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噪音太多 >

第1章

噪音太多-第1章

小说: 噪音太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序1

当时还在台湾,我是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逢周五,可以从宿舍回家过周末,我照例得从学校搭车去逛西门町一带的书店和唱片行,用有限的零用钱在一本小说与一卷录音带之间犹豫踌躇。那天我买了一卷BruceSpringsteen的《BornintheUSA》,是彼时美国最畅销的专辑,然后才满心期待地赶车回家。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平常挤得跟罐头似的巴士竟然有不少空位,免了一个多小时罚站摇晃之苦。我迫不及待拆开那卷录音带的包装胶纸,再贪婪阅读盒子里那其实不大看得懂的附赠歌词小纸片。在且停且行、摆动剧烈的昏暗车厢中,专注猜测每一首歌要说的故事的涵义。 

忽然邻座有人和我打招呼:〃嗨!你正在看什么?〃我吓了一跳,立刻从远方的新泽西回到现实的台北。原来是位很帅气的大哥哥,他说自己是个大学生,很爱听音乐,所以好奇我这小弟弟何以如此用心于一卷录音带。 

他拿了我的带子一看,再笑了笑说:〃不错,虽然BruceSpringsteen是个了不起的摇滚歌手,但你听过他以前的东西吗?〃然后他就开始上课了,课堂里有许多我闻所未闻的人物,稀奇古怪的理论,以及充满色彩的历史,仿佛是一个武侠小说的江湖,比如一首二十多分钟长的摇滚乐,一个让吉他着火的狂人,一名躲在各种电子仪器背后制造宇宙之叹息的隐士。最神奇的是到了最后,他竟然说:〃可惜,BruceSpringsteen堕落了,居然在这张新专辑里加进了舞曲,那还算做摇滚吗?〃然后他在下车之前赶紧抄了一张小纸条给我,里面有他所谓的〃入门经典〃,嘱咐我一定要好好用心去听。 

堕落?音乐也有堕落这回事吗?什么叫做堕落的音乐?为什么一个摇滚好汉开始玩舞曲就叫做堕落呢?再看看他那张字迹清秀的〃秘籍〃,上面有PinkFloyd;Emerson;LakeandPalmer;Yes;LedZepellin;TheDoors;JimmyHendrix和BrianEno这几个陌生的名字;他们就是传说中的高人了吧? 

自此之后,我按图索骥,越摸越远,觉得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超脱凡俗的世界,就像《纳尼亚纪事》里面那个神奇的衣橱,又像《哈利波特》里火车站上那个看不见的月台;只要一走进去,我就能逃离身边这可厌而庸俗的现实,得到自由。 

所谓自由,首先是跟人家不一样。当其他台湾同学都在听香港过来的谭咏麟、张国荣以及梅艳芳,并且不厌其烦地央求我教他们粤语发音时,我拥有一个真正的自我是他们所不识的。 

赤裸点讲,比起你们,我比较不堕落。 

然后我又想起了电影。虽然我不再泡电影院久矣,总是为了省事躲懒在家看碟,但我实在很怀念那段日子:几乎掏尽所有零用去排香港电影节票房的队,然后一天连赶五场戏,中间出来就用口袋里仅余的硬币换面包干啃。听起来辛苦,忆起来觉得不可思议,但当时真有一种幸福充盈全身的舒畅。为什么?因为自由。 

电影学者游静曾经写过一段十分美妙的话,大意是进电影院看戏是要有勇气的。她真是说得再好也没有了,请想想看,我们和一群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坐在同一个漆黑的房子里,目睹银幕上种种惊心动魄的场面。那些场面或许叫我们汗流浃背,或许令我们不住泪下,甚至让我们的脸从耳根开始一片赤红。虽然看不见,但邻居渐趋沉重的呼吸,身体上散发出的异样氛围,难道我们会感觉不到吗? 

世间最残酷的景观,人心最深沉的秘密,如此赤裸坦呈,我竟然就在公众之中看见了。没有遥控器,我调节不了画面的行进方式与速度,声响的大小和高低;我就这样被动无助地夹在一群陌生人中间,任由电影挑动摆布,不由自主地大笑或者痛哭,回忆以及暇想。 

走进戏院,岂能不要勇气?

自序2

但是不用害怕,因为有某些独特、用心而神秀的电影作者,他们竟敢撕破日常琐事所掩盖修饰的真实,把命运的无常,上帝的退隐,承诺之背叛,欲望之阴暗,全都大胆地拍了出来,交给我们。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游静还说:〃人家都敢拍了,我们又有什么好怕呢?〃是的,我还怕什么呢?看电影,尤其是好电影,原是一种在众人中认出自己本来面目的英勇行动。所以,许多影评人才会如此珍惜〃真实〃。〃真实〃不是技法上的〃写实〃(很多时候,〃写实〃恰恰才是说谎的最好方法),而是电影作者敢于认真对待自己,敢于以〃真面目〃示人,甚至敢于面对人之存在的一种质地。 

因此,看电影于我就和听音乐一样,是少年时代追求自由的手段。拒斥庸俗,一开始或许还是为了在同学之间树起不凡的自我感觉,但它其实更是为了逃离庸俗的宰制,离开〃成人社会〃的无聊和谎言,离开森严的学校体制,离开社会和国家对你的期盼跟定位。 

很自然地,少年时代的我完全无法接受任何流行而热门的音乐和电影,更无法忍受电视上那些虚假的俗华与面具的美丽(真是报应,我今天竟以此为业)。音乐与电影绝对不是娱乐,它们怎能是娱乐呢?有人问过讨厌文化工业以至一切娱乐的阿多诺(TheodorAdorno):〃你平常有什么消遣?〃一向严肃的阿多诺简单而冷峻地回答:〃我从不消遣。我用对待工作的同等态度去对待音乐。〃诚然,聆听勋伯格确实是该比工作还认真。 

可是我总不能只听勋伯格,只看布列松吧?生活在媒体环境之中,我们被迫接受大量噪音的包围,并且以噪音为沟通人我的工具。假如我也去看王晶,假如我也去听张学友,我会告诉自己,那只是为了和大众沟通而已(比方说,学会对一个女孩唱歌)。万一我在那些熟烂的曲调中得到吟唱的乐趣,在港产闹剧跟前笑得人仰马翻,我会忍不住自责,恍如一个修行者在犯禁的行为里感到愉悦,乃是一种〃罪疚的享乐〃。尤其在我开始写评论之后,更是极其扭曲地以挞伐流行文化为己任,似乎这种鞭打自己的动作可以减轻那种罪恶感。 

也许是受到文化研究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多年之后,我才渐渐缓释这种正邪不两立,雅俗要分明的心结,试着在自己对周星驰的喜好里找出合乎道德的依据。更妙的是,这种依据竟然还可以用繁复的理论与晦涩的术语去表述,因此显得更为庄严。怪的是,在这个转向之后,我竟然也逐渐失去了写作乐评、影评以至于所有艺术评论的动力。当初推动我写作的欲望到底是什么呢?我忘了。 

如今你眼前的这本集子绝非严格意义上的评论,它们只不过是些感想札记。回首往昔,十几二十年前我那些承载着过多负担的评论是大家不会再想看的;遥想未来,我大概连现在这批文字也写不下去了。定名《噪音太多》,只是因为我很喜欢法国学者雅塔利(JacquesAttali)的《噪音》;他认为音乐基本上是一种组织和判别噪音的产物,同是声响,音乐与噪音的分别决定于一套政治经济学的逻辑。那么我这本集子和他的理论有关系吗?其实没有。 

这又让我想起两件不相干的事:十几年前,我在纽约一家古书店看到一本约翰·凯基(JohnCage)亲笔签名的《沉默》,取价40美金。当时嫌贵没买,后来悔恨了一段日子。然后,两年前,我看了德国导演PhilipGroning的纪录片《进入伟大的沉默》,拍一座法国山中与世隔绝的修道院,里头身着斗帽长袍的修士严守禁语。于是整部片子除了钟声与诵经,就几乎没有别的声音;镜头则在一片白雪笼罩的古建筑内外缓缓挪移,再无颜色。空白而沉默,大音稀声,此之谓也。所以,我是否拥有凯基的签名著作,也就不再重要了。  

2009.2香港


只要做爱不要吸烟

不久的将来,香烟必将在电影中彻底绝迹。到时候电影人还能用什么来取代烟的位置呢?难道是口香糖吗?我们可不可以想像,如果在詹姆斯·迪恩(JamesDean)那张经典黑白照片里面,雨中缩着肩膀裹住大衣于街头漫步的他,唇边叼的不是一根烟,而是一截啃咬得变了形的口香糖?又假如《花样年华》里头的梁朝伟,深宵赶稿时伴随他的不是一缕迷雾般的轻烟,而是一地的瓜子壳? 

烟草曾经是电视和电影常用道具,透过它,导演强调那可以使一位牛仔的粗犷添上几许抑郁,可以令一位神探沉思出智慧的火光;更可以让一个满身泥巴的士兵在枪林弹雨之后战壕里的片刻宁静中,重重呼出一口人类的荒谬。没有了香烟,这一切塑造角色性格与遭遇的细节,该由谁来完成呢? 

或许我们用不着太过担心,因为人类曾经在现实生活中克服过这个问题。在20世纪初期的英国绅士指南里,香烟曾被认为是一种令人免于尴尬的工具。〃如果你不知道手该放在哪里,就夹一根烟吧〃。烟斗、雪茄和香烟,不仅在形态上可以表达一个人的身份、性格;运用它们的方法也能凸显一个人的礼仪和风范。比方说见到一位女士走过来了,绅士应该把嘴上的烟拿下来,道理和摘帽点首相同。如今的男人都不戴帽子了,没法再用脱帽表露绅士的风度。可是,难道我们要重新恢复戴帽的习惯,才能当上个有礼貌的人吗?同样的,不抽烟也不可能令我们每一个人在聚会之中不知如何是好,双手乱摆乱挥。 

早年的好莱坞是个很讲究道德规范的地方,片子稍有不慎露骨的场面,就会遭到删剪禁制的下场。所以当时的导演把烟当成了性爱的暗示,一个女主角要是向男人讨烟抽,意思就是〃官人我要〃。要是一个男角为女主角点烟的方法是把一根烟放在自己的唇间,点燃之后再将它递给她,这就等于激烈的湿吻和爱抚了。 

电影里的女人抽烟就和19世纪末主流大众想像一样,是种夸张的性表态,且不说唇部的吞吐动作,光是呼吸时的胸腹收放,就能叫男人看得血脉贲张。当年的大明星贝蒂·'JP+1'戴维斯(BettyDavis)在电影中永远烟不离手,这表示她的性欲强盛;玛莲·德烈奇(MarleneDietrich)一副冷脸孔总是在指间那斜斜的一根长烟烧出的云雾中睨视众生,活生生地演绎了什么叫做烟视媚形。 

今天的好莱坞不怕你做爱,只怕你不脱,香烟这种代替品又何来用武之地?想要一个性感女神表演饥渴的状态吗?别叫她点烟,脱裤子就是了(还得是脱男人的裤子)。按照这个逻辑,就算詹姆斯·迪恩再生,梁朝伟重拍《花样年华》,他们也一定想得出别的东西来取代香烟;只不过效果是否雷同,就很成疑问了。至少对我而言,看玛莲·德烈奇在昏暗酒馆一角吸烟,绝对比见到她赤条条地满屋跑要好。

音乐不死

我曾经说过专辑已死,单曲的好日子又要归来。有人走得更远,干脆宣布音乐很快就要完蛋了。说这些话的,主要是大型唱片公司的老板、高层和公关,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唱片的销量不断下滑,却无计可施,于是就把手指向网上的非法下载。其实他们不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里,装作什么都看不见;就是用双手去阻拦河堤的缺口,再悲哀地目睹水流不断从指缝间渗出。 

音乐哪有死亡呢?历史上从未有一刻像今天这样,音乐变得无处不在,我们的周围一片喧闹。从前大家只能在祭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