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替明 >

第279章

替明-第279章

小说: 替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军帐里的文官武将一听,颇有点不高兴,有的藏在心里,有的露在脸上,却也没有办法。

可孙承宗的护卫还没来及准备,就听见帐外传来喧哗之色,而后有人便闯了进来。

孙承宗抬头一看,当即吃了一惊,失声叫道:“高公公,你怎么亲自过来了?”

来人是崇祯皇帝最为信任的三大太监之一,高起潜。

只见他脸上的汗水滴答往下流,喘着气,阴着脸,尖着嗓子嚷道:“大事不好了,快快接旨吧!”

难道是要断粮了?没关系,这里的战事刚好结束了。孙承宗一边猜测着,一边赶紧接旨。

其他人的想法也和孙承宗类似,为此,有的人不无恶意地想着,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该不会是京师的那些人筹不到粮,都辞官不做了吧?

然而,当高起潜一念圣旨,这些文官武将,不管城府有多深,经历有多丰富,全都一下变得目瞪口呆,久久回不过神来。

山海关竟然失陷,被建虏给占了?

他们的脑海中,第一个念头是不相信。但这是圣旨,又是高公公亲自传旨,断然不会有错。到这时,他们才明白过来,为什么这道圣旨是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赶来。

武将们可能还只担心以后如何面对占据了山海关,连通辽东的建虏,而文官们则还有另外的担心,朝堂巨变即将发生,大明今后该何去何从?

530鞠躬尽瘁

孙承宗接旨之后,让自己的副手马世龙领军移驻抚宁,这个离山海关最近的卫所所在。而他自己,则带着洪承畴立刻启程进京。

六十七岁的高龄,硬是只花了五天时间,赶了五百多里路,于傍晚时分到达京师。

虽然京师已经戒严,城门早已关闭,可孙承宗还是很快见到了崇祯皇帝。

在去文华殿的路上,赶过来迎接的是大太监王德化。他语速极快地把京师的事情快速给孙承宗交了个底。

在接到山海关失陷的消息后,京师形势极度混乱。首辅成基命为首的内阁主张皇上南巡,平定中原腹地的流贼之乱后,再集中精力对付建虏;而左都御史曹于汴坚决不同意,主张再集结兵力,夺回山海关;另外据传兵部尚书梁廷栋等人主和,答应建虏条件换回山海关。至于户部尚书毕自严,早就为筹集勤王军粮草而病倒了……

就算长话短说,王德化也来不及把京师中发生的事情都说清楚,就已经到了文华殿门口了。

孙承宗举手整理了下衣冠,正待进去时,身子一晃,眼见就要跌倒。王德化眼疾手快,连忙扶住了他。

“不碍事!”孙承宗稳住身子后,低声说了句,然后便跨进了殿内。

崇祯皇帝高坐御椅之上,听到内侍唱名后便看向大门。说实话,他心中是很恼火的。

京畿之地的战事一拖再拖,把全国的形势拖得极其严峻,流贼之乱,已成大明的心腹之患。粮草的筹集,更是把头发的愁白了。为此,还再次加了赋税。虽然知道是饮鸩止渴,可也不得不为。

更甚者,要不是战事拖到今日,又要动用山海关的火炮和兵力,又何至于被建虏攻下山海关天险呢?

想着这一切。崇祯皇帝长时间没睡好的眼睛中满是血丝,透着恨意,阴沉着脸,显得异常的狰狞。他盯着门口。就准备给孙承宗一个好看。

可是,当他看清门口进来那人时,却一下愣住了。

这名须发全白的老人,虽然官袍穿得很是端庄,可额头冒出的汗。汇集成溪,沿着尖瘦的脸颊往下流。眼角的皱纹很多,甚至连额头也多了不少。一脸的疲惫之色,仿佛一闭眼,就能马上睡过去。官袍空空,就如同里面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一根木材而已。

这是孙承宗?崇祯皇帝下意识地不相信。可仔细瞧着,却还是分辨得出来,眼前这个老人,就是之前老当益壮、精神矍铄的孙承宗。不管他变得如何了。那眼神中的坚定从容之色,却还是未变过。

这一刻,崇祯皇帝想要质问、为难孙承宗的念头一下没了,脑海中只有震惊。

孙承宗竭尽全力,就按照平时的步伐,不慌不乱,不急不慢地上前觐见。

“臣孙承宗已夺取清水明月关,奉旨前来觐见。”

如果细心地听,能听到孙承宗的话中有一丝颤音,是力竭的原因。边上的王德化却听出来了。有点担心地瞧着他。

崇祯皇帝则根本没注意到,只是被孙承宗的话语所吸引,他没想到,久攻不下的清水明月关。竟然被打下来了,总算是有个好消息了。

然而,山海关的沦陷,让清水明月关之战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崇祯皇帝很快把这丝欣喜埋在心中,先扬了扬手道:“孙卿平身!”

说完之后,他发现孙承宗根本没动。便以为孙承宗还有什么话要说。或者是说要请罪之类以退为进。

如此想着,崇祯皇帝便微微皱起了眉头。自己已经说了平身,有什么事情就站起来说话。不要依仗拿下清水明月关的一点功劳,就趁机开始讨价还价。

他忍着刚冒出来的怒气,想再说一次时,侍立在边上的王德化已有了动作。只见他走过去,伸出双手去扶。

这动作让崇祯皇帝微微有点吃惊,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看着孙承宗微微颤颤地站起来,他才忽然记起来,孙承宗已是六十七岁的老人了。

王德化扶起孙承宗后,低头奏道:“陛下,孙大人该是接到圣旨后,连夜赶回,五天赶了五百多里。”

如果是年轻人,五天赶五百多里,其实并不算什么。可孙承宗已是六十七的老大爷了,很难想象是要靠多大的毅力坚持着赶路。

崇祯皇帝连忙让另外的内侍搬来圆凳,给孙承宗赐坐。这时的他,已是想起这次的京畿之战,要不是孙承宗,可能连永平等城都收复不了。以如此高龄,这么任劳任怨,埋怨他拖延清水明月关的战事,实在是不应该。

孙承宗谢恩之后,便问崇祯皇帝道:“陛下,非是臣为自己开脱。山海关失陷,臣责无旁贷。但臣调兵之时,也给山海关留够了足够的兵力,不知山海关失陷的具体情况如何?”

只有搞明白了这些,才能知道接下来的战事该如何应对。否则稀里糊涂的情况下,下一次就还会稀里糊涂地丢城失地。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崇祯皇帝竟然也不知道。就只知道山海关失陷,然后朝廷上下恐慌成一团。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停,各有各的意见。

很自然地,崇祯皇帝把最近朝堂上的情况都介绍了下,然后征询孙承宗的意见。

和他学生袁崇焕的愣头青不同,孙承宗是有政治头脑的人。一般情况下,明哲保身为好,或者和御史言官站一起。

但他在来京师的路上,已经想过如何应对山海关失陷之事,已经有了决定。

孙承宗没有如同御史言官一般站在道德的高处,政治最正确的路线上,也没有采取兵部尚书的求和之策,而是选择了拥护内阁的决定。

他从大明内外交困,此次建虏入侵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站在大明江山社稷的角度,给崇祯皇帝分析了一遍,然后恳切地道:“建虏其势已成,京畿之地再无险可守。臣愿替陛下镇守京师,等待陛下把流贼剿灭,重新驱除鞑子的那一天!”

PS:这章难写,各位书友你们说说,要是山海关被建虏占了的话,那1630的历史,将会变成什么样?

531议和

一直聊到深夜,孙承宗实在扛不住了,才得以出宫。

可他在面圣的事情,早已传遍了京师。孙承宗一出紫禁城,就有一群仆役快速消失在街头。

等孙承宗刚到京师的住宅时,就有人陆续递名帖,见不到人,就约时间,什么宵禁啊都对他们不起作用。

孙承宗一是身体确实太过疲惫,二是不想和任何人见面,因此一律不见。

接下来的几天,京师的人都知道了孙承宗带来的消息。顿时,朝局变得更为混乱。

御史言官在左都御史曹于汴的带领下,纷纷上奏,要求孙承宗再接再厉,携大胜之威一举夺回山海关,还京畿之地一个安宁。

另外继续攻击内阁置社稷江山、京畿之地的百姓于不顾,贪生怕死,企图引诱陛下逃去南边,罪大恶极,罪该万死!

他们的这个言论,还得到一部分在京畿之地有大量产业的勋贵支持,纷纷要求以祖宗之名、大义名分严惩内阁。

不过说实话,以御史言官为主的这一派,其实也知道山海关一失,就没法和建虏打了。他们之所以喊得凶,是不能输了道义。最后不得不南巡的话,他们跟过去就是,又不损失什么,反而更能掌握大义名分,获得朝堂上的主动权。

而内阁这一派,他们提出南巡的方案,也是迫不得已。作为大明的当家人,他们是非常清楚,此时的大明,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了。

没钱没粮没兵,中原还到处都是流贼,再在京师和拥有山海关的建虏打,基本上是保不住京师,搞不好就重演当年宋朝两帝被俘的悲剧。

可要是崇祯皇帝南巡,等于把北方都丢给了建虏和流贼,最终估计还是丢给建虏了。丢城失地的罪名,哪怕是死后,都无颜去见大明历代皇帝。就算是崇祯皇帝自己,也将背负巨大的骂名,以后要是不能收复失地,君臣将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要是有其他法子可想,不管是内阁还是崇祯皇帝,都绝对不愿意走这一步的,担不起这个骂名。

而兵部尚书梁廷栋的想法,其实是以上两种对策的折中。但显而易见,建虏好不容易得到了山海关,又怎么可能让出来。就算让出来,那对应的条件,怕也不是大明能承担得起的。换而言之,梁廷栋,怕是一厢情愿而已。

京师人心惶惶,朝堂上吵成了一片,甚至都没人再去管其他事情。

而孙承宗在休息了一日后,于第二天上朝,加入了战局。从大明江山的角度,实事求是的分析,特别是追问勤王军的钱粮,如何和建虏野战等等问题时,才占据了上风。要知道,他是掌兵之人,说话比起内阁那些人要权威得多。

如此一来,御史言官们表面上大失所望,内心所想却不得而知,而内阁诸位阁臣却松了口气。

至于崇祯皇帝,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孙承宗的想法。如今见朝廷上终于不再针锋相对,便做出了决定,准备南巡,放弃北边的江山和百姓。

他安慰自己,认为自己还年轻,等到了陪都之后,没有了流贼之乱和建虏之祸,定能发愤图强,重整朝纲,中兴大明,再学当年太祖,收复失地。

就在大明上下将要达成一致的时候,一个惊天的消息传来,又让这个事情起了波澜。

谁也没想到,建虏占据优势的情况下,竟然派人联系,说要是明国答应他们提出的条件,就同意议和,双方罢兵。

一听这个消息,兵部尚书梁廷栋这一派就腰杆硬了。瞧,这不是我们去议和,而是他们要求议和。

皇太极在以前也不是没提过议和的事情,但御史言官不同意,认为建虏是明国地方叛乱,没有议和的道理。但这一次,他们虽然也有说,却只是象征性一下而已。

明国上下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建虏会主动提出议和。就在一片猜疑之声中,迎来了建虏的议和使者。赫舍里氏索尼为正使,汉奸范文程为副使的趾高气扬的使节团。

建虏开出条件,要求明国承认大金,以兄弟相交,大金为兄,明国为弟;要求交出孙承宗、洪承畴等在之前战事中染有建虏血的文臣武将;仿效辽宋,给大金岁币;嫁公主和亲,开边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