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303章

大隋帝国风云-第303章

小说: 大隋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接下来南北对抗如何发展不言而喻。大漠北虏面对如此良机,即便不主动南下入侵,也要以连续不断的挑衅来打探帝国的虚实,试探帝国的底线,所以,在新一轮的南北对抗中,帝国不能被动应战,必须主动出击,必须给大漠北虏以连续打击,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让大漠北虏摸不清帝国的虚实,继而让帝国赢得实施和完成攘外战略的足够时间。

在帝国整个北疆区域里,正面与大漠接壤的是代北道,包括定襄郡、马邑郡和雁门郡。这是南北战争的主战场。

在代北的东面就是东北道,包括幽燕、辽西和辽东。其中涿郡便是代北道和东北道的接壤地,由此向北,便是北方大漠区域和远东区域的分界线。

在代北的西面则是灵朔道,也就是大河河套地区,包括灵武郡、五原郡、榆林郡和朔方郡等。由此向西北,便是金山(阿尔泰)山脉,也就是北方大漠区域和西域的分界线。

北方大漠诸虏若要南侵,有三条道路,一是由代北南下入太原,一是由灵朔南下入关中,一是由涿郡南下入河北。灵朔道有西北军镇戍,再加上大河和横山天险,暂时无忧。代北道有代北军镇戍,再加上长城和雁门关两道天险,也是易守难攻。而由涿郡南下入侵,也有长城和太行山两道天险,北虏轻易不会选择这条路线,但现在的问题是,高句丽遭到毁灭性打击后,远东诸虏人人自危,此刻东突厥必定竭尽全力进入远东地区,以代替高句丽在远东的盟主地位,如此便可与远东诸虏形成联盟,继而联手从涿郡方向南下入侵,则帝国首尾难以兼顾,顾此失彼之下,极有可能遭到重创。

所以,当务之急是,帝国必须想方设法抚慰和结盟远东诸虏,阻止大漠北虏的势力进入远东地区。

“帝国发动东征,以连续三年的战争摧毁了高句丽,向远东诸虏阐明了中土坚决阻止远东诸虏与大漠北虏结盟,以维护中土根本利益的坚定决心,所以,就未来远东局势而言,帝国在辽东的驻军,完全可以起到威慑远东诸虏、阻止远东诸虏结盟大漠北虏的作用。某相信,远东诸虏绝不敢捋帝国虎须,重蹈高句丽之覆辙。”

伽蓝最后总结道,“同时,帝国在西征中灭亡吐谷浑,在东征中摧毁高句丽,都向大漠北虏传达了一个清晰的讯息,只要域外势力威胁到了中土的根本利益,帝国必然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其抹杀。可以预见,大漠北虏必然会提高警惕,会更加谨慎,对抗中土的决心也更加强烈。既然南北战争不可避免,大漠北虏理所当然要积极备战,因此,帝国在大漠诸虏中进行合纵连横,不惜代价打击和削弱北虏实力,已经迫在眉睫。”

裴世矩用心聆听,频频颔首,毫不掩饰自己对伽蓝的赞赏。伽蓝是他看着长大的,也是在他的庇护下成长的,如今有了骄人成就,他当然老怀欣畅。

“明公,计将何出?”伽蓝终于还是问到了实质性问题。我既然领悟了皇帝把我安置在涿郡的意图,那么接下来我该干什么?

“北面牙帐里有几个重要人物。”裴世矩慢条斯理地说道,“启民可汗有三子。长子阿史那咄吉世,现为牙帐始毕可汗。次子阿史那咄栗,现为俟利弗设。第三子阿史那咄苾嗣,现为莫贺咄设。第四子阿史那咄捺,现为叱吉设。牙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便是可贺敦义成公主。另外,始毕可汗义结金兰的兄弟,俟利发史蜀胡悉,谋略出众,不容忽视。”

伽蓝沉吟不语。这些信息,他当然知道,毋须裴世矩赘述,只是裴世矩如今郑重其事地一一道来,显然另有所指。他到底想杀谁?

第295章 龙卫军的危机

七月十六日,伽蓝接到诏令,东征结束,皇帝要班师回朝,龙卫军为选锋,先行起程返回涿郡。

龙卫军上下弥漫着一股怨愤情绪。

此番作战,龙卫军冲锋在前,几乎以一己之力摧毁了高句丽,但因为高句丽在战争末期经济崩溃,又陷入了大饥荒,财富耗尽,再加上平壤和乌骨毁于大火,龙卫军的掳掠非常有限。既然发不了战争财,大家也就退而求其次,指望升官加爵了。哪料到战争结束快两个月了,不但没有得到皇帝的任何嘉赏,反而传来了皇帝要解散龙卫军的消息。这不是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嘛?皇帝和朝廷也忒不厚道了吧?我们拼死拼活摧毁了高句丽,没有功劳也还有苦劳吧?哪有这样对待有功之臣的?如此薄情寡义,令人齿寒,将来谁还会卖命?

返回怀远镇后,得知皇帝和行宫也到了怀远,将士们的心思又活了,心想皇帝是不是考虑到龙卫军功勋盖世,要亲自到军中抚慰,要亲自授奖啊?大家都很期待。哪料接到的诏令却是远征军即刻班师回朝,而龙卫军是第一个撤回国内的军队。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奖赏?

将士们愤怒了,但除了私下谩骂之外,也没有其他泄愤手段,只得背上行囊踏上了回家的路。

伽蓝忧心忡忡,愁眉不展,不知道如何向兄弟们解释,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将士们的情绪。

归心似箭,七月底,龙卫军抵达北平。伽蓝知道再拖延下去麻烦会更大,他必须向将士们做出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并妥善安置这些追随他征伐沙场的勇士们。

其实对于龙卫军将士们来说,任何解释都抵不上实质性奖励,钱财和官爵缺一不可,偏偏皇帝和中枢从自身的政治利益出发,就是不奖,甚至还撤消了龙卫军的建制。这一做法固然打击了龙卫军,但同样打也击了帝国军队的士气。有功不赏也就罢了,还把功勋将士赶出了军队,如此做法,必会招致军中将士的怨愤,皇帝和中枢的威权在他们的心目中也会急剧下降。

这显然不是皇帝的初衷,也不是裴世矩愿意看到的。不论龙卫军在东征过程中犯下了怎样的滔天罪孽,都无法掩盖他们摧毁高句丽的显赫战绩,所以即便朝堂上的政治对手们对龙卫军的血腥杀戮口诛笔伐,但也不敢做得太过分,以免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适可而止也就罢了。

何谓适可而止?皇帝和裴世矩当初从西北调来伽蓝,又在重重阻力下建立龙卫军,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军中培植自己的力量,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强行夺取军方权力的手段。伽蓝带着这支军队在平息杨玄感的叛乱中、在第三次东征中都创造了奇迹,建下了显赫功勋,给皇帝和裴世矩争足了脸面,假若任由这一局势发展下去,皇帝和裴世矩必能在军中建立起以龙卫军为核心的完全忠诚于他们的军队。

这一做法破坏了军政分离的原则,损害了军方的利益,也损害了世家贵族的利益,所以这是绝不允许的事情。骁果军已经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军方和世家贵族已经给皇帝让度了足够利益,假若皇帝乘此机会再组建一支庞大的直属中央的龙卫军,活生生的从军方手里夺走更多权力,必然会引起军方和世家贵族的强烈反对。值此帝国内忧外患、政治危机又十分深重之刻,皇帝不得不妥协,不得不解散龙卫军,以此来缓和与军方及世家贵族之间的矛盾,并期望以此来换取政治对手们对中央实施平息内乱和恢复国力等诸多策略的支持。

当初,皇帝要建龙卫军,是因为他自身利益的需要,现在撤消龙卫军,同样也是因为他自身利益的需要。至于龙卫军,自始至终不过是皇帝赢得自身利益的政治工具而已。既然是政治工具,当然需要的时候就用上,不需要的时候就扔到一边。

然而,也正是因为帝国现在内忧外患的局面,导致皇帝推行的以中央集权为目标的改革遇到了空前阻力,不但寸步难进,反而出现了大踏步倒退的趋势。地方叛乱迭起,军队戡乱不利,中央对地方、对军队的控制力越来越弱,这显然就是改革倒退的一个最好的例子。

这种大背景下,皇帝和以改革派为核心的中枢最需要的是什么?理所当然是军队,是绝对忠诚于自己的军队。于是矛盾就出现了。一方面皇帝和中枢迫于政治压力,不得不解散龙卫军,而一方面皇帝和中枢又从自身政治利益出发,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像龙卫军这样忠诚于自己的军队。

此时此刻,如何化解这个矛盾?又如何去达成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政治目的?这就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了。现在皇帝和裴世矩已经用解散龙卫军完成了一个他们心不甘情不愿的政治目的,那么,他们另一个最希望达到的政治目的,就需要伽蓝施展自己的政治智慧了。

当伽蓝在军议上,当着龙卫军军官们的面,详细分析和推衍了帝国当前和未来政局的走向,以及龙卫军在其中所体现出来的关键作用后,基本上也就为皇帝和中枢对龙卫军的“薄情寡义”做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接下来,伽蓝必须回答一个问题,龙卫军的未来在哪?

这个未来要给人以希望,没有希望的未来毫无意义,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也不会有人附和,更不会有人拿着身家性命去追随。

刘黑闼在军议上便直言不讳地告诉伽蓝,他要带着河北兄弟们回去,除非伽蓝给他一个不回去的理由。

刘黑闼和冯翊不同,和卢龙、阿史那贺宝更不同,河北人之所以愿意追随伽蓝远征高句丽,除掉一些七七八八的因素外,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为河北义军打造一支强悍的军队。如今他们的目标实现了。正当他们为重返河北而彷徨无策的时候,皇帝却拱手送给他们一个天大的人情。皇帝既然解散了龙卫军,河北人当然可以回家了,而刘黑闼如果带着这样一支军队杀回去,必然会在河北掀起狂风暴雨。

伽蓝踌躇不言。

当初刘黑闼等河北义军首领之所以答应自己的条件是有原因的,因为第三次东征胜利后,远征军必定返回国内,几十万军队进入戡乱战场,河北、河南、中原、江左等地的义军根本无力抵御,必定会被帝国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一扫而空。

而真实情况是,远征军兵力十分有限。皇帝和中枢为第三次东征而下达给各地鹰扬府的集结令,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不论是各地鹰扬府是真的无兵可调了还是军方有意违抗皇帝和中央的命令,总之结果是当龙卫军攻陷平壤时,奉旨赶到涿郡集结的军队依旧寥寥无几。

第三次东征的军队主要由镇戍东北疆的怀远军、北平军和幽燕军组成,另外就是帝国水师,还有皇帝直接指挥的骁果军,所以东征即便结束了,实际上也没有一兵一卒会进入国内戡乱平叛的战场。

帝国到底有多少军队?从理论上来说,中土统一后,原北周的关陇军队、原高齐的山东军队和原南陈的江左军队,三地军队加在一起至少有一百多万。然而,这是理论上的计算,实际上做为最后胜利者的关陇人,既不会放心山东人,也不会信任江左人,所以统一后,山东军队和江左军队的主力都给解散了,大部分将士回家种田了,而镇戍中土的基本上都是关陇军队,关陇府兵遍天下。统一后的中土,面临来自北虏的强大威胁,因此国防策略随之由内转外,守外而虚内,于是帝国的精锐主力大都部署在漫长的边界线上,还有一部分主力则用来镇戍两京。

由此不难推测出帝国军队的实际规模。这也是第一次东征三十万大军覆灭于高句丽之后,直接导致帝国在戡乱平叛战场上陷入无兵可用的窘境的重要原因。而地方军和乡团、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