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武则天的佛缘 >

第5章

武则天的佛缘-第5章

小说: 武则天的佛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晓经营,又通兵法,懂得为官之道;母亲杨氏笃信佛教,富有个性,熟悉经史,能写善画,这些都无疑会对武则天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此外,父亲曾经经商,见多识广,母亲知书达礼,眼界开阔,双亲传统观念较淡,不甚重男轻女。这对于武则天刚毅性格的养成,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现有史料分析推断,童年和少年时代的武则天,不是像普遍官僚的女儿那样深居闺房,学做家务之事,而是比较开放,阅读过经史典籍,学习过书画、音乐、舞蹈等。

    武则天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度过的。她沐浴初唐的风云,跟随父亲的足迹,秉受母亲的教诲,由一名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位婷婷玉立的美少女。

    历史将为她安排怎样的前途,当时她自己连想都不曾想过。改变武则天一生命运的转折点,是父亲武士彟的去世。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唐王朝开国皇帝,时为太上皇的唐高祖李渊在长安谢世,远在荆州的武士彟闻讯后,不禁号啕恸哭,遥望长安长跪不起,终于口吐鲜血昏蹶于地。在武则天母女的精心护理下,武士彟终得恢复,但心劲已大不如以往。几天里,武士彟似在梦里,数十年的往事,齐涌心头:自己当商人适逢战乱,饱受官僚取榨,后巧计入仕,平步青云,深受高祖李渊赞赏,被封国公,委任重职,太上皇对自己真可谓恩重如山,情深似海,终身难忘;当世皇帝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亦被委以重任,自己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功德显著,也博得了太宗皇帝的称颂;但自己出身卑微,官场形势复杂多变,冷嘲热讽,乍升猛降,都在预料之中……。

    在这种忧郁哀悲的心情支配下,武士彟一病不起,不几日便怅然去世,享年59岁。

    当时,武则天才年满12岁。

    因为有国丧,武士彟的灵柩只好暂置于荆州长沙寺,杨氏母女在这期间亦诵经设斋,为亡夫亡父超度荐福。

    等到太上皇李渊入葬完毕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认为武士彟是忠孝之士,下诏追赠其为礼部尚书,令官办丧事,并赐黄金百两,白银百锭,以资抚恤。

    武士彟死后,杨氏母女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也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等唐太宗下诏追赠抚恤,杨氏才决定扶棺北归,将武士彟归葬于山西文水老家。临行那日,荆州父老百姓及武士彟生前吏僚,都设置祭案,长亭相送,个个哭得涕泪交零,以表示对武士彟的追思和感激。杨氏母女,更是凄凄惨惨,号啕不止。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春清明,杨氏率武士彟子女葬夫于山西文水,后便素衣素缁,率一双女儿为亡夫守孝。按照传统习惯,杨氏母女要为武士彟守孝三年,她们也做好了守孝三年的准备。她们栖身于武氏旧宅,每日诵经念佛,粗茶淡饭,追思刚刚逝去的亲人。

    一开始,还没有什么麻烦,但不久便出了些事端,使杨氏母女无法再在文水继续呆下去了。原来武士彟元配相里夫人所生的两个儿子开始排挤杨氏母女。相里夫人生的这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在其母亲去世后,父亲续娶杨氏,对他们二人也都不错,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受到了继母杨氏夫人应该给予的照料。但此时他们却在父亲冢土未干的情况下,恩将仇报,联合武士彟的两个侄子武惟良和武怀远,谎称父亲生前有遗书,嘱故里宅院归他们所有,要将杨氏母女扫地出门。

    杨氏夫人陷入了困境。一个妇道人家和两个未成年的少女,肯定斗不过武氏四兄弟,怎么办呢?只好与两个未成年的女儿商量。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她们母女三人觉得与其在此地遭受欺侮,还不如到长安投奔亲朋好友,或许还有个好的结局。

    这件事,在少年武则天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当时,她倒是没有多想,只是觉得一个女人在那样的时代,如果失去了地位,没有了依靠,是很难生存下去的。

    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春,亡夫周年刚过,杨氏夫人便带一双女儿返回了长安。

    这一年,武则天已年满14岁了。

    杨氏夫人到达长安后,武士彟的同僚故旧相继前来探望抚慰,但没过几日便门前冷落,无人问津了。这当然不是长久之计,无奈之中,杨氏夫人决定去找自己的娘家侄女,如今已是当朝皇帝太宗李世民宠爱的妃子杨淑妃。

    这杨淑妃不是别人,正是齐王李元吉当初纳取的小妾,乃杨氏夫人的侄女。玄武门之变中,齐王元吉伏诛,其妾亦成为寡妇。李世民登基后,闻齐王妾长得美艳可人,而且年仅23岁,便巧立名目,将她接入宫中。这杨氏小妾被接入宫中,心中七上八下,不知是凶是吉,真是度日如年。不几日,太宗皇帝诏令晋见,只见那杨氏略施粉黛,双颊泛红,似同初绽的桃花,倍显妩媚。太宗皇帝见状,觉得简直无法形容,冰雪不足喻其洁,牡丹不足比其艳,龙颜大悦,传令在后宫设宴,招待这位如花似月的弟媳……。

    就这样,兄纳弟媳,唐太宗少了一个弟媳,却多了一个淑妃。

    杨淑妃如今十分得宠。其父母都已谢世,京城内亲族甚少,闻知堂姑母前来投望,不胜欣喜,便使人请入宫来相见。

    杨氏夫人带着一双女儿,早早来到皇城西宫通明门,在四名宫女带领下,缓步进入皇宫。杨淑妃见到杨氏夫人母女三人时,不觉热泪盈眶,许久说不出话来。这一则是宫禁之中生活的寂寞和与娘家人长期没有联系的缘故,另一则是自己由弟媳而变成淑妃在娘家人面前忏悔的表现。她本想先问姑夫病故的情节,安慰一下姑母,但当她回过神来看到武则天姐妹二人时,真是吃惊不小。

    则天姐妹二人离开长安时,尚在幼年,虽也长得标致,但没有想到十多年间出落得如此美艳。特别是武则天,说是沉鱼落雁之貌、闭月羞花之容,一点也不过分,已达到了国色天香的醉人境地。

    杨淑妃见到则天表妹,首先想到了自己。自己可能会因为则天表妹的存在而失宠。因为她最清楚当今皇帝能不惜任何手段网罗天下美女,武则天已在他的网罗之中了。

    杨淑妃突然觉得,今天的会亲,对自己可能会铸成大错。然而,不仅如此,当时她也根本不会明白,武则天的存在,实际上左右了李唐王朝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乍入宫闱遭冷落,武才人寻求精神慰藉,明白了唐太宗平衡三教的用意,唐玄奘启示,日落之后的归宿,武则天的美艳传遍了京师长安。

    有好事者,竟编得歌谣一首,在长安城中的街闾里巷传唱:十年寒窗前,读书破万卷。不羡状元郎,要娶武媚娘。仙容销人魂,秀色更可餐。一夜百日思,暴死也心甘。

    不久,这歌谣便传入皇宫中。唐太宗李世民闻听后,觉得歌中“武媚娘”三个字,自己似曾相识,但又一时想不起来,而且他又对歌中流露出的那种追求感到不安。太宗皇帝想,自己登基十多年来,偃武修文,开科取士,能够把天下的读书人都网罗到其中,使读书人每日埋头苦读,企得满腹经纶而为大唐王朝效力。现在突然冒出一个女子,她的美艳真的能够使读书人放弃学业而跪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吗?她究竟有多美?为什么还没有被选到宫中来?

    带着这些疑问,太宗皇帝数日难寐。

    他突然想起来了,武媚娘不就是已故大臣武士彟的千金吗?武媚娘这个名字不就是自己给取的吗?那还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初,自己伴父皇高祖李渊到武家庆贺媚娘的满月,看见杨氏夫人怀抱小女,光彩照人,觉得女儿比母亲更机灵,才给武家小女取名媚娘。想不到这武家小女已长大成人了。

    太宗皇帝觉得这大概是一种缘分。

    他马上唤来杨淑妃,想知道武媚娘的详细情况。事到如今,杨淑妃的预料没有错。她于是将武士彟去世后,归葬故里,杨氏母女无奈投奔长安的情况一一禀告了太宗,并特意说道:“望陛下能体恤她们母女,为我杨家做一点善事吧!”杨淑妃这话,听起来并无不当之处,但细细推敲,却大有内涵。杨淑妃明白,太宗皇帝已关注武媚娘了,自己不能不尽实禀告,但她却在话中暗示太宗皇帝,武媚娘是我们杨家的外甥女,是我杨淑妃的表妹,总不能让我们杨家和杨家宗亲的漂亮女儿都进宫来侍奉你一个人吧!

    她的这一番用心,太宗皇帝并未感觉到,随即又问了武媚娘的一些其他情况,便下了决心。这决心便是召武媚娘入宫。他在召武媚娘入宫的诏书中,避重就轻地说:“这个小姑娘出身官宦,父亲曾为我大唐王朝立过汗马功劳。我出于体恤故臣的动机,加之这位小姑娘能披图阅史,知书达礼,所以,我特召她进宫来给我当一名才人”。

    才人是唐王朝内宫女官名称之一。唐制,除皇后外,侍奉皇帝还有众多妃嫔,其中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才人是妃嫔女官中偏下的等级,其职责是记录妃嫔们的饮宴睡寝和农桑之事,负责向皇帝报告上述各种情况。相对而言,才人这种内职是比较重要的,有一定文采的妃嫔才能胜任此职。

    其实,太宗皇帝的用意并不是要选一个才人,而是贪图武媚娘的美艳秀色罢了。

    且说杨氏夫人得知太宗皇帝要召自己的女儿武则天入宫,真可谓悲喜交加。喜的是自己这个寡妇居然成了皇戚;但她深知宫闱之中的内幕,不知女儿此去命运如何,何时再能相见?另外,女儿才只有14岁,入宫之后,要侍奉当朝皇帝,尚不知能否承受?这便是杨氏夫人的悲切之处。不得已之际,杨氏夫人便就男女欢悦等床帏之事,向女儿武则天作了详细的交待,并叮咛女儿千万不可任性,一定要注意自我保护。

    武则天起程之日,杨氏夫人哭得像泪人似的,长跪不起,依然是苦苦而诉。此时的武则天,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便是盼望尽快进宫去侍奉皇帝,这样一来,既可以使寡母和姐姐能够在生活上有可靠的保证,不用再遭受冷落,又或许能使自己得宠,像杨淑妃那样,也能活出个人头人面的。

    这是一种现实而幼稚的想法。在父亲去世,母女流落长安无有依靠的生活环境下,寻找一个靠山,况且是天下最大的靠山,也只是一个14岁的少女所能够想到的。她憧憬着未来美好的生活。

    “母亲,您哭什么?我又不是去地狱,我这是要进皇宫啊……。”武则天天真地问母亲。

    “可是,孩子……。阿弥陀佛!”母亲哭号着欲言又止。

    母亲这般绝望的告别和撕扯,以及无奈的“阿弥陀佛”的嘶念,是14岁的武则天所不可理解的。皇宫掖庭对武则天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地方。

    她带着天真、稚气和少女的美艳,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正式进入了宏伟壮丽的皇宫。

    不几天,太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