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盛世唐朝之肩上蝶 >

第130章

盛世唐朝之肩上蝶-第130章

小说: 盛世唐朝之肩上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下觉得是阴谋,孙淮紫是何许人物,一定是不会亲自前去的。当时从箱子里面找出了祸国复国之类的反动物件后,便星夜赶路,逃走了。桃花庄现在是一座空屋了。

但是有一件事情。在下怎么也想不明白,明明是陈朝的公主。不知为何翻出的却是前朝的东西。

多说不宜,这件事情现在已经定性,朝廷害怕影响,并未公布。只是叫一个名叫煞神的神秘组织,连夜抄了桃花庄。

其手法几乎和柳家莫名消失→文¤人··书·¤·屋←在长安城如出一辙。

这就收笔,还请帮主看完及时毁了,另。万望保重身体,切切。”

玲珑看完简直是一身冷汗,书信风险太大,所以提到的肯定是冰山一角。出现了好多的词语都是曾经约定好的,特别是最后一段,虽然表面上是寒暄,实质是再说,这段时间不可往长安城写信吗。万事都要小心为上,而且一切和这件事情有牵扯的人,都不可以再联络了。

吴钰知道此乃核心时间,乖巧得没有再问,宫中无意间挨的二十个耳光。便是多话多问的教训。虽然吴钰知道玲珑是自己人,不同宫中身份显赫,权利熏天皇亲贵胄,但是头儿想说便自然会说。

取了火盆后便站在一旁,等着交代。

十几页信纸,扔在火盆中,蹿出火舌,冒着黑烟,如同孙淮紫这个传奇人物一般,灰飞烟灭了。玲珑知道她没死,她不会死,她是不老妖姬,但是如果江湖再有传说,也不会再叫孙淮紫了。

与天斗与地斗,就是不能与朝廷斗。

“雪茹和三黑出去多少时辰了?”玲珑思忖良久才问了一句和书信完全不相干的话。

“已经出去了一个时辰有多了,头儿,您想了这么些营生,最后怎么还是想要开茶馆啊?”吴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练得一手好茶道,却苦无发挥的余地,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交些朋友总不是坏事。以茶会友,自来雅致,挺好。”

“我去看看他们回来了吗?”吴钰觉得玲珑想要静一静,识趣儿地说到。

吴钰打开院门儿,正要出去,玲珑叫住了他,然后看了四周没有可疑的情况,这才拉了吴钰坐下,问到:“你第一次见到无木是在什么时候?”

这个问题可把吴钰难住了,无木又不是美女,所以抠着头想了半天。

“大概的时间忘了,反正是当您先生的时候,您让他跟我同寝过,现在想来都还云里雾里的,还不敢去说皇子跟我睡过一张卧榻,否则谁信啊?不过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孙毅这小子,知道了以后,非让我把无木公子睡过的枕头,都给保存起来,还说什么卧榻也要留起来,你说他脑袋里面想什么呢……”吴钰巴拉巴拉说了一通。

直到玲珑有点不高兴的用手指头敲着石头桌子,吴钰才回过神来,嘿嘿傻笑着说:“头儿,您说,您说。”

“嗯,我总觉得桃花庄的事情是针对无木的一个大阴谋,因为桃花庄主的势力太强了,被她捡了这个地雷,否则后果不敢想象。”玲珑的话简直让吴钰莫名其妙,但是又有些若有所悟。

“柳家莫名其妙的消失,桃花庄的事情估计可能是如出一辙。”吴钰多少听到点风声。

“幸好,沐灵仙半路杀了出来,要不然无木就已经被奸人算计了,到底是谁,有这样的势力,和这样的胆子?”玲珑觉得特别的疑惑,突然一个名字在他心中一闪而过。

虽然他撼动不了太宗皇帝,但是他可以凭借自己的事情运筹帷幄,这样的事情到底发生了几次,而又失败了几次?真心有些胆寒。

欧阳俊逸一直关注着玲珑的消息,当然听到了他和吴钰的对话,柳家?柳依依家里真的有难?欧阳俊逸在城门时,跟柳依依的擦肩而过,虽然她极力不承认自己的身份,而且连口音都改变了,但是欧阳俊逸还是知道是她。

因为她身上的香味,便是最好的证明,那是他误会玲珑是她的时候,她送给自己的香荷包的味道,虽然当时没有什么映像,但是在那样疑惑的一瞬间的时候,立即想了起来。

而且还有她端茶杯的习惯,口音能改,但是一些她不以为意的习惯却出卖了她。

现在玲珑和吴钰的对话,才让他彻底的相信了那就是柳依依,终于合情合理了。

柳依依父女在扬州改头换面留了下来,为了避嫌,居然再没卖香,至于境遇何如,现在还不得而知,直到次年回扬州省亲,碰到了楚落尘,才知道了一二。

玲珑这人特别简单,从来不相信世界上有长得一样的人,纵然是双胞胎,也一定会有不同的习惯,所以在遇到玲珑的一瞬间,无论她如何掩饰,玲珑都认定了是她。

那都是后话了。

ps:

下一周紫烟有推荐,虽然是要翻页的推荐,但是还是不错鸟,所幸要展开的是欧阳俊逸帮助李恪躲过一劫,楚落尘和柳依依的偶然相遇,玲珑帮李恪树立在齐州的威信的事宜,便是在这一周,想想~~该怎样表达,,,

第三十五回 玲珑心意冷 诸事有乾坤

玲珑整理了思绪,知道了李恪在大唐王朝就只是一个皇子而已。

当静下心来,想想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太宗的一句“类己”以及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

特别是贞观二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

“吴王恪除使持节大都督益绵邛眉雅等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濮王泰除使持节大都督扬州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诸军事。扬州刺史。”(《唐会要》)

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是李恪的整整一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北宋年间。

蜀地自古堪称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太宗给李恪写这封的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再联系贞观十一年的时候。李恪因为打猎踩坏百姓庄稼的事而被太宗责罚,这封信的用意就很明显了——可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思念之情的,而是李恪犯了错太宗写信来告诫他的。

玲珑想起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因为肉麻所以让玲珑记得特别的久。

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大意是:

两次收到宫里来的信,却不见稚奴(李治小名)你的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不久前忽然收到你的信。说太子妃生病了,我的担心忧虑才顿时解除了,就好像死而复生的感觉。从现在起,如果你的头风病发作,要立刻写信告诉爸爸。如果有什么小病小痛。也要一一写信告诉我。刚刚得到辽东那边来的消息,抄录一份给你。爸爸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爸爸,书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

贞观十七年,太宗立了李治不久之后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于是便想到了换储的可能。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一来是所有庶出皇子中最为年长的(二皇子李宽早夭),二来贞观七年便去了自己的封地,再者比起下面明显不成器的李愔、李恽等人,品行也要好得多。相比之下,贞观十六年才开始上朝参与政务的李治自然不够老练成熟。

“贞观十六年七月三日,敕晋王宜班于朝列。”(《唐会要。公主杂录》)

但是很显然,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所想到的。因为如果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要知道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衔,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如何把持得了朝政?而且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这些大臣此时仍然健在,太宗也正值壮年,怎么可能眼睁睁地坐看长孙无忌在朝中一手遮天?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太宗如果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怎么可能只被长孙无忌这么一劝,便立刻就此作罢?而且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太宗本人。

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嫡子们:“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太宗的心目中地位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若是李恪在太宗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

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