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299章

大隋帝国风云-第299章

小说: 大隋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临沉默半晌,苦笑道,“没想到,将军是个自私自利的小人,竟因一己之私利而置中土苍生于不顾。既然如此,那就请将军拭目以待,看看这场战争能否如你所想的一样结束。”

伽蓝脸色微变。今夜高临敢来提条件,敢来威胁自己,必然也想到了被拒绝的后果。他的资历、威望和实力都不如高平,只待高平迫于形势,不得不改变策略与帝国合作,高临就成了必然被铲除的对象。今天他敢背叛高元,明天就会背叛高平,高平岂肯容他?所以高临在决战中竭尽全力,以期赢得自己的信任,改变其命运,一旦他的愿望落空,他必然要挣扎,必然想方设法混乱局势,分裂高句丽,阻碍王国的重建。做不了大王,那就做一方诸侯,唯有如此,他才能保全自己,才能赢得问鼎王位的机会。

“你也是自私自利的小人。”伽蓝嘲讽道,“你为一己之私利,背叛君王,背叛王国,背叛高句丽,甚至不惜让战争延续下去,涂炭生灵。”

“某不过为自己、为高句丽寻一条生路而已。”高临大义凛然地说道,“高句丽遭此重创,即便休养百年也未必可以恢复元气,而这一切都是拜高元、高平、乙支文德之辈所赐。如今你竟以高平代替高元,明显就是想把战争继续下去,想让高句丽亡国灭种。”

伽蓝没有说话,他从高临的眼睛里看到了危机。

“将军是否知道,乙支文德在逃亡途中下令掘开了萨水上游的水坝,洪水呼啸而下,已经断绝了将军的退路,也断绝了将军的援军和粮秣。”高临冷笑,“将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不知能在顺安城下坚持几日?”

伽蓝暗自吃惊,一双眼睛慢慢眯起,凛冽杀气喷涌而出。高临使出杀手锏了,这时候倘若其临阵倒戈,龙卫军必定腹背受敌,高平固然性命不保,龙卫军也岌岌可危,而更严重的是,高元和乙支文德则可乘机反攻,帝国选锋军的前期战果必定毁于旦夕之间。

高临“出击”的时机太好了,伽蓝没有选择,唯有答应他的条件。

“某可以给你想要的承诺。”伽蓝说道,“但是,某一旦杀了高平,平壤大乱,迫不得已之下,就不得不屠城镇压。”

高临目露喜色,躬身一礼,毫不犹豫地说道,“某需要将军的承诺。”

※※※

乙支文德故技重施,打了帝国选锋军一个措手不及。

王辩的运气非常好,他带着怀远军渡河不久就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侥幸躲过了一劫。

杨恭仁、崔逊在萨水东岸扎营的时候就考虑到了这一情况,所以选择了一处较高地势,洪水冲过来后,虽然包围了营寨,却没有人员损伤,且营内粮秣充足,足以支撑数日,只是如此一来,王辩也罢,杨恭仁也罢,短期内都无力再去接应支援伽蓝,只能任其自生自灭了。

※※※

二十一日,伽蓝说服了高平。

高平无路可走了,唯有倚仗自己的实力,借助帝国大军的力量,直接杀进平壤,自立为王,于是他不惜一切代价使出了各种手段,于二十三日在顺安城内应的帮助下,成功攻陷顺安。

二十四日,高平、高临率军杀到平壤城下。伽蓝率龙卫军随后跟进。

二十五日,平壤城里的一些贵族背叛了高元,打开了城门。平壤失陷。高元仓惶出逃,与乙支文德及其残部南下逃遁而去。

五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帝国远征军横渡辽水三十七天后,伽蓝率突厥精骑进入平壤,在城楼上升起帝国大纛。

第290章 惊变

高元逃跑了,乙支文德也逃之夭夭,而帝国远征军的主力尚未抵达平壤,这正是高句丽贵族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重立新王的最佳时机。只待既成事实,中土帝国迫于半岛和远东形势的压力,不论这个高句丽新王是否符合他们的需要,也只能下旨承认了。

伽蓝早已与高平达成默契。他只要平壤,拿下平壤后,便由高平全面掌控平壤的军政大权。至于高句丽的政局如何发展,伽蓝只提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绝不能损害到帝国利益,否则他就要出手干涉。实际上,这等于变相支持高平坐上王位。

有了伽蓝的支持,高平信心十足,对王位势在必得。二十六日伽蓝进城后,当着高句丽众多权贵的面,做出了坚决支持高平的姿态。

伽蓝的表态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到了高句丽权贵们对新王的选择。

高临意识到了危机,强烈的生存危机。虽然平壤城内很多贵族都像他一样背叛了君王,但自从兵变之后,公开反对高元崛起策略的贵族基本上被清洗一空,不是杀了就是逃了,剩下的要么支持高元,要么持中立立场,而昨天正是这些贵族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背叛了高元,并继续掌控着高句丽的命运,支持高平为高句丽的新君王,也就是说,平壤的国策核心还是“崛起”,只不过迫于形势不说了,韬光养晦了,只待完成了休养生息,那些掌控了王国权柄的以崛起为己任的贵族们还是要发动战争,还是要把高句丽推向死亡的深渊。

当然,高句丽如何重建,政局如何发展,那都是未来的事,对高临及其所属势力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生存下去。以高临为首的贵族们,其政治理念务实而保守,他们坚决反对崛起策略,甚至不惜发动兵变来推翻高元。正因为他们的背叛导致了平壤内乱,继而加速了高句丽的败亡,加快了战争的进程,把胜利拱手让给了中土帝国,而中土帝国则就此掌控了高句丽的命运。这是不可饶恕的罪责,而从王国重建的角度来说,高临及其保守势力的存在,也严重影响到了高句丽的核心国策和王国政治的稳定,所以,乘此良机,及时铲除高临及其保守势力,是理所当然的事。

高临及保守势力绝不能束手待毙,平壤目前的混乱形势,既是高平诛杀他们的机会,也是他们斩杀高平的机会,而若等帝国主力大军进驻平壤,他们也就失去了掌控自己命运的机会。但能否取得伽蓝的支持,却直接影响到了这场厮杀的结果。

这天晚上,伽蓝参加了高平在王宫内举行的宴席。宾主尽欢。离去时,高平将其送出了王宫,其后则由高临一路护送到了北城。

攻克平壤后,高平控制了平壤的王宫、内城和外郭东西两城,高临控制了外郭南城,伽蓝和龙卫军则屯驻于外郭北城,三股力量互为牵制。到了北城后,高临告辞,离去前他踌躇良久,终于还是问了一句,“将军,之前给某的承诺,是否记得?”

伽蓝看着他,神情冷峻,缓缓点头,“时机不到。”

高临冷笑,“将军,倘若今夜某被人大卸八块,将军是否依旧信守承诺?”

“他敢杀你?”

“他为何不敢杀某?”

伽蓝若有所思地望着高临,高临则夷然不惧,目光炯炯,神色坚定,似有所决断。

良久,伽蓝缓缓颔首,转身离去。

※※※

二十七日凌晨,高临突然发难,指挥其所属军队向高平及其亲信部属发动了猛烈攻击,一时间内城、外郭内杀声震天,平壤城再度陷入血雨腥风。

龙卫军以最快速度完成了集结,但伽蓝迟迟没有下达出击命令。

平壤城内的很多贵族都在看着伽蓝,看着龙卫军。这些贵族势力庞大,控制着相当数量的军队,其中有些人的政治立场是激进的,有些人则是中立的,但值此关头,个人利益肯定要凌驾于王国利益之上。王族手足相残与他们利益何干?相反,帝国军队的选择,才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未来。

高平没有选择,唯有击杀高临。

他肯定要杀高临,这不仅仅关系到由谁来掌控高句丽,谁来做高句丽王,还关系到能否最大程度地保全高句丽的现有实力。只要高临在,只要高临及其势力想掌控高句丽,那么就等于给了中土人实施离间计的机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土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置高句丽于死地。

高平有信心、有实力击杀高临,把他的势力一扫而空。

高临却是赌博。时间拖得越久,形势对他越是不利,一旦高平彻底控制了平壤,他想赢得伽蓝的支持就更为渺茫。他不相信伽蓝的承诺,与其把命运交给一个异族人,不如竭尽全力殊死一搏,这样反而有机会杀出一条血路。即便赢不了,甚至不能与高平同归于尽,但最起码可以重创高平。高平奄奄一息了,以伽蓝的豺狼性格,岂能饶过他?高平死了,支持他的势力烟消云散,如此一来,以高句丽崛起为己任的持激进政治立场的贵族就所剩无几了,这对高句丽的重建,对王国未来国策的制定,对高句丽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

所以,双方都拼命了,而且,双方都没有向伽蓝求援。

高平不愿求援,其中原因很多,借助帝国军队的力量自相残杀,就算赢了也没有光彩,耻上加耻而已,但更重要的是,他担心中了伽蓝的奸计,一旦伽蓝在自己的背后捅一刀,其优势荡然无存,形势会骤然颠覆。然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事实,他若想彻底铲除高临,必然要付出昂贵代价,等到他伤痕累累鲜血淋漓之刻,就只能任由帝国军队宰割了。

高平向冷眼旁观或静观其变的贵族求援,恳请他们以王国利益为重,关键时刻出手相助。

高临实力不济,此举纯粹是自寻死路,但高临岂会愚蠢至此?高临的出击,要么来自帝国军队的授意,他有倚仗,所以才肆无忌惮;要么是豪赌,反正都是死,临死也要拖个垫背的,也要狠狠咬上一口,或许就能咬得你魂归地府。但不论是哪一种可能,贵族们都很害怕。如果是来自帝国军队的授意,自己加入战场,岂不是找死?如果是高临的豪赌,那高临现在就是一条疯狗,逮谁咬谁,谁给咬到了谁就倒霉,临了高平是不会抚恤赔偿的,相反,只会落井下石。历经三年战争之后的王国已经一穷二白,而重建过程中利益纠葛更是严重,能够瓜分的利益实在有限,能够少一个利益瓜分者,谁不高兴?

高临赌对了,除了坚决支持高平的贵族,余者依旧冷眼旁观,谁都不敢动,都怕雄踞北城的那头虎视眈眈的帝国猛虎突然从黑暗里冲出来。

随着战斗的进行,局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高临是拼命,不惜一切代价拼命,他只有拼命的资格,而高平却有各种各样的念想,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瞻前顾后不敢拼命,尤其害怕伽蓝在最后一刻发动致命一击,一口把他们两个都吞了,所以他始终留有余力,以防不测。

他留有余力,其他人就不干了。现在是非常时刻,谁手里的军队多,谁的实力强,谁就能在重建王国的利益瓜分中占据主动权,反之,为高平把军队打光了,实力没有了,理所当然就会被踢出利益瓜分者的队伍。很多贵族虽然支持高平,但那是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一旦前景不明朗了,危害到自己的利益了,当然要“抽身后退”,即便还能与高平共进退,那也要谨慎的留一点余力,不能把身家性命统统赔了进去。

结果本应该是一边倒的战局,逐渐演变成为势均力敌。在双方僵持的过程中,因为帝国军队始终不动,对高句丽人造成了巨大威慑,导致越来越多的贵族选择了“旁观”,而这一局面又导致一些本来支持高平的贵族主动退出了战场。高句丽都要亡国了,你们叔侄为了王位还手足相残,你们何曾顾及到高句丽的利益,顾及到我们这些贵族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