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顺治之路-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尔衮眼神一闪,仔细思索了一会儿后,道:“你说得也有道理。这样吧,这个坏人还是让我来做,兄礼亲王那里交给我,至于汉臣,就需要你的施恩了。”
几天后,代善上书,言明自己年老体弱,欲辞去摄政大臣一职。福临和多尔衮苦苦相劝,代善苦辞,最后福临拗不过他,耷拉着一张脸同意了他的请求。至于空出来的摄政大臣一职,福临提出让自己的先生范文程担任。
以济尔哈朗为首的豪格党自然百般阻挠,福临红了小脸,羞涩的道:“范大学士是朕的先生,学问超群见识不凡,难道不能担任摄政大臣吗?”
小皇帝你要不要这么明目张胆的在朝堂上撒娇啊喂!大臣们都是有子女的,福临这副乖巧可爱小模样简直将他们都给萌到了,济尔哈朗更是直接想到了自己最宠爱的小孙子,一时间竟然不忍心反驳。
范文程也愣了一下,然后站出来,苦口婆心的想要打消小皇帝这个念头,福临眨巴眨巴眼睛,满是不解:“范学士,您是朕的先生,朕尊师重教难道有错吗?”
这让我怎么跟你解释啊小祖宗!范文程苦笑了,有一种进退两难的感觉。
小皇帝装嫩卖乖结束后,就该多尔衮上场了。睿亲王倒是很和蔼,做了个陈词总结,表示支持小皇帝的决定,范文程没有办法,只好坐上了辅政大臣的宝座。
朝中众人觉得这就是用一个辅政大臣的位置陪小娃娃过家家,盛京的汉人们却兴奋了。在满人中,他们的日子很不好过。努尔哈赤一开始倒是实行了宽松的民族政策,可总是有一些汉人去反抗的,出了几次事后,努尔哈赤发怒了,不但压制汉人,还不允许他们身上带有武器。汉人想要出仕也需要付出比满人多十倍的努力。皇太极即位后,狠狠打压了满人的权势,皇权至高无上,但同时,汉人一样被欺压。现在出了个汉人的辅政大臣,是不是意味着他们有可能翻身?
接着,多尔衮又下了一道命令,命户部、兵部清察蒙古人丁,编入佐领。对这些福临完全没有意见,他现在就如同是一块海绵一般,不断的吸收着各种知识,并不得不对古人的智慧叹为观止。
在前世,他也是谈过女朋友的,为了讨好女友,也看了几部穿越的电视剧。在那些电视剧里面,穿越的女主只要一贩卖现代知识,便会得到所有古人的赞叹和喜爱,把古人当做傻子一样的耍,这些果然只是电视而已。说实话,如果那些电视剧里的女主们穿越到布木布泰坐镇的后宫,绝对会被他强悍的额娘轻描淡写的抹杀掉。
管理一个国家,和管理一个小部门还是有一些共通的地方的,福临托着脑袋想着。当初他工作的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条条框框很多却很有人性化,或许可以派上些用场?
“增加礼部的职责?”多尔衮抚着下巴想了想,点了点头,“明朝有些东西还是能用上的。他们只是官员腐败混乱,和规则没有关系。”
福临又道:“叔父,现在六部都是贝勒总理,我可不喜欢。”
“好孩子,叔父也同样不喜欢。”多尔衮一拍即合。他自己是兼管吏部的,和其他五部没有少打交道,这些人都是他的哥哥们,犯起混来他也很头疼。
“那么,从哪个叔父开始呢?要不,还是阿巴泰叔叔?”福临笑得狡猾。
“一肚子坏水。”多尔衮哈哈一笑,“还是老规矩,恶人我来做。”
永远做恶人的多尔衮其实还是有一点小心思的,例如说,可以去永福宫蹭一顿晚饭。
对满族人来说,男女大妨也不这么严密,也没有什么食无言的规矩。他们通常在永福宫围坐一桌子,有吃有喝,有说有笑。布木布泰大多数时间是倾听者,听儿女们唧唧喳喳的斗嘴,时不时微笑着管教几句,身上散发出一股浓浓的母性,时常让多尔衮看直了眼。因此,平时一直能言善辩的他,在饭桌上倒一反常态的老实起来。
还好,阿图和阿娅对多尔衮相当崇拜,总是缠着他问东问西,布木布泰当然免不了要出面管管两个女儿,有时和多尔衮对视一眼,有时两人简短的交流几句,福临这个成年人内胆的小孩子总能在这样短暂的交流中找出浓浓的情意来。
要不要这么闪瞎眼啊叔父,额娘只不过给你倒了杯酒而已。福临一手托着脑袋,淡定的看着多尔衮瞬间发光的双眼,大人一样叹了口气。
阿娅一把搂过弟弟:“皇上有什么不顺心的吗?”
“三姐,别闹了。”面对这个姐姐,福临总有一种看着妹妹的感觉,“再闹,我就下旨把你嫁给一个老头子!”
阿娅撑腰:“好啊,做了皇帝就抖起来了?姐姐我今天要教训教训你!”说着,便去揪他的小辫子,一旁的阿图则是笑嘻嘻的给妹妹呐喊助威。
布木布泰嗔道:“别闹,被人看见了像什么话?”
多尔衮道:“他们都还是孩子呢,闹一下何妨,玉儿何必如此苛求。”
喂喂,搭上话了呀。福临立刻进化到了“额娘要被抢走”的战斗状态,一头扎进布木布泰怀里,不顾形象的撒娇:“三姐是坏人,额娘救我!”
“好,额娘救你,给你三姐找个坏额驸。”布木布泰的注意力果然一下子被扯了回来,配合着几个孩子,笑得花枝乱颤。
这才是家庭的感觉啊。多尔衮在一旁看着,不觉笑弯了眼。睿亲王府虽然美女如云,但他心上的那个却在深宫,成为了太后。他从来不奢望有一天能和玉儿再续前缘,只要能这么看着她,他便能心满意足了。
第二十章
礼部最近很忙。皇太极薨逝,便要送到昭陵安葬,还要颁哀诏于朝鲜和蒙古各部,同时还要拟定皇太极的谥号。而新皇上任也不可以疏忽,以及两位太后的加封大典。好在福临还是个孩子,没有妻妾,也就没有后宫的加封典礼,不然这个还没有完善的礼部一定会被累得瘫痪。
福临看着礼部呈上的皇太极谥号,有些缓不过神来:曾经那么高大魁梧叱咤风云,需要他费尽心机百般讨好的皇太极,现在居然变成了一行行的字,就这么静静的躺在自己面前;曾经在公司里加班加得天昏地暗生怕出了任何问题被上级挑刺的自己,却一转眼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人生果然是一出悲喜剧。福临静下心,底下早就对这些谥号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将皇太极的丰功伟业拿出来讲,有的将皇太极的宽容仁和拿出来讲,最终定为“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福临看了一眼,道:“加上‘昭’和‘敏’吧。”
礼部恭恭敬敬道:“可以累谥。”
福临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多尔衮却觉得好笑,“昭”和“敏”,小家伙是在嘲笑皇太极根本就看不清自己的后宫吧?如果可以的话,估计他还会想去掉一个“孝”字,毕竟在他眼里,皇太极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依靠的父亲。
同月,济尔哈朗和阿济格领兵征明,豪格在朝中的人手顿时削弱了大半。福临有些不解:“叔父,郑亲王此去一定会有军功,合适吗?”
多尔衮笑了:“有阿济格在,没有关系。”
福临还是有些担心:“可是,英郡王是叔父的人,郑亲王却是大哥的人,他们一起,会不会有什么争执?”
多尔衮倒是不以为然:“国事为重,这个道理他们两人都明白。”
没错,就算背地里再斗得你死我活,对外他们还是能保持一致的。而明朝就不一样了。崇祯帝一心想着勤俭,想着治理好国家,偏偏他手下的人都是些拎不清的,一心挖着大明的墙角,朝廷穷得连几千两银子都拿不出来,大臣们却一个个的富得流油。他们就不明白他们的靠山就是大明吗,将靠山给挖倒了,对他们能有什么好处?福临以前学过企业管理,上下级的倒挂是最忌讳的,小到一个家,大到一个国家,上级的不如下级,上级甚至还要给下级行贿才能换得下级乖乖做事,那么,这个家或者这个国家垮台之日近在眼前。
济尔哈朗等人似乎一往无前,他们绕过了宁远,攻打中后所、中前所和前屯卫,黄色弃城逃跑,宁远成了一座真正的孤城。接着,明朝宁远的守备孙友白偷偷的来投降,局势似乎是一边倒。祖大寿和洪承畴等人趁机再次给吴三桂去了劝降信。
皇太极当年允诺吴三桂的是封王之位,多尔衮也认为适当,可吴三桂并没有马上投降,而是率兵击退了济尔哈朗和阿济格。这让福临很是疑惑。
在他的心里,吴三桂等于汉奸。汉奸什么的,就是为了荣华富贵和自身的性命去投降敌人的,就像当初的马与进,投降之后,受到了大大高于原来在明朝的待遇,家人死光了又如何,清廷不会委屈他,他又娶妻纳妾,生儿育女,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那么吴三桂为什么不投降呢?不但不降,还是个出色的将领。福临挠了挠头:人心果然是最难捉摸的东西,人总是有气节的,就连后世背负骂名的吴三桂也一样。这种气节,有的人会因为荣华和对死的恐惧而消失殆尽,有的人却是凌驾于一切的,就连死都不能改变。
不知为什么,福临忽然想起了后世的某种政治运动。那个时候,全国仿佛都疯了一般。所有的人吃饭前都要跳某字舞,不管做什么之前都要背语录。现在看来,那个时代让人无法理解,可是当年的人完全不认为自己有哪里做错了。
福临并不想打造这样一个一言堂的社会,可是有些地方还是可以借鉴的,例如说,加强政治教育之类。而且,这里大部分民众和士兵都不认字,那些汉生的“教化”进行得相当不顺利。在他看来,不如编写一些简单易懂的小故事,琅琅上口,善恶终有报的那种,老百姓一定欢迎。
不过,这些都是以后的事情。福临并不打算向多尔衮讨论这些问题。虽说在对外问题上皇太极的这些兄弟们利益是一致的,可是在对内争夺权力的时候也都毫不手软。济尔哈朗出去打仗了,多尔衮便毫不手软的削弱起郑亲王的势力来,忙得不可开交。
对此,福临是有些不满的。在他看来,摄政大臣就应该有一个平衡,而自己便是那个平衡点。济尔哈朗被撤下他一点意见没有,他看中的抗衡多尔衮的人是范文程。历史上的皇父摄政王太过可怕,福临不敢让这一幕再度发生。
更何况,这中间还牵扯到他的额娘。就算再不愿意他也不得不承认,多尔衮对他额娘是真的上心的,而布木布泰此生真正爱着的,恐怕也只有多尔衮一人。不过,再怎么样,自己才是额娘心中最宝贵的!福临得意洋洋的想,在争夺布木布泰注意力的方面,多尔衮完败!
顺治元年的新年很快就到了,礼部再一次乱成了一团。朝鲜,蒙古各部落来了不少人,一方面是哀吊皇太极,一方面恭贺福临,更重要的是来打听清廷的对外政策。其中,朝鲜更为积极,要知道,皇太极在的时候,曾经口头答应过要将朝鲜的进贡减半的。
“三年不改父道,皇上还是下旨,让朝鲜安心为好。”范文程担任摄政大臣之后,难得发表一下意见。
福临皱眉:“皇阿玛又没有下明旨。”
范文程继续道:“天子一言九鼎,金口玉言,就算没有下明旨,也应该遵循。”
可是,他真的是很不想让棒子国这么轻松好不好?福临撇撇嘴,心里很不以为然。朝鲜一直是墙头草,谁的拳头硬就听谁的,之前是归顺大明,见清廷崛起,又屁颠屁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