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替明 >

第302章

替明-第302章

小说: 替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74未雨绸缪

胡广笑了笑,认真地说道:“我的想法,就是把这些名义上会属于皇帝的东西,用明文律法进行规定,使其属于谁,不让别人有空子可钻。总不能到时候皇帝赚了名头却得不到一点实惠,反而让官吏在上下其手,赚多了去。”

这种例子,在明朝就特别显著。就比如说矿山,万历皇帝想抽税,结果被地方上群起反对,甚至在他们的煽动下,闹出民变,最后抽税抽不成,皇帝还落了个骂名。

而叫天军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明确这些都属于谁,比如说国企,那么以后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了,胡宽并不清楚这些,只是在认真地听他弟讲解着。

“除了明确规定属于私人的财产之外,其他东西都属于大家共有,或者说属于国家所有。这个国家,不是我一个人的国家,而是所有叫天军的国家。”

一听胡广说这个,胡宽当即又皱眉了。国家不是属于皇帝的么,从来都是归一家一姓所有,怎么又要属于大家了,怎么个属于法?

基于这个想法,胡宽便打断了二弟的说话,把这个疑问问了出来。

“呵呵,大哥,大明朝烂成这样,上至高官勋贵,下至平头百姓,基本上都没多少人在意,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这大明朝是姓朱的,管他们什么事情。建虏打过去,又多少人会尽力,又有多少百姓会与大明朝共存亡?”

胡广稍微解释了下,这一点,是涉及到后世国家的概念。只有让所有人都和国家的利益绑在一起,认为这个国家是自己的国家,明确这个说法之后,才会有后世一般的与国共存亡。

否则就如明朝一般要灭亡时,官员百姓纷纷变得没有节操,要不是剃发易服法令,跑马圈地利益的触及,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反清运动。

当然了,胡广想要实现他脑海中的那种国家的概念,在实际上会很复杂,也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他只是想往哪个方向转变,这也是每个穿越客最自然的表现。

而这个观点,反对立场最为坚决的应该是皇帝这一家。至于其他人,显然会大为受益,他们自然就不会怎么反对,甚至会很欢迎。

如今在叫天军中,胡广并没有称帝。但大家都知道,叫天军将来夺取天下后,称帝的必然是胡广。而眼下是他提出了这等想法,因此要把这个想法实施起来就相对容易得多。

否则的话,另外有人要当皇帝,而胡广是辅佐的人,他提出了这个想法,那个要当皇帝的人恐怕非得让胡广掉脑袋不可。

胡广说着,见大哥没打断自己,便接着往下讲道:“国企的利润,我想从中拿出一部分明确用于公共基础建设,比如修路铺桥,建设公共场所等等;再拿出一部分用于返还所有人,可以体现为养老金……”

“养老金?”胡宽一听这个,马上又打断了问道。

胡广点点头道:“是的,养老金。国企的利润也不能在明面上属于国家,属于所有人。一如以前在明面上属于皇帝一般。因此我想着,所有登记在册,有户籍的百姓,不分高低贵贱,一律都有国企的利润可以分。这些钱,每年一分,可以存在国企或者某个单位中,也可以凭证去户籍所在地领取。”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大好事。此时的胡宽,在他的意识中,更多的还是把自己当作那名出身夜不收的普通百姓而已。因此他一听之下,欣喜于色。

看到大哥这个表情,胡广却又略微有点苦笑着拨冷水道:“不过这个想法要想真正实施起来,会有不少的难度。有技术上的难度,也有操作上的难度,更有防范人心的难度。到时候具体怎么做,我们一步步地摸着石头过河。”

此时的他,份外的想念电脑和互联网,有这些东西的话,在立国之初实现这个想法,将会变得很简单。至于眼下,说实在的,难度真得很大。

不过眼下说出去,也等于说是给所有叫天军的人画了一个大画饼,至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极大的提高叫天军对普通百姓的吸引力,提高叫天军内部的工作积极性。

但要是到了后期,叫天军统一天下之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必然会出现国企的通病。不过眼下去考虑国企的缺点,为时尚早。

当然了,胡宽是不可能想到这些的,就算眼下胡广点出了有很多难度,对于他来说,却还是没法想象难度的程度。在他的脑海中,已是自动过滤了难度,在展望未来出现那样的场景。恐怕以后就再也见不到如今在陕西处处可见的饿殍了吧?

想到这里,胡宽当即有点兴奋起来,点头说道:“首长……二弟,这个好!要是公布出去,老百姓们都会给你立长生牌位的,呵呵……”

说起这个,胡宽马上想起就眼下,就已听说过不少人给二弟立了长生牌位,天天祈祷着二弟长命百岁。所以说到后来,他就只有呵呵笑了。

不过有一点他不知道,胡广提出了国企的利润和全民绑在一起,还有一个隐藏得很深的目的,就是扩张。

等到老百姓都尝到了国企的甜头之后,国企要和外国做生意受到阻挠,到时候国家派兵前去干预,国内的老百姓就不会有不同意的,因为那是为他们赚钱。

而对于一些目前看来吃力不讨好的活,比如说占领西伯利亚,占领高加索地区,为了那边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一定要出兵,抵触也会少很多。

当然了,这些东西眼下还没法顾及,搞不好等到以后,在新得形势下,会有更好的由头,更好的办法来促成这个,那是最好了。至于眼下,胡广也只是未雨绸缪,尽量埋下这个伏笔。

另外还有一个对于国家来说的好处,就是能减少尽可能多的隐户,让国家在以后收税的时候,能少一些逃税的人。当然了,有关这一点,胡广是不会提的。

575强人所难

他听了大哥的赞扬,却并不以为意。稍微再考虑一会后,收了笑容,认真地对胡宽说道:“这次和明国通商之后,大明各地活不下去的百姓,估计会有不少离开故乡来投奔我们。加上上次战事的那些人,我们叫天军已经在短短地一年时间内膨胀了几倍……”

胡宽听到这里,为叫天军实力的快速增长而兴奋,不过他也知道,自己这个二弟提及这个,肯定不是要说好处,因此认真地听着。

“我想我们叫天军有必要进行内部整理,把军事制的各职能分类进行重新改组,以适应快速增长的人口和控制地区所带来的各种问题。”

“二弟,你也知道,对于具体的这些东西,大哥和大能,汉三他们其实都不懂的。”胡宽听到这里,便插嘴发表意见道,“这些东西,你来搞就成。到时候觉得有必要让我们给一些建议的,我们再议。眼下我听了那么多,脑子已经有点跟不上了。”

说到这里,胡宽略微有点尴尬地笑了下。说句实在话,他实在不好意思提,但又怕不提的话,自己打肿脸充胖子会影响二弟的判断。

胡广听了,自然明白大哥的意思,也不为难大哥,当即点头道:“行,大哥,那我先拟草稿出来。不过等和朝廷的协议达成之后,我恐怕要回草原去,着重解决这些事情。”

“没问题,这里有大哥看着,不会出什么事情的。”胡宽当即保证,民生的事情不熟,但留守榆林这个最为熟悉的军事重镇,那绝对是有把握的,至少比处理民生问题要有把握的多了。

不过他不知道,在胡广离开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榆林镇还是军事管制,他作为榆林的最高领导人,依旧得军政民生两把抓。

在几天后的京师午间时候,崇祯皇帝在文华殿内大发脾气,把一份奏章丢到兵部尚书张凤翼的身前,大声问道:“看看你保举的能人,一到任就向朕要兵要粮,否则就辞职不干。要什么事情都妥妥当当的,还要越级提拔他么?”

张凤翼心中叹了口气,自己这个老乡啊,性格太直了点,竟然把这事直接捅到皇帝面前去了。

要说起来,也真是难为他了。前任剿匪总督卢象升,好歹还是知府出身,是自己带着兵出来,有自己的班底。而这个老乡孙传庭,却只是从辞官归乡的布衣身份出山,要钱没钱,要粮没粮,协调各地总兵,都是阴奉阳违,也难为他了。

这个人好歹是自己保举的,要是出了事,自己也会被御史言官弹劾。张凤翼脑中飞快地闪过这些念头,等着崇祯皇帝把话发泄完之后,才低头奏道:“陛下,俗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个孙传庭的长处,在于运筹帷幄,领兵决胜疆场。”

稍微顿了顿,让崇祯皇帝能明白这关键的一点后,他才继续道:“原剿匪总督卢象升所部天雄军,已是溃散不存在。孙传庭到任后并无一兵一卒,调动地方总兵也不容易。以臣之见,确实有点力不从心。”

“什么,天雄军竟然溃散了?”崇祯皇帝一声惊叹,“他们不也是强军么,竟然会被流贼打成这样?”

“陛下,天雄军乃是自行溃散,非为流贼所败!”一边的首辅周延儒此时出声回答道。

崇祯皇帝听了一愣,不由得问道:“何以如此?”

“陛下,天雄军并不在朝廷的编制之内,乃是原剿匪总督卢象升为勤王而拉起来的地方乡丁,其兵员、军饷全是大名府自己解决。如今卢象升被打入天牢之中,只待秋后问斩。他的那些手下无人照看,自然溃散了。”周延儒再次回答道。

不过他心中却还藏着一事,并没有让崇祯皇帝知道。在当初去抓卢象升的时候,天雄军的将士曾经哗然,差点为阻止卢象升被抓而哗变。要不是卢象升自己把他们压下,搞不好就多了一支战力强悍的流贼了。

卢象升这个人,有本事,知忠义,因为凤阳皇陵之事被杀确实可惜了。但眼下还不能让崇祯皇帝知道他那么受部下爱戴,甚至不惜反抗朝廷,这会犯了皇帝的忌讳。

假若那个孙传庭奈何不得流贼,大明形势危急的话,说不得要冒点风险,让卢象升重新为国戴罪立功了。

而此时在御座上的崇祯皇帝,明白了没有天雄军之后,便知道自己对孙传庭有点强人所难了。可向自己要兵要粮,这不也是对自己强人所难么?

大明的东南西北,那个地方不要兵,那个地方不要粮?每个地方都有非常急迫的要求,朝廷这边早已挪用不过来了,反正什么法子都想了,还是没法应付那么多的钱粮。

要是那该死的叫天军能被招安就好了,此处就能暂时缓缓,还能让他们去打建虏,至少能缓解下抚宁的局势。

可要是叫天军没被招安的话,陕西就危险了。而陕西危险,那就意味着山西、河南、四川危急。这种局面,当会比中原的流贼更为严重。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心底那叫一个愁啊,感觉自己都快愁死了。

为什么别人当皇帝那么容易,那怕是天天不理朝政,整天呆在后宫或者干些木匠活都没事,而自己早起晚归、远女色而勤政,甚至事事操劳却落得如此地步,这皇帝到底该怎么当啊?

想不出办法,发愁又愁不死自己,还得要有个法子。崇祯皇帝正准备把这压力转移到底下这些臣子身上时,忽然外面传来陕西急报。

陕西急报,不用说肯定是三边总督陈奇瑜有关招安叫天军事情的奏报了。这结果如何,崇祯皇帝忽然有点患得患失起来。毕竟招安得成功与否,对于他,对于大明来说,实在太重要了!

崇祯皇帝带着这样的心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