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征战岁月-第2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心的委屈,可想而知,有些干部战士的牢骚和怪话,不可避免的出来了,也传到了唐秋离的耳朵里。
私下里,他也了解了一下事情的经过,为了能按时到达约定地点,安全地把武器弹药,移交到二十九军手中,脱离大部队后,日夜兼程赶路,很多驾车的骡马,都要累倒了,独立第一旅四团的护送战士,每逢上坡骡马吃不住劲儿的时候,就把绳子系在车上,把自己当骡马用。
唐秋离也看到四团,不少干部战士肩上的勒痕,和手脚上的伤痕,心里也问过自己,是不是太苛求了?
李洪刚倒是没什么负担,他还特别召开了一次,全旅连级以上军官会议,把有牢骚和怪话的军官,狠狠批了一通,又让军官们分头做战士们的工作,这股风很快就刹下去了。
赵登禹带着警卫营,在前面等待着独立师护送部队,四团的先头营,很快就赶到,双方取得了联系,很快,后面一眼看不到头的骡马车辆,从黑夜里聚拢过来。
虽然有心里准备,一一三旅的官兵,还是被数量巨大的武器弹药给惊呆了,他们看着车上的机枪、火炮,一阵眼热,恨不得马上装备。
四团移交完武器弹药,全体军官和战士的心中,就像放下了千斤重担,浑身的骨头都轻松,这一路上,为了这些宝贝疙瘩,没少吃苦头,现在,任务完成了,该回去狠揍这些象疯狗一样,紧追着后面乱咬的土匪。
看着独立师的部队,迅速的消失在来时的路上,赵登禹的心里,百感交集,这么多的武器弹药,一路上都是山地行军,独立师护送部队,吃的苦头可想而知。
而他们马上就能返回去,投入战斗,自己一个齐装满员的旅,却像被保护似的呆在这安全的地方,毫无作为,副军长对二十九军的战斗力不放心啊?
军人的傲骨和自尊,使赵登禹不能置身事外,都是军人,二十九军不比独立师差到哪去,他就觉得心里在燃烧着一团火,是对战斗的渴望,还有为二十九军争口气的冲动。
他命令通讯兵,马上给负责战役指挥的,独立师副师长刘铁汉中将发电报,内容如下:“独立师副师长兼小五台山战役总指挥刘将军勋鉴,二十九军一一三旅,坚决请求参加围歼土匪的战斗,全旅将士,誓与独立师并肩作战,望阁下批准”
正在行军途中的刘铁汉,接到赵登禹的电报,颇感为难,让二十九军接应部队,原地待命,作为战役总预备队,是事前制定好的作战计划,就是考虑到二十九军的部队,装备水平和单兵素质,与独立师的部队相比较,有很大的差距,双方之间不好协调配合。
现在,部队正在急行军,战士们几乎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离计划到达时间,还有是三个多小时,李洪刚旅的正面阻击任务,压力很大,在两翼包抄部队,没有到达指定位置前,只能像钉子一样,牢牢的钉在哪里。
把赵登禹旅配属给独立第一旅,担当正面阻击任务,也是为了战役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增加保险系数,何况,从赵登禹的电报中,感觉得出,这位二十九军的高级将领,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不让上去,心里难免不舒服,会产生隔阂。
仔细考虑后,刘铁汉给赵登禹发去一个命令,命令一一三旅,抽出一个加强团的兵力,配属给独立师第一旅,投入小五台山东麓,孔涧至石门一线的防守,接受独立师参谋长冯继武将军的指挥。
另外,剩下的部队,必须保护好武器弹药,考虑到一一三旅现有的装备水平,可先自这批武器弹药中,装备一部分,以确保部队的战斗力。
刘铁汉把情况,同时报告给在冬暖泉一带休整的师长唐秋离,唐秋离很快回电,简单的几个字:“处置得当,甚好,一切按原计划进行,凌晨六时,战役总攻准时开始,”其实,唐秋离也考虑到了刘铁汉的想法,为了顾及赵登禹的心里。
****
000:月末,小锦泣血求票,先行向各位书友大人拜谢
第二百五十八章 小五台山战役(四)
第二百五十八章小五台山战役(四)
接到命令的赵登禹,心中一股暖流涌过,刘副师长真是一位有心人,设身处地的替一一三旅考虑,这仗要是打不好,都愧对人家一番心思。
他把战斗力最强的一团,配属旅属机炮营和旅部警卫营,组成了一个加强团,从这批武器中,挑选了十门迫击炮,六挺重机枪,二十挺捷克式轻机枪,弹药带的足足,是二十九军日常单兵弹药携带量是三倍。
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很清楚,打阵地阻击战,是最消耗弹药的,另外,他特别嘱咐战士们,多带手雷和手榴弹,这玩意儿,有时候,比啥都好使。
赵登禹把部队拉上去的时候,独立第一旅,已经在前沿构筑好阵地,第一线同时展开四个团,见到冯继武和李洪刚的时候,赵登禹又吃了一惊。
怎么独立师的高级军官,都这么年轻,副军长倒也罢了,那是传奇人物,眼前这两位,都是少将军衔,年轻绝不超过三十岁,相比之下,自己倒是个老大哥,在二十九军,自己还是少壮派。
别管多年轻,级别在那摆着呢,赵登禹马上一个立正,标准的军礼:“报告冯参谋长,二十九军一一三旅奉命赶到,请示任务,旅长赵登禹。”
冯继武也没有太多的客气,军情紧急,后面两万多土匪,三千六百多日军,已经像恶狼似的紧盯上来了,马上布置一一三旅的防线。
按照计划,独立第一旅的所有部队四个团,组成两道阻击防线,每道防线配置两个团的兵力,为的就是加大防御纵深,骑兵第一旅一、二团和特种支队剩余的部队,作为战略预备队。
现在一一三旅上来了,冯继武手头的兵力,充裕很多,他准备把赵登禹的部队作为预备队,骑兵一旅的两个团,分别警戒主防御阵地的两翼,防止土匪部队,分兵迂回,威胁部队的安全。
这么做,也是考虑到二十九军的部队,在综合素质上,和独立师的部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阵地防御战,最考验部队的勇气,面对汹涌如波涛的进攻部队,火山喷发般的炮火,一步不能后退。
这不是赵登禹请求参战的目的,他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对冯继武说了,大家都是军人,有什么话就直说,犯不上拐弯抹角,一一三旅这次来,就是来打仗的,不想像小孩儿似的被护着。
冯继武考虑了一下,答应了赵登禹的请求,把一一三旅安排在防线的右翼,和独立第一旅三团,共同防守,正好四团护送武器弹药很疲劳,换下来做总预备队。
赵登禹把部队拉上阵地,进入独一旅四团已经挖好的工事,看到独立师构筑的防御阵地,他傻眼了,也明白,为什么独立师的高级指挥官,把一一三旅作为预备队的原因。
这种防御阵地,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前后共三道防线,而且是前低后高,一道比一道高出一米五,三道工事之间,相距各有一百米的距离,而这之间距离,完全是开阔地,这就使得进攻的一方,被迫不断的攻击一道道人工障碍,不但迟缓了进攻速度,而且,在通过开阔地的时候,会遭到守军的大量杀伤。
各道工事之间,都有很多弯曲的交通壕相连,方便往各道防线输送兵力,或者补充弹药,又能保护士兵不受进攻一方的火力杀伤,而且,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可以给第一道防线提供有效的火力支援。
火力点、防炮洞一应俱全,让赵登禹感到奇怪的是,李旅长竟然把迫击炮,配置在第二道防线,按照常规,迫击炮可以提供火力支援或是炮火压制,应配属在阵地后方,这样的布置,倒是前所未闻。
独立师是怎么在短时间内,修筑好这么完备的工事,他忍不住像紧挨着他的三团长打听,三团长得意的告诉他,这是师长独创的防御方式,在东北和小鬼子打仗的时候,没少用这种防御方式,很管用,赵旅长你就看好而吧
我们独立师在日常训练的时候,就把土工作业当做一项主要训练科目,根据什么地形、土质怎么才能以最短的时间,构筑最好的防御阵地,战士们早就轻车熟路,都不用各级军官操心,都知道该怎么干,赵登禹觉得,独立师上下都透着一股神秘劲儿。
赵登禹也只好按照独立师的防御方式,把机炮营的迫击炮,都布置在第二道防线,部队刚刚布置好,满山遍野的土匪,打着火把,就像潮水般涌了上来。
土匪们边奔跑边开枪,嘴里大声吆喝,声势惊人,子弹从战士们的头顶尖啸着飞过,眼看土匪们越来越近,还是没有接到开枪的命令,一一三旅的士兵们,都紧张的快喘不过气儿,没见过这么打仗的,敌人都快冲到眼前了,还不让开枪。
两发红色信号弹,冉冉升起在夜空,独立师的防御阵地,在瞬间被激活,第二道防线的几百门迫击炮,同时开始炮击,雨点般炮弹,拖着暗红色的尾焰,划着优美的弧线,落在土匪的冲锋队伍中。
赵登禹有些看不懂,战斗开始,第一道防线,应该是首先开火,哪有前面没打,后面倒想打起来的道理。
而且这炮弹落点也有问题,不是为了阻止土匪冲锋,好像是赶着土匪加紧冲锋似的,炮弹都落在土匪第一波次后面,倒是把第二波次的土匪,炸得人仰马翻,队形散乱。
密集的炮火,在第一波冲锋的土匪后面,打成了一堵火墙,把第一波冲锋的土匪,和后续部队,完全隔离开来,夜色中,爆炸的火光冲天而起,土匪成堆的被炸上天空。
前面冲锋的土匪,还暗自高兴,都说独立师厉害,看这样,也不咋的,这炮打得也没准头,都是落在后面,怕死不敢冲锋的家伙们倒霉,想保命,没想到,倒替俺们挨炮弹。
土匪距离第一道防线,已经不足一百米了,冲上来的土匪,有三千多人,赵登禹这时候,倒是有点儿明白了,心里一哆嗦,这位冯参谋长够狠的,用炮击把土匪的后续部队拦阻,使土匪们形不成连续进攻波次,这是要把这三千多土匪,都留在这儿啊,好大的手笔。
土匪们距离第一道工事还有五十几米的时候,沉寂的工事,忽然爆发,就像平地刮起一阵旋风,暴雨般的子弹,把三千多土匪瞬间淹没。
轻重机枪的狂吼,把一道道伤人夺命的火溜子,送进土匪的身体,夜色中,枪口喷出的火焰,有一尺来长,就像死神的镰刀,收割着罪恶的生命。
奇怪的是,第三道防线,到现在还没有开火,这么近的距离,这么密集的火力,三千多土匪,被当场干掉一多半儿,剩下的,被火力压制,利用同伙的尸体作掩护,紧紧趴在地上,一动不敢动,战士们的手雷可不放过他们,不时的有趴在地上的土匪,被手雷炸成碎块。
这些土匪,哭的心都有,真他**阴损,这些当兵的都是谁调教出来的,这么近的距离,那是往死里打俺们那,没这样打仗的,连还手机会都不给,俺不服
一直在隐蔽部里观察战场态势的冯继武,望远镜头,被一个奇怪现象所吸引,透过炮弹爆炸的硝烟,跟在大群土匪后面的几千人,一看就是受过训练的正规军,他们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