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蒙山军 >

第175章

蒙山军-第175章

小说: 蒙山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后应当睡的稳当。”龙谦压低声音道,“县衙周围铁桶一样,李总管但请宽心。”

“好,好,龙将军如此尽忠职守,咱家一定禀明太后。太快亮了,你快去歇息片刻吧。”目光转动,李莲英看到了院子角落的哨兵。这些钉子一样肃立的卫兵都是龙谦所部,按说是不能承担近身护卫的。但安排山东兵近身护卫“寝宫”是慈禧的决定,“都到这一步了,不信他们,我还信谁呢?京营?京营靠得住又怎么会在这儿?”

“谢总管关心。卑职年轻,熬一两夜不碍事。”龙谦轻声道。

“这路上的安全,太后可是都靠了你。身体可要紧呐。”李莲英低声说。

“正要禀报总管,天亮之后我便带吴县令提前出发了。咱们人马众多,诸事繁杂,我实在是心中无数。”

“也好,只是这边交给谁呢?咱家是担心你走后无人指挥得动你的人马呀。”

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这老太监看出老子的人马完全是私人武装不成?龙谦微笑道,“总管大人此言让卑职深感惶恐呀。卑职既然决心报效朝廷,卑职一手训练的这支军队就是太后手里的一把剑,太后让卑职杀向哪里,卑职就杀向哪里!卑职手下弟兄虽然出身草莽,但都是心怀忠义之人,请总管大人放心便是。卑职的副手鲁山已经过来了,我正好将其交付于总管大人,他一切照您的命令行事便是。”

“这样咱家就放心了。”

龙谦没等慈禧与光绪起床,只与荣禄打过招呼,没吃饭只带了干粮便率领骑兵连及三连、十一连先期出发了。他们的下一站,便是宣化。荣禄提前为龙谦准备了盖了玉玺的文书,命令沿途各城各镇,一律听从龙谦的安排。

之所以不等慈禧便走,主要的原因还不是要表现自己的忠心与尽职,而是要躲开慈禧及把帮王公大臣。该做的都做了,龙谦怕自己在慈禧跟前时间越长,破绽越大。他绝不敢轻视这帮登上权力顶峰的人物,他们或许不懂世界大势,但搞内斗琢磨人心方面,自己绝对不是对手。

进京勤王的主要任务到现在就基本完成了。下一步就是金蝉脱壳了。当然不是悄无声息地离开,而是要光明正大地衣锦还乡。昨晚龙谦一宿未睡,脑子里一直盘算下一步该如何走。他只知道山西巡抚是毓贤,袁世凯的前任,一位狂热的排外主义者,也是支持义和团的主要官员之一。按照眼下的情势,毓贤的结局不会好,估计联军不会轻饶了他,何况此人到了山西,折腾的也很凶,杀洋人,烧教堂,闹出的动静不次于直隶与山东。

龙谦最苦恼的,就是他对满清朝廷太不了解了。这让他失去了对下一步判断的基本依据。现在有了个吴永,龙谦当然不会放过他。于是一路上跟吴永打听他关心的朝局,吴永倒是知无不言。当龙谦得知吴永竟然是曾纪泽的女婿,还跟着李鸿章混了多年,深得李鸿章的信任,龙谦简直喜出望外,嘿嘿,捞到宝贝了!

“失敬失敬!我竟不知令岳是曾侯。家父在世时,最钦佩尊敬的就是曾侯父子了,道德文章天下敬仰,功业也足以为后世仰望。”

“想不到他们的名声竟传至海外……”吴永娶了曾国藩的孙女,也算是值得夸耀的事情。攀龙附凤历来是国人的一般心态。就说在官场比较另类的左宗棠左季高,若不是取了名臣陶澎的女儿,也不会飞黄腾达。

吴永想到了刚过世不久的岳父。曾纪泽袭承其父的侯爵,功业当然不能比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不过凭着谈判从扩张成性贪婪无比的俄国人手里收回伊犁,也足以名垂青史了。

“四年前,李中堂出访欧美,其时小弟正在美国念书,关于中堂出使美国的报道铺天盖地啊。我不过是个穷学生,自然无缘结识李中堂,但当时还是很注意有关他的报道。小弟虽生在海外,却没敢忘本,中国的历史,还是知道一些的。我发现,每代都有一个人才群出现,那些足以让后人无限敬仰的人物,竟然都是父子、同学、亲戚、朋友或同僚。自曾国藩曾侯始,国朝就出现一个人才群啊。”龙谦继续忽悠。

“这个说法很新鲜。也就是退思你能想出来。”吴永放慢了速度,“其实李大人从未拜相,中堂之称是当不起的。”

“哈哈,百姓们认为他就是宰相啊。你不知道,美国的报纸还将他称作总统呢。哈哈。更有人说他是当今四大伟人之首。你听说过德国宰相俾斯麦吧?此君只列末席。”

“啊,这些倒是有趣。我在这里耳目闭塞,哪里能听到?还是大人见多识广。”听龙谦夸赞李鸿章,吴永很是高兴,“我在李大人手下做了几年事,如今也有书信来往。据说他老人家已接朝廷谕旨,要他北上主持与洋人的和谈。如果有机会,我介绍你过去。老大人是最喜欢像你这样既有履历眼光,又有本事的青年才俊了。”

“若能一睹名臣风范,小弟不枉此生了。永川兄,依你所见,李中堂北上和谈,会有什么结果?”

“能有什么结果?老大人办洋务多年,凭良心讲,当今天下,懂洋务的还有谁能超过他老人家?谈判是要有本钱的,他手里有什么本钱?若不是怕毁掉东南膏腴之地几十年积攒的一点资本,他老人家又何必提什么东南互保?都是那帮拳匪给祸害的。”想起差点要了自己命的义和团,吴永恨得咬牙。

“是呀是呀。诚如此言,谈判是要有本钱的。这话说的好。”

“对了,你对和谈如何看?”吴永反问龙谦。

“打不下去,只能和谈,也没有别的出路。吴兄不妨修书一封,想办法寄给中堂大人,就说尽量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做文章,除此还有什么好办法?不外是割地赔款而已。甲午之战后的马关条约,国内外都有骂中堂卖国的,那些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换了他们去,还不如中堂呢。李中堂为了大清殚精竭虑,却要背负骂名。这次更是糟糕,好在咱们手里有英国中将一名,以及数百联军俘虏,或许可以成为中堂谈判的一点本钱。”

“着啊!正是这句话。若是老大人听了,定会引为知己!好,愚兄到了宣化,便修书一封,想办法尽快交到李中堂手里。”吴永连连用手拍打自己的大腿,心里感慨不已。

正文 第四节 去哪儿?

龙谦与吴永在宣化筹办好迎驾事宜,派出迟春先带骑兵连先期前往怀安打前站。他和吴永总要见到慈禧才好出发。

宣化在明代就是京师北部防线的重要支点,明朝曾设宣大总督,为九边重镇之一。有清一代,因为统治者的异族身份,以及与蒙古传统的战略联盟,北方的威胁基本解除,宣化更多地成为了一个商业城市,降低了军事要塞的功能,但其繁华还是吴永任职的怀化县不能比的。物资的筹措容易了很多,只要拿出现银,哪怕是日益流行的各类外国光洋,几乎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

迎驾事宜倒是顺利,宣化的地方官当然要负责两宫及随从王公大臣、护驾兵丁的食宿,但绝不为龙谦提供上好的口外马匹。龙谦挨不过迟春先的要求,让连树鹏掏银子为骑兵连补充了二十匹马,使得因马匹连续死亡而实力大减的骑兵连恢复了一些元气。

很多人以为马匹的耐力超过人,包括对马匹不了解的龙谦。这一段时间的持续战斗和行军,让龙谦得出一个结论。战马其实是很娇气的动物,过度的驱驰和精饲料的匮缺都让马匹很容易累死。

好在以后就进入一个相对平和的时间段了,骑兵在现阶段还是要发展的,但组建大规模的骑兵部队不在龙谦的考虑之内。

但直到第二天晚上,车队才来到宣化城。龙谦注意到,慈禧与光绪的情绪都不好,慈禧耷拉着脸,光绪也是阴沉沉的。

龙谦有些纳闷,出了什么情况?

鲁山悄悄告诉龙谦,说之所以耽误了行程,是因为皇帝与太后闹生分了,因为太后要皇帝写什么诏书,而皇帝不肯写。一帮大官们都去劝皇帝,白白折腾了一天。

什么诏书如此费劲?只有罪己诏!

皇帝是天子,是代天牧民的从不犯错的人,或许本来就不是人。罪己诏只有在极为特别的情况下颁布,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慈禧住到了吴永的卧房,比她在破庙里过夜不知强了多少倍。但她还是没有睡好,晚饭前她接见了王崇烈和恩铭,京师的惨祸令她惊心,她在琢磨下一步的事情,就算是洋人饶过了自己,怎么给天下臣民解释这场国难?谁来为此负责?

她是不能承担这个责任的。虽然国家沦落至此,大清政府被她搞成了流亡政府,无疑她的责任是最大的。将责任推至义和团身上没用,百姓们好说,官员们就不干!前脚杀了四五个反对重用拳民,反对与联军开战的大臣,后脚就将责任推至一帮愚昧无知的拳民身上,说服不了天下的官吏。

想来想去,只能让光绪去背这个黑锅。于是,早饭后慈禧便叫了光绪,让他写这样一封给天下臣民,也是给洋人一个交代的文稿。

光绪却不愿意去写。本来他就委屈着呢。如果太后能听他的一星半点,局势何至于此?

“皇帝!尔不为此,难道要我去做吗?”慈禧很生气。

光绪无奈,只好找人来写这份荒唐的文件。之所以说它荒唐,是因为在几个重要问题的解释上简直令人啼笑皆非。

第一,必须将大清朝廷抛下臣民逃跑的事情说清楚。文稿的答案是,本来皇帝与太后是不走的,“朕与太后誓欲同殉社稷,以上谢九庙之灵”,但是在7月21日(公历8月15)日,正当皇帝太后哀痛无已之际,数名王公大臣强行将我二人于枪林弹雨中挟持出宫,仓皇西狩。

不是我们丢下京城的百万臣民要逃,而是一帮混蛋手下将我们绑架出来了!

第二个就是绕不过的义和团。罪己诏讲了,朝廷从来就不支持义和团,数次下诏严厉取缔。但下面一帮大大小小的臣子,从自己的私利出发,浑然不将朝廷的谕令当回事,以至于酿成大祸。核心意思,义和团给洋大人们带来了麻烦,不是太后与皇帝的问题,是朝廷那些不遵守命令的臣子们的问题,洋人们想出气,千万别找皇帝与太后,找那些大臣们吧。

慈禧与光绪都没有意识到,一般情况下,臣子的生死确实操纵于最高统治者之手。自董仲舒篡改儒家经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成了例律。但那是一般的情况下,现在朝廷成了丧家犬,能不能过这一关还在两可之间,这样的诏书实实在在寒了臣子们的心。

罪己诏最妙的一段话在后面,“近二十年来,每有一次衅端,必申一番告诫。卧薪尝胆,徒说空言。理财自强,几成习套。事过之后,循情面如故,敷衍公事如故,欺饰朝廷如故。大小臣工,清夜自思,即无拳匪之变,我中国能自强耶?”

问的确实不错,该谁回答呢?而且,通篇就是这句话,还算是言之有物,像是皇帝的口吻。

这句话,怕是百年之后都难以回答。

因为这篇罪己诏,慈禧对光绪的不满又增加了几分。但是局势不容慈禧耍性子,心里不高兴,也得忍着。洋人是支持光绪的,而且态度比较一致。在眼下的情况下,对于光绪的任何一种打击,都可能引发不测的局势。慈禧必须考虑洋人的立场,她能否熬得过眼前这一关,就看洋人是不是准备放过她。

宣化的准备工作比怀来又细致周到了许多,住所豪华了许多,卧具也是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