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地主-第3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瑞嘴上一套一套的,郑淖约夫唱妇随,也在旁边轻笑附和,阎婉儿脸皮薄,好像受不了这样直白的夸赞,小脸的红晕,一直没有散去,转眼就到了午时,韩瑞两人自然热情留客,可是阎婉儿执意告辞,也不好勉强,客气的礼送而去。
在小厅享用午膳,轻轻抿了口香浓的肉汤,郑淖约说道:“夫君,你发现了没有,刚才婉儿,好像有些心神不属,注意力不在图画上面。”
“有么?”韩瑞想了想,点头说道:“好像也是,有点失神,发愣,发呆的迹象,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心事……自然是有。”想到昨天阎婉儿的表现,郑淖约误解了,轻叹说道:“婉儿好像不喜欢越王,听说要成为越王妃,心里不怎么情愿。”
哦,韩瑞恍然,低头,继续吃饭,不是冷血,而是无奈。
郑淖约也明白他的难处,这种事情,如果皇帝下了旨意,不用说韩瑞,就是父亲郑仁基,以及阎立德兄弟,也没有丝毫办法,只能叹息道:“婉儿,真是可怜……”
韩瑞赞同,且不说真实历史上,李泰最后的下场,就是现在的时空,如果李承乾顺利登基即位,对于这个同胞兄弟,恐怕也不会存留多少情分,阎婉儿也会受到牵连。
然而,即使知道,以后可能发生的事情,韩瑞也束手无策,就算与阎家兄弟的关系再好,也不可能以这样的理由,说服他们抗旨不遵,而且就算他们相信,韩瑞也不敢说,免得李世民知道了,以离间皇子,意图不轨的罪名,将自己咔嚓了。
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装聋作哑,乖乖的做个看客,大不了,等到以后,李承乾真的成为皇帝,自己求情,封李泰为什么王,采取隔离政策,把他软禁看管起来就行了,至少保证阎婉儿不受伤害。
这个倒不是什么难事,毕竟阎家也是关陇权贵集团的一员,与李唐皇室,也是拐弯抹角的亲戚,不看僧面看佛面,诛连不到阎婉儿身上。
心里盘算好了,韩瑞适时岔开话题,轻声说道:“淖约,过些天,十八哥就要回来了,可能要在家里住几天,收拾东厢院,准备居住用具之类的事情,可以吩咐管家去办了。”
郑淖约自然不会反对,继而与韩瑞聊起家常来。
膳后,又聊了片刻,郑淖约习惯性的,俏容露出些许疲倦,在韩瑞的搀扶下,慢慢的回到卧房休憩,再次醒来,已经是黄昏时刻,韩瑞就陪伴身边……
一天,两天……时间总在不经意间,飞快的流逝,大军凯旋归来的消息,早就已经传遍了长安城,甚至附近的县城百姓,也算准了时间,或是在大军归来的路上,或是在长安城里集结,准备夹道欢迎,欢呼以庆。
自从五胡乱华,士族南渡,久乱不治,好不容易,在隋文帝手中,统一了中原,期间的二三百年,对于北方的百姓来说,是非常的黑暗,不堪回首,十室九空,白骨露于野,那时北方地区的汉人,被称之为两脚羊,性命朝不保夕。
幸好,出了个冉闵,杀得胡人权贵怕了,改变了民族政策,汉人的元气得以保存,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发挥强悍的同化能力,硬生生把侵略中原的各族胡人,调教成为以华夏文明为荣的汉人。
最后,甚至夺了胡人的江山,建立以华夏为正朔的中原王朝,以为正统,使得那些身上流有胡人血统的世家门阀,纷纷去胡化,不承认自己与胡人有什么关联,其中以杨广为最,登基之后,连胡桃、胡瓜也不放过,改名为杨桃、黄瓜,以示决心。
那个时候,中原汉人,十分高兴,以为已经摆脱了胡人的阴影,可以幸福的生活下去,可是谁也没有料到,杨广这个二世祖,登基前,与即位后,简直就是判若两人,根本见不到以前英明神武的晋王,声名籍甚,冠于诸王的影子,败家的速度,远非秦二世胡亥可比。
相当年胡亥,成为皇帝,旁边还有个大权在握的赵高,他就是个扯线的木偶,秦朝灭亡的罪过,大部分不能算到他的头上,然而杨广却是不同,无论是心计,还是手段,非常高明,先是把大哥杨勇挤下太子之位,最后顺利达成目的,当上了皇帝。
开始的时候,杨广表现得非常英明,甚至把当时的权臣杨素玩弄于鼓掌之中,甚至拒突突厥于境外,也很得百姓支持,可是后来,也不知道是吃错药,还是晕了头,昏招接连不断,惹得天怒人怨,隋朝统治摇摇玉坠。
与此同时,草原各部,见到有机可乘,纷纷蠢蠢玉动,甚至想要重演当年的五胡之乱,中原各地烽火连天,各路诸侯,忙着火拼抢地盘,自顾不暇,哪有心思理会草原各族的反应,如果不是突厥的内部,也出了乱子,恐怕现在的中原,又是另外的模样了。
好不容易,才过了几年安生的日子,又乱了,百姓的痛苦可想而知,连性命也朝夕不保,更加不会有心思,考虑什么民族大义,就是李渊,也要向突厥俯首称臣,岁岁上贡,才换来宝贵的时机,腾出手来,扫平天下。
之后,就是渭水之耻,李世民忍辱负重,经过三四年时间的休养生息,马踏草原,大破突厥,俘虏颉利可汗,不仅雪清了往日的耻辱,更是振奋了天下民心,增强了百姓对于朝廷的认同感,汉人的脊梁骨,再次挺直起来,扬眉吐气,曾经存在心中,对于草原胡人部族的阴霾,仿佛雨过天晴般,根本不存在似的,烟消云散。
现在,又荡平了吐谷浑,或者有些百姓,早就忘记了,胡人侵略带来的伤痛,不明白,这么做,能有什么好处,获得什么利益,只是知道,中原又胜利了,非常的自豪,只是单纯的欢喜高兴而已,然而,韩瑞觉得,这样就够了。
看着街道两旁,不用鼓动,自发前来欢迎军队的百姓,韩瑞心中欣然,这个就是军队存在的意义,与其镇压百姓,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如对外战争,取得一个个让百姓引以为豪的胜利。大唐的军威,不能只是存于现在,应该代代流传下去,使得异族提到中原华夏,心中只有敬畏,匍匐俯首,不敢有丝毫的冒犯、觊觎。
貌似又是个不容易实现的目标,韩瑞轻轻挠头,觉得自己,好像有些太过自视甚高了,什么责任重担都往身上揽,单薄的肩膀,怎么能扛得动……
“符节,想什么呢。”旁边,李淳风轻声提醒道:“算下时间,大军也快到了,我们现在就出城布置吧。”
韩瑞恍然回神,微笑点头,带着十几个礼官,几十个杂役,以及一帮好奇看热闹的百姓,浩浩荡荡的出城,来到预定的地方,麻利的布置起来,曾经演练过,而且百姓听说,这是为凯旋大军准备的,纷纷上来帮忙,速度很快,就扎好彩旗,悬挂彩带。
这个时候,以房玄龄为首的文官,和李勣带领的武将,也在李世民的指示下,悉数到来,泾渭分明的分布两边,保持沉默,慢慢的等候。
“快看,来了……”
笔直宽敞的官道尽头,突然出现了滚滚烟尘,隐约传来阵阵雷声。
第四百八十一章 庆功
伴随着漫天的狼烟,率先出现的是数千带甲将士,中间竖立数百面鲜明的旗帜,迎着轻风猎猎作响,明晃晃的铠甲,在阳光下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步伐整齐,肃容而来,犹如排山倒海似的气势,说不出的威风凛凛。
带甲将士之后,又是千骑军卫,队列箭形,最前位置,在数十骑卫的簇拥下,却是李靖等人,身穿轻甲,外置黑锻披风,胯下是高头大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合,自然明白应该做什么表现,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
大胜归来,不仅几个将领在笑,大军将士在笑,迎接的百姓更是欢声雷动,喝彩的声音,在见到狼烟之际,再也没有停歇,好像是波浪似的,一阵接着一阵,最后掀起了滔天巨*,轰轰隆隆,响彻云霄。
凯旋将士,听闻如雷如鼓的欢呼,心中格外兴奋,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不过也知道遵守军令,到了迎接礼官之前,数千将士,整齐停了下来,然后左右横移几步,裂开了条宽敞的甬道。
几乎是在同时,房玄龄疾步而上,高声呼道:“各位将军辛苦……”
“药师兄。”李勣也不慢,后发而先至,抢在房玄龄的身上,快步朝李靖等人走去。
生性谨慎,李靖不会犯居功自傲的错误,轻跃下马,一段时间不见而已,英气自然不减,可是两鬃却多了几分风霜,显然,这次征伐吐谷浑之战,不是众人想象得那么容易。
“懋功。”李靖轻笑,与李勣打过招呼,然后越步而过,迎上房玄龄,拱手道:“有劳房相公亲自出迎,我等真是分外荣幸,颇为过意不去啊。”
“各位将军在外征战,凯旋归来,有功于国,才是辛苦,我们只是出城几步迎接,怎能称得上辛劳……”房玄龄笑道。
李靖微笑与之寒暄客气起来,其他的文官武将,也没有忘记其他几个随军出征的将军,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右卫将军李道彦……
这个时候,众人也放开了文武之别,真心实意的祝贺将士平安无事,大捷归来,场面一片热闹,喜气洋洋,过了片刻,房玄龄觉得时辰也差不多了,轻轻挥手示意,杂役纷纷动手,几十坛美酒开封,不计其数的大碗摆开,一泼一泼的倒,直到酒坛见底,洒溢的美酒将地面浸湿了大片,浓郁的酒香弥漫开来,就算不好酒的百姓闻到了,也忍不住抽动喉咙,更加不用说无酒不欢的军中将士,立即口中生津,垂涎三尺。
房玄龄亲手捧着一碗美酒,递给了李靖,也不用特别吩咐,杂役纷纷捧着美酒发放下去,先是前面的将领,随之就是附近的士兵,也没有什么规律,看到谁就给谁,直到发放完毕,大约只有千余人得到而已。
没有得到美酒的士兵,也不是特别的妒嫉,毕竟大家心里有数,待会的犒赏大宴,酒肉管够,绝对少不了自己的,想到这里,一些人心中也有几分急切,迫不得已。
可惜,房玄龄不知道,士兵心里的想法,手里捧着酒,激情澎湃的发表着演说,先是回顾了吐谷浑对大唐犯下的罪行,皇帝怎么气愤,怎么拍案而起,派遣大军讨伐,随之又是一阵歌功颂德,皇帝英明,正义之师,将士用心尽力,凯旋归来云云。
说得有些口干舌躁了,房玄龄这才罢休,举手示众人示意,稍微抬头,一碗美酒下肚,勉强补充水分,顺手摔了,肃容道:“陛下在太庙献祭,等候诸位回家。”
一口饮尽,李靖摔碗,高声道:“诸将士听令,列阵,回家。”
砰,哐,凌乱的声音响起,千余只碗落地,也颇为壮观,可是众人没空欣赏,李靖一声令下,数万将士重新列队,齐声高吼:“回家,回家……”
声嘶力竭,传达数里,数十个打着赤膊的壮汉,抡起了双节棍,敲打着牛皮大鼓,咚咚的声音,震耳玉聋,振奋人心,一时之间,围观的百姓,热血沸腾,挥臂高呼,簇拥大军,缓缓的向长安城走去。
一路上,官道两旁边,挤满了欢迎的百姓,见到凯旋将士,纷纷涌了上来,又是递酒,又是奉食,某种程度上,不愧为王者之师,百姓夹道欢迎,壶浆箪食。
这个时代的军队,没有后世那种不拿百姓针线的规矩,见到百姓送酒奉食,也没有拒绝,伸手接拿,立即狼吞虎咽,才百来步路,就吃撑了,到了晚上庆功宴,看着丰盛美味的食物,很多人后悔莫及。
十几分钟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