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我的地盘在元末 >

第74章

我的地盘在元末-第74章

小说: 我的地盘在元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用于冶炼优质铁料的木炭,就这样烧成了。它的炭含量极高,磷、硫等杂质含量低,还原性强,还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在高炉炼铁中比焦炭更加优秀。

空地上,东边堆着四五丈高,一大堆的黑乎乎木炭;西边堆着三丈多高,一大堆棕褐色带着星星点点黄斑的磁铁矿石。

前者便是萧羽炼制的木炭,后者就是土著们欢欣鼓舞卖过来的磁铁矿石。

在琉球铁矿王五的主持下,座肚皮宽大,颈部逐渐收窄,外观有点类似景德镇花瓶的高炉,在这片钢铁厂离河岸不远的位置,沉积岩台地的地基上树立起来了。

这个王五就是王才的父亲,虽然王才犯过打错。但无可厚非的是,王五在打铁上就是在东南几省中也是佼佼者的。所以,萧羽念在王才最后的功劳上,将这个重要的活给了他。自然,王五也是千恩万谢的努力做这份工作,至于王才之死也实在没有什么怨念的,毕竟算起来王才之死的凶手是刘由,不是萧羽。

博闻强识的人可能知道萧羽现在所做的事情。不错,就是高炉。

奉劝一句,永远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高炉虽然是个很现代的词汇,但实际上在宋代已经出现,并且在国有铁厂普及了。

北宋元丰年间,朝廷军器监在汴河两岸架设高炉,炼铁的红光映日,昼夜不息。生产的高峰期,仅华北地区年钢铁产量就达到了15万吨;要知道,大英帝国在整整七百年后才达到7。6万吨的钢铁年产量,那时候它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

整个宋朝期间,包括了北宋初年和南宋时期国土面积狭小,包括了战乱时期生产遭到破坏的不利因素,居然能达到3。5-7万吨平均钢铁年产量!

南宋时期福建钢铁产业发达,有的大型高炉,一次就可以冶炼上万斤生铁。

高炉的建造并不复杂,五十年代末的“大跃进”,号召全国人民炼钢铁,甚至有的小学学生、生产队村民、副食品商店售货员都组成一个个炼铁小组,建造高炉来炼钢炼铁。

琉球史上第一座高炉,高四丈五尺,高炉容积约15立方米――比这个时代任何一座高炉都大,但要是在二十一世纪,国内200立方以下的高炉都必须强制关停,小时本甚至已经在使用5000立方米的高炉了。

但仅仅这些,萧羽和王五一众工匠的工作远远没有结束。

第三十一章 奇迹的产量

 首先萧羽根据土着人提供的线索,找到了高铝粘土,这玩意氧化铝含量高,研磨后加上石灰石煅烧,就是耐火水泥;直接压制成砖,在1300度的高温下可以烧制成耐火砖。

按说,在这个时代直接用粘土或者砖厂烧制的红砖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但萧羽却不想日后维护太过麻烦,所以这个貌似偷工减料的注意很快被萧羽否定掉了。

为了提高寿命,便于维护,萧羽在高炉内部使用了现代才用的高级耐火砖。

但接下来的鼓风机,萧羽又是困惑了。这个时代可以使用的有两种方案。不像现代,用的都是马力强大的专用鼓风机。

这时用的还是风箱。

风箱有两种类型,一种像手风琴,上下是木板,四周围着折叠的皮革,用的时候一下一下的踩踏鼓风,另一种是个大木箱子,有活门,推拉鼓风。

第一种风箱被萧羽否决了。使用久了皮革会老化,萧羽害怕到时候换都来不及。到时候送风不足高炉炸炉,滚热的铁水流出来附近的工人全得成焦炭。

还是活门推拉的保险,早前建的水车提供动力,利用偏心轮把旋转运动变成往复运动。整个高炉布置了四台风箱、四个风道,另外做了两台备用的风箱,以防意外。

萧羽拍拍手,为自己设计的备用风箱有些得意,一旁的工匠现在多是目瞪口呆起来了。这些手段若说是个一辈子浸淫此道的老匠人他们还有些相信这样的近乎神计的手段,但这些放在一个弱冠之年的娃娃身上,即使这个娃娃是琉球的乡正,杀人不眨眼的凶神。他们也很难相信。

但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们彻底叹服了。

进气道最后入炉前的一段并在一起,下方设有和进气道隔离的火池,内盛燃煤,空气在进炉前,就被加热到八百至一千度。

空气预热,这是现代钢铁生产中,提高炼铁效率的最关键一步。但在萧羽的记忆中,至少在明末以前全世界都没掌握这门技术。萧羽身为穿越人士的强大此刻再一次体现出来。

庞大的炉身外,还用扎实的木头搭建了支撑点落在地面的独立式检修塔。另用滑槽、滑车和滑轮组组成了炉顶上料系统。

高炉炼出的铁水是含碳量高、杂质多的生铁,但是已经可以用来铸造大型铁件,比如铁锚之类的东西,于是在出铁口外接一条沟槽,平时封闭,如有需要就打开,烧红的铁水直接注入模具,浇铸大型铁件。

看到这里,这些匠人中惊讶莫名的表情已经变得呆滞起来了。虽然很多东西他们都不认识,不少原件都是萧羽手把手教着炼制出来的。有何功用,如何使用它们都是不知道,但饶是如此,这些一辈子跟炼铁打交道的老匠人还是大致猜了出来。

但越是猜,越是想。这些老匠人就越是心惊,面上呆滞的神情再好不过地表达了他们内心的惊诧,不可想象,还有一丝丝的窃喜。为自己能亲眼目睹并且见证而感到惊喜。

高炉旁边修建了一台大型炒铁炉――就是亨利。科特在1784年发明的反射式搅炼炉。这台炒铁炉的外形有点像功夫茶的茶杯,是焰、铁隔离的反射炉型。它用耐火砖整体建造,炉床底部中间凹陷,四周是拱形炉壁,下部为燃烧室,进风道在燃烧室底部。

它的结构可以看作三层楼,三楼和二楼互相隔离,一楼和二楼之间是多个可翻动的铁栅栏。使用时铁水从高炉流到三楼,二楼煤炭躺在铁栅栏上燃烧,加热楼上的铁水,煤炭烧过后翻翻铁栅栏,炭渣就掉进了一楼的除渣室,铁栅栏放平,又能从斜向下45度的进煤道向它上面添加煤炭。

同样是水力鼓风,与高炉不同,它的侧面还修了个高高的烟囱。

明代的炒铁炉是用人力搅拌,炉边总有一位身强力壮的大汉,拿着根熟铁做的炒铁棒,挥汗如雨的来回搅动。

爱惜人命的萧羽显然不会让工人们做这种严重损害健康的工作。他在炉顶上做了个支架,正中悬挂着一个大圆滚子,下面有三根熟铁棍子斜斜地伸向炉床,仍旧是水车提供动力,但在古代让琉球就有了机械化的炒铁设备。

以往生铁是冷却成锭后再加热,炼成熟铁;楚风现在使用的技术,是把高炉出来的生铁水直接炒成熟铁,本来是要到明朝才会出现的方法,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有记载。

熟铁就可以直接制作锄头铁锨之类的农具了,当然,制作过程需要锻打、渗碳和淬火,熟铁柔软,可锻性强,加工性能优越。

楚风又修筑了一字儿排开的六台锻炉,这东西的基本结构,和所有农村铁匠修理锄头铁锨等农具的锻炉没有什么区别,就是要加大、加厚,加大是为了锻造大型铁件,加厚是为了保温,毕竟这是长时间使用的,节约燃料嘛。不用说,依然采用水力鼓风机,当然和高炉、炒铁炉的鼓风机比起来,这些就是孙子辈的小不点了。

每台锻炉边上都有一台水力锻锤,锻锤下是厚厚的铁砧,砧下垫着厚实的柞木墩子,再下面是水泥、石子浇铸的基座。多层复合受力结构,能够承受锻锤落下的巨大冲击力。

三个大的锻锤重两百五十斤,冲程三尺,每秒落锤50次;三个小的重八十斤,冲程二尺,每秒落锤150次。大锻锤用于粗加工,小锻锤则是精加工――实际上也精不到哪儿去,毕竟仍是锤子敲,说到底,水力锻锤的加工技术,和铁匠们一锤一锤敲打,实质上没有区别,仅仅是效率提高。

最后一项,萧羽要炼制的便是坩埚!

自从春秋时发明坩埚炼钢法以来,到汉朝最为兴盛,用它炼出的钢铁制成坚固的鱼鳞甲、锋利的环首刀,才有了战无不胜的大汉军,才有了将匈奴从蒙古高原打到欧洲的辉煌胜利,才有了“犯汉者,虽远必诛”的赫赫声威!也就是在李陵与匈奴作战上出现的制式装备,也是萧羽在那次长篇大论上频频提及的东西。

现在能够亲手制作出来,这如何不让萧羽欢欣?

也许是五胡乱华的战争,也许是其它什么莫名其妙的原因,坩埚法在南北朝时期失传了,反而墙内开花墙外香,在印度得到发展,阿三们用此法炼制的乌兹钢,制作的大马士革军刀锋利无比,曾经斩下无数十字军的头颅。

坩埚法在人类社会中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被马丁-西门子平炉炼钢法逐渐取代,但二十世纪兴起的转炉、电炉又可以看作坩埚法的变种,坩埚法在两千年后焕发了新生。

高炉、水车、炒铁炉、工人宿舍、冷却水塔。半个月后这些建筑都建立完成后,萧羽建立铁厂的第一次出产的铁锭也要出来了。

为了避免失败,萧羽在此前让工人们演练了十数。其中,萧羽全程都看着,为的就是今天用事实让所有人知道萧羽这个决策的正确性。

高炉经过了八天的低温烘烤,经过仔细检查,没有一点可疑的裂纹;滑轮组、飞轮、水车的轴承、滑车、活塞式风箱等等活动件,在工人模拟演练的后面四次,试着空转过,每次的情况都非常好,现在上足了油,运转起来没有一点阻塞。

当炼铁前最后的一步仪式结束后,萧羽将一个燃着的松枝扔进了火炉。

出铁口的活门是用生铁做的,内侧敷了一层厚厚的耐火泥。等炉中阵阵青烟从口子里倒卷出来,

负责第一步的王五徒弟张二狗眯着眼睛看向火炉里面笑道:“师父,火烧得正旺。”

说罢,王五轻轻松了一口气挥一挥小旗:“开始鼓风!”

二徒弟孙火听令立即扳下机括,巨大的水车在水流冲击下缓缓转动起来,引流渠中的水冲击着挡水片,把由搞出流下的动能传递给水车,再由偏心轮把水车的旋转运动变成风箱活塞的往复运动,伴随着一阵阵唧唧嘎嘎的木器转动,新鲜空气从风道吹进高炉中。

起初水车转得慢,鼓风机的风压小,炉内供氧不足,从炉顶冒出浓浓的黑烟,随着水车越转越快,炉内氧气供应充分,冒出的烟就由黑转青,由青转白,颜色越来越淡,最后,一大股火焰欢快的升出炉顶。

除了木炭,炉内还装了些经过洗选和土窑煅烧的铁矿石,另有石灰石作为造渣剂,现在火势大了,可以继续加料。

孙火扳动机括,和水车联动的绞盘转动起来,通过滑轮组,拖拽高炉加料翻斗车的绳索慢慢收紧,翻斗车就沿着30度斜着的滑轨爬上高炉顶,底下的人一扯控制索,车内的矿石就倒进了高炉里。翻斗车又慢慢的退回来,工人们把木炭铲进去,它就又一次爬上炉顶……

有人点燃了预热池里的煤炭,进炉的空气经过预热,吹进炉中加剧了燃烧反应。

木炭和铁矿石相见恨晚,在炽热的高炉内郎情妾意,拥抱着、翻滚着,释放的爱火冲出炉顶直扑天际,交媾的高潮一浪接一浪。

二个半时辰后,当萧羽吃晚饭来到这里的时候,第一枚铁锭已经出来了。

此时用于浇铸的沟槽大开,地上早就摆好了模子,除掉大块炉渣的铁水,从沟槽流进模中,铸成一个个六寸宽、五寸高、一尺长的生铁块,铁比重7。8,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