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名著电子书 > 香港电影夜与雾 >

第22章

香港电影夜与雾-第22章

小说: 香港电影夜与雾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认为以上背后的本质变化,正是时代更易的隐藏密码。香港经历过最繁荣的盛世后,明眼人都心知肚明,以后只会一步一步走下坡,关键不过是速度的快慢而已,而背后有太多不由主观意志左右的客观制约存在。珍惜眼前人几成为近年港人口中的时代滥觞——那当然也因为我们“拥有”,于是才会出现“珍惜”风潮。周星驰及郭子健虽然都爱挑小人物/落水狗为主角,但前者的梦醒期盼乃在于改变落水狗的身份,而后者则对落水狗的身份没有反抗之情——对后者而言,人生价值正是如何“珍惜”他者,以及在他者的生命中怎样留痕。

第49章 由薛凯琪到张学友

韩寒旋风来港,指出他热捧眷念的港片女星是张柏芝,我相信这也是不少人心目中的真心话。香港电影一向予人不良印象,使人以为一切以阳刚至上,女人戏无由生根,勉力而为只有死路一条,于是银幕上充斥的都属花瓶角色,恶性循环就此而生。

一、花瓶式的安排

那当然并不是全无道理,但你会记得的大抵仍是《东方三侠》(梅艳芳、杨紫琼及张曼玉),而不会是《女人本色》(梁咏琪及薛凯琪)吧。近年在大大小小的最佳女演员选举中,一直为内地女星垄断(惠英红在2010年的电影金像奖好不容易才扳回一届),或多或少说明了鸡与鸡蛋之间的烦恼——要有称职胜任的女演员,才有可能出现象样的女人戏,否则花瓶式的安排,有时候反而属以大局为重的调动安排。岸西如果没有汤唯拔刀,《月满轩尼诗》大抵亦会大为失色,难道你可以想像由林嘉欣来饰演爱莲的角色吗?

此所以我觉得今年黄真真、陈庆嘉及秦小珍均用对了薛凯琪。远的不用说,去年看《廉政行动2009》,薛凯琪饰演廉署调查员许其珊,的确令人不欲观之——面对一个走路如行猫步,审讯盘问高八度的“调查员”,任何人都看得出导演有多艰难。但严格而言,薛凯琪确属近年在电影中有较多参与的本地新女星,我相信幕后创作人也绞尽脑汁,努力把她的“入眼”程度加以提升。所以《分手说爱你》的阿花及《人间喜剧》的天爱,其实都是创作人为了切合演员自身特质,而加以乘势发挥的成绩展现。其中陈庆嘉及秦小珍尤其眼利,他们清楚看到薛凯琪作为港女的入型入格,于是把当中的刁蛮难缠部分加以重新塑造,事实上这也是《分手说爱你》前半部分悦目清新的地方,因为薛凯琪的演出现实气息更浓。反过来当下半段进入阿花的“成长”部分,电影便开始进入窘局——剧情上要阿花凭口述交代天水围挣扎背景已经牵强乏力,而演员亦无力进入内心反复争斗的层次,亦令到开始出现溃不成军的局面。但《人间喜剧》则充分看透演员的特色及局限所在,于是把本来属浮浅自我中心的港女特色,再扩展夸饰至喜剧化的地步,而以精神问题来加以包装——既满足了视觉上的荒谬快感(把现实色彩夸饰成喜剧从来都是予人共鸣的高招),同时又避免了对观众造成挑衅(一切不过以精神病来掩饰,避免触动观众于现实层面对号入座的联想刺激),那确实为精明不已的设计——姜愈老愈辣,信然!

二、发挥张学友优点

由此令我回想起张学友来。2010年是张学友重现银幕的丰收期,不仅片目众多,而且表现也予人惊喜。《全城热恋热辣辣》中与刘若英的一段,固然是全片的灵魂精华所在;即若如贺岁片《72家房客》中的石坚,同样来得轻松自然,随手拈来便称职到位。当然,在重头作《月满轩尼诗》中,张学友饰演的阿来的人到中年危机,正好以《男人四十》的反面作为潜在对照来加以建构——吊儿郎当vs成家立室,彻悟求爱vs拘谨退缩。张学友曾在访问中表明《男人四十》于香港电影金像奖中空手而回,对他而言是罕有的打击。我认为某程度正好说明演员的视点,未必真正能看穿个人的本色所长。张学友的喜剧感,早在20世纪80年代已见明证(如饰演金麦基的“猛鬼”系列),而我觉得他最出色的地方,就是把具现实气息的小人物,予以生活化的轻松自得点化,流露少许的幽默喜剧感,却又绝不会过火。

那其实正是乌蝇(《旺角卡门》)的启示:张学友饰演的角色一旦沉重用力,就反而会削弱了他在银幕上的光彩;收紧的学友只可当配角,否则就可能出现差强人意的反效果来。而岸西今次运用张学友的方法,正好是易地而处为他作出贴身考虑的银幕设计,把刚才提及的演员优点尽情发挥。是的,从薛凯琪及张学友的身上,我都看到幕后创作人对演员的深情,也惟其如此,大家才可以有机会逐步走出眼前港产片的幽谷。

第50章 以柔制刚的魔法

王祖蓝当头起,大概没有人会否认。在2010年7月底的“咪咁扮嘢演嘢会”中,他事事以传承致敬为脉络,既鼓动全场向到场欣赏的卢海鹏致意,同时又唱出《扫墓》及《几许疯语》等搞笑名曲,向不同的台前幕后工作人员作出颂歌。即使在回顾个人的演艺生涯片段中,由负责儿童节目至从事配音工作,他也前前后后不停强调感激之情(如向百乐门may姐)。

当然,如果大家心水清,作为个人处女作式的首个“演嘢会”,以个人演艺生涯为本的内容编排方式,其实不难令人想起黄子华的类近经历——1990年的《娱乐圈血肉史》,正好是令我们开始对他眼前一亮的契机。而黄子华忆述主持晨早直播室的心情(怎样以贴近香港人“训唔醒”的状态去贴近现实主持),以及对何守信的幽默眷恋(在移民潮下有什么是不变的),当然在组织命意上深刻得多。但最重要的是暗地里的精神承传(王祖蓝及黄子华当然属极为不同风格的艺人),就是必须在行内过五关斩六将,否则难以有立足出头的一天。由卝文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

一、“悭d啦baby”的隐喻

只不过我觉得整个“演嘢会”,最能一针见血点出新近“王祖蓝神话”症结,应该在最后encore部分“悭d啦baby”的台上重生。“她”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对某人的模拟嘲讽,更重要的是引申出对王祖蓝而言的另一重生命来。正如他的自我剖析,“悭d啦baby”的出现令他发觉以往被人批评的短处,由双脚无毛、光管脚、瘦弱、头大、矮小等身材弱点,忽然之间可以成为纤瘦、修长、匀称等的正面称赞肯定,于是游戏的玩法正是易位重置的铺陈伎俩,那恰好就是一种以柔制刚的更易法。

我觉得最深明此道的创作人,应该就是陈庆嘉及秦小珍。在《人间喜剧》中,他们把王祖蓝设计成宅男式的典型人物(诸葛头揪),而且刻画上也渗入了不少时下港男的不成器特质在内——闭门造车、不肯承担及逃避现实等。正如陈庆嘉接受访问所言,眼前35岁以下的香港男性,不少人的确有以上的宅男共性。而他更明言,电影中司徒春运(杜汶泽)对诸葛头揪的最后赠言,就是提醒他作为一个男人应该承担,那正是对现在的宅男之期待云云。

二、强弱转化的突变

是的,在电影中王祖蓝的角色一直以弱者出现,不断被女友天爱(薛凯琪饰)欺凌,面对大导演去推销桥段也只能扉春运的协助,而当天爱显露出魔性也立即以中止关系来解决。简言之,就是无能弱者兼事事退缩的典型宅男。这也是王祖蓝于“悭d啦baby”变身前的隐喻,几乎把所有表面化的缺点共冶一炉,集中在一个典型人物身上,也因而容易惹得观众捧腹大笑。然而再细心看下去,除了创作人固然安排成长的发展主题在诸葛头揪身上,更重要的是同样发掘出他原先性格的正面元素来。从他对电影热爱的专一,由是延伸出对朋友的信守诚挚,反过来成为对春运的最大鼓舞。春运最后的对白是:我从来都没有朋友,但有朋友的感觉真的很好——那也是陈庆嘉钟情的结尾,某程度也反映出以柔制刚双向互动的策略成效。放回“悭d啦baby”的隐喻对照上,那正好是把先前的宅男化弱点(闭门造车的电影狂迷),转化为对朋友单一忠诚的情谊来,用另一个角度去解拆原先的缺憾,从而带来新鲜的感觉。

同理言之,回到文首“演嘢会”的议题上,王祖蓝同样也面对主要以自己的声音为主导的表现约制——内容上的深邃当然不可与黄子华相比,而台上的形体活力亦不可与詹瑞文相提。在电影世界上,有资深的电影人懂得为他善于铺陈,设计角色形象收以柔制刚之效。但在他个人主导的“演嘢会”层次上,不知又有没有足够的自省,从而去把表演领域再推上另一层次?

第51章 《囡囡》的其他可能

看罢毕国智的《囡囡》,其实感到颇为可惜,因为新导演处理争议性的题材,想不到又是规行矩步告终。[517z小说网·。517z]

是的,《囡囡》采用的四人行戏剧结构,早已成为同类型电影的滥觞(由《靓妹仔》到《老泥妹》至《老泥妹之四大天后》),甚至其实也是青春电影的基型(《柠檬可乐》、《青春怒潮》、《我未成年》)。而通过“牺牲”其中一人,令到四人行中的友情信念以及个人成长有所改变,也是最常用的方程式;《囡囡》也不能免俗地把任务放在Lin(林钰轩饰)身上,由她来负起患上艾滋病的功能,来催迫其他伙伴成长。当然,或许导演想避免过分剥削性的处理,尤其是把援交少女遭肢解杀害的本地现实新闻加以轻轻带过(Lin遭人性虐已属制造迷雾的悬疑处理,同时亦起了预警作用,提示她将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以避免堕进港产剥削性三级片改真实案件的窠臼。可是,利用艾滋病疑云作为终极高潮的算计位,那其实已属极为过时的考虑——还记得金城武及深田恭子的《神呀!请多给我一点时间》(1998)吗?当年的潮流日剧,已把少女为见偶像风采不惜援交,结果因而染上艾滋病的煽情把戏发挥至极,今天把援交题材的戏剧冲突焦点,仍设定在艾滋病风险上,说到底都属较为因循的编剧章法。

我想起最近在香港公映的日本电影《出租天使》(原名为《天使之恋》,2009),同样是以援交少女的遭遇为主题,但作为一本原先为极畅销的手电小说,它的确在市场触觉上敏锐得多。大家都知道援交在日本基本上已不再成为问题——我的意思并非指援交已不存在,而是反过来援交已日常化至不再惹人注目,连传媒报道探究的动力也磨蚀了,肯定不再属舆论关心的焦点话题。正因为此,大家都知道再循旧路去突出援交背后的危险性,所有人都会感到缺乏新意,于是crossover的手段就成了正常不过的变奏手段。不少人留意到《天使之恋》,把青春激情危险类型与纯爱电影混种交配,当然拼凑上仍见生硬,作品俨若两出不同的电影在连场放映。但我想指出的,是《天使之恋》更深层的触觉,在于乘势把日本的“历女”风潮融入文本中,令人产生意料之外的感觉。

所谓“历女”,当然就是指对喜爱历史的女子,而其中的历史范围,主要乃日本史,尤其是战国时代的武将,幕末时期的志士等都是追捧的焦点对象,而外国史方面则以“三国志”为人气最盛的关注核心。她们可谓属继“铁子”(对铁路及火车沉溺热爱的女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