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盛怒时不管教孩子
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父母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父母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父母要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心。
不打不骂也能教出优秀孩子,每个父母都应该将这个教育理念贯穿于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不打不骂,让赏识成为孩子成长的阳光
打骂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冰霜,而赏识则是孩子成长的阳光。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许多伟人的成功都是因为父母的赏识,正是这种赏识不断激励着他们,让他们坚定地走向了成功。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往往需要不断地尝试,不断地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尤其需要父母的赏识。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
赏识是教育的真谛,能够带给孩子无限的信心和动力,让孩子不断地前进。
每个人都有渴望得到他人认可、赞同的心理需要。当孩子取得成绩时,他内心充满自豪,充满信心,这时,他们特别需要有人来分担他们的快乐,分享他们的成功。这时,为人父母者,要找准时机,创设情境,恰当地赏识孩子。
父母的赏识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会滋润孩子纯洁的心田,增强孩子对学习生活的自信心,激发孩子渴求知识的兴趣;父母的赏识就像夜空中的灯塔,指引孩子前进的方向,促使他们追求成功,永葆积极向上的活力。
因此,父母要能够赏识孩子,要让孩子从父母的赏识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更能从父母的赏识中明确努力的方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力争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数子一过”不如“奖子十长”。如果父母能在孩子遭遇挫折时,给予一个鼓励的微笑,送上一句勉励的话语,传递一个信任的眼神。用自己的赏识去点燃孩子心中的希望之火。让孩子在充满关爱与温暖的氛围中,从长辈循循善诱的教导中,通过心灵的感悟与自我反思,认识自身的不足,正确对待挫折,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敬孩子。”人性之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幼小生命仿佛都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谁也不是为了挨骂而活着。
不打不骂孩子,学会赏识孩子,应当成为普天之下每个父母的教育座右铭。
渴望得到赏识,是孩子成长的精神需求,但是赏识孩子也需要讲究正确地方法。教育专家指出。父母在赏识孩子的时候时应做到“六忌六宜”。
1忌千篇一律,宜因人而异
我们常会听到父母说:“孩子,你真棒!”“对,孩子你真好!”这样的公式化了的、千篇一律的赏识,偶尔试试倒也无妨,长期使用则会让孩子觉得你的赏识空洞而缺乏诚意。孩子千差万别,赏识也应因人而异。成绩好的赏识他的睿智,暂时不够好的可赏识他的勇气;好动的赏识他的活泼,静默的可赏识他的沉稳;胆大的赏识他的无畏,胆小的可赏识他的谨慎等等。
2忌姑息迁就,宜奖惩结合
现实中,有些父母片面理解赏识孩子、尊重孩子的理念,以为只有捧在手里、含在嘴里、不给半点批评就是尊重和赏识。于是在孩子犯一些错误时也一味姑息迁就。父母一定要明白:赏识孩子不全是褒扬激励,有时赏识也需要必要的批评,甚至适当的惩罚。只有这样奖惩结合的赏识,才能培养出出类拔萃的好孩子。
3忌忽冷忽热,宜持之以恒
有些父母平时对孩子赏识,临近考试或者一些关键的时刻,便又回到老路上去,对孩子少了赏识、多了抱怨;少了耐心、多了急躁。父母的心情成了赏识的晴雨表,今天心情好,春风拂面,微笑荡漾;明天心情坏,便拉下面孔,冷若冰霜,对孩子横竖看不上眼,批评指责便接踵而至。其实,父母赏识孩子,应该更多些宽容、理解,多些恒心、毅力,把对孩子的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拉近和孩子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敢于接近自己,认可并乐于接受自己的教育。
4忌急功近利,宜放眼长远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期望孩子在短时间内来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告诉我们:所有的孩子都很聪明,只不过他们聪明的方式不同。每一个孩子都有潜力,但发掘的程度、表现出来的先后也各不相同。所以,父母要认识孩子的差异,允许孩子失败,放下急功近利的心态,放眼长远,在期盼孩子成才的同时多些赏识、多些鼓励。
5忌锦上添花,宜雪中送炭
引言 不打不骂也能教出好孩子(4)
不少父母对优秀孩子的赏识往往多些,而对顽皮孩子的赏识则少些;孩子取得成绩时大加赏识,平时则相对吝啬。其实,不只是优秀孩子应该赏识,顽皮孩子更需要激励;不只是取得成绩时需要喝彩,遭受挫折时更渴望加油。其实当孩子遇到挫折、遭受失败时才是更加需要多赏识的时候。所以,父母要少一些锦上添花的赏识,使优秀孩子更清醒、更理智;多一些雪中送炭的赏识,让顽皮孩子更坚强、更自信。
6忌单兵作战,宜通力协作
赏识孩子,父母往往首当其冲,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没有紧紧跟上?作为对孩子有影响力的其他人物有没有参与进来?如果仅有父母行动起来,那么孩子在父母跟前如沐春风,在祖父面前却可能遭遇暴雨,这种景况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所以,赏识孩子必须形成全家参与、大家齐关注的局面,形成赏识的合力。
走出打骂孩子的教育误区,通过赏识来激发孩子的潜能和人生的信心,每个父母都可以用正确的赏识塑造出理想,杰出的好孩子。
做个拒绝粗鲁和暴力的父母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打骂不但越来越不管用,而且对他们的心理和未来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据国内一份教育调查显示:现在超过五成的父亲同意“不打不成器”,而持此观点的母亲只有两成。相对母亲而言,更多的父亲认为“打”对孩子的心理和未来成长“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
那么,用“打”的方法来教育孩子,能“打”出好结果吗?
法国教育专家凯蒂指出:在喜欢打孩子的父母中,有83%的人智力属低下水平。他们不得不借助于体力来完成对于女的教育,以弥补智力的不足。像上述父母,自身素质极差,没有知识、没有文化、没有教养,不懂法律,他们不是合格的父母。
天下父母无不祈盼孩子成龙成凤,但在教育上却一向存在着“棍棒出孝子”的误区。这是对孩子正当权利的亵渎和侵犯,是教育不出成功的孩子的。因此,为使孩子成为一代社会主义新人,父母必须拒绝打骂,必须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孩子正处于无知到有知的成长阶段,父母应为平等身份、交友心态细心、耐心地讲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能那样做,使他明辨是非,懂得道理。
孩子都有极强的上进心,为人父母者应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崇尚先进,要求进步,必须尊重孩子个性,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主张个性发展,才能使孩子扬长避短,早日成材。当前,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生活氛围造就了“独”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培养,绝非体罚打骂能奏效的。
打骂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中国老话,实际上是按父母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会伤害孩子的身心。成功的代父母应该是懂得拒绝打骂和暴力的父母,应该是能够给孩子的成长创造快乐天空的父母。
第1招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1)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名孟轲,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的农村。三岁时父亲逝世,家境贫寒,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 。
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孟母决定搬家,带着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
后来子思的孩子在此授徒讲学。孟母想,孩子在学宫的附近居住,必然会受到学宫气氛的影响,长大以后读书也方便。母子搬迁到这儿后,天资聪颖的孟轲果然被书院里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常到书院里跟着学习诗书,演习礼仪。
孟母很高兴自己终于找到了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从此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后来孟母把孟轲送入学宫,随子思的弟子学习,使孟子从此走上学业之路。
孟母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贤德女性。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儒家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都得益于这位母亲的教育,得益于她为孩子提供的良好的成长环境。
良好的成长环境对孩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推动孩子智力的发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的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无一不是由父母教会孩子的。同样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也是由父母训练的。比如教孩子数数,学儿歌等。启蒙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恶劣的成长环境,往往就忽视对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导致孩子的心智不健全。而良好的成长环境里,则会推动孩子智力的发展。
帮助孩子习惯的养成
俗话说:“小小孩子映八十”。意思是说:从孩子小时候的表现,就可以知道孩子一生的作为。虽然这句话说得有点绝对,但也可以看出,习惯对人一生的影响。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生。所以“昔孟母,择邻处。子不