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替明 >

第324章

替明-第324章

小说: 替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侍宫女不敢怠慢,纷纷施礼后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

边上的田贵妃一见自己的说话有用,心中一喜,便走近崇祯皇帝身边,拉着他坐到边上的桌子边道:“陛下,要不臣妾给您跳一段新编的舞曲,或者陪您下下棋,消消气后便去用膳吧?”

崇祯皇帝抬头看看田贵妃一脸的担心,心中算是稍微舒缓了点。可不吐不快,就向她诉说道:“要是那些朝臣能有爱妃万分之一的体恤,朕也不会生这么大的气。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整天挂在嘴边,但朕要他们做事却千难万难……”

说着说着,崇祯皇帝的情绪又激动了起来,语气激烈,口水都喷到田贵妃地脸上了:“就算不会做事,朕都认了。可他们……他们这些人竟然欺瞒朕,欺瞒朕啊!”

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着外面,声音一下提高:“朕可以说是省吃俭用,连龙袍破了都舍不得换,甚至连宫里的金银器具都卖了凑赈灾的银子,还有边军的军饷。让他们也为君分忧,帮着凑一些银钱出来。结果一个个哭天喊地,甚至不顾皇家脸面,把锅碗瓢盆搬大街上去卖,说是朕逼他们凑这个钱……”

田贵妃没有抹脸上被喷上的口水,一脸愤慨地表情,心中却乐开了花。看来陛下是非常在意周皇后她爹干得那些丑事,这下好了,不用担心陛下那么快消气。

说到激动处,崇祯皇帝站了起来,来回走了几步,然后用手又一指外面,脸朝着田贵妃厉声道:“厂卫乃是朕的家奴,想怎么样都无需外面。可没想到,他们竟然联合起来称病不上朝,这是要挟朕,是欺君罔上,是逼宫来的,罪该万死!”

说到这里,他转身看向外面,露出狰狞地脸色,咬牙切齿地道:“朕倒是要看看,这天下到底还是不是朕的天下?别以为你们口口声声说厂卫如虎,民不聊生。要不是有厂卫当朕的耳目,朕还真成了三岁小孩,由你们说什么是什么了!”

经过这次的事情,崇祯皇帝还真看清了。这些文官越是怕厂卫,就越是要用厂卫。只有这样,那些文官们贪污腐败才会有收敛,才不敢满口瞎话,颠倒黑白!

就短短几日时间,厂卫提交上来的证据就堆积如山,让他明白了有多少文官在他这里说一套,背后做一套。等过了这次的事情后,迟早要给他们好好算算这笔账!

但有一点,让崇祯皇帝头疼的是,光靠厂卫是不可能的,朝局离不开文官。

原本以为,就算那些人称病不上朝,就把他们换了,让另外的人来做事。可没想到,这些文官竟然联合起来,竟然没人敢应下差事。

偌大的大明帝国,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一天不处理,公文就会堆积如山。而这些事情不处理,就会影响到千万人,引发出很多事情。

整天嘴上挂着为国为民,眼下却又拿为国为民的事情来要挟。崇祯皇帝想到这里,不由发狠道:“再给你们几天时间,要是还敢和朕作对,就不要怪朕不客气了!”

田贵妃在边上听得一愣,敢情陛下是要杀人了?不过她转眼一想,却也觉得没什么,天大地大皇帝最大,让陛下这么生气,就把他们杀了好了。

这么想着,她又想着法子劝崇祯皇帝。刚好崇祯皇帝这么一发泄,心情确实好了不少。就依着她去用膳,这次的事才算告一段落。

可皇宫的墙是漏风的,王德化和曹化淳等人也没可以掩盖,崇祯皇帝的话语就慢慢传到了宫外,顿时引来了一阵鸡飞狗跳。

不少称病在家的文官忙着去找首辅,可首辅温体仁是出名的孤臣,也就是不结党。这次为了对付阉党,又是在首辅的位置上,才不得不领了个头。当要他再在私下里串联,却是不可能的事情。

没有了首辅这个主心骨,文官们就有点急了。三个一伙,五个一群的开始商量起来。甚至有人提议发动文武百官,还有太学等所有孔子门生,全去午门静坐绝食,以此向崇祯皇帝进谏。

某一日,东厂提督王德化携御医突访了刑科给事中,在一处酒楼截住他,当场诊断身体康健,而后直接被东厂带走,罪名是欺君罔上。

按照正常程序,东厂如果要办事拿人,必须由刑科给事中在其驾帖上用印,方才有效。如今崇祯皇帝的第一刀开向刑科给事中,由此可见后续肯定还要再拿人了。

事情闹得越来越大,也超出了最初一些人的预料。文官和皇帝的矛盾,或者说文官和内宫的矛盾越来越激烈,最终的结局可能会很惨烈,除非文官这边服软。因为事情演变到这个时候,很多人都看出来了,崇祯皇帝怕是不会服软,天子权威不容挑战。

这算是大事了,虽然看似和叫天军不相干,安贵还是第一时间把消息传递了出去。

而在范文程这边,却影响很大,他几天一个快马,把每阶段的消息汇总梳理后发出去,发给关外潜伏着的主子皇太极,供其定夺。

617渔翁得利

事件发展非常迅猛,一队队的文官也不知道是不是事先约好,跑去午门静坐,要求崇祯皇帝释放刑科给事中。理由是刑科给事中之前确实事有不适,东厂的人截住他时病刚好,正准备去销假。欺君罔上的罪名,不能按到他头上。

接到这样的禀告,崇祯皇帝的肺都要炸了。他真没想到,明明抓个正着,这些文官竟然能颠倒黑白,两张嘴皮子一张,竟然就变成冤枉他了。

崇祯皇帝一怒就准备把这些人当同伙处理了,可他的旨意刚到午门,传旨的宦官就跑回来了,说同样主张的官员多了好多,其中不少还是朝廷重臣。他们不敢再执行之前的旨意,只能回来请示崇祯皇帝。

如果换成前几年的话,崇祯皇帝真意气风发时候,就算多了一些官员,如此顶撞他,歪曲事实,和他对着干,估计真要一锅都端了。

可如今的他,经过多年的磨练,甚至都经历了下罪己诏,一定有一定的大局观,不会那么冲动。

可就算如此,他也毕竟还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虽然按捺住性子了,却不肯妥协。要静坐,要绝食,随意,看你们能坚持几天。

之所以不妥协,崇祯皇帝也是明白一点,如果放回了刑科给事中,那就说明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接着会要求重新勒令厂卫不得出衙门,重新被那些文官忽悠,这是他不能容忍的。

而文官这边,如果他们不能救下刑科给事中,那就意味着厂卫将会真正脱离牢笼,重新向以前那样活动起来。如果那样,就相当于一把悬在他们头顶的刀,做事情的时候时刻要当心这把刀掉下来,这也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随着静坐文官越来越多,崇祯皇帝忽然发了狠,派出厂卫把午门围了,就监督着文官绝食静坐。如果不改变想法,那就真得绝食,不要来假的一套。后续文官许进不许出,一个个都坐在寒风凛冽的午门广场上喝西北风。

这里有个小道消息,据说崇祯皇帝原本想调动五城兵马指挥司地人马戒严紫禁城外一带,结果隶属于兵部的这支军队,在圣旨到达之前被兵部派出城去公干,还有一部分休沐在家,没法短时间内集合。因此,崇祯皇帝就只好派厂卫围了午门而已,以至于文官和其家属都能围观午门,让群情汹汹,使得更多的文官喊着“要让天子明白真相”的口号加入到静坐绝食的队伍中去。

崇祯六年十二月初三这天,已是静坐的第二天,有不少年纪大的文官挨不住了。不过没人敢先妥协,只能硬挺,盼着有人挨不住先带个头。

在一边监督的东厂提督王德化有点怕了,他怕这么多文官出事,到时候皇帝如果顶不住压力,会把他推出去当替罪羊。思想前后之下,他就把情况给崇祯皇帝禀告了。

“慌什么,这是他们自找的!”崇祯皇帝冷笑一声道,“朕已经够仁慈了,没有廷仗伺候他们!”

这样的阵势,在大明朝已经闹过不止一次了,比如嘉靖年间就有。嘉靖皇帝也不肯妥协,甚至对为首之人动用了廷仗,当场打死在午门以儆效尤。

然而,到了傍晚时分,已有文官晕倒了。厂卫奉令围着,对此无动于衷。

但外面看着的文官家属就急了,召集家奴开始冲击厂卫防线,要把自家老爷救下。

厂卫一开始的时候不敢拿刀砍人,毕竟这些人都是文官家属。最关键的是,这不是一个两个文官家属,是一大群有地位的文官家属。

一直到有厂卫的衣服被撕烂,脸被抓伤,防线几度被破,消息传到崇祯皇帝耳中,顿时让他暴怒,马上增派了厂卫,敢有冲击妨碍厂卫执行公务着,一律就地格杀。

这边的消息也陆续传到首辅温体仁这里,一开始他还保持着孤臣本色,但随着事态越发的严重,他终于坐不住,终于同意见几个同僚,开始商议此事如何收场。

不过紫禁城这边气氛紧张,朝中内外矛盾一触即发,但却影响不到京师的普通老百姓,甚至包括一些武将和他们的兵,更多的是当热闹看。

就如同眼下守着京师北门的京营士卒,轮值的一伍士卒就躲在城门洞里,手缩在袖子里抱着长枪,小声地聊着天。

以往的时候,他们是聊女人为多,可眼下的话题,却都是在猜测朝中这次冲突的结局会是如何?

和他们相差不大,在边上的兵营,城头上的轮值士卒校尉,全都在幸灾乐祸地讨论着,甚至有人还偷偷开了盘口让人押注。

对于这些大头兵来说,不管是文官赢还是以皇上为代表的厂卫赢,都是骑在他们头顶的人,有一方倒霉就能让他们乐呵。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在讨论别人,离城门不远的暗处也有人在关注他们,不过这些暗处的人一直没有动静。

三更之后,夜色已是很深,月牙的月光昏暗,稍微远点就只能看到模糊人影。

一直躲在暗处的范文程转身对待在身边的三名大汉吩咐道:“孔有德,耿忠明?”

“末将在!”孔有德和耿忠明压低着声音,马上响应道。

范文程严肃地命令道:“你二人依计行事,能不动声色控制城门最好,而后马上向城外发信号。否则就是死,也要坚持到大军进城!”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你们放心,主子赏罚分明,就算尔等战死,主子爷绝不会亏待了你们家人!”

“末将明白!”孔有德和耿忠明都微微点头,低声有力地回答了一句。

末了,他们两人见范文程不再有话吩咐,便用手一招,从阴暗处钻出了四五十号人,摆了几个队形,间隔不一的大摇大摆走向城门去。

范文程稍微注视了会,又转回头,对还站在身边的尚可喜命令道:“你把人散开,盯着城头,要是动静闹大了,就四处放火,明白么?”

放火的话,一是能造成城内混乱,给城头的孔有德和耿忠明支援,二是告知埋伏在城外的大军快点攻城。

618黄雀在后

小冰河时期的一个特点是寒冷,另外一个特点则是干旱。而干旱代表着少雨,在这严寒的冬天,也就意味着雪不常有。

崇祯六年的这个冬天,已不足一月就要到崇祯七年了,还是没有下雪。也是因为如此,叫天军的行动速度才算迅速。

一望无垠的中东部草原,早已是叫天军的势力范围。对于叫天军不友好的草原部族,要么随着林丹汗早早地逃往漠北深处,要么早已东归依附满清去了。如此使得原本就不怎么见到人的辽阔草原上,更是难得有人迹。

然而,就这几天的草原上,不时有无数的马蹄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6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