹了一块呈圆盘状的发光体在天空游动,长达*分钟之久。当地曾将上述情况报告上级有关部门,但有关部门并没有做出建设性的解释。所以有人猜测,是因为“飞碟”降临了老爷庙水域,像幽灵在湖底运动,从而导致沉船不断。这一说法并没有得到科学权威的认同,仅仅是流传在民间口头上的故事。
考察队从大量资料中查阅到一张《联合国环境报》于19*年9月8日登载的艾德华·皮尔的回忆文章。文章除了描述他在四十年代中期在鄱阳湖“魔鬼三角”打捞日本沉船“神户5号”所经历的险情外,特别在文章中强调说:“事后,我经过多次测试才明白‘魔鬼三角’处于北纬30度的危险区域,这是令世界探险家都感到可怕的数字。”
北纬30度,一个令人类汗颜的地方,那里有太多的谜让人类找不到答案。
为什么北纬30度附近会出现这些怪异现象?是有某种内在联系还是一次偶然的巧合,至今没人能给出答案。
后来,考察队又对“魔鬼三角”水域底下搜寻了方圆十几公里,湖底除了各种大大小小的鱼蚌外,什么也没有。一个问题随之而生,沉船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残骸?考察队员陷入迷惑之中。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科学家纷至沓来,对鄱阳湖“魔鬼三角”进行考察。
19*年,“联合国科学考察委员会”派遣一支科学考察团赴鄱阳湖进行实地考察。同样是无果而终。
鄱阳湖的谜团继续困扰着我们,使我们无法看清鄱阳湖“魔鬼三角”的真面目。
………【71、荆江何以形成“九曲回肠”】………
荆江,全长423公里。以藕池口为界,又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下荆江段河长240公里,但直线距离仅80公里。江水在这里绕有16个大弯,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江中多浅滩,河槽经常摆动,枯水期不能保证标准航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从河流学的角度看,其中,上荆江由于河水的流向与河床构造运动一致,因此增强了河流的纵向流速,河岸沉积物胶结程度对较紧密,因此相对比较稳定;而下荆江河水流向则与河床构造运动呈垂直相交,横向环流的冲刷作用非常厉害,再加上河岸沉积物比较松散,因此很容易被流水掏空,因而,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发育成为典型的“自由河曲”,即蜿蜒性河道。
那“九曲回肠”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关于“九曲回肠”的形成原因要从远古时期讲起。
远在先秦时期,长江出江陵*广阔的云梦泽后,荆江河槽淹没于江汉平原古云梦泽所在的湖沼中,河床形态还不明显,荆江以泛滥漫流的形式向东南汇注。
到秦汉时期,由于长江泥沙长期在云梦泽一带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