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大明军工帝国 >

第39章

大明军工帝国-第39章

小说: 大明军工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来想去就只有种植产量更高的粮食作物了,古代人不知道什么东西产量高,现代人却是知道的,光朱慈炅知道的就有土豆和红薯,这两样东西可不得了,只要种植方法正确,亩产最低都是四五千斤,如果土地肥沃,管理得当,那亩产上万斤都不是问题!

    其实明朝的时候这两样东西已经传入内陆了,但因为种植方法不当,所以产量并不高。在加上华北历来主要种植的都是水稻和小麦,突然来个新鲜东西,能种活就不错了,至于产量,那只能看运气了,毕竟什么都需要时间去摸索不是。

    朱慈炅已经没有时间去摸索了,他也不知道怎么提高这东西的产量,但是他知道欧洲人是这方面的行家。这两样东西虽然都出自美洲,但欧洲人对种植它们更有心得,明朝的时候马铃薯已经是欧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了。

    当皇帝就是这样好,什么事情都不用亲自动手,只要一句话,马上有人屁颠屁颠的给他去办。

    想要土豆和红薯的样品,不用亲自去找,只要一道口谕,自然有人八百里加急给他送过来。想要见洋人,也简单,只要一句话,洋人自然会快马加鞭跑到京城来觐见。那会儿欧洲人正想尽办法和大明拉关系呢,你不想见他们,他们都想凑上来。

    不久,土豆和红薯的样品都送过来了,由于不知道皇上要多少,所以每样都整了几麻袋。朱慈炅亲自查看了一下,这东西倒是没错,是土豆和红薯,但这卖相,实在是太差了。土豆最大的也就鸡蛋大小,最小的才鹌鹑蛋那么大,红薯更是只有手指头粗细,这产量能高到哪里去,怕是比水稻和小麦都不如吧!

    又过了不久,洋人也来了,这位洋人名叫奥伐罗塞默多,中文名曾德昭,是葡萄牙人,同时也是一位传教士,他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就来到了大明,一直居住在留都南京,学了十多年中文,已经可以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为了弘扬大明国威,朱慈炅特意在乾清宫主殿召见了他,而且还召来礼部和工部大小官员二十余名在两边作陪。

    这曾德昭对大明的礼仪倒是做过了一番研究,他一进大殿立马大礼叩拜道:“参见伟大的大明帝国皇帝陛下。”

    听到这蹩脚的中文,朱慈炅只感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涌上心头,他上大学那会儿就有几个同学是外国人,那中文可不就是这么蹩脚吗。当然,这会儿不是念旧的时候,他微微晃了晃脑袋,把前世回忆驱出脑海,脸色一正,略带威严的道:“平身。”

    曾德昭闻言,又用蹩脚的中文回道:“谢皇帝陛下。”这才从地上爬起来。

    朱慈炅也懒得跟他客套,直接下令道:“把东西拿上来,给他看看。”

    立即有两个太监各端来一盆土豆和红薯放到曾德昭面前,曾德昭好奇的蹲下来看了看,然后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朱慈炅见他这个样子,满怀希望的问道:“这两样东西,你认识吗?”

    曾德昭稍微思索了一下,吞吞吐吐的回答道:“这两个东西,大明的叫法,叫马铃薯、番薯?”

    认识就好,朱慈炅欣慰的点了点头,继续问道:“你看它们有问题吗?”

    曾德昭闻言,犹犹豫豫的回道:“这个,这个,好像有点没种好。”

    朱慈炅本来是想让他介绍几个农业专家过来教人种植的,但听他这口气,好像他就会种,于是朱慈炅试探道:“你会种吗?”

    曾德昭自豪的点点头,回道:“我会,我在家乡种出来的有这么大。”

    朱慈炅看他比划的正是正常的土豆和红薯的大小,立马满怀希冀的问道:“在大明你能种出这么大的吗?”

    曾德昭想了想,然后自信的点头道:“我能。”

    朱慈炅闻言大喜,兴奋的问道:“你愿意在大明当官吗?”

    当官,曾德昭自然是愿意的,那样更方便传教,所以他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

    愿意就好,朱慈炅立刻下令道:“来人,拟旨,封曾德昭为工部屯田清吏司员外郎,负责教授马铃薯和番薯的种植方法。”

    曾德昭一听自己竟然真的当官了,而且好像还是个不小的官,立即跪到地上磕头道:“小人谢皇帝陛下恩典。”

    朱慈炅闻言,大笑道:“哈哈哈哈,不是小人了,应该说微臣,好好干,只要能把马铃薯和番薯种的有你比划的那么大,我赏你白银万两!”

    朱慈炅可谓心情大好,他原以为这次只能来个传话的,却不曾想这个曾德昭本身就会种土豆和红薯。如果只是个传话的,那么来回传话,再加上讨价还价,再从欧洲安排人过来,最少得一两年时间。这下好了,直接来了个会种的,省却了他大把的时间。

    他倒不怀疑曾德昭的话,那个时候的传教士本来就是博学多才之辈,而且他们的教义也不允许他们说谎,他说会,那就是真的会,不存在撒谎骗人的可能性。

    有了曾德昭的指导,迁移计划就可以开始准备了,崇祯那会儿是不知道华北还要持续十多年的大旱,要是知道的话,估计也会把人迁移走。

    让将近三千万人在寸草不生的干旱地区待十多年,那是脑子有病,没全部死光就算不错了,赈灾那就是个笑话,大明所有税收全部扔进去都不够,唯有迁移,才能救五省黎民!

第三卷 第八章 安置灾民

    四省一京的人口迁移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考虑好,不然就会出大乱子。

    首先,要做好迁出人口的统计,灾区虽然寸草不生,但总有人不愿意走,比如州府县城里的富商,他们有的是钱粮,哪怕再大旱一百年他们都不愁吃喝,这些人自然是不愿意走的;再比如那些权贵世家,那也是钱多的几辈子都花不完的主,你叫他们搬走那不是救他们,而是要他们的命。真正活不下去的都是普通的平民和军户,他们除了种田就没有任何其它收入来源,一旦颗粒无收,便要面对饥饿。

    然后,安置灾民的地方也要准备好,不能光一道迁移的圣旨下去就不管了,灾民们总要知道自己到底往哪里迁,到了地方之后还要有吃的,有地种,不然迁出去干嘛,不一样得饿死。

    朱慈炅不是神,他只是喜欢装神而已,这么多事情他一个人也考虑不过来,只得把礼部和工部所有大员全部召集起来,对着地图慢慢商议。

    面对皇上的奇思妙想,众人无不惊的目瞪口呆,这可是上千万人的迁徙!大明好多次都说要迁都,结果都没迁成,迁个都最多也就涉及到百来万人而已,都不能成事,这次竟然要迁徙上千万人,让他们怎么能不吃惊。

    当然,吃惊归吃惊,唱反调的人倒是一个没有。礼部尚书徐光启和工部尚书毕懋康都是朱慈炅的亲信,工部左侍郎王徵同样是他的亲信,工部右侍郎李天经也是徐光启和毕懋康提拔起来的,也属于他的亲信一脉,这些人都不会反对。

    至于礼部左侍郎杨鹤,他刚从陕西回来,灾民们有多苦他是知道的,所以他绝对赞成迁徙。最后一个是礼部右侍郎温体仁,这货就是个马屁精,一天到晚就知道揣摩领导的意思,想着怎么拍效果更好,这样的人自然是不会唱反调的。

    众人商议了几天总算是把方案初步定下来了,礼部主要负责迁徙人口的动员和统计,其中徐光启负责北直隶,杨鹤负责陕西和四川,温体仁负责山西和河南。工部主要负责迁徙人口的安置,其中毕懋康负责征集土地,王徵负责修建简易的住宅,李天经负责安排土豆和红薯的种植。

    安置灾民的地点也确定好了,北直隶的灾民不用迁徙到别处,顺天府、河间府和永平府都靠近大海,并没有遭受旱灾,直接把北直隶西边几个州府的灾民迁到东边这三府来就可以了。山西和河南的灾民就近牵往山东,陕西和四川的灾民就近牵往湖广。

    另外,接收难民的州府都要空出十万亩以上的耕地供灾民耕种,这个问题不是很难解决,因为土豆和红薯对地质的要求都不高,山地和荒地都可以,各州府倒是可以轻松应付。

    朱慈炅组织的廷议结束以后,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移缓缓的拉开了序幕。

    礼部开始组织官员在四省一京的受灾地区宣传:由于旱灾严重,而且不知道要持续多少年,所以朝廷决定将灾区所有平民全部迁移到雨水充沛的省份去。所有平民可以选择去,也可以选择不去,愿意去的朝廷提供简单的住宅,还有足矣充饥的粮食;不愿意去的朝廷不会再提供任何救灾物资,任其自生自灭!

    消息一出,整个大明都震惊了。

    不开玩笑的说:这小皇帝到底识不识数啊?那可是上千万人,不是上千人!

    灾区的权贵说:这下有好戏看了,小皇帝怕是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唉,还是年少无知啊!

    灾区的富商说:走吧,走吧,都走吧,一天到晚瞪着绿油油的眼睛盯着我们,指不定什么时候就变成强盗反贼了。

    灾区的地主说:这小皇帝是不是抽风了?迁往他处我们的地怎么办,没有地租我们以后怎么活啊!

    灾区的平民说:真的吗?真的能吃饱吗?只要能吃饱让我们搬去辽东去都行!

    。。。。。。

    不管别人怎么说,朱慈炅这次是下定决心要大迁移了,谁敢跳出来唱反调,他不介意让锦衣卫去告诉他们,大明的历代皇帝可都是杀人不眨眼的主!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全杀光也才两千多,那灾民可是两千多万,两千多和两千多万换谁都知道知道怎么选择。

    也许是钱谦益被发配走以后没了组织者,也许是朝廷的官员都害怕被小皇帝发配到陕西去剿贼,也许是大伙都认为迁移是唯一的办法,总之,这次史无前例的迁徙计划竟然没有一个人跳出来反对,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三月份正好是土豆的播种季节,毕懋康把耕地征集完以后,李天经便领着曾昭德四处奔波,组织和教导北直隶、山东、湖广的农民往地里播种土豆,为灾民储备粮食,王徵也开始组织各地的匠户修建建议的住宅。

    朱慈炅这次真的发狠了,给他们每人都配了一千锦衣卫,并下了圣旨,各地知府、知州谁敢不配合他们的工作,立马拖下去砍了,换个肯配合的上去,看谁敢出幺蛾子!

    各地的知府和知州都不是傻瓜,谁敢拿自己的脖子去试试绣春刀锋不锋利!所以准备工作进行的很顺利,三月份各地的土豆都播种下去了,四月份灾民的统计工作基本上完成了,愿意迁走的接近两千万!五月份各地的简易住宅也相继建成了,到六月份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迁移终于开始了。

    两千万人的大迁移,那场面,站在地上是看不出来的,反正到处都是人,也不知道有多少。

    如果从空中看过去就知道有多壮观了,官道上密密麻麻连绵几里、十几里甚至是几十里的队伍随处可见,迁徙的灾民组成了无数的长龙,在当地官员的指引下缓缓向安置地点移动,整个北方就像突然掀起了无数的蚁潮,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黑点。

    虽说是就近迁徙,那路途也不是一般的远,最快的都要走十多天,最慢的一个月能到达就不错了!

    这次光是沿途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