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要做皇帝 >

第1362章

我要做皇帝-第1362章

小说: 我要做皇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为止,整个安东都没有这样的傻瓜!

    靠着这样的手段,司马迁听说,至少在新化、平壤以及崇化等大城市里,人人都是循规蹈矩,不敢违反任何官府的规定。

    有人不小心违反了规定,也会老老实实的自己去找官吏领罚。

    因为根据法令规定,自首或者坦白者,可以不累计次数。

    但倘若不自首,试图隐瞒,那么一旦被发现,那就喜加一。

    一般,不会有人愿意喜加一。

    这样的事情,让司马迁在观察了以后感慨不已,震撼无比。

    他感慨和震撼的不是安东官府的执行力,而是安东百姓的服从和顺从。

    哪怕有着如此多规矩,如此多繁琐的限制。

    但,以司马迁看来,新化城中,无论夷狄还是诸夏,都是老老实实的服从,没有人去触犯。

    这让他不得不联想到了史书记载的一些传说。

    昔在唐虞,画像而民不犯!

    安东的官府,虽然远远不及唐虞的圣王,靠的是酷法和严格的执行。

    但他们能让百姓认同并且遵从,能让士民官吏,一律执行,这本身就是很难得的事情了!

    “据说,安东法令、政策和其他制度,皆由公议而出……”司马迁在心里想着:“若有机会,吾当亲身参与一番……”

    公议这种事情,古代就有了。

    三王时期的华表,就有着类似的作用。

    当今天子,每三年召开一次石渠阁之会,也有着类似的效用。

    但,只有在安东,司马迁才看到,这种公议制度在发挥实际作用。

    作为史官,司马迁对这个制度怎样运行和怎样决策,有着十足的好奇心。

    “或许是一种类似平贾制度的程序?”司马迁在心里猜测着。

    如今,平贾制度,完全正规化和制度化,在汉室各大城市之中,由主爵都尉与市集擅权共同商议,决定物价涨跌和供应量。

    而擅权,则由市集商人推举。

    按照去年增修的《平律》补充条款规定,每一百万钱的纳税额,可以推举一位擅权来作为平贾,与官府打交道。

    纳税等于权力与地位的概念开始方兴未艾。

    而在这安东,司马迁感觉,大抵应该是采用类似的设计和程序。

    只是,这个过程,外人根本不清楚具体细节。

    司马迁只从他人口中得知,都护府每次公议的与会者,都各不相同。

    都护府的官员,似乎有一套用于遴选与会者的制度。

    涉及商人,就找商人中的代表,涉及地方,就邀请地方贵族、官员,涉及民政,就邀请三老与知名长者。

    整个制度,处处都体现着杂家思想的影响和渗透。

    读过《吕氏春秋》的司马迁,当然清楚,这是用众和众智思想的结晶。

    但问题是……

    “此制度,恐怕难以长久……”司马迁在心里感叹着。

    要严格且恪守这个制度,需要都护府的都督有容人之量,有广阔胸襟,能听得进意见,还得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铁腕而果断的决断。

    更必须有着超常的魅力和影响力,可以说服和劝服那些不同意见者。

    尤其是都督本人,必须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

    但能够做到这些要求中的任意一点的人,本就已经很少,而全部做到的,则无疑是凤毛麟角。

    “新化候,真英雄哉!”司马迁不禁感慨着。

    那位已经去职,前往长安的新化候,薄家的外戚,一回到长安,恐怕就会给长安带来截然不同的变化。

    这让司马迁期待无比!

    但同时,他对安东都护府的命运,也开始了担忧。

    因为司马迁明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类似的事情。

    前任刚刚历任,继任者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大展拳脚,将他留下的东西,尽数推翻。

    结果……是灾难。

    前任的善政,完完全全的变形,一场场盛宴过后,留下满地狼藉。

    所以,才有人走茶凉,人亡政息的说法。

    所以,萧规曹随,才会那么的弥足珍贵。

    这时,司马迁忽然感觉周围的人群有了躁动,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声:“伍子要来新化了!”

    瞬间,整个城市就沸腾了。

    无数的窗户都被打开,许多的贵族子弟和富商探出头来。

    对安东人来说,平壤学苑的伍被伍子,就是他们的骄傲,就是他们的代言人,就是他们思想、意志和愿望的诉说者。

    是他,第一个告诉安东人:信欺在性,不在亲疏,贤愚在心,不在贵贱。

    这句话,简直点亮了所有人,所有阶层的心灵,照进了他们内心的深处。

    无论是列侯子侄还是游侠、商贾,纷纷深以为然。

    因为,他们或是家族之中不受重视被打发来安东的庶子,或是被视为贱民的商贾以及干脆被认为是社会最大问题所在游侠。

    从前,没有人给他们说话。

    直到伍被带着他的门徒,在平壤学苑开始宣扬学说。

    无数人立刻就找到了主心骨。

    随即,他倡导和提倡众智、众力,一方面契合贵族士大夫的呼声,另一方面也给与了百姓极大安慰。

    同时,他重视教育,提倡教育,主张教育,认为只要是人,都可以通过教育改变。

    无论他是商人还是游侠,也不管他是夷狄还是野人。

    教育都可以扭转一切,改变一切,让他们变成君子,成为士大夫,成为诸夏之人。

    是以不止移民、商贾、游侠,就连乌恒、鲜卑、濊人,乃至于沃沮、扶余、丁零各部,都是对他礼敬不已。

    特别是三年前,伍被第一个站出来,回击了御史大夫晁错的言论,保住了安东的大好局面,简直万家生佛,让无数人膜拜。

    也是他第一个站出来,主张提倡废奴,以为人生而平等,至少在人格上平等,不当以人为奴,即使他是夷狄!

    最后,他竟然促成了此事!

    这就更加让人疯狂,让人膜拜了。

    不过,司马迁倒是稍稍有些疑虑:“自吕不韦以来,杂家皆是集合众人之力而作……老师曾经与我说过,当初,吕不韦著《吕氏春秋》,便是以数十谋士合力做出……如今,世人皆以为伍子圣贤,但伍子一人能做得出这许多事情?”

    司马迁是不信的!

    孔子和墨子、韩非子,都是用数十年的思考,才有所得。

    他伍被,何德何能,能比孔子、墨翟和韩非子、商君这些人杰先贤还强?

    他背后必然有着许多同志,有着许多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这从司马迁这些日子听说和看到过的杂家论述之中也能出来——很明显,很多文章和论述,都不是一个逻辑,一个角度,甚至不是一个说法。

    有些东西甚至自相矛盾。

    这其中,必然有着其他人的思想和想法在里面。

    但问题是——伍被之外,剩下的那几位大能和巨头呢?

    司马迁在安东这么久,却鲜少听人提起。

    “看来,我得去平壤学苑,一探究竟了……”史官的好奇心,让司马迁难以抑制。

    但在那之前,他决定先去拜会一下即将来到新化的伍被。

    全本欢迎您! t1706231537

 第一千四百七十七节 薄世回京

    坐在马车之中,薄世凝望着长安城的城墙,思绪不禁发散出去。

    自元德二年,受命为新化令、护濊别部校尉开始,他在安东经营五年,期间遭遇了种种困难和磨难。

    但他都挺了过来。

    并且取得了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成绩。

    今日之新化,常住人口几近十万,其中,超过一半是归化的濊人、马韩人、真番人、扶余人、鲜卑人、乌恒人。

    这些过去的夷狄,如今都已经衣冠中国,读圣贤书,行诸夏礼。

    不过呢,薄世自己也知道。

    自己其实也没做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不过是选贤任能,从善如流罢了。

    地方上有事?那你们地方上的人自己先商量,协商不行,他再出面。

    这也本是黄老派的传统治理之策。

    与民休息清静无为,若非必要,绝不干涉百姓的私生活;只要百姓不触犯法律,他们爱干嘛干嘛。

    想淘金就去淘金,想捕鱼就去捕鱼,想开荒就去开荒。

    山泽盐池和矿山江河,全部开发,不设任何限制。

    甚至在后期,连游侠们联合起来,出境去抓捕和围剿生番野人的部族,他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要他们不犯法(在安东治下),管他们呢!

    官府只需要维持正常秩序,稳定社会治安和经济就可以了。

    但这三年多来,安东的变化,却渐渐超乎了他的想象。

    甚至超出了他的控制。

    杂家思想大行其道,用众和贵众之说,充斥官衙和民间。

    无数人大喊着‘贤愚在心,不在贵贱,信欺在性,不在亲疏’。

    然后开始了各种自治、自洽和自我协商。

    作为都督,薄世当然不能不管,也不可以不管。

    因为这明显超出了国家法律的允许范畴之内,更可能使得地方势力坐大。

    但,作为黄老思想的拥泵,他的本意,却也不想干预太多。

    于是,干脆就玩了个‘公议’之制。

    地方自治?可以!

    但要官府点头,且由官府主导。

    不能让其他人自说自话,自行其是。

    最初,薄世以为如此一来,应该就可以让安东之地回归正道,使民风淳朴,即使不能做到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应该可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但怎知……

    想着今日安东的局面,薄世也是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感觉有些胆战心惊。

    “也不知是对是错啊……”薄世叹了口气,心里有些担忧。

    今天的安东,在黄金和鲸鱼以及屯垦团的相互作用下,非但没有出现什么‘民风淳朴’,恰恰相反,民风彪悍至极。

    地方上豪杰遍地,山林之中,好汉如云。

    安东地区的人民,无论他来自哪里,基本都是笃信着‘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与家人的命运’或者‘勤奋就可以让生活更好’。

    所以,安东人的性格,说的好听点,叫‘慷慨激昂’‘胸有鸿鹄之志’,说的难听点,其实就是胆大妄为。

    在元德三年到元德四年,安东淘金潮最疯狂的时候,除了屯垦团和各大主要城市外,其余地方,一度混乱不堪,罪案四起,光天化日之下,也有杀人越货和抢劫劫剪的事情发生。

    当时,都护府只能束手无策。

    因为根本没有办法管这些事情。

    游侠们本就冲动,到了安东,没有了管制和官府的铁拳,更是无法无天。

    哪怕是薄世这个都督,对这种情况也是束手无策。

    只能派遣军队,沿着主要道路巡逻。

    至于荒郊野外……

    那些地方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人能知道。

    到了元德四年夏天,马邑之战进行的时候,安东的商贾和地方上的贵族,终于无法忍耐游侠们的嚣张了。

    他们联手要求都护府衙门严打一切非法活动。

    由此,出台了《备盗贼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