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轮回之修魂2-第1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呐履昀喜辉偈艹枰灿械灼匚磺嵋撞豢啥
贾元春封了贤德妃,立马就是一宫主位,地位仅在皇后和贵妃之下。除了暂时没个孩子,贤德妃可以说是权势宠爱都不缺了。
在这种情况下,也难怪贾家会视贾元春封妃为家族再次兴盛之预兆。
但作为局外人的林如海对此很有些疑虑。哪怕皇帝和太上皇还没有明面上撕破脸,但他们之间的权力之争也是实打实的。争斗了这么多年,没道理皇帝这个时候忽然给太上皇面子,特意提拔了太上皇的心腹旧臣贾家呀。
这些年林如海夹在二皇之间,像是夹心饼干一样,基本上是两面受气。
太上皇是气林如海不理他的吩咐,不给甄家面子,一度想对这个“背叛”了他的心腹下狠手。可是林如海除了卡着甄家,严格的处理盐政上的事之外,并未去投靠新皇,也算不得背主。太上皇也担心处置了林如海,令他其他的心腹心寒,所以就放过了林如海。既不处置他,当然,也不会再提拔他,给他任何好处。
而新皇呢,因为对太上皇的不信任,对所有的太上皇心腹旧臣都是充满了偏见和怀疑的。
也就是他登上皇位后还要受到太上皇的掣肘,否则他早就对这些太上皇旧臣下手了。
也就是太上皇还活着,让新皇不能为所欲为,否则林如海他们恐怕早就丢官去职,甚至还有可能落罪了。
而现在,新皇当了十多年的皇帝,不再只是当年那个因为义忠亲王之死而暗恨太上皇的皇子了,不再只是当年那个看不惯朝政现状一心期望改革的愤青了,也不再因为怨恨太上皇连带着迁怒太上皇的旧臣,觉得他们全都是贪官污吏了。
也幸好有这十年的时间来缓冲,让皇帝有耐心一一去分辨朝廷中的臣子,有哪些是一定需要处置的,有哪些是还可以一用的。
这也算是林家的幸事。
像是在雍正和乾隆朝,乾隆一登基就对雍正的心腹众臣李卫弃之不用。其实李卫做官并无什么劣迹,也没有让乾隆皇帝拿到什么把柄。可乾隆皇帝就是看他不顺眼,就是不想用他,那李卫也只能憋屈的被闲置到死了——在封建王朝中,皇帝的态度决定了一切。
如果当初太上皇没了,那么皇帝在怀疑和迁怒之下,一定会处置甄家,还会派他的自己人清查江南这些官员。
哪怕是林如海这种谨慎做官的人,也不是不怕查的,因为他的确在太上皇的授意下,给甄家行过方便。这种事既无明旨,也无人可以作证,论起来,只能算是林如海的过失了。皇帝想要清算的话,林如海当时就可能丢官去职甚至问罪。
好在是太上皇还在位,让皇帝不能随心所欲的做事,让皇帝需要耐心谨慎的争权夺利,让皇帝更看重每一个可用之人,在这种情况下,在江南的如林如海这样比较有操守的几个官员,也算是入了皇帝的眼里了。
总之,这好不好的,都靠同行衬托,林如海这里也是如此——在江南要不是有一些只听太上皇吩咐,专门和皇帝的人作对的官员,也不会衬托出林如海他们这几个官员的奉公值守来。
总之,在太上皇懒得处置林如海他们,新皇那里有主要矛盾,基本上对他们是忽略的态度的情况下,林如海他们几个这官做得还算是安逸。
林如海是三品官员,每隔几年要入京述职,也算是比较了解皇帝的性格了。不像贾家,哪怕居住在京城,因为家族中没有能够接触到皇帝的官员,对于皇帝的性子基本上是两眼一抹黑的。
皇帝是个十分务实的人,同时,他也不那么看重脸面。或者说,如果必须选择的话,他是个要里子不要面子的人,更看重实惠,不看重表面的光鲜。
这简直和太上皇是截然相反,在太上皇那里,面子是大过天的。所以在太上皇那里,凡是高位妃嫔都是不会轻易册封的,册封之后,也轻易动摇不得。这些高位妃嫔的娘家人跟着收益,也是常事。即便她们年纪大了之后失了宠,可地位在那里摆着,依然对娘家的子侄有无数的助益。
贾家以为贤德妃也会如此助益娘家,可贾家忽略了皇帝和太上皇可不是同一种人。
皇帝突然册封贾元春为贤德妃必有用意,他需要利用贤德妃和贾家达成某个目的。所以贾元春的这个贤德妃的位置,目前还真算不上地位稳固。
在林如海看来,等皇帝的目的达成之后,贾家得到的结果是好还是坏也很难说——就看贾家是否能明白皇帝真正的用意,能够配合皇帝达成他想要的目标。
如果贾家聪明的话,这时候就全心全意的投靠皇帝——以皇帝的马首是瞻,那么等到事情结束之后,贾元春还真有可能真正在宫中地位稳固,贾家也算是有了靠山和未来。
但如果贾家蠢钝的只会因为贤德妃的地位而作威作福,不知道忠心皇上的话,那贤德妃和贾家的结果恐怕不会太好。
让皇帝看不顺眼的家族,再小的罪名也会被查清,然后举族问罪。反之让皇帝看得顺眼的家族,哪怕有些不妥,又有谁会去彻查呢?
在这种和光同尘的封建王朝,像海瑞那样绝对清白的官员是很少见的,大多数官员都有灰色不清白的地方。比如林如海,他也在太上皇的授意下,给甄家行过方便——论起国法来说,林如海这算是渎职。
总之皇帝想要清查谁,基本上没有人是能幸免的,也就是罪大和罪小的区别。
贾元春被封贤德妃,在林如海看来,这对贾家来说是一种机遇,可以让贾家从太上皇的船上完全跳到皇上的船上。
现在皇帝已经继位十多年,地位稳固,威望渐高,而太上皇却一年比一年年老。一方是日渐强大,一方却已经即将衰落,很多太上皇的臣子都想要改换门庭了。
从太上皇的船上,跳到皇上的船上,这是很多的太上皇旧臣心腹求而不得的事情。因为一方面,太上皇不允许心腹背叛,另一方面,皇上也未必信任新投靠过去的人。
现在贾家却有了一个皇帝册封的贤德妃,只要贾家愿意举族投靠皇帝,忠心于皇帝,那么贾家就算是皇帝的自己人了。这都不是贾家自己改换了门庭,而是皇帝主动给贾家搭了个梯子,让贾家可以靠过去。
实际上贾代善去世后,太上皇基本上就放弃了贾家,贾家人再也没有被太上皇重用过。贾家人也就是借着贾母还在世,荣宁二公的牌子还没有摘,在加上勋贵中四王八公的交情,才能在京中立足,等待着家族再次崛起。这种情况下,即便贾家全族转投皇帝,从道理上来说,也是站得住脚的,并不能说贾家是墙头草两面倒。因为太上皇根本就忽视了贾家,贾家自然可以改投明主。
不知道有多少人家对贾家的运气羡慕嫉妒恨。
偏偏贾家的当家人昏聩,他们自己反而对此一无所觉,一面仍然当着太上皇的旧臣,和四王八公来往频繁。一面又充作是皇帝的皇亲国戚,对普通老百姓耀武扬威。
如此蠢钝,真是白瞎了皇帝给贾家递的梯子,也白瞎了皇帝后宫的一个妃位。
其他的有识之士不免暗中嘲讽贾家的愚蠢,林如海在一边看着着急,但也不敢主动提醒贾家。因为林如海到底还是太上皇的人,如果他去劝告贾家投靠皇帝,对贾家是有好处的,但太上皇一定会扒了他的皮。
现在太上皇没有处置林如海,不过是因为林如海尽忠职守,并不贪钱。哪怕对太上皇来说,用林如海不像用有些贪官污吏小人那么如臂使指,但以太上皇的格局,还不屑于去动林如海。
但太上皇的底线是——林如海没有背叛他,转而去投靠皇帝。
所以谁都能给贾家一些建议或者劝告,唯有林如海什么也不能说,就只是在一边看着干着急而已。
贾家是贾敏的娘家,算是林家比较实在的亲戚了,林如海也是盼着贾家好的,这样将来才好与林家互相扶持。
偏偏林如海什么也不能做,只能看着贾家不停的犯蠢,逐渐滑向了深渊。贾家本就是太上皇的弃子,又再次被皇帝弃了,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林璟参加科举考功名的事,可以算是一回生二回熟,第三回 算是了熟于心,十分有把握了。
林璟虽然从容不迫,他的父母和姐姐却比较紧张,将要带进考场的篮子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笔墨也是反复的挑选,又向林如海询问了三五遍考试的流程。
全家人也就林如海不大担心,他自己参加过考试,知道童生试是最简单的一次考试,以林璟的水准,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他也就是担心林璟年纪太小,现在才十岁,又一直在家里上学,很少见到生人,骤然和那么多人一起去参加考试,不知道他在考场上会不会害怕
贾敏和黛玉也不怀疑林璟的学识考不上童生,据林如海和王举人所说,林璟现在考秀才都足够了。
他们只是觉得林璟年纪还小,没必要这么早就去考功名。
但林如海也又他的考量。
王举人已经很老迈了,他早就有意想请辞了。那么林家要么重新请一个先生,要么就送林璟出去读书。
过去是因为林璟年纪小,林如海现在才不放心送他去外面的学堂。
现在林璟长大了,情况又不同了。林如海没有什么靠得住的靠山,只在江南这地界上,还有三五盟友存在。
可这一切都是不稳定的,随着太上皇日渐老去,皇帝所掌握的权势越来越大,谁知道他们这些太上皇旧臣将来会是什么下场?
所以林如海才会让林璟早早的考出功名,然后去白鹿书院好好读几年书。在那里读几年书,结交一些朋友,和同学们一起考举人和进士,那么将来林璟自然就是江南儒林的一员。
哪怕林如海这个父亲被皇帝去官罢职,林璟在朝廷里也不算毫无背景,毫无势力可依靠了。
第133章 红楼林璟
白鹿书院不愧是江南最有名的书院; 书院的教育内容颇为的不落俗套。因为白鹿书院的教育理念并非是为了功名和科举,书院的学生堪称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徳”就不用多说了,儒家一直说要立德立言; 学习儒学本就要讲究一个“徳”字。
“智”则是代表了书院徳课程的多样化,比如有“九章算术”之类的数学课程,有水利研究课程; 有律法课程; 有农学课程等等。
“体”指的是书院要求学生有健康徳体魄,因此开设了武学课程——教一些入门的五禽戏或者太极拳之类的。还有简单的骑射课程; 以及学生们自己组织的马球比赛之类的。
“美”则是指代琴棋书画之类的可以算作是兴趣爱好的课程。
“劳”则是指白鹿书院的学生,每年都要去一块属于白鹿书院的水田里插秧干农活。因为书院的田地不算大,书院的学生又挺多; 因此学生们的劳动量算是很小的。即使如此; 也让那些生在富贵之家,不知民间疾苦的学生们知道了种田的艰难。
其实书院让学生亲自种田的教育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就凭那么一块田地; 一年下来又能产多少粮食?绝对不够书院这么多人吃。
不过有教育意义也是好的,不管这些学生中将来有多少能够成材; 有多少科举做官; 当他们成为亲民官之后,若有人因为知晓农人种田的辛苦而体谅民生,也就算白鹿书院的教育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