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啊,上海男人! >

第26章

啊,上海男人!-第26章

小说: 啊,上海男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在天箭星座附近或者人马星座尾端观察到二至点,非常惊异,特别写信请
留驻中国的传教士发掘更多中国的天文知识。莱布尼兹对中国人看星星的智
慧也充满期待。当他知道17 世纪的中国人其实对星星没什么认识时,他说:
“他们是不是因为要编撰一个完满的天象故事,而无法对天体进行观察?”
那是1689 年。其实,如果莱布尼兹知道汤若望是怎么死的,他也许自己可
以回答为什么中国人无法对天体运转进行科学观测。

——4——1644 器和知识经由实验证明了中国天文学的落后。顺治对知
识的尊重使得汤若望可以不行三拜九叩之礼直接奏呈皇帝。他的时宪历取代
了行之已久的大统历和回回历。

二十年之后,杨光先指控汤若望谋反,证据是汤氏用的明朝历法为顺
治皇族带来灾祸。

汤氏弟子南怀仁等人被判杖刑一百,驱逐出境。汤氏本人亦面临凌迟
酷刑。一场及时的地震使他幸免予死刑,但他已饱受折磨,不久就死去。

研究星球,在西方是科学,在中国却属于政治学。私自学习天文者在
唐朝要处两年徒刑,在宋朝是斩首罪。宋太宗曾经搜捕了三百五十一个天文
学者,让其中考试合格的六十八人为国家司文台工作,剩下的二百八十三人
打成犯人,“黥面流海岛”。汤若望为星星而丧生,不是意外,更不孤独。

——5——汤若望死后七十年,1735 年巴黎皇家科学院院长仍旧想知道
为什么在“中国那么美丽的天空下”,早期天文学如此先进,而现在这门科
学毫无进步?本身是科学家的巴多明神父提出许多看法:中国人“只顾眼前
实在的利益,而不在乎天空中有什么新发现”,此其一。

中国的天文学家害怕发现新现象,因为天上任何新现象都有政治意义,
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埃及和希腊的天文学家却没有这种顾虑,他们得到国家的保护和鼓励,
此其二。如果有一个钦天监积极进取,他马上会成为众矢之的,“众人顽固
地一致要求维持现状”,此其三。钦天监内外都缺少竞争,此其四。“要在中
国发展科学,不光是需要一个皇帝,”巴多明写着,“而是需要好几个皇帝鼓
励搞研究和付之实践的人搞新发明。设立足够的基金。。解除数学家们的衣
食之忧,使他们不致遭受那些不懂行、不会区分是疏忽还是操作错误,还是
原则错误的人的指责。”巴多明的批评写在1735 年。

在巴多明的时代,中国的钦天监其实用的都已经是欧洲传教士了。但
是我们看见,再过六十年,当马嘎尔尼率人马来晋见乾隆时,乾隆的首席天
文学家传教士可怜兮兮地哀求英国使团把英国历书给他们用;他们自己没有
足够的天文知识,而法国闹革命又断了后继的法国历书。天文学家面临着汤
若望的命运。

即使换了欧洲人来作天文研究,改变了的不是中国的科学环境而是使
欧洲人陷入与中国人同样的处境。思想与科学,仍旧为政治、为统治者、为
习惯服务。


——6——1948 沉寂麻木。他认为,政局虽乱,中国科学家却仍然应该
有所建树,至少在思想上应该闪着火花。他的说法马上遭到反驳。一位科学
家讥讽地说,如果美国研究者也得每天清晨提着篮子、带了身分证上街排队
买米的话,结果可能和中国一样。“科学事业的造就和成功,是社会秩序进
步和生活安定的自然结果,和火车必须在轨道上行走一样。”没有轨道,火
车何从?从巴多明到张君劢,这“社会秩序进步和生活安定”的轨道啊,磕
磕碰碰了两百年,辗转到了1997 年。

1997 人则议论纷纷:他若在中国的环境中生长、求学,可不可能有此
成就?为什么中国的科学研究者总要到了西方才能大放异彩?为什么中国人
对非功利实用的基础科学不感兴趣?为什么为什么。。?奇怪,难道不知道
为什么?——7——今天,1997 年11 月6 日,被称为“当代英国哲学界真
正代表”的以撒·柏林死了。他写过深刻动人的马克思评传,提倡过两种自
由的界定,对当代西方历史做过最清醒的分析及批判。今天,我记得的,却
是他与伊朗学者亚罕的一小段对话:亚罕:你认为当今哲学家的任务是什么?
柏林:我不认为哲学家有什么特别任务,哲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哲学。。提
出这一问题本身就是对哲学目的的一种误解。。就如同你问我当今艺术的任
务是什么,爱的作用是什么一样。艺术的目的就是艺术本身。同样,爱的目
的就是爱。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亚罕:那么哲学的目的呢?柏林:哲学的目
的就是哲学。

——8——仰望繁星万点,人啊,怎能不觉悟自己的渺小,相对宇宙的
无限;是对那宇宙的激动和探索使人的渺小进入无限。“日安不到?烛龙何
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兽能
言?”星空下脱口而出的天问,是知识的开始,可是,得为了天问而天问,
才可能真正地认识星空吧,不管是透过诗的美学还是天文科学。

第10 节 人真的很脏

在一个警察国家里,对付异议分子有许多套招:把他杀了或监禁起来
往往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结果经常是,异议分子反而变成群众的英雄或者
自由的象征。把他驱逐出境,他也许在国外大声嚷嚷,破坏当权者的名誉。
最聪明也最毒辣的手段,是把反对者“搞臭”:设计一个女人,一个旅馆房
间,一个暗藏的摄影机,几个拿着对讲机等在门后的秘密警察。当反对者疲
惫地从侦讯所出来时,他会发现所有的人都以闪烁诡异的眼光看着他:人们
心里充满绘影绘形的异色想像和义愤填膺的卫道激情。本来也许代表了理想
正义的政治异议分子突然变成一个龌龊下流的色情狂。没有任何辩解的机
会,他已经被判了不需要判决书的“褫夺公权”。东德解体之后,安全部的
档案全部公开。人们在里头读到一则又一则的“搞臭”记录。

在一个民主国家里,有政治立场的公民是否就没有这种威胁?刚刚在
西班牙爆发的政坛大“丑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答案。

突然有一天,马德里的权力精英们——皇室贵族,政府首长,教会人
士,法官律师,新闻记者——全从邮差手里得到一个邮件,是一支神秘录影
带。谁挡得住好奇心呢?录影效果很差,暗濛溕一片模糊,但看得出是一男


一女的作爱实景录像,可能是从衣橱门上小洞偷拍所得。女人是黑人,没入
黑暗遂看不清眉目。男人可是清清楚楚的白人,赤裸的男性躯体上却紧裹着
女人的性感胸罩和透明丝袜。女人不断以淫秽的私语挑逗男人,男人发出各
种令人面红耳赤的叫声。

一个拍得极没水准的成人色情片?不是的,所有接到邮件的人,目瞪
口呆地,都认出了男人的面孔:那是拉米雷斯,西班牙最重要的保守派日报
“ELMundo”的总编辑!不到五十岁,一表人才的拉米雷斯是马德里政界炙手
可热的人物;他所写的政见和社论咄咄逼人,势若雷霆,往往影响西班牙政
局。他更是现任总理阿兹那的密友和智囊。他的名字总被印在最重要的国家
议题上,他的脸孔总出现在最严肃的电视讨论中。他是西班牙的意见领袖,
社会贤达。现在,人们看见了他赤裸扭动的身体,听见了他激情昂奋的叫喊。

出卖了拉米雷斯的是拉米雷斯的女朋友。她把录影机藏在窗帘后面,
录下了自己和拉米雷斯作爱的镜头。被警方逮捕时,她的供词更是惊人。是
因为有人出了两百万美金的价钱促使她布下陷阱出卖情人。钱从哪儿来呢?
谁的钱呢?拉裴尔·威拉出的钱!拉裴尔·威拉又是什么人?在西班牙,人
人都知道,威拉是社会党执政时代的内政部长。

人们的记忆由于威拉这个名字又醒了过来;是的,80 年代社会党的
Gonzalez 任总理时,曾经用特攻队去对付巴斯克主张独立的恐怖分子,杀
了二十八个巴斯克人然后又试图掩盖谋杀的事实。把这个以暴制暴的案子揪
出来而且指名要内政部长负责的正是拉米雷斯的报纸。社会党在连续执政一
十三年之后,留下不少贪污腐败的污迹,被拉米雷斯毫不留情地一一追击揭
露;社会党失去政权,保守党上台。拉米雷斯一直是保守党最能倚重的社会
资源。

女朋友口中吐出一串串的名字:帮她租房间的是前任政府的安全部的
一个头子;付了她定金的是前任政府的一个市长。。。

拉米雷斯仍旧写他尖锐辛辣的社论,但是避免在公共场合出现——报
纸上不再有他的照片,电视上不再有他的脸孔。他显然受不了人们闪烁诡异
的眼光。在那个眼光里,他永远是个没穿衣服的人!没有判决书,他已经被
褫夺了参与公共聚会的权利。

这么说,警察国家和民主国家有什么差别呢?差别,当然是有的。同
样的强揭隐私,在警察国家是被合理化合法化的国家行为,在民主国家却是
必须惩罚的犯罪行为。除此之外,在警察国家里,被统治者倾向于单一的、
不容忍异端的道德态度,因而容易同意或者默认统治者定下的价值标准,也
使得统治者轻而易举地可以把一个反对者“搞臭”;相对之下,民主国家的
特色是价值的多元。某一个党认为是“臭”的别人不见得同意。拉米雷斯能
够幸存有一个重要原因:许多西班牙人会认为真正“臭”的不是拉米雷斯,
而是想把他“搞臭”的社会党人。也幸亏他活在一个已经民主的国家时,拉
米雷斯不会“臭”了,只是“糗”了。

糗得够呛够难堪,但并不致命。韬光隐晦一阵子再重出江湖,可以仍
是一条好汉。

警察国家和民主国家绝对相似的地方却是:唉,人真的很脏,不管在
什么制度下。为了争夺权力而使用最卑劣的手段显然是原始人性的一部分,
民主制度并不使人变得干净一点点。它唯一做到的只是,承认人真的很脏而
以监督和制衡来防止脏的绝对扩散。尽管如此,若没有这个最低保障,我们


用什么来维系人的脆弱的尊严呢?总编辑们,请保重!

第11 节 清清楚楚的个人,在群众里

国际知名的德国汉学家WolfgangBauer 今年去世时,执德国舆论牛耳
的《法兰克福汇报》发了一篇文章。作者说:Bauer 的杰出成就在于他能够
将他所研究的中国人看成个人,而不是一个面貌模糊的群众集体。

这样一个在欧洲人眼中理所当然的评语,我读起来,却像吃饭时咬到
石头一样,感觉怪异。

假设北京大学的李教授过世了而中文报纸写着:李教授是个德国研究
专家,他的杰出成就在于他能够将他所研究的德国人看成个人,而不是一个
面貌模糊的群众集体;我相信许多欧洲人要大吃一惊,不以为然,心里想着:
这怎么值得一提?我们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当然都是性格分明的个人,
除此之外,还能是什么?这种反差充分披露欧洲人的双重标准。最荒谬的是
欧洲人自觉对“个人主义”这个东西有专利权,使他们有别于伊斯兰教民族,
有别于中国人,有别于整个非西方社会,好像“个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