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替明 >

第297章

替明-第297章

小说: 替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真要说起来,如果所采取的政策到最后还是非常让人难堪的,最终承担的后果虽然是不记名,但崇祯皇帝却是逃不了的。只不过有一块遮羞布而已,多少心理能有点安慰。如果不是逼得无路可走,崇祯皇帝也不会考虑了一晚后就答应了周延儒的提议。

不说崇祯皇帝的话在京师引起了多少波澜,又有多少文官悄悄地互相串联通气,最终的结果在时间到了之后还是出来了。

对于大明天下如今的困难局势,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解决方法:

第一种是和建虏议和,尽量满足建虏的要求换回山海关,而后就可以腾出精锐的勤王军,到时候不管是中原的流贼,还是西北、西南的土司,或者是草原上的叫天军和海盗都有力量去对付,搞不好就能收拾破山河,重新回到天启年间的局势,再徐徐图中兴。

第二种是迁都金陵,把已经乱成一团的北方让给流贼、叫天军和建虏去祸害、去抢,而朝廷则在南方学勾践,卧薪尝胆,依据南方、特别是江南的繁华重振精锐之师,以渔翁之身坐收鹬蚌相争之利,必然也能中兴大明。

第三种则是招安战力最强,态度比较暧昧的叫天军,然后驱使叫天军从草原上去攻打辽东,最好和勤王军夹击山海关,如果有可能,一举光复辽东,解决大明最大的祸害,而后流贼、土司以及海盗都不是问题,很容易剿灭之。

当然,还有其他建议,只是个别人有提出,就忽略不计了。

而在以上三种建议中,第三种得票最高。不过这其实也不难猜,至少崇祯皇帝在估计了一天之后,也已得到这样的结论。

因为第一种建议里,任何人都能预测到,对于满足建虏交出山海关的代价将会非常大,大到朝廷很可能没法满足。因此虽然一些人有提出,但大部分人并没有考虑这条。

而第二种建议,则是因为地域的关系,那些出身北方的朝廷官员自然不会同意南迁。光是这些不投票,就不可能让这种建议得到多数票。

最后这第三种建议,崇祯皇帝在之前就有过这个想法了,只是被文官劝住了。如今对他来说,最多开一个口子,让那些造反的贼人有了榜样,以为闹大了后可以被招安得到高位和荣华富贵。

这种事情,其实也只是说说而已。还有那个反贼能做到像叫天军这样厉害的,崇祯皇帝是不会相信的。事实上,对于叫天军真这么厉害,他心中多少也还是有点怀疑的。

这第三种建议,其实比较顾忌的还是那些文官,就怕叫天军被招安后,和崇祯皇帝的通气中,把不该说的说了,以后就不好糊弄皇帝,搞不好能放出厂卫。

不过这事不是不能解决,只要处理得当,到时候就算叫天军那首领胡广真得成为他们当中的一份子,那他也会成为厂卫的对头,自然不会乐意看到厂卫重新被崇祯皇帝用起来。

因此,就这么几个方案,最终以招安叫天军胜出。在商议过几天后,招抚使和底线的条件都有了定论。一道八百里加急的圣旨,经过内阁和六科给事中这种正常流程而非中旨的圣旨发往陕西固原的三边总督府。

当陈奇瑜接到圣旨时,大出他的意料之外。原本他打了那么个大败仗,虽然玩弄笔头,写得好像不是他的责任。但实际上,他作为三边总督,又确实是打了败仗,受处罚是肯定的。只是不知道这处罚是大是小而已,毕竟他在朝中也是有对手的。

但没想到,这次的圣旨中,只是让他以功补过,只要能招安叫天军,则他打败仗和丢城失地的责任可以不计较。

于是,不管是为自己的前途,还是为了大明王朝的未来,陈奇瑜不得不再次亲自北上。

565忙

不过还没等他到榆林,胡广就已经知道招安的事了。但他也没那闲心去管,随后就放脑后了。

因为招安这事,并不是叫天军主动,也不需要有什么招安。叫天军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推翻现阶段的明王朝,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朝代,由胡广自己能规划的朝代。

而且,眼下的胡广也很忙,正忙着打一次大而严峻的战役。就是如何安置投靠叫天军的百姓,如何让他们能活过这个冬天,看到美好的未来。

说句实话,叫天军虽然一直不缺吃,最近一次还围剿了八大晋商在张家口的所有财富,但这次的俘虏实在太多,光当初城内校场上就有将近五万。

还有城外的三、四万流贼和明军,也至少有一大半主动向榆林城投降,只为了有一口吃的。

在所有这些俘虏中,只有少部分是家里的顶梁柱,全指望着他过活的这些人,很遗憾地领了钱粮路费,千恩万谢地带着对叫天军的口碑离开了。

在接下来可以预见的未来,必然还会有很多活不下去的百姓,将会携家带口地往榆林而来。这些人,叫天军也是要安置的。

如此一来,就算叫天军从建虏、八大晋商以及一些土豪劣绅、贪官污吏身上抢来的物资再多,也禁不住如此消耗的。

当初打赢了明军后,胡广对大哥所说更为艰苦的战事,其实就是指这事。

不过幸好胡广在入关之前,对此就有过预估。而且目前叫天军的行政体系,也很容易把所有的力量用到一处。

在根据地内,口粮早已开始限制,就算有工分,也只能兑换一个人吃的量,不给多余,更不会给浪费。

去年开始试验的土豆种植,果然和这种农作物性喜冷的特性有关。有比较大的收获。今年的收成虽然指不上有大丰收,但超出普通的农作物产量却是没问题的。只是为了来年留出足够的种子,只能拿少部分出来食用。

相对土豆来说,番薯和玉米这些作物的产量就少得可怜了。但多少总是一个补充。胡广根据目前的情况能估算出来。只要熬过这个冬天,等到明年河套平原收获的时候,叫天军就能缓过来,且一年会比一年富裕。

此时的他,已经意识到。明末虽然是小冰河时期,天气比以往时候要冷,农作物的产量会低。但造成明末大规模的饿死,其实还是人祸。要是换在王朝之初,皇帝能干,官员用心,只要认真抗旱抗寒,那可能死那么多人!

眼下整个河套平原,包括前套、后套都已经成为叫天军的势力范围。不过前套那边暂时没打算怎么开发,因为要防着建虏大规模西征。

但就算只有后套平原可以开发。那也需要大量的人手,特别是善于耕种土地的汉人。从这一点来说,这次俘虏的人手和以后陆续会投靠叫天军的百姓,将极大地改善叫天军控制地盘的地广人稀问题。

事先有规划,还有水泥这利器,河套平原上早已是在轰轰烈烈地展开土地运动。主要是修建过冬房屋,兴修水利,开垦农田等等。

所有的这些活,全部都是叫天军官方,也就是在乌兰等人的指挥下。集中人力、物力,有计划的在实施中。

而在榆林城内,胡广一边要遥控草原上的事情,不断地针对各项事情的实施做出适当的调整。一边还要研究对未来攻占城池,或者说占领有产家庭比较多的地区时,该采取何种政策。

就这样的背景下,胡广又怎么可能去管招安的事。反正他们会来找自己,就让他们来找再说好了。

再说陈奇瑜为了自己的前途,路上倒也不敢耽搁。就怕叫天军趁胜大举进攻,占领更多的地方,到时候谈判就会变得很艰难。

一直紧赶慢赶地到了延安府,他才停留下来歇息,同时派出自己的亲信将领,即游击罗世勋先行去和叫天军接触。

在这等待的时间里,他也没闲着,需要应付延安府里为他接风的大小官员。毕竟他们是地头蛇,要想办成事情,少不了要用到他们。

功夫不负苦心人,还真被他了解到了更细一些有关叫天军的事情,至少大概知道了叫天军中最主要的几个首领姓名以及他们的出身和具体造反的原因等等。

对于陈奇瑜来说,叫天军的强悍他是领教过了,喊着替天行道,为天底下老百姓做主的事情,他更是知道。

眼下又知道了这些信息,他心中便有底了,不外乎又是一个梁山泊宋江而已。

宋江出身衙门小吏,沽名钓誉,以梁山泊军队待价而沽;叫天军最主要的首领胡广、胡宽兄弟,出身军户,也是同样沽名钓誉,也以强大的叫天军为后盾,招安要能成的话,还不是活脱脱一个宋江,连下场都是!

陈奇瑜正想得美,亲卫就报游击罗世勋回来了。他听得一愣,回来好像有点快,该不会是让他透露的朝廷招安条件,直接就让胡广两兄弟满足,都不用翻底牌了吧?

如此想着,他便连忙让亲卫带罗世勋到他书房密谈。

几乎是前后脚的时间,罗世勋就进门了。只是额头有汗,显然是急着赶回来,脸色也不是很好看,低头禀告道:“大人,那叫天军……叫天军……”

他重复了几次,好像犹豫不决该不该说得样子,让陈奇瑜很是着急,忍不住帮着他说道:“叫天军愿意接受招安了?”

“不是!”罗世勋听到总督接话,连忙回答道:“叫天军首领的意思,说他没空,要有什么想法,就让您自己去见他,免得来回折腾传话浪费时间。”

说到这里,他抬起头来补充道:“叫天军首领胡广说了,他保证大人的安全。”

陈奇瑜一听傻了,听罗世勋传达的意思,好像那胡广很是拿架子,该不会是想在谈判中取得有利态势吧?

不过这也太不靠谱了,这种招安,就算你这贼首不来延安府,那也没道理让朝廷堂堂三边总督驾临贼穴,最多找个中间位置,能保证双方安全的,就可以坐下来谈。

566嚣张

要是一般情况下,遇到贼首竟然提如此要求,招安的官员肯定拂袖而去。回去再奏一本,非领兵灭了他不可。

可陈奇瑜却不能这么做,因为招安成功与否,决定他自己个人的命运。因此,他内心虽然恼怒,却最终还是按捺住了没发脾气,只是脸色有点不渝地问道:“那胡广用何保证本官的安全?”

罗世勋之前说话吞吞吐吐,其实根源就在这。眼下听到总督大人问起,没办法只好回答道:“那贼首胡广只是随口所说,并没有提及要作何保证。”

“什么?”陈奇瑜一听,简直不敢相信,睁大了眼睛,大声地喝问道。

罗世勋低着脑袋,不敢抬头看,不过在他的心中,却是已预料到这个情况,能想象到总督大人发怒的样子。

他是正对着陈奇瑜站着的,虽然低着头,却能瞄到总督大人的手在微微发抖,显然是气的。

不过罗世勋也能理解,自古以来招安,哪有如此嚣张的贼人,哪有如此憋屈的朝廷命官?这事让总督大人遇到了,也真是倒霉。

他自然没有提什么贼人如此无礼,急发兵再打的气话。因为他明白,就算打,目前集陕西全境的兵力,也不见得能打赢。另外他作为陈奇瑜的心腹将领,自然也知道招安事关大人的前途。

书房内沉默了好长时间,陈奇瑜终于压制住了怒火,面无表情地冷声问道:“依你之见,这贼首之话可信否?”

其实,不管他信不信胡广的话,他都必须去。因为要是不去的话,前任三边总督还不是像他这般大败,搞得丢城失地的,最终也是被赐死。招安不成功,他的下场自然不用猜。

而陈奇瑜要是去榆林的话,最坏的可能,就是被贼人杀了。如此也算是为国尽忠,以身殉国,至少身后名可期,家人也不会有拖累。要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