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 >

第465章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第465章

小说: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是一个礼部之外的官员在短短一天之内能够收集到的。不过……身为武将把大明律倒背如流也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了吧……】
  众人一边想着,一边努力回忆大明律; 然后拼拼凑凑发现; 贾瑛说的; 居然一个字都没有错!
  被宝玉强大的律法背诵能力给惊呆了的众人,不自觉就开始跟着宝玉的思路走了:【对啊; 既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了; 为什么王子不能参加科考呢?这感觉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卫阁老一看到贾瑛出列,顿时就来了精神; 好像方才被周世安一连串数据砸晕的人并不是他一般:“贾大人此言差矣; 君王之下唯士大夫、宗亲与勋贵,国之君者,当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王子怎可与庶民同?”
  宝玉定定地看了卫阁老一样; 忍不住在心中叹了一口气:【这位老卫大人,是年纪越大,胆子越大了。幸好蒙省的卫大人与他的亲父兄完全不同。】
  但是不可否认,卫阁老如此直白的一句话,还是说到了金銮殿上满朝文武的心坎里。
  “卫大人所言有所偏颇了,此时咱们不论治国,单说若王子可与庶民同罪,又怎不可同功?”宝玉依旧咬死那一条。
  卫阁老很是气愤,抬眼便看见一旁欲言又止的林如海,顿时没好气地问:“可不知林大人有什么高见?”
  林如海的脸色却是不太好,因为翁婿两个明显站了不同的立场,虽未起争执,但是方才驳了他话的,正是他的好女婿。此刻林大人也是纠结的,到底要不要再站出来辩一辩?
  还没考虑周全,就被卫阁老点了名字,眼见陛下和太子殿下一同望过来,林如海咬咬牙开口:“微臣觉得,贾大人才是太过天真。大明律中有‘八议’,即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爵一品及文武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者)、议宾(承先代之后为国宾者),明明白白规定了八议之中,若是有人犯罪,法司皆不许擅自讯问,须实封奏闻﹐取自上裁,这一点就不与庶民同。另外,贾大人可是忘了,大明律副卷亦有一部赎罪之法,赎罪法有两种,一种是按法律可赎罪的,一种是按条例可赎罪的,譬如太初元年有令,除公罪依条例收取赎金及情节严重的死罪依法处治以外,情节较轻者,斩罪交八千贯、绞罪以及榜例死罪交六千贯、处笞刑杖刑的囚犯每打十下交赎罪银二十贯、苦役流放的罪,苦役每一等折算二十杖,流放三等每等折算一百四十杖。其所罚的银钱均依笞刑杖刑的定额交纳。无力交纳的发配天寿山种树:死罪种树终身;苦役流放各依其年限种树;杖刑,种树五百株;笞刑,种树一百株。伺候历年只因国富民强提升赎罪额度,然越提升,于百姓来说便越是难以承担,所以赎罪一法既存于大明,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便是空话而已。”
  满朝大臣又被林如海给说服了一些:【对啊,这些宗亲们虽然说着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身为陛下同族,真犯事了,拿钱赎人也是干得顺手,先皇十五子,现在在黑省种田的那一位庶民不就用如是手法捞出不少为他作伥的人么?啊,呸呸呸呸,怎么突然想起那个倒霉家伙了!现在最重要的,还是看看贾瑛到底打不打算给他老丈人面子。】
  贾瑛……
  当然是……
  没有给——确切地说,他认为在朝廷之上,只谈公事,并无私情,想来林如海也并不需要自己给他‘留面子’,于是他继续反驳林如海的话:“林大人对大明律的见解也很独到,但是下官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同在一个罪字。定罪的时候,律法并不因为犯事者是王公贵族或者贩夫走卒就量刑不同(宝玉确定自己说这句话其实是违心的),况且,关于赎罪银子的事,我想,钱尚书钱大人会很乐意给大家总结一下我大明开国以来交去户部赎罪银子的人有多少、分别是什么身份的。”
  钱尚书原本正在吃瓜呢:【林大人是我很佩服的一位风度翩翩、清廉律己的老大人、贾大人是我的知己,两人政见不合……哦哟喂,真是叫围观如我,心如刀割啊!】
  不过说到自己本职工作之内的事情,钱尚书还是决定,这场闹剧之中,谁都不站——然后也不妨碍他清了清喉咙,奏请陛下恩准他差人去户部取来记录赎罪银子的册子——没办法,他可没有周世安那样提前准备的机会,也没有林大人和贾大人这对翁婿这样神乎邪乎的记诵能力,只能叫朝中诸位稍等了。
  十六点头:“可,爱卿令人取来直隶一册便是。”不然数量太多、数据太大,怕是今天天黑都不能散朝了。
  ‘战火’稍歇,十六令内侍官来给诸位大人看茶,毕竟方才争执得火热,叫人口干舌燥。
  一番休整之后,户部右侍郎抱着册子来了,这大约是他自二十年前殿试之后,头一回收到殿内文武百官这么多关注的眼神吧。
  钱尚书做事有条理,每年都整理一遍册子,并且累积上一年的数据,加以归纳,从太初元年开始念,直隶一省,花钱赎罪最多的,却是文官武将!这其中,宗亲们犯事不过寥寥(因为开国之初基本死了一大半);及至太初中后期,直隶省花钱赎罪的,还是文官武将?宗亲们犯事的依旧不过寥寥(先皇儿子绝大部分那时候都就藩了,留在京城的宗亲都是旁支,被养猪式养肥);等到这些年——直隶省赎罪的人群倒是有了变化,文官武将少了,乡绅和百姓多了,这其中原因先不深究,但是值得一提的,宗亲犯事赎罪的依旧是寥寥(今上的兄弟们基本死绝,侄子们犹如惊弓之鸟,犯事的都没有,又何来去户部交赎罪银子之说?)
  【这么看来,其实我大明朝宗亲也是蛮惨的啊。】
  【难怪水家的小子们去和陛下哭诉要参加科举了。皇室宗亲混到这个份上……唉!】
  如是一番,倒是叫朝中不少人觉得,要是不让宗亲们参加科举,简直是不给老水家那些旁支一条活路了。
  当天朝会并没有讨论出结果,散朝的时候,卫阁老好声好气地对林如海说:“唉,贾尚书毕竟还年轻了些,林大人,您可不能往心里去,回去千万别对人发脾气啊。”
  林如海正色回以一句:“大殿之上,只论国事,不论私情。林某省得。”
  一脸严肃的模样把卫阁老噎了一下,但是卫阁老很快安慰自己:【这姓林的今天被他女婿驳斥了面子,现在恼羞成怒,老夫不与他计较。呵呵呵。】
  其余人等看林如海的脸色,也觉得林大人的样子实在是有些勉强,再看贾尚书走近他岳父,也只得了一个淡淡的脸色而已,不由得对多出几分揣测:【听说年前的时候林大人对他女婿就有些不满来着?瞧着倒好像是真的。】
  …………………………
  如是争论了好几天,朝中于此事终于有了个定论——宗室子弟可以参加科举,仅限于郡王子孙、有文武才能、堪任用者、大宗正院、具以名闻。朝廷考验、换授官职。其升转如常选法。如或有犯、宗正院取问明白、具实闻奏。轻则量罪降等。重则黜为庶人。但明赏罚、不加刑责。
  这里说郡王以下的宗室如果有才能的话,经考核是可以做官的,但是若(不论文科武科)进了三甲之列,想要为官,便要放弃爵位,是为‘换授官职’。并且出任职务,有很多限制,譬如不可为京官、不可带家眷赴任等等,十分严苛。
  这已经是朝中百官能进行的最大让步了。
  此条例颁布之后,宗室子弟中感激涕零者甚众,十六召见子侄们,语重心长地说:“朕与太子能为咱们老水家争取到这样的权益已经是前无古人的了,来年春天便是文科府试院试会试乡试卷,后年春闱与武科大比之年,届时希望尔等不要辜负朕与太子的一番心意。”
  身为万言书创作人的水星站在最前,带着一众叔伯堂兄弟们跪下三呼万岁。
  宗室科举改制自今而起。
  身在文忠郡王府中的贾元春也听说了这个消息,她的女儿水媛回娘家来,看着心事重重的娘亲,只能劝慰到:“娘又何必忧心呢,哥哥已经这么大了,自有盘算,若是对他自己的学识有信心,这辅国将军便是不做也罢。”
  元春叹了一口气:“说说容易,盼了这么多年,盼到这一天,为娘又觉得,是不是让你哥哥安安稳稳地领着银俸也挺好呢?”
  “哥哥的心和本事,不应该被困固在这郡王府里,娘,您要相信他。”
  …………………………
  差不多时间,荣国府。
  王氏皱着眉对妍春说:“你说我是不是得去郡王府一趟,叫你大姐姐劝着点你大侄子,不要脑子一热,和那些个没前途只能去搏一搏科举的落魄宗室子混到一处去?”
  妍春连翻白眼的力气都没有了:“如果舅母年前的时候叫您劝二哥哥别当那个太子太傅,您会怎么样?”
  王氏想:【我会叫人拿扫把把她赶出去!不过这,不一样啊!】
  “也没啥不一样的,长嫂如母,舅母之于您不就相当于您之于大姐姐?再说了,二哥哥是武将,哪能当好文官呢,还不如稳稳妥妥地先转兵部尚书。不是?”
  “才不是,兵部尚书哪有太子太傅威风啊,五丫头我和你说,你这是年纪小,不懂,太子可是储君,你二哥哥现在是储君的老师,日后……前途不是一个兵部尚书可以比的!”王氏很难得能够显摆一下自己(等同于零)的政治素养。
  妍春点点头:“那还是一样,萌哥儿说过了,我那大侄子的才学不差,甚至比他还更勤奋一些,若能科举,前途可期。”
  “哦,萌哥儿这么说?他怎么没和我说呢?若是萌哥儿这么说,那,那,那我还是不去叫你大姐姐拦桢哥儿了?”王氏一下子就改了主意。
  “嗯。”妍春欣慰地点头。
  然而谈话并没有结束,王氏一脸孺子不可教的表情,悄悄与妍春说:“傻丫头,你需得记住,什么长嫂如母,就是做做样子,日后你那大嫂嫂要是对你摆架子,你可别傻乎乎的什么都应下,啊!”
  【亲娘,我就是那么一类比而已,您想太多了,不过能对我说出这番‘教唆忤逆’的大实话,还是得给你比个心哟。】
  作者有话要说:  宝玉:耍嘴皮子真的很累
  十六:这些文官就不能撸袖子打一架,谁赢了听谁的么?
  宝玉:恐怕不行,我岳父说,他们都是打完之后继续吵的
  十六:……看茶


第456章 
  三月的这一场大变革,被视为东宫一系正式于朝政上开始发挥影响力的标志; 但是叫众人看不明白的是; 这……陛下好像是一副老怀安慰的样子?
  当然; 陛下并不老,去年才过了四十整寿,按照先帝的寿数来看; 如今这位万岁爷在皇位上尚且可以继续兢兢业业干个三十年。
  【陛下; 这真的不是想捧杀太子么?还是说; 太初朝的前车之鉴过去了十多年; 陛下已经不记得当初先皇老迈、诸子年富力强野心勃勃酿成的惨祸了?】不怪这些当官的想得多; 因为从大明朝往上数,从小被册封为太子; 安安稳稳熬到爹死登基的储君实在是不太多; 往往都是羽翼渐丰的东宫成了出头鸟; 被日薄西山的万岁爷忌惮了,然后越看越不顺眼地给弄下去了——这案例; 不需读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