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替明 >

第214章

替明-第214章

小说: 替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一听之下,脸色便是一喜,当即点头答应下来。

至于安贵这边,他弟弟妹妹应该也都有所准备,还有明天一天的时间再收拾下首尾,也是差不多了。

就这么着,第二天一早的时候,徐府还真是来人,接胡广过去,说老爷等着要见他。

胡广在书房刚一见到徐光启,就听他迫不及待地问道:“贤侄,你从泰西过来,一路见多识广,是不是又发现了什么好东西?”

406徐光启的解释

包括之前胡广不识字,却在军事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判断建虏会绕道蒙古草原攻进京畿之地,这些虽然胡广没有解释,但徐光启已自动归纳为胡广万里之行,使得他见识多广的原因。

胡广见徐光启这么急着问,他也就不拿捏,直接点点头笑着回答道:“是的,有两种作物,伯父并不明白其用途。”

“贤侄具体说说。”徐光启马上要求道。他得仆人禀告,自然知道了大概是哪两种。可细节上不知道,因此才会被吊着胃口,急着想知道那两种作物是何用途?

于是,胡广便把辣椒和土豆都给徐光启介绍了一番。不过能看出来,徐光启显然对土豆更为关心,问得也是更多。

可当徐光启问出那种专业的问题时,比如如何种植,注意什么事情,留种如何做,存储如何存等等时,胡广就答不出来了。毕竟后世一般人,谁会关心这个。

只见他苦笑着摇摇头,有点为难地回答徐光启道:“伯父,侄儿对农事其实并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这是什么,大概怎么样而已。具体的事情,还待专业的老农来摆置这些东西才行。”

他这么说着,脑中就已经在想着,根据地的人都是由牧民和农民组成。眼下大概有两万多人了吧,从中找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农,应该是没问题的。自己回去后,就把这些农作物种子交给他们实验,应该能有个结果的。

徐光启能写出《农政全书》,他在农事方面的经验,可以说是远远超过胡广的。此时他听了胡广的回答,能理解地点点头道:“你年纪如此之轻,却已知晓这些,已是难得,难得啊!”

“至于这个土豆的种植,待老夫来寻得规律便可,贤侄就不用操心了!”

胡广听得点点头,忽然想起一事,便好奇地问道:“伯父,听说你向朝廷上个《番薯疏》,不知为何,没见到有推广番薯啊?”

徐光启一听,没征兆地忽然叹了口气,脸上露出一丝无奈地笑意道:“可能是因为老夫太急了的原因吧?”

“什么意思?”胡广听不明白,不由得追问道。

徐光启看看胡广,没有马上回答,只是端起一边斥候的老管家泡好的西湖龙井,小呡了一口之后才道:“当初老夫得知福建有此良种,当即引入上海进行种植,得以确认之后,便马上向朝廷上了道《甘薯疏》,详细例举了甘薯十三胜……”

这接下来的这个十三胜,胡广都已能背了,不过他并没有表现得不耐,一直听着徐光启说话。

“当时朝政由魏忠贤把持,他是农人出身,便想推广。可有不少人反对,说甘薯吃了会让人不舒服生病,甚至危及生命……”

胡广大概知道一点,吃多了番薯,烧心、吐酸水、肚胀排气等现象。当然,他不知道,这是番薯含有“气化酶”的原因。

另外带有黑斑的烂番薯和发芽的番薯可使人中毒,不可食用,严重地就可能会致人死亡。

“虽是如此,最后还是决定在京师试种一番,看是否真是高产作物,能解决饥荒问题……”徐光启缓缓地说着,让胡广觉得有点好奇,怎么听着好像要成功了,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番薯由南到北来试种,遇到了几个问题。因为一开始没有解决,导致根本就没法试种。又因辽东战事紧张,朝廷便弃之不顾了。”

一听徐光启说这话,胡广眉头一皱,马上追问道:“伯父,是遇到了什么问题,应该解决了吧?”

他想着,如果没解决的话,自己也不可能从天津卫的农庄里取得番薯回来。

徐光启点点头回答道:“甘薯因为气候上的差异,总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引种不成功,总结起来,可以说是留种和藏种成为引种的关键。”

接着,他便缓缓地说了有关留种的方法,即传卵和传藤两种。另外也说了他总结出来的保存种薯和种蔓的方法共计三种。

“正是如此,老夫也才在天津卫种出了一些番薯。贤侄到过农庄,自然也见过了。”徐光启说到这里,觉得口干舌燥,便一口喝完了那杯茶。

一边伺候的管家一见,连忙又去满上一杯,温度刚刚好。同时心中想着:老爷也真是,遇到投缘的人,就口若悬河说个不停。

徐光启这次之事呡了一口,然后又对胡广说道:“这番薯试种的结果,好像确实不如南方种植有效。”

胡广听了一笑道:“伯父,这个土豆,其实就是如同南方的番薯一样,最为关键的是,它性喜寒,刚好和番薯一起,一北一南,成为各地的高产作物。”

徐光启今天高兴的原因,就是胡广这番话所说的内容。他可是知道,之前福建饥荒,就是因为全面推广番薯,才没有引起大规模的民变。

如果这土豆真如胡广所言,那么再在北方加以推广的话,西南民变便可指日可平。如此一来,朝廷也能专心辽事。

谁都不是笨蛋,都知道西南民变闹得如此之凶,只是因为没有吃的。徐光启就更是其中的明白人,因为他知兵,又懂农事。

因此,他马上笑着道:“如若真是如此,贤侄则为朝廷立下一大功!伯父自当上奏朝廷,为你争取封赏。”

说到这里,徐光启想起一事,不由得脸色一正,又叮嘱胡广道:“贤侄既然已经回到故国,须得好好读书识字为好!”

胡广一听,尴尬一笑,知道他这么说也是为自己好,就点头应了。至于他是不是会专门去学繁体字,去读四书五经,研究八股文,那就是天知道了!

胡广应付着,却很快想起一事,当即对徐光启说道:“伯父,这土豆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发芽的不能吃,青皮的不能吃,都是有毒的,严重也可能致人死亡。不能生吃,必须高温煮熟才行。”

这些都是后世常识,他当然知道得一清二楚,也因此给徐光启交代清楚,免得又遭人攻击。

407历史的遗憾

既然向徐光启点明了这土豆,胡广的意思,自然是要朝廷来推广这些高产农作物。如此一来,就能少死很多汉人。

他倒也不怕因为没有了饥民,朝廷的统治会更稳固,就没有叫天军的生存空间了。

真要说的话,像之前王嘉胤之类的流贼肯定是没生存空间。但叫天军不会,因为叫天军的宗旨,并不是朝廷能给的。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所有职业平等这个,明朝就做不到。因为在朱元璋开国的时候,就已经规定了职业的三六九等,这是他的后世子孙没法改动的。

胡广来见徐光启的目的已经达成,便向他告辞,说是准备出去游历大明,短期内不会再在京师了。

徐光启自然一番惋惜,又是一番叮嘱,最后交代胡广,早日归来京师,早些做点正事。他们不知道,这一别,竟然成了永别。

而事情也并未如胡广所想的那样发展,他在京师出现,蝴蝶翅膀所扇起的影响很小,并没有影响历史的大走向。

袁崇焕的事情就不说了,由他的首辅座师还有一众朝廷高官罩着,崇祯皇帝又信任着,就算徐光启后来去找了孙承宗,也一样没用。

因为孙承宗已告老还乡,崇祯皇帝登基后是想让孙承宗官复原职,重新出山。可当时的兵部尚书王在晋等人却不想他复出,最终孙承宗还是待老家闲住而已。

他连重新出山都做不到,更何况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还有那么大的能量去干涉朝政,让朝廷去按他的意思行事?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还有,这土豆推广的事情,也是没有一点音信。一直到后来,胡广根据事情的发展和掌握的线索,才想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不但是土豆,还有番薯,为什么在明末的时候,大明朝廷没有推广,反而在满清时代得以推广,这就得归咎于明末那些腐败透顶的官僚和在野的实力乡绅。

在那个时代,大多数官僚和实力乡绅,全都是大地主。明末时候整个国家的粮食,基本上都掌握在他们手中,至于粮商只是他们的狗腿子而已。

如果他们想赚钱,不想让手中的粮食贱价出售,那么必须要有一个大环境,饥荒导致粮价上涨,这样利润才高。

也因此,虽然后世已知的几种高产作物,其实在明末已经传进这东方帝国,可是没有普及,原因就在于此。

一旦普及开了高产作物,他们这些左右大明朝政,控制地方的大地主就会把粮食砸自己手中。

虽然那些高产作物可能没经过改良,存在缺陷,可这不是主要原因。如果朝廷有意,完全推广开来,再加上各地兴修水利,完全可以不惧怕什么小冰河时期。

但这两项能自救的措施,官员们都没有去做,只是在忙着各自党争,而党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各自的荣华富贵。

可以说,汉人的最后一个王朝,完全是自己作死。虽有几个明白人,却改变不了明末糜烂享受的风气,最终不但导致王朝灭亡,也使得汉人经历了最为悲惨的一段黑暗岁月。

而满清则不同,他们大杀特杀,在稳定统治之后,已经确立了在这东方帝国的最高层是满人。所有满人可以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至于老百姓要种植什么,他们并不会去管。

在明末清初那段时期,只要没有人干预,高产作物自然会被普通老百姓自发的传播,而皇帝的意志刚好又能传达下去,稍微一推,就能达到目的。不似明朝一样,官员能玩弄皇帝于股掌之间,只要他们不想,皇帝也没折。

历史真的很遗憾,高产作物已经进入了中国,却因为各种原因被耽搁推广,甚至延期,直接导致王朝的更替发生,无数人为此丢掉了性命,野蛮原始的制度重新占据了统治地位,让历史为之倒退。

但在这个位面上,历史已经改变。身为后世人的胡广,甚至专门冒险离开叫天军,前往大明都城的京师取得这些高产作物。

胡广在离开徐府之时,还拿到了徐光启亲笔所写的一封书信。主要内容是为了胡广旅途安全,徐光启拜托各地官府给予照拂一二,不胜感激等等。

当日回到平安客栈,胡广便开始准备回根据地的事情。安贵那边,差不多也收拾好了行李,等明天一早便来平安客栈汇合。

胡广给安贵留下了两名护卫,另外又派了两名护卫,让他们走不同的路线,尽快回到根据地,向大哥胡宽传达命令。派野战部队前往张家口关外接应。免得在草原上如有意外,京师之行就白来了。

至于在关内,因为有了朝中从二品高官徐光启的亲笔书信,地方上应该不会为难,相对会安全,应该不会有事。

当然,这个前提是胡广一路游玩,不与地方豪强有冲突,涉及根本利益之争,就不会有事。

第二天一早,徐府派出了管家相送。汤若望也来了,不亲眼看着胡广走,他心中还是忐忑。

说来也是搞笑,上一次分别的时候,他心中是十分期待胡广能随他一起进京。而这一次,笑脸相送的同时,却绝口不提何时归来相逢之类的话。

安贵也来了,他娘就坐在马车上,一路上对车里的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