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穿越时代-第5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起来,皇太极屁股底下的这个大汗之位,从一开始就有些来路不正的感觉。
当年努尔哈赤死掉的时候。本来是属意让多尔衮继承汗位。皇太极当时是全靠着联合了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几位掌握实权的大贝勒,硬是逼死了多尔衮的母亲,大妃阿巴亥,这才以实力登上了汗位——要知道,在女真和蒙古这些蛮荒民族里,都非常讲究一个子以母贵。而阿巴亥所属的家族正好血统高贵、势力庞大。皇太极逼着阿巴亥给努尔哈赤殉葬之后,年幼的多尔衮才失去了登位的可能。
但另一方面,这种凭着实力强行夺位的做法,对女真政权内部的凝聚力,同样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为了团结八旗,防止内战,同时酬谢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人的功劳,皇太极不得不推行八王议政、四大贝勒平起平坐,任何事情都是八旗讨论后才执行,自己从不擅自做主,类似于所谓的“原始部落民主制”。
当然,任何雄才大略的帝王,都无法长期容忍这种大权旁落的尴尬状态。所以等到皇太极在汗位上逐渐坐稳了之后,就开始对几个兄弟动手,先是圈禁了阿敏,又在去年设计弄死了莽古尔泰,同时借着一些小罪,逼得代善服软。然后一步步的推行汉人的帝王制度,试图确立自己在八旗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问题是,八王议政和四大贝勒平起平坐的制度,皇太极可以一步步设法推翻,但努尔哈赤定下的八旗制度,却是轻易更改不了的——所谓的八旗,本来就是努尔哈赤使用武力,把建州女真和其他各部女真强行融合起来的杂糅势力。除却女真八旗之外。又有蒙军旗、汉军旗等等分别。当初之所以要划分开来,就是因为各个旗、各个民族之间差异巨大,很难在短时间内融合到一起。
尽管努尔哈赤让自己的儿子和侄子都当上了各旗的旗主,企图把八旗变成爱新觉罗家的私产。但问题是,有句话叫做屁股决定脑袋,当爱新觉罗家的诸位小辈们成为了旗主之后,就不得不开始为自己的旗争取利益。从努尔哈赤起兵到皇太极继位的这些年里,八旗之间的内斗倾轧从来都没有停止过。
当崇祯皇帝为朝廷党争而苦恼不已的时候,皇太极又何尝不是为了平衡八旗势力而绞尽脑汁呢?
因此,在跟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较量的过程之中,为了制衡两红旗、两蓝旗这些根深蒂固、传承以久的老势力,皇太极不得不借力打力,反倒是不断抬举多尔衮、阿济格、多铎三兄弟的两白旗。再加上多铎和阿济格都是能征善战的猛将,多尔衮又是多谋善断的智者,所以两白旗便不断的壮大起来。等到皇太极终于斗倒了其他三大贝勒之时,两白旗也已经一步步地发展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
对此,皇太极不是没有想过要下手对付两白旗的多尔衮兄弟,可多尔衮的势力庞大,地位高贵,行事作风又十分恭谨,分派给他的差事也做得不错,而且各旗的亲贵,甚至是两黄旗的年轻亲贵们,也都是愿意和多尔衮交结,皇太极根本找不到什么合适的理由来对付两白旗和多尔衮兄弟。
更何况,几乎就在皇太极最终击败其他三大贝勒之时,也正好赶上了大明朝廷的土崩瓦解、关宁铁骑的献关倒戈。面对这等百年难遇的幸事,皇太极自然舍不得因为八旗内部的权力倾轧,而放弃了入主中原的绝佳时机——于是,打压两白旗的事情,就这样拖了下来。而多尔衮三兄弟名下的两白旗势力,也在这一年多来的大扩张之中愈发膨胀,在女真八旗的内部,对皇太极构成了跟关宁军一样的藩镇威胁。
事实上,皇太极之前派遣多尔衮率领少量偏师攻打河南,本来就是存在刻意刁难找茬的心思,所以才故意没有拨给多尔衮攻城重炮,想让他在开封坚城之下碰个钉子,以便于设法治罪。不料居然给多尔衮想出了决堤水攻开封的法子,反倒是成就了他的一场大功劳。而山东这边的多铎,也擒获了山东巡抚朱大典,哪怕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公正名声,皇太极也必须重赏两白旗才行——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不过,尽管因为计划落空而有些恼火,甚至两白旗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迹象,但皇太极也始终没有动过火并两白旗的主意。毕竟女真八旗总共就只有这么些人,实在是损失不起。如果八旗自己内斗得太狠了,不能把劲都用在汉人身上,那么就会有被汉人反推回去的危险。
更何况,两白旗的多尔衮三兄弟,固然因为母亲被逼着殉葬,而深深恨着皇太极。但换成八旗里面的其他人,难道就忠诚可靠了吗?阿敏现在还被圈禁着,莽古尔泰全家都被皇太极设计弄死,代善刚刚被皇太极削了不少权柄,济尔哈朗的父亲舒尔哈齐死在努尔哈赤的手里……对于皇太极来说,这些家伙个个都是狼崽子,绝对养不熟的,只要坐在汗位上的自己稍微一懈怠,他们准会张开血盆大嘴咬上来!
当然,换成那些汉军旗、蒙军旗的人,恐怕也是一样。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屁股底下的宝座安稳,最好的办法还是亲自挥师出征,打败更多的强敌,用无可争议的赫赫军功来震慑一切野心家……想到这里,皇太极又举起油灯,琢磨起了地图上的战局。
——眼下,明国山东巡抚朱大典已经就擒,大半个河南也已经望风而降,八旗兵的附近再也没有了明朝的官军,只剩下了东面的登州镇叛军和南面的闻香教妖人这两个新对手。
关于陈新大帅的登州军,女真八旗曾经在战场上跟他们打过交道,知道这是一块不好啃的硬骨头。如今又有黄石这个老冤家给登州军做后盾,似乎就更加难打了——之前在多铎南下追击朱大典的同时,皇太极也试探着派遣了两黄旗的小股兵马,在莱州府和青州府跟登州军交锋了几次,全都是铩羽而归。
而南边的闻香教,则是一个更加陌生的对手。皇太极只知道他们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很有些妄自尊大,居然派遣过使节到关外来封自己当他们的什么“九尾大护法”!在天启年间,前任闻香教主徐鸿儒曾经在山东掀起过一场大乱,甚至还称了帝,不过仅仅几个月就被明朝官军平定,可见那会儿的战斗力必然不强。但这一次,闻香教的反贼兵马,却在江淮之间纵横驰骋了一年之久,似乎变得能打了一些?
至于接下来究竟该先攻打哪一个对手,皇太极一时间还犹豫未定——登州军是一块硬骨头,但毕竟地盘小,兵马也不会太多;而闻香教的情况则是一无所知,贸然打过去的话,或许就是一场豪赌了。
然后,随着一则紧急军情的传来,他终于做出了最后的选择……
451。第451章 、三帝对峙(上)
第一百四十二章、三帝对峙(上)
南直隶,徐州府,沛县
伴随着“轰轰”几声巨响,以及炮口喷吐出的烈焰,地面仿佛都开始了震颤。
等到硝烟散去之后,远处年久失修的沛县城墙,已经是坍塌下来了一个偌大的缺口。
一名清军参领见状,便从马背上直起身子,把手中紧握的令旗连番挥动。接下来,早已等待多时的八旗大兵,立刻挥舞起各色兵器,嗷嗷呐喊着朝那个缺口冲了过去。
如果是面对真正的强敌,这般草率地胡乱猛攻,绝对不是什么明智之举,不过驻守沛县的闻香教妖人显然不是什么强敌——从这些红夷大炮被摆到城下开始,城头上就再也没有看见一个守军的身影。
这等土鸡瓦狗一般的窝囊废,似乎根本不值得骁勇善战的八旗大爷们用心对付。
同样是出于对沛县守军的极度轻视,在这支清军的本阵,几名骑马的将领也没怎么关注正在猛攻县城的八旗将士,而是径直打马朝着大炮这边过来。看到这些贵人过来,守在炮阵周围的几十名八旗兵士卒,赶紧连打带骂地把负责开炮的明朝降兵驱赶开,腾出一块地方供自家贵人们驻足停马。
几名清军将领到了红夷大炮跟前,都是返身下马,仔细围观,一名老将还伸手拍打着炮身笑道:
“……哎,和硕贝勒,这汉狗的粗笨玩意还是真好用,从前出去打仗的时候,就害怕这些炮!那明军的狗崽子一打仗就逃的飞快,但这炮可真厉害,一炮打过来,就是铁人也挡不住。”
听到这位老将的笑谈之后,和硕贝勒济尔哈朗却是微微皱眉,开口温声说道:“……慎言!这话可不能这么说,要不是靠着那些汉人官员搜罗到的铸炮工匠和西洋传教士,咱们哪里来的这种军国利器?”
被济尔哈朗这一番呵斥,那老将顿时有些脸皮涨红,但他也清楚,如今皇太极一心要率领女真八旗入主中原,正是要大肆招降纳叛、重用汉臣的时候,万万容不得有人刻意挑起两族矛盾,所以连忙躬身答应了下来,“……和硕贝勒教训的是,确实是俺失言了,以后一定记着改过……”
抬头看看一队队的士兵不断顺着那缺口涌进沛县,济尔哈朗便知道大事已定,随即淡然地开口吩咐说道:“……操炮的这些士卒,都是我大清的有功之臣,吩咐下去,今晚这些操炮的,都要赏酒肉!记功!
那边有士卒把话传过去,刚才被驱赶开的那些汉军炮兵,立刻都是一阵欢呼,跪在地上连连磕头谢恩。而济尔哈朗则是举起马鞭,得意洋洋地对身旁那位老将教训说,“……你看,只要给这些奴才一点儿好处,他们就感激的要命,有他们操炮,有他们在前面冲锋陷阵,咱们八旗的健儿就可以少牺牲几个。”
“……和硕贝勒说的是,可咱们八旗在打进中原之后,分给那些汉官的好处未免也太多了点儿吧!”
那位老将先是点了点头,但接下来却又继续发起了牢骚,“……且不说别的,光是划给吴襄和祖大寿他们几个败军之将的封地,比咱们旗人的哪一个贝勒都要更多!我就看不明白了!大汗为啥一定要把山西赏给了祖大寿,居然就连洛阳这等帝王都城,也封赏给了吴襄,让他们一个当晋王,一个当周王!
哼,反正我是怎么想也都不服气,当初在大凌河擒获他们的八旗勇士,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封王的。可祖大寿和吴襄这两个俘虏却先封王了!大汗领着咱们一路打生打死地杀进中原,到底是为了谁啊?!”
听了这一通牢骚,济尔哈朗忍不住张了张嘴,但最终还是没有说话——谨言慎行、轻易不得罪任何人,乃是舒尔哈齐一贯的做人原则。要知道,他父亲舒尔哈齐是被努尔哈赤给圈禁致死的,他兄长阿敏到现在也还被皇太极圈禁着,而舒尔哈齐却非但没有遭难,反而步步高升,这其中的难度自然是可想而知。
至于那名看起来口无遮拦,总是不停地发着牢骚的女真老将,名叫爱新觉罗。阿巴泰,乃是努尔哈赤的第七个儿子,算起来还是皇太极的哥哥——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
不过,女真一族素来都有子凭母贵的传统,阿巴泰因为是庶出,母族较为卑贱,所以地位很低。在皇太极当初登基的时候,他以为自己会被封为和硕贝勒,谁想到仅仅被封了个普通的贝勒衔头,结果惹得阿巴泰大为不满,明里暗里都是颇多的怨言,传到皇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