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顺明(完结) >

第70章

顺明(完结)-第70章

小说: 顺明(完结)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济宁州向南到河南、南直隶一带有很密集的水系,李孟他们的车马乘船行进即可,倒也省了几分力气。
    在路上倒也颇为的无聊,每日看着两边的风景并没有什么意思,不过本以为出来游山玩水的盐丁们却都是失算,虽说是在水上行舟,可训练一点没有耽误,每日李孟都是要求船靠岸两个时辰,把各项的操练都是来一遍。船家自然没有不愿意的地方,反正各项的银子都是给的十足,多一天多赚一天地钱。
    船上的这些天生活,李孟还真是有了些领悟。比如说灵山卫所那些老军官都隐约模糊的提到,行军打仗,行进之中一定要沿着江河,一来是水运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畜力,二来是就近就有水源。
    这样的知识是在现代参军的李孟根本想不到的,以现代战争那种完备的后勤体系,还有各种高效率的交通工具,根本考虑不到这方面去。
    济宁州和孔三德的交谈给李孟有些触动,不管是孔三德还是胶州城地周扬,都是看到了这个形势。以天下论,孔三德和周扬绝对算不上是什么惊才绝艳之辈,以此推论,天下间了解到这事的人应该是不少。
    可为什么到最后还是那般的局面,莫非真是历史车轮和大势不可违背…。。。。
    这个问题太过郁闷,李孟也不愿意多想,可是在水上的行走。除了头两天还有些新鲜之外,接下来的几日并不愉快,水边一般都是有村落聚居,穷困和苦难就是对他们全部的描述。
    靠紧济宁州的民户还好,可是离河南越近。就越觉得这天下确实是在遭受灾难和折磨,几次上岸练习地时候,都是见到在岸边有倒在那里的尸体,腹部涨大的饿殍,模样凄惨,很多的尸体被野兽撕扯的破烂不堪,天气有些溽热,很多尸体都是散发出恶臭。每次上岸都是要先让盐丁洒石灰掩埋。
    可尸体太多,根本忙不过来,以后索性是先看看有没有尸体再靠岸,至于沿岸逃荒乞讨地流民。那根本不是什么稀罕事情了。
    实际上这个船队里面,除了李孟之外,没有人对两岸发生的景象有惊讶,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就是司空见惯的景象。
    在李孟看来。明代的邸报有个好处。天下各处的灾荒大事一般都是及时通报,对于他这种穿越而来的角色。总归是能得到有用的信息,不过岸上地这些流民大多是河南那边过来的,可看邸报上,那边的年景还算是可以,没有什么大旱大涝的。
    闲暇时问起船家和带路向导地孟家子弟,尽管他们或者是隐晦,或者是明白的说,但是意思全都是差不多,孟家那几个子弟里面,有个叫孟恩的说的最直接,当日李孟问起,孟恩朝着河里吐了一口,恨恨的骂道:
    “还能有什么灾荒,那些藩王就是最大地灾荒……”
    然后这孟恩就被他地几个兄弟捂住了嘴拖了下去,李孟好歹也是朝廷命官,在他面前大骂藩王,这不是自己找死吗?
    不过在到达丁家道口,入黄河,进河南的时候,也把这事情搞清楚了,实际上此类地明人笔记和清人的文章,传到现代的有许多,当然李孟基本上接触不到。所谓的“河南之祸,不在天灾,而在藩王。”
    万历末年的时候,已经封“周,赵,伊,徽,郑,唐,崇,潞”八王,然后又在洛阳封了福王,又说是河南的田地已经是不够封给福王的了,还要到其他省去划出田地来,河南又是通衢之地,很多大府,达官贵人住在这里的人也不少,他们同样是占据大量的田地,官府催赋税的时候,自然不会找这些藩王亲贵,官宦大族,那些赋税都是落在了平民百姓的身上,崇祯皇帝又是层层的加税,百姓怎么活的下去。
    了解到这个原因之后,李孟反倒是觉得在山东看到的那些流民还不算多,居然没有出现大股的难民潮,河南平民的忍耐能力真是强。
    丁家道口已经是河南境内,情况又有不同,这里算是山东入河南的一个关口,看起来颇为的繁华。
    虽说也能看到不少的脸有菜色,形容枯槁的流民,不过也有很多人在兴致勃勃为衣食忙碌,看起来还算是健康。这也算是出乎李孟的预料,预想的那种人间地狱的景象倒是没有出现,整个渡口一带有一种畸形的繁荣。
    李孟想了很久才是琢磨明白,之所以在灾难中还有一抹亮色,是因为这时代不光是农业,工商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多少还是救活了许多人。
    根据做向导的孟家子弟所说,归德府靠近南直隶,是淮盐大肆贩卖之地,地方与其说是河南所辖,倒不如说是南直隶的一个府,这些向导也是觉得李孟这次来是考察私盐贩卖的市场的,这些孟老掌柜的子弟都是努力巴结李孟,自然是有什么话说什么,丝毫不担心泄密之类的事情。
    青盐应该是在华阴潼关和卢氏宝应一带,由陕入豫,李孟的目标正是这个地方,所以也不愿意在归德府多呆,直接沿着黄河洗去,沿河去开封府,走郑州去洛阳。自然是同意了向导的意见,直接上路。
    补充了给养之后,一行人沿着官道走了十几里路,又在渡口换乘船只,当时的漕运都是沿着水路从归德到开封,开封到洛阳,然后供应关中一带,船运十分的发达,而且文如商行的生意看来做的门路通达,那几个向导出去联系,就搞到了船只,李孟的船费多给了五成,对他来说多花不了多少银子,可船家们人人乐意。
    河南的情况已经是有些糜烂,济宁州下河南的时候,船家对于在岸边停靠还没有什么说法,可河南的这些船家不到沿途靠着卫所和大邑的码头,压根不敢靠岸,闯军在河南的活动已经是有段时间,地方上的土匪和不法豪强也都是趁乱在外面拣些便宜,陈六和王海无事的时候闲聊。
    听他们说,平民百姓轻易不敢离开自己居住的城池,那些野外的村子经常遭到匪徒响马乱贼的劫掠,百姓们要是出门离开城池去往他处,十几个人是不敢动的,一般都是结成一百人两百人的大队才敢行动。
    唯一还有些太平的地方也就是沿河一线的城邑了,在河上,大队的官兵有足够机动力往来支援,城池之中靠着水运也不愁补给,所以情况比起河南其他地方还算是不错。
    八月中旬的时候,李孟一行人来到了开封城,船只需要补充些给养,那些向导也有文如商行的公事要办理,跟李孟商议,希望在开封城呆个十天左右,然后继续赶路。
    李孟的烦躁和急脾气都已经是被快不起来的行路磨了个干净,知道就算是自己想快,也快不起来,当下答应了对方的请求。
    而且开封在们明代也是天下有名的大城,李孟自来到几百年前的明末之后,一直是在胶州呆着,没有去过什么大地方,济宁州虽然号称山东最富,可不过是个州城,局面还是小了些。
    有机会来到开封府开封城这等繁华大邑,自然要找机会好好游览一番,李孟对历史不熟,不过也知道,朝代的末世,在繁华的地方在大势中会变成废墟,想要再次看到繁华,就要等几十年或者是几百年之后了。
    在现代看那些小资酸腐文章,即便是李孟这样文化水平不高的职员,也对北宋那种如同梦幻般的繁华心向往之,两汉的唯我独尊,两晋南北朝名士风流,盛世唐朝的长安,哪怕是中明的太平景象能看到和生活在其中也好。
    可偏偏有穿越了几百年时空的奇异遭遇,来到的朝代却是明末,黑暗即将来临的皇朝末世。





    正文 第一百零七章 后面多了一个人
    更新时间:2008…12…15 19:07:28 本章字数:3196

    既然来了,总归要见识这个时代的繁华和特色,这就和李孟在现代的时候跟着押运车去泰安,时间紧迫,上级要求是快去快回,不过李孟却和同事说,既然是来到这个地方,不去泰山逛逛,岂不是太可惜了。
    这和李孟要去开封城游览,一个道理。
    在胶州城内办了大量的路引,一路上根本没有人理会,还是在这开封城第一次用上,在开封城门的守城士兵,好歹没有倚着城墙在那里晒太阳,而且看精神状态和衣甲,显得颇为齐整,倒有些军兵的模样。
    李孟为了不让其他人注意,大部分的人都是留在船上和渡口那边的客栈之中,孟恩来过开封城,自然是作为向导,王海和陈六子作为随从跟在身边,还有十几个人装做路人跟在左右照应,这应该是足够。
    进城的时候,或许是李孟和陈六,王海身上的那种武人气质吸引了守城士兵的注意,特意过来索要路引。
    李孟的做事风格很多人不习惯,比如说这次出门,很多人告诉他说路引无用,可李孟还是预备了许多带在身上,进入河南后,只要是要登岸入城,就在船上着人把路引填写完毕后再出发。
    在归德府的丁家渡口上岸的时候,李孟就是准备好了路引,不过也没有人来查,盐丁甚至是包括向导都觉得李孟做事实在是太过细碎。
    可来到这开封城门口。守城士兵过来询问路引,李孟从容地拿出来之后。周围的人都是很叹服,若不是李孟地提前准备,大家还真是很难解释自己的来意,在城门处,开封城的兵马虽是可以出动,万一解释不清要拿归衙门问话,或者是起了冲突,这是十几号人压根没有什么反抗的机会,那就麻烦大了。
    这种做事的方式李孟是在现代养成的。金融押运车辆凡是有去外地的任务,公司的行政人员总是把所有应该会用到的手续准备完全,在外地人生地不熟地,有权力的部门和个人要是想找你麻烦和破绽很容易,如果你自己准备再不充分。那就是自找倒霉了,何况是在这乱世之中的明末。
    李孟一个山东的武官,私服来河南,本身就说不清楚,还是把该做的东西都充分准备,避免因为漏洞和遗忘而造成地危险。
    山东商人李某去潼关做生意,路引上写的明明白白,印鉴和抬头都是官府的标准格式。守城门的士兵也未必认识字,不过看着对方拿出路引来,也就没有什么怀疑了,收了李孟些常例的银钱好处。还劝道:
    “这位客官,潼关那边乱的要命,河南地界也就是这些大城还保险点了,听句劝,回家吧。你们山东还算是太平的。”
    开封城外五里左右还是处处饿殍。饥民流民还有借着这个机会发财的恶棍无赖都在其中,整个如同地狱一般。不过到了开封城边上,景象为之一变,开封城墙虽说是显得破旧异常,可还是高大巍峨,平添几分壮观气象。
    一进城门,虽说无风,李孟还是能感觉到扑面而来地那种喧嚷热闹的气息,虽说两边是青砖黑瓦,雕梁画栋,车马如织,可李孟还是感觉到了只有在现代的都市里面才能感觉到的那种繁华,形式虽然不用,可本质是相同地。
    看着李孟和陈六,王海的模样,孟恩自然知道这表现是为什么,孟恩来过洛阳几次,此时正好充当向导,也不用李孟开口,他先走在前面,指着街道两旁的处处,开始介绍起来,倒颇有几分导游的意思。
    比如说某处是北宋包龙图放置铡刀的所在,某处是历代翰林们题字地碑园,李孟听着他地介绍,也不准备过去仔细的浏览,只是在街上走马观花地溜达,倒也是看得兴致盎然,
    陈六和王海听得眉飞色舞,不过李孟的注意林却看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