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其他电子书 > 武则天的佛缘 >

第8章

武则天的佛缘-第8章

小说: 武则天的佛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还是继续了解和领悟太宗皇帝对佛教的一系列举动。

    武则天清楚地了解到,太宗皇帝对佛教的防范,采取了抬高道教以抗衡佛教的策略。为此,太宗皇帝诏命高士廉等人以当时官爵高下作等级,编修了一部《氏族志》,该《志》以李姓冠首,并且明确宣称李唐王朝的皇帝与道教始祖李聃(老子)同出一源,是一个共同的祖先。这样,既抬高了李唐皇帝的地位和身份,又找到了抗衡佛教的有力工具。早在唐高祖武德年间,高祖皇帝即下诏定三教先后,决定先老、次儒、末释的基本政策。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也就是武则天入宫的那一年,太宗皇帝又下诏说:“佛教神变之理多方,报应之缘非一。洎乎近世,崇信滋深。人冀当年之福,家惧来生之祸。所以,为众妙之先,而诸夏之教翻居佛乘之后。今天下已定,宜有解张。”太宗皇帝想把佛教放在应该放的地位。不久,他又下诏说:“道教之祖,乃帝室之先系。今后凡供斋时,道士女冠(道姑)皆应在僧尼之前;今后凡讲经论法,皆以道士女冠为先,僧尼居后。”太宗皇帝的诏令说的很明白,道教的始祖和我皇帝是一个祖先,所以道先佛后。此诏令下后,佛教中的一些和尚非常不服气,如智实、法琳、法常、慧净等,直接向太宗皇帝上陈佛教应在道教之先的理由,并且面见太宗皇帝据理力争。太宗皇帝并没有更改,而是令人宣敕严诫,再次申明道先佛后不可更改。这些和尚只好饮气而还,唯有智实和尚不屈,长跪不起,太宗皇帝令杖责放还。

    其中的法琳和尚饮气而还后,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道先佛后的理由不就是皇帝和老子是同一祖先吗?他马上博引旁证,撰写了一篇名叫《辩证论》的文章,对李姓远祖作了一番考证,他的一管秃笔居然写出了两个李字!据法琳考证,李姓远祖有两个系统,一是代北(今山西雁门一带)李,一是陇西(今甘肃陇山以西)李。代北李与当朝皇帝是同一祖先,陇西李才是老子的后裔。当朝皇帝与老子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太宗皇帝也就没有必要把道教放在佛教之先。法琳的《辩证论》出笼后,被人奏闻于太宗皇帝。太宗皇帝闻听后勃然大怒,下诏诘问法琳,并斥责法琳说:“你这个和尚广引形似之言,备陈不逊之喻,诽谤和诋毁我的祖先,罪大不赦!”于是就把法琳和尚抓了起来,欲杀头问罪。太宗皇帝对法琳说:“你在自己写的一部书里说过,念观音菩萨可以刀枪不入,我现在给你七天时间,让你天天念观音,到第七日临刑时,看看观音能不能使你活命!”七天后,太宗皇帝使人问法琳:“现在已经是第七天了,就要杀你的头,你的观音念得怎样?”法琳和尚回答说:“七天以来,我并未念观音,只是在念皇帝陛下。”太宗皇帝听了之后又使人问法琳:“叫你念观音,你为什么不念观音而念陛下呢?”法琳和尚回答说:“皇帝陛下就是当今观音菩萨!”太宗皇帝听后,大为欢喜,于是就赦免法琳一死,而改为流放。后法琳和尚终死于流放途中。

    此事发生在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武则天已在皇宫之中,并耳濡目睹了此事。

    武则天觉得,太宗皇帝在处理这件事上,似乎有点太不近人情,对佛门释子的忠心也应该有所觉察吧!武则天的感觉并没有错。

    次年,太宗皇帝亲自去长安名刹宏福寺进香,召集了佛教的五名高僧大德,一起聊天,充满了亲切和热烈的气氛。这是太宗皇帝为了缓和自己与佛教紧张关系的举动,武则天看得非常清楚。太宗皇帝对这些高僧大德们说:“老君是朕的先祖,尊祖重亲是有生之本,所以朕才使道先佛后。你们可能对此大有怨恨,这种心情朕是能理解的。”这几位大德高僧连忙回答说:“陛下尊重祖宗,是天下人学习和效法的榜样,我们怎么敢有什么怨恨呢?”太宗皇帝又进一步解释说:“我大唐王朝自立朝以来,实际上并没有大行修造道观,而是把修建佛寺作为重点。朕本人对佛教也是颇有好感的,只不过是那些道士和宗师学习的是朕祖先之教,所以应该在前。今天是李姓当国,老子之教就必须在先;假若是释迦牟尼佛祖今天来这里当国,那当然是佛教在先。这便是朕的态度。不说出来恐怕你们也很难知道。”

    太宗皇帝为了防范佛教可谓费尽心机,他软硬兼施,先来硬的,后来软的,两种手段齐施并用,自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武则天从其中看出了帝王统治之术。

    太宗皇帝在抬高道教地位抗衡佛教的同时,并没有放松对道教的防范。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道士秦英、韦灵符挟左道而得到太子李承乾的宠幸,太宗皇帝得知后大怒,把秦英、韦灵符等人全部抓起来杀头问罪,连坐被杀头的人也有不少,还严厉地斥责太子,要太子以此为戒。可以看出,太宗皇帝抬高道教只是为了平衡道佛二教的势力,并不是怂恿和放任道教,在太宗皇帝的心目中,道教的发展也不能干扰他正常的统治秩序。此后不久,太子李承乾觉得自己已经失宠,便与手下人联合起来结成死党,企图谋杀太宗皇帝。事情败露后,被太宗皇帝废为庶人,并使与太子谋反的高祖皇帝的堂侄汉王李元昌自尽,斩杀了大臣侯君集。同时,又降争夺太子嫡位的魏王李泰为东莱郡王,再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这一年,武则天已经20岁了。太子李治刚满16岁。历史的发展已经给武则天将来的命运安排了客观前提。

    太宗皇帝防范佛道二教的方针和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要彻底解决佛教与传统儒家伦常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早在东晋成帝时(公元326年至342年在位),儒家和佛教就出家僧尼要不要礼敬皇帝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后来又发生了出家僧尼要不要礼敬父母的争论。长期以来,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太宗皇帝即位后,曾经对大臣们说:“佛祖释迦牟尼设立佛教,根本上说是为了行善事。怎么能使出家僧尼妄自尊崇而坐受父母之拜呢?所以,要彻底解决这件事,要使出家僧尼礼敬父母,礼敬帝王!”不久,太宗皇帝便特地下诏,要求出家僧尼遵守儒家的伦常,必须礼敬帝王和父母。按照佛教仪规,凡出家为僧尼后,即与家庭、父母及亲人断绝了一切关系,连本人的姓名也抛弃了;一旦出家,即成了佛教所谓佛、法、僧三宝之人,是信众崇拜的对象。这与中国传统伦理纲常相悖,引起了中土士人的极力反对。因此,历史上曾有人指出:“父子之敬,君臣之序,百代不废。佛教矫形骸(指僧尼出家毁发剃头等),违常务,易礼典,弃名教(指纲常名教),这些正是人们的忧患之处。无论是佛教僧尼,还是一般民众,都是华夏诸朝的臣民,哪里有臣民不礼拜帝王和父母的呢?”这说明,佛教僧尼不礼敬帝王和父母的行为,是历朝统治者所关注和要解决的问题。太宗皇帝以帝王的身份,要求佛教僧尼孝敬父母礼敬皇帝,要求僧尼们在这一点上遵守正统的儒家名教纲常。诏令下后,佛教中的一些僧尼不服,但慑于王权威力,只好按诏令行事,不敢有所触犯。

    在太宗皇帝的观念中,朝廷制定的法律,对任何人都适应,即使是佛教僧尼犯法,他也下令要一样依照世俗法律处罚。在这件事情上,太宗皇帝的态度相当坚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高僧玄琬病逝,他在临死前给太宗皇帝留下遗表一份,表中要求太宗皇帝不要使僧尼犯法与老百姓一样对待,请依佛教的僧律处罚。这个玄琬与太宗皇帝的关系非同一般,曾多次被召入宫中为长孙皇后等六宫妃嫔写经祈福,而他死后的惟一愿望就是请太宗皇帝高抬贵手,恩准僧尼犯罪依僧律处罚,不要再用朝廷颁布的世俗法律制裁。

    武则天在宫中了解了太宗皇帝对佛教的心态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经过思考,她好象突然领悟了一样,她觉得自己终于明白了太宗皇帝的根本用意和目的。

    她觉得,太宗皇帝所谓道先佛后的政策,实际上是兼容并包。太宗皇帝是想通过帝王的权力来平衡三教,无论是提倡道教儒教,还是防范道教佛教,目的都是为了使儒释道三教形成合力,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武则天从其中深刻地领悟到了帝王的伟大和帝王的威严,她也微妙地发现佛教被驯服之后,会变成帝王的一张牌,一张可以随时听用的牌。

    武则天在宫中生活了几年之后,她成熟了许多。她不再在意能否得到太宗皇帝的恩幸,不再为自己年轻的生命逐渐耗过而寂寞苦闷。她觉得自己每日诵经拜佛是一种非常可悲的行为,是逃避现实的愚蠢之举,因为自己想从佛教中得到些安慰,来抚愈自己寂寞的心灵。但是拜佛也罢,写经也罢,是无法脱离这个现实生活的。自己的生命之路才刚刚开始,必须正视现实,勇敢面对现实,要有作为,要为自己寻找生命之道新的起点。她还觉得,自己这些新的想法,与信不信佛并没有直接关系,佛法也不是讲要正精进即不断地努力进取吗?

    大约在她20岁左右,她开始为自己设计新的生命之道。她抓住每一次接近太宗皇帝的机会,但又不在太宗皇帝眼前特意地表现自己,她想更多地了解太宗皇帝的心思,特别是想知道太宗皇帝为什么多年来一直对自己很冷漠,也就是想知道自己一直遭受冷漠的真正原因。

    她发现太宗皇帝是一个非常看重门第的人。这是自己未能得宠的直接原因。大约从东汉开始,大官僚依靠政治经济特权,逐渐形成了大姓豪族;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用官员首先看是否出身这些大姓豪族,非大姓豪族不选;到了唐代,虽然开始实行科举考试这种取才制度,但大姓豪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改变,以此为中心的门第观念依然在一些人头脑中占据重要地位。主宰唐王朝的李姓皇帝,虽然不是高门大族出身,但他们声称与老子是同一祖先,足以说明他们在门第上的看法。他们不是反对门第,而是想法来补救自己门第不高的先天缺陷。到了太宗皇帝当朝之后,曾下令编一新的门第谱序之书《氏族志》,太宗皇帝明确要求,必须以目前官爵高下为标准来编。这样,李姓当然是第一位,另外收录了三品以上官吏的姓氏和渊源。《氏族志》完成后,共收录293姓,1651家。然而在这如此多被收录的门第中,却没有武士彟的家族。这就是说,在太宗皇帝和编修者的眼中,武士彟不过是一个商人出身的新贵族,不仅和世代为高官的门阀大族相去甚远,而且与当朝当大官的寒门出身者也不能相提并论。武则天觉得这还不是问题的所在。因为她发现,太宗皇帝的门第观念不只局限于政治格局,而且特别看重与皇家联姻及皇家子孙的血统问题。他在给太子选妃嫔时,特别要有关人员务必选高门大族,并明确讲:“我不想使我的子孙出生于微贱的女人之身。”武则天从此得出了一个结论:自己未得恩幸和宠爱,不是自己的容貌不行,而是太宗皇帝担心一旦自己身怀皇子,就违背了太宗皇帝关于皇子皇孙血统的立场。

    这是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